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译自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的“The Education Of Children”,既是阿德勒个体心理学的代表作品,也是世界儿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研究的重要著作,具有广泛深远的影响力。 本书主要阐述儿童的人格形成以及由此展开的教育意义。作者将儿童教育问题的根源,划归为“追求优越”“自卑情结”“社会情感”三个方面,并一一用案例与理论展开解析。书中针对儿童的教育方式,又展开为“家庭的影响”“学校的影响”“青春期与性”“教育中的错误”“对父母的教育”来进行解析与提供方法,为家长和老师解惑。
心理学发现,当我们遇到困难时,我们是有能力表现出截然不同的性格特征的,这便是我们每个人的可塑性。一个人最终成为他自己,是一个动态的、独特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发展并完善出相对稳定的人格,整合自己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原理、操作与实务(修订版)》既是作者对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研究成果和实践工作经验的巡礼,也是作者对自己三十多年来从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实践和教学工作的总结,更是作者对建构有中国特色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体系和操作模式所作的一次有意义的探索。《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原理、操作与实务(修订版)》融理论性和实践性、学术性和可读性于一体,不仅便于读者把握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诸多“为什么”的理论要点,也为读者如何开展这项工作提供了“怎么办”的操作性借鉴,并为读者做好此项工作的具体实务提出了详细的对策。
《学习的科学》讲的是如何学习,从个人和组织的角度审视了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 《学习的科学》将神经科学、心理学、行为经济学和高效企业的zuijia案列相结合,打造了一幅 操作性的学习路线图。 《学习的科学》共分二部分十一章。前面部分侧重探索学习的奥秘。重点介绍了学习的理论概念,以及构建高效学习型组织的三个关键要素——合适的员工、良好的环境、推动员工学习的正确流程。di二部分对善于运用学习的科学的成功案列,进行了深入分析和研究,启示实用,值得借鉴。三家典型企业代表,一个是 知名对冲基金公司——桥水联合基金公司,深入讲述取得骄人业绩的独特学习“机器”。同步还介绍了美国陆军依赖学习而建成的科学组织。di二个是美国财务软件公司财捷集团。财捷集团一直是高绩效的公司,却决定通过变革企业文化和领导模式,
《多动的孩子也能好好学》本书是畅销书《洛洛学专注》的同作者又一畅销力作,雄踞德国 学习类/多动话题类图书 名。作者从家长的角度切入,专门解决用多动孩子的特点解决他们的学习问题,在数万多动儿童家庭学习咨询的成功经验上,作者还凝练了20种训练方法和12种工具以及大量话术,让具有分神、多动、冲动表现的儿童能够在短时间内改善学习习惯、提升学习专注力、自驱力,从而 好地应对学校考试、作业等任务。让孩子进步的同时,让家长轻松。这些方法 具有针对性,且不需家长花费太多力气,可以轻松实践。例如以下几个典型的难题,书中都有专门的应对方法:·不明白多动的孩子为什么不爱上学,在学校总是不能集中注意力。·孩子不爱做作业,就算勉强开始也总是拖到三四个小时,且不能专心写,一点达不到练习的目的。·多动的孩子如何才能高
当前,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技术快速发展,通过大数据可将学校管理、教师教学、学生学习有机融合,使得教育评价关注教师教学及学生学习过程性,帮助学校实现师生全面而个性化评价。本书通过介绍大数据的基本原理、师生个性化评价模式与方法、 大数据评价的生成与运用三个环节,一一展开,抽丝剥茧,帮助读者运用大数据技术进行个性化评价,提升读者教育评价与管理水平。
由卢家楣主编的《学习心理与教学--理论和实践(第3版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 规划教材)/给未来教师的心理学》是“写给未来教师的心理学”这一面向未来教师(包括教师教育专业的在读学生、有志于从事教师的综合性大学学生,以及新入职的新教师)的心理学公共课教材中的一种,全书共十三章, 章为导论,第二至第八章构成上编,第九至第十三章构成下编。上编围绕学生在学校学习的主要内容——概念、规则、认知策略、元认知、创造学习、动作技能、社会规范等几方面展开论述,下编针对影响学习重要因素,如学习迁移、学习动机、学生个别差异、学习环境等方面阐明其对学习的作用,进行了论述,从揭示学生如何学习、受何种因素影响的基础上,阐述教师应如何科学教学的方法和策略,帮助师范生从理论到实践掌握有关的教育心理学知识,形成相应的教
品性教育是学前教育的核心议题,道德性格的养成是学 前儿童品性教育的根本目的,儿童管理、教育性教学和训育是学前儿童品性教育的三种教育行动形式。儿童管理的目的在于创造一种秩序,避免任性,保存活力是其前提;教育性教学的目的在于从认识和同情两个方面去发展学前儿童的判断力,培养多方面的兴趣,进而形成明智的意愿;而训育则是要促使学前儿童的主观性格转化为客观性格,通过儿童自己的行动将实践理念内化到可塑的性格中。本书主要遵循教育现象学的方法,以观察、访谈、整理育儿笔记以及自我反思等方式搜集与各主题相关的生活经验故事,通过分析学前儿童的生活经验和反思各类教育实践,力求深入解读童性并尝试从教育学和伦理学的研究视角构建学前儿童品性教育的基本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