本书的研究对象为"博物馆教育活动",包括展览教育活动,以及与研究及藏品相关的教育活动。重点研究观众参观前、参观中、参观后三个阶段博物馆教育活动的目标、任务、实施策略和方法。
《南京市档案馆指南》是一本全面介绍和报道南京市档案馆所藏档案情况的工具书。它提供馆藏档案的基本信息和各项检索要素,是档案馆内业务人员和利用者了解馆藏内容与成分,查检和阅览馆藏档案的向导。十多年来,南京市档案馆加大了档案接收与征集的力度,馆藏结构与数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各项业务工作有了新的提高。按照国家档案局中央档案馆的要求,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适应社会的需求和档案事业的发展,建立方便社会各界对档案的利用体系,南京市档案馆组织精干力量对原《南京市档案馆指南》进行了修订出版。这本全新的《南京市档案馆指南》,装帧更加精美,内容更加丰富,该书对档案馆从业人员以及查档的读者朋友有着很好的实用价值。
民生兜底保障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机制,备受各国政府的关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已建立了自己的民生兜底保障制度,发达国家更是形成了完善的民生兜底保障体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民生兜底保障也在不断完善,但与人民群众的需求之间还存在较大差距,小康社会建成之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民生兜底保障制度势在必行。对发达国家的民生兜底保障制度进行研究,总结其经验与教训,对深化我国民生兜底保障制度改革创新具有重要意义。本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主要研究贫困人口和残疾人兜底保障制度,下篇主要研究失能老年人兜底保障制度。
2023年是广州图书馆新馆开放十周年,也是广州市“图书馆之城”少儿服务飞速发展的十年。广州图书馆作为广州市“图书馆之城”的中心图书馆,在如此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时间点,理应对近十年少儿阅读服务的创新与发展进行总结并做出科学审视。该书从政策和立法环境、社会文化环境、技术环境三方面梳理广州图书馆新馆开放十年以来,与业界相关的基本环境、条件;从服务理念发展、服务人群发展、服务空间发展、服务实施发展、服务体系发展、未来发展走向等方面分析少儿服务发展变化以及方向;通过对广州图书馆少儿阅读服务典型案例的分析和读者故事的汇总,展示广州图书馆少儿服务事业的成就,并为其他公共图书馆少年儿童服务发展提供借鉴,对未来的服务发展提出前瞻性规划,推动公共图书馆事业高质量发展。该书意在与业界同仁探讨互鉴,共同推
《长江档案》(全十册)集中整理了民国时期南京出版的成系统的长江全流域资料,是对民国时期专业的水利刊物的汇编,包括当时的法令、法规、论著及译述、报告、计划、工程、调查勘测,以大量篇幅记载了扬子江水道的状况及相关机构的工作,在当时对于探讨学理,沟通消息,有效治理扬子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也为我们今天研究扬子江水道变迁及其治理,以及三四十年代长江流域各省之工程勘测、设讨、规划、进行状况等,提供了重要的文献资料和参考。本书是第三册,包括扬子江水道整理委员会月刊第二卷第一期至第三期的内容。
本书系中国博物馆协会名人故居专业委员会2021年年会论文集,围绕“人物类博物馆的使命与担当”主题展开,共收录50余篇论文,内容兼具前沿性和资料性。全书分为三部分:一,聚焦名人纪念场馆建设,在展示内容方面,凸显主题,强化名人纪念馆的公共服务教育功能,如传承红色文化、促进党史教育、建立爱国主义基地等;二,研究名人故居类纪念馆如何更新发展理念,变换发展策略,提高发展质量,进而增强社会影响力;三,探讨在技术层面如何增强讲解工作感染力,进一步做好纸质文物的保护与管理、充分开发自身精神文化资源从而展现自身特色等。
本书作者陈晨,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文物与博物馆学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曾任职于天津博物馆书画研究部,负责馆藏书画文物鉴定研究、文物保管、展览策划、社会教育等工作,经手古代文物十余万件。本书总结了作者从业十多年的博物馆工作经验与教学经验,从博物馆的职能历史、类型级别、建筑机构、文物藏品、陈列展览、教育活动、文创产品、数字技术八部分对博物馆领域的相关知识点做了深入梳理。本书已算得上是我国博物馆知识普及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风趣、幽默且带有陈晨老师个人独特风格魅力的文字语言,把博物馆的知识点讲得丰满、直观、有趣味,无疑对提高观众对当代博物馆的认知水平,提升博物馆职能中终身教育的价值理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书为姚伯岳主编《古籍保护丛书》之一种。作者在长期科学研究与实践经验的积累下,从虫霉的生物学与生态学特性入手,结合本国藏品管理的实际情况,将生物学与藏品管理学知识充分融合起来,理论结合实践地讨论虫霉发生以及虫霉综合防治(IPM)的基础理论与方法。在虫霉预防与消杀方面,吸收了国内外先进理论与实践,特别结合当前的科学技术环境以及对藏品价值的理解,对各类虫霉防治技术与方法进行了深度评价,特别利于藏品管理人员对这些方法与技术的理解与选择,也便于高校教学与科研人员参考。全书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昆虫,第二部分为虫害的防与治,第三部分为霉菌的预防与去霉,第四部分则是附录。书中含案例15个,图166幅,表74个,并附有索引。书中涉及大量虫霉危害迹象的图片,以及虫霉治理方法的图片,这些图片均为原创,在
《长江档案》(全十册)收录了1929年1月至1948年8月在南京、重庆出版的长江流域水利的系列刊物,设有法令、法规、论著及译述、报告、计划、工程、调查勒测等栏目,并附有许多珍贵的照片和地图。这些档案文献以大量篇幅记载了长江流域的地质、地貌、水文、水电开发、水利工程、泥沙、航道等内容,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对当时长江水利的测勘与开发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也为我们今天研究长江流域的变迁及其治理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本书为该系列第一册,收录第一卷第一期至第三期期刊内容。
本书基于唯物史观,基于史料,重点围绕从晚清到民国两个时期,近代公共文化秩序建构的理念、主体、实践三个方面,以近代图书馆、博物馆创设为中心。梳理近代公共文化机构在中国合理化的过程,探索在此过程中知识分子所发挥的作用。
在图书馆转型发展期,虽然各项业务外包盛行,但纵观国内外大型图书馆,编目仍为各馆所坚持的一项核心业务,编目是图书馆服务的基础。本书通过对上海图书馆编目多年工作的积累、管理和总结,结合近年编目领域的探索与研究成果,向读者介绍了图书馆普遍关心的在应对编目速度与质量平衡、编目格式及数字化转型等挑战上,上海图书馆采编中心独特的理解和解决方案,对各图书馆编目工作具有现实参考价值。
本书旨在从公平与效率的视角出发,探寻我国公共图书馆高质量发展路径,以提升服务效能为重点的公共图书馆转型发展对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具体内容体现在:第一部分是绪论和文献综述,便于读者对公共图书馆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以及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有初步的认识。第二部分从实证研究角度测度我国31个省(区、市)的公共图书馆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以及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为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提供经验证据。第三部分结合前面的研究成果,提出适应我国公共图书馆效率改善的建议对策,为中央或地方政府政策制定部门和基层执行者提供理论参考。
大会主题报告由《年鉴》副主编、上海交通大学博士生导师胡卫生教授主持。共有14篇论文在大会上演讲交流,内容十分丰富。这些高水平的学术论文,让与会代表享受了一场高水准的科学与前沿技术融合盛宴,使大家获益匪浅。胡卫生教授还主持商讨了《中国光纤通信年鉴(2023年版)》关于近年来中国光纤通信业界重磅大事版面和创新成就展示版面的内容。 《中国光纤通信年鉴(2023年版)》编辑部根据绍兴会议上交流讨论的14篇论文和27项重磅大事以及8项成就展示内容,组织专家进行认真讨论和审议,定稿之后,将书稿交付出版社进行审读和编辑加工。
本书以新媒体环境下档案信息检索的变化与创新发展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网络档案信息检索的创新发展。厘清网络环境下档案检索功能的创新发展,新技术的应用以及档案检索保障措施的新发展,并且对网络环境下的档案检索在技术、原则、方法、标准等方面的发展进行研究、归纳、总结和创新,为档案学基础理论研究提供内容、参考和借鉴。本书为档案机构检索功能的实现和检索系统的建设提供理论与实践方面的参考和借鉴。有利于提高档案机构的检索系统建设水平和档案服务水平与网络服务水平,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新时代的电子政务,服务于社会公众。
本书稿主要汇聚华东师大、复旦、交大、同济、上海大学、上海财大等40余所大学档案馆工作人员关于档案馆管理、档案利用、档案信息化、档案编研等方面等思考和探索,实践和理论。
本书之所以定名为《档案馆利用五定律》,是因为其论证与统计数据分析大都来自综合档案馆。而就其所反映的规律来说,称为"档案利用五定律"更贴切,因为它来自档案凭证价值的特性,是档案凭证价值的特性决定了档案利用五定律。档案利用五定律是适应所有档案的,包括保存在档案室以及其他档案馆的档案。
本报告针对我国档案领域各方面的数字转型进程展开调查、分析和研究,其中主要涉及档案管理政策、法规与标准,档案管理方法与策略,档案治理体系、档案资源体系、档案利用体系和档案安全体系的建设等。本报告全面系统地梳理和总结了我国档案数字化转型的重点路线、进展、成绩、特点,分析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展望未来档案领域的发展趋势和方向。
上海市档案馆收藏的资料数量较大,为了方便读者了解上海市档案馆的有关情况,《上海市档案馆指南》专章介绍这些资料的基本情况。为了方便读者查找,全书按档案形成年代的不同和立档单位性质的不同,分成若干节。按资料的不同,分节介绍综合资料、革命历史资料、报刊、外文资料等的情况。另编制附录,以帮助读者了解有关信息,包括:上海市档案馆馆藏档案全宗名册,收录所有已经开放和准备开放的档案全宗名单;上海市档案馆查档须知;上海市档案馆出版档案史料汇编和图册目录;上海市档案馆馆刊《档案与史学》介绍等。
本书是一本含金量很高的城市读本,上海档案馆以一种低调的方式,显示馆藏和研究实力,首度披露大量珍稀历史影像及图档。荟萃上海城市发展目前的14个地标,既有一大会址、周公馆这样的红色纪念地,也有独具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人民广场、工部局大楼、永安公司、大世界、外白渡桥、法邮大楼,还有反映改革开放后上海城市发展变化的东方明珠电视塔、南浦大桥,更有上生·新所、“船厂1862”等“网红打卡地”,以及从“工业锈带”变身“生活秀带”的杨浦滨江。第一辑出版后反响良好,上榜2021中国好书月度榜。补充部分为新发现的材料。
《长江档案》收录了1929年1月至1948年8月在南京、重庆出版的长江流域水利的系列刊物,设有法令、法规、论著及译述、报告、计划、工程、调查勒测等栏目,并附有许多珍贵的照片和地图。这些档案文献以大量篇幅记载了长江流域的地质、地貌、水文、水电开发、水利工程、泥沙、航道等内容,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对当时长江水利的测勘与开发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也为我们今天研究长江流域的变迁及其治理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本书为第十册,收录《扬子江水利季刊》第五卷第一期至第二期,《长江水利季刊》第一卷第一期至第二卷第一期。
《长江档案》(全十册)收录了1929年1月至1948年8月在南京、重庆出版的长江流域水利的系列刊物,设有法令、法规、论著及译述、报告、计划、工程、调查勒测等栏目,并附有许多珍贵的照片和地图。这些档案文献以大量篇幅记载了长江流域的地质、地貌、水文、水电开发、水利工程、泥沙、航道等内容,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对当时长江水利的测勘与开发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也为我们今天研究长江流域的变迁及其治理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本书包含“扬子江水道整理委员会月刊 第一卷第四期”“扬子江水道整理委员会月刊 第一卷第五期”“扬子江水道整理委员会月刊 第一卷第六期”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