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采取问答式,一是清楚地陈述《指导纲要》的规定是什么;二是阐释为什么这么规定,主要考虑是什么;三是如何在实践中落实好这些规定…… 如果说,《指导纲要》的发布是给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正名,那么,这本解读就是进一步把她的名分讲清楚,让她更加楚楚动人,站在自己应有的位置上,吸引更多的中小学生和老师真正喜欢她、爱上她。
表现性任务是一种聚焦学以致用的综合性活动,存在于各个学科和各年龄学习中。表现性任务是期望学生真正能够理解与应用知识技能,在融会贯通、灵活创新的学习过程中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本领。表现性任务体现了学习的内化与外化协调统一,先内后外,由内而外;以内养外,以外表内;内外联动,平衡发展。表现性任务不是靠记忆来习得的,而是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去应用规则和掌握原理,再加上策略保障和动力指引。设计与评估单元表现性任务是落实核心素养的可靠途径。《设计与运用表现性任务:促进学生学习与评估》对表现性任务的缘起,特征与属性,学习过程、掌握水平划分、评估量规编制、单元设计方案和实施要求等做了探讨,配以相关案例,期间还渗透了“可见的学习”“可观察学习结果分类”“理解为先教学模式”等先进的教学设计理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管理与组织评价是课程实施的重点和难点。本书在探讨课程评价原理和理论依据的基础上,围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四种活动方式,从“设计思想”“行动实施”“价值成果”三个维度及其细化内容开展评价,并结合精选案例加以例证,从而构建出基于成长、过程改进、自我完善为旨归的活动课程的评价空间和育人机制,以期为升学考试的深度变革做好话语实践上的准备与范例供给。
表现性任务是一种聚焦学以致用的综合性活动,存在于各个学科和各年龄学习中。表现性任务是期望学生真正能够理解与应用知识技能,在融会贯通、灵活创新的学习过程中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本领。表现性任务体现了学习的内化与外化协调统一,先内后外,由内而外;以内养外,以外表内;内外联动,平衡发展。表现性任务不是靠记忆来习得的,而是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去应用规则和掌握原理,再加上策略保障和动力指引。设计与评估单元表现性任务是落实核心素养的可靠途径。 本书对表现性任务的缘起,特征与属性,学习过程、掌握水平划分、评估量规编制、单元设计方案和实施要求等做了探讨,配以相关案例,期间还渗透了“可见的学习”“可观察学习结果分类”“理解为先教学模式”等 的教学设计理论。这是一本适用于各科学科教师和教研员
教育在生活中,由于生活并为了生活。当学生将日常生活和职业世界转化为问题情境和探究主题,运用学科思维和生活智慧,通过操作、体验、服务等实践方式系统探究主题,看似平常的生活就会脱颖而出,升华为宝贵的学校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发展学生的生活智慧、交往合作能力、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社会责任感等“跨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既具有自身相对独立的教育价值,又为各门学科课程提供意义源泉。它是我国信息时代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构成。
全书分为三个部分:靠前部分:学理探索。通过呈现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课堂教学转型的理论思考与深度学习的学理依据,指出基于学生立场的教学必须实现转型。第二部分:编制指南。选择十大关键问题,对学历案的编制、管理、使用及学历案在学校管理中的再生价值进行系统梳理,形成了易于操作的规范。第三部分:学科示例。列举高中各学科很有代表性的学历案,极具普适性、示范性与可操作性。
《听程红兵老师说课评课》作者从说课和评课两个角度,从一个好的课堂如何运行的角度,分析课堂模式,语文教学的共性和个性,以及如何激发课堂中的师生智慧等方面出发,从具体的观课和评课的具体案例出发,来解读真正好的课堂是如何呈现的。如:公开课需要演戏吗?课是为学生上的,育才才是语文的重点等方面来一一呈现作者对好的课堂中,学生、教师、教育的定位和理解。
如何有效开展德育工作?如何应对班级问题?如何开展青春期男女生教育?班主任如何实现专业发展?本书是樊晓薇老师多年班主任工作的智慧沉淀,把遇见的每一个问题变成一次成长的契机,做一个专业的班主任,才能 好地爱学生。
作为一名二十余年来辛勤耕耘在中学教育田园里的教育工作者,本书作者通过对自身在教学实践与生活中所读、所见的不断反思,记录自己对育人这件事的所思所想。 在书中,作者从全面教育、差异化教学、青春期学生辅导、学生品性教育、赏识教育以及家庭教育六个方面提出了自己在教学以及管理实践中的心得,无论是教师、教育管理者还是家长,都能够从本书中获得关于如何优化教育实践的一些感悟。
本书对中学语文教材中涉及到的反讽手法作了归类,把反讽分为四个类型:悖论型反讽、反语双关型反讽、情景型反讽、主题型反讽。作者在书中详尽阐述了四种反讽类型相关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并将英美新批评理论运用到中学语文各类课文分析中。这种“立足文本的语义分析”、倡导“文本细读”的英美新批评不失为诊治中学阅读教学中“虚浮语文”与“伪语文”之症的一剂良药。
《全脑教学与成长型思维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力的92个课堂游戏)》——优选规模优选、发展很迅速的教育改革运动影响优选500万教师的教学指导书! 继畅销书《全脑教学:影响优选300万教师的教学指导书》之后,克里斯·比弗尔总结出了92个让学生高度参与的教学游戏,涵盖了数学、科学、语言、阅读、写作、考试等多个学习领域,让孩子们真正享受学习乐趣,快速提高学习力。 将脑科学转化为具有操作性的教学方法,多方面激发学生的左右脑,整合学生的听觉、视觉、记忆、情感、理智等,创造性地运用成长型思维教学模式,培养心智俱佳的“全脑学生”。
《花开的声音》是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为2015年教师节定制的作品,是去年广受好评的《幸福教育的样子》一书的姐妹篇,作者杨九俊,江苏省教育学会会长,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基础教育组专家。该书继续阐述了“幸福教育的样子”,描绘了斯霞、顾黄初等一代名师的业绩,完善了作者心中理想教育的模型,书写了江苏省苏州、南京、常州、淮安、扬州等地名校的办学特色、生动场景,以及对众多名校长、名师的职业成长、学校建设的独到见解。
本书详述了作者的阅读教学革命,即指向写作的阅读课的主要观点和教学实践。书中回答了关于“指向写作”的五个疑问,澄清了“指向写作”的五种误读,指出了“指向写作”的五个要点,并展示了相关课例,对小学语文教师探索思考读写结合富有帮助。
本书将现代学习分成调扶放、善提问、勤复习和精练习四个模块,同现代学习科学与教学设计其他相关重要研究相照应,用观点阐述和示例说明的方式呈现了罗森海因基于40余年研究得出的十大教学原理。它们是先复习,后上课;小步子,讲练合;善提问,明联系;做示范,给样例;尝试练,获体验;勤检查,补缺漏;赢成功,有成就;供支架,破难点;独立练,求掌握;周回顾,月复习。罗森海因的高效能教学原理立论有据,短小精悍,易于读懂和新意迭出,在教学研究和课堂实践间架起了一座高度连通的桥梁,对广大教师而言,学懂用好正当时,提质赋能走新路。
探究式学习是当前课程教学理论界和课程改革实践共同关注的核心问题,也是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而具体的目标。探究式学习作为一种重要的理念,甚至成为了课程改革的一个内容要求,对教学实践乃至教材编写都产生了重大影响。然而,探究式学习的研究在我国尚处于探索阶段,在对它的实践应用和理论探讨中存在的困惑和混乱。本书应运而生,通过广泛获取案例、深度访谈,调查统计以及文献研究等,追溯历史,反思现实,集中探讨了探究式学习为什么要强调学生知识的自主建构,以及探究式学习怎样促进学生知识的自主建构等问题,有利于课程教学理论的深入和课程改革实践取得成效。
行动,体验中的身体,不只是“躯体”、“肉体”,它是自我的“体现”,显示的是个体的生存状态、行动能力,是个体精神建构的本源。然而现代教育却把身体当成“工具”,规训它,役使它。于是,身体变得僵硬,心灵变得枯竭。本书是“社会学视野中的教育丛书”之一,该书共分4个章节对身体社会学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和研究,具体内容包括从身体与教育研究、教育中的身体形态、教育日常生活中的身体主体活动等。该书可供各大院校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书使用。
良好的饮食习惯与幼儿的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零至七岁是饮食习惯形成的关键期,在这个阶段进行科学的食育往往能影响人的一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幼儿时期,孩子的大部分精力消耗在“吃”上,因此在学前阶段实施食育,教育的效果更为显著。科学的幼儿食育,能有效提高孩子知食、选食、品食以及烹调的能力,进而形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本书立足学前教育研究会“十三五”课题——健康饮食教育促进幼儿主动学习的实践研究,通过课题的实践研究形成具有特色的食育课程,通过主题课程的形式,在让幼儿在活动中了解食材的颜色、营养,品尝食物的味道,动手制作美味的食物,不但养成了科学的饮食习惯,还增加了五大领域的认知。食育,让幼儿吃得健康,吃得明白!
本书是著名学校管理专家、咨询师郑杰力作。为帮助校长们切实解决在工作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棘手问题,作者提出了41条非常专业且具体的建议。这些建议涵盖了学校管理的方方面面,包括如何进入校长角色、如何增强个人影响力、如何形成领导风格、如何控制职业风险、如何面对工作压力、如何提高决策能力、如何创造性解决问题……高度凝练了作者自身成功进行学校管理的实践经验,以及长期从事学校管理咨询和培训工作的心得体会。每一条建议都是经验之谈,都紧跟现实,中肯而实用。 本书既适合学校管理者研读,也可作为中小学校长培训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