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究竟是什么?学习是如何发生的?在如今这个知识与信息引领的社会之中,学习的概念已经变得越来越关键。《我们如何学习:全视角学习理论(第2版)》在对第1版的理论进行完善的基础上,探讨了几乎所有有关学习的基本课题。作者采取了一种广阔的视角,构建了 两个过程 和 三个维度 的基本学习理论框架,阐述了学习分类理论与整体性的对学习的理解,并对学习过程、脑功能的当代研究、自我认知、动机和能力发展、教学、智力和学习风格、终身学习、学校学习、网络学习、工作场所中的学习以及教育政策等课题提出了富有启发性的见解。
本书是特级教师陈燕虹十年来对小学数学阅读和小学数学探究性作业的研究与实践总结。该研究开拓前沿视界、深化实践探索,荣获2019年广西基础教育成果特等奖。 陈老师在书中提供了一整套经过实践验证的、辅助课程落地的学习工具。 运用这些工具,能让您指导学生有效阅读、自主学习; 能让您设计出高质量的探究性作业; 也能让您运用评价,从知识、能力和素养的维度对学生作业展开高质量的反馈。 运用书中的工具和学生进行互动,也是您迭代 数学阅读 数学作业 并实现 学为中心 的课堂教学转型的过程。 学生也能在阅读和作业中提升数学素养和数学探究能力,并形成初步的创新能力等。 所有这些都为当前素养导向的数学课程改革所急需,不但能给数学教育研究和实践者提供参考,更能给广大的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提供切实可行的指导和借鉴,也
本书精选25部经典绘本,主题符合儿童生活经验,并具有功能性的学习内容。根据特殊儿童异质性高的特殊需求,采用 多层次教学策略 ,参照*为培智学校制定的生活语文、康复训练、生活适应的课程标准,以能力目标为导向,设计125个教学活动,并使用多元评量的方式评估特殊儿童的个别化学习历程与成果。希望能够达到教育与阅读、与康复、与生活相结合,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并且能将个人生活、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区生活等整合,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实际生活能力。
我爱阅读 板块究竟怎么教? 写作教学 中例文支架怎么设计? 这套书是何捷老师的全新力作,分为两册,上册聚焦语文要素大问题,下册化解日常教学中的小问题。 一本超级实用的一线教师备课指南。指向核心素养,落实语文要素,解决教师难题。
本书分为两编,第一编 “长话短说·五问”,从教育、教师、素质、经典和教材等方面提出问题,每个问题下列示了数十个直白又圆融的观点(方面);第二编“说来话长·六论”,选录了作者发表在不同媒体上谈教育的数篇文章,与第一编形成互相印证和说明的关系。
本书以一位经济学家的视角,详述了他对美国现行教育系统的疑惑,对教育真实回报的反思以及探究教育给社会带来的真正价值。卡言兰通过六年时间,把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和经济学领域的相关研究发现与教育相关利益者(学生、家长、教育工作者和雇主)的 证词 相结合,客观且有力地指出了教育过度导致的社会成本增加、教育溢价、学历通胀,以及探讨了将大量的时间及金钱花费在当下的教育中是否合理等问题,论证严谨周密,论据翔实全面。 卡普兰赞同用信号理论解读教育的价值,但又反对将教育的价值仅视作信号的观点。以上述 合四为一 的跨学科研究视角来审视教育的真谛,看似有些 离经叛道 ,但他对于未来教育改革方向的探索,用信号模型解谜教育的真正价值,新视角解读教育与灵魂、启蒙的关系,具有开创性意义。
本书提供了一整套有效解决课堂问题的课堂教学方案,作者彼得·利耶达尔教授认为造成课堂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学生不思考,他20年来专注研究课堂教学,凝练出98种课堂教学策略,让老师能够 引导学生思考,有效解决学生读不懂题目、上课走神、不写作业、不愿意动脑解题、不会记笔记等14大课堂问题,从根本上实现有效教学。
《唐宋八大家文学课》由《国家人文历史》精心编写,围绕着唐宋之际八位文人——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的个人生活和文学创作而展开。全书既从大处着眼,勾勒出当时的时代背景和社会背景,又深入具体地叙写文人的读书、为官、交友、游历、遭贬黜等人生经历,呈现了生动可感的唐宋八大家的形象。而且,文中对诗文进行分析与解读时将当时的社会大环境、他们的人生经历与文学作品联系起来,更切近当时的实际,更符合他们的心境,因此更具有说服力。全书夹叙夹议,史论结合,语言平易晓畅,可读性强。
什么是理解?它和知道有什么不同?、为什么理解是一项重要的教学目标?我们如何知道学生达到了这个目标?在当前课程改革进一步深化、关注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情况下,我们怎样才能建设一套严谨的、有吸引力的课程体系,关注理解,注重学生的能力提升? 格兰特·威金斯、杰伊·麦克泰格著闫寒冰、宋雪莲、赖平译的《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第2版)》中回答了这些问题以及其他一些相关问题。自1 998年两位作者将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UbD)这一理念引入教育领域开始,世界各地很多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中应用了UbD框架。通过借鉴大量教师的实践反馈,两位作者在原有工作的基础上对UbD理念进行修订和补充,用于指导教育工作者的课程体系建设、评估和教学设计。本书以优化的UbD模板为核心,借助各学科领域大量的实践策略、工具和案例,解释了逆向设计的基本原理;对
《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颁布,标志着在义务教育阶段,信息科技课程正式成为一门独立的国家课程。在信息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信息科技课程一边沐浴在教育强国建设和科学教育加法的春风里,一边还拥有着人工智能赋能教育的强大助力。对信息科技一线教师来说,教授新课程既是难得的机遇,也是巨大的挑战。了解新课程、研究新课程,是担起新课程实施重任的第一步。 作者集二十余年扎根上海市信息科技学科教研的经验,深入分析新课程标准中的“变”与“不变”,针对新课程实施中的常见问题进行分析,探讨信息科技课程学科实践的基本模式。本书旨在解答信息科技教师面对新课程实施的疑惑,促进新课程的有效实施,助力教研员和一线教师专业发展。
疫情期间 停课不停学 的工作促进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线上线下融合式教育的理念渐渐被大家认可。在此背景下,上海市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开展了教育信息化应用工作总结和典型示范案例组织推荐工作。本书收录了上海市2020年各区县推荐的具有区、校、师三级示范作用的35个教育信息化应用典型案例,分为区域篇、学校篇和学科篇。
《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写作教程与教学设计》是为落实《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构建高中语文写作学习课程体系与课堂教学模式而编写的。它是围绕语文核心素养,结合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写作教学的内容,依据《课标》中有关写作学习的要求及其构建的课程要求而设计的。语文核心素养是《课标》从“立德树人”的高度对语文学习和写作学习提出的要求,它体现了新课程对学生语言品质与思维品质的培养的重视度。从写作学习的角度来说,《课标》提出了高中阶段写作的基本要求,即通过高中三年的写作学习,能“根据具体的语言情景和不同的对象,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文明得体地进行表达和交流”“发展形象思维”“增强逻辑思维”“能有理有据地、负责任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阐述自己的发现”“准确、生动、有逻辑地表达自己的认识”。概言之
口吃、尿床、孤僻、说谎、装病 这些存在于儿童身上的问题,都需要大人严肃看待。这些问题,都源于儿童被忽视或他们内心的渴望得不到满足。若不在儿童时期将这些问题纠正过来,这些问题在以后将会衍生出各种大的问题,严重者会让孩子走上歧途,成为孩子一生的负担。因此,帮助儿童建立健康的人格尤为重要。 《儿童人格教育》是阿尔弗雷德 阿德勒关于儿童人格教育的经典著作,集结了阿德勒多年来研究儿童心理的精华,归纳了他对儿童人格问题的一些研究结论。阿德勒在本书中例举了多个真实的案例,对这些案例中的孩子出现的这些问题进行研究,从环境、家庭、教育等方面进行分析,得出孩子产生这种问题的原因,然后根据这些原因提供解决孩子问题的办法,帮助孩子纠正问题,帮助孩子正确看待问题,从而帮助孩子建立健全的人格。并且,阿德
《科学与艺术:沈致隆美育演讲精选录 大夏书系》收集了作者30多年来在外的讲演稿,分上下两编。上编为作者在高校、中小学、幼儿园的讲演稿,内容有多元智能与中国教育改革、学校文化建设与教育思潮、中小学美育思考与实践等;下编为作者在哈佛、伊利诺伊大学等国外高校的讲演稿,内容有科学与艺术、多元智能与在中国的发展等。作者以学术普及为旨归,既重视传播思想,也注重表达形式,力求深入浅出,适合广大中小学、幼儿园教师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