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简介】 本书是一本文化散文集,随文配有五十余幅精美趣味猫咪油画,通过猫这个载体,融合了哲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的视角,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看待世界的方式。猫的存在不仅是一个陪伴的角色,更是对人类生活方式和心理状态的反思。以猫为写作(绘画)对象,通过观察猫的行为和人猫之间的互动,生发出对于当代社会种种之现状,以及人和动物、自然和城市、男人和女人之间关系的反思。《如何成为一只猫》不仅仅是一部随笔集,更是一种通过猫的视角去重新理解世界的尝试。 通过这本书,我们可以试着反思人与动物的关系,并在不断变化的世界中,寻找一种更加和谐的生活态度。这正是《如何成为一只猫》想要传达的:从猫的独特性中,我们学习到如何接受自我、接纳他人,最终找到一种内外平衡的生活状态。
唐宋诗文是古典文学的一座奇峰,无数脍炙人口的佳作穿越漫长的历史时空流传至今。从孩提时代咿呀学语,我们就开始诵读 床前明月光 ;少年意气,也学李白豪言 天生我材必有用 ;在外漂泊,便知 每逢佳节倍思亲 ;壮志难酬,又可叹 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 一首诗、一阙词,为什么能流传千古?诗言志、文载道,诗文隽永、文脉千年,诉说的是一代又一代的离合悲欢,茫茫天地间,个体之于历史何其渺小,寥寥数语,诉不尽春风秋月、物转星移,却凝聚了万千气象、百味人生。 在这本书中,依托于23首诗文,以诗画相生,为我们重现了23个历史故事。有少年成名的得意,有怀才不遇的惆怅,有前路未知的迷惘,有漆黑长夜的孤独,有孑然一身的倔强,有国破家亡时的苍凉。跟随作者的讲述,再次走入唐宋600余年的历史长空和诗意宇宙。
《山谷微风》: 本书为余华2024蕞新散文集,创作时间横跨40年,呈现了作家半生的历程与感悟。 小时候,他是顽皮又敏感的田间少年,在贫瘠的生活中寻找珍贵的快乐;成年后,他成了细心又包容的父亲,与儿子斗智斗勇,被幸福的烦恼填满梦境与现实。 余华用他特有的幽默和通透记录下日常的美好点滴,用细腻的感悟和精妙的文字告诉我们,一阵微风,一股海流,一顿美食,一场相遇 都是生活给予我们的馈赠。 《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增订版): 本书是余华1989-2024年杂文集。他走遍世界,以亦庄亦谐的笔锋将观察到的社会、时事、文化等现象一一记录剖析,在日常生活的表象下洞见社会固有病灶,由外而内深刻反省。在与世界的?s撞交锋中,呈现出一个变迁中的中国。除此之外,他还用特有的幽默记录了自己平日读书、看球、旅行等点滴趣事。
《藏书家》是刊发有关书籍文献知识以及与之关联的人、物及掌故的连续出版物。第27辑分设7个栏目,收入26篇文章,既有藏书界宿儒大咖厚积薄发的新作,又有学术新锐倾注心血的原创力作。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本辑在继承本刊既定办刊方针和出版特色的同时,又有所拓展和变化,故本辑内容名家荟萃、书香四溢,图文互动,亦庄亦谐,围绕书籍,以图文结合、雅俗共赏的方式呈现古今中外书籍的历史文化,从一个方面反映人类文明的过去、现在和将来,集学术性、可读性、审美价值和收藏价值于一身。重点文章详见封四目录。
《藏书家》是齐鲁书社全力打造的高品质的连续出版物,迄今已出版25年25辑,为国内唯一之专业藏书集刊。第26辑分设6个栏目,收入24篇文章,既有藏书界宿儒大咖厚积薄发的新作,又有学术新锐倾注心血的原创力作。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本辑在继承本刊既定办刊方针和出版特色的同时,又有所拓展和变化:一是在保留中国古代图书文化板块的前提下,适当加大了中国近现代历史时段的内容比重,比如池子华的《藏在 纪念册 里的故事》、陈子善的《南星三题》等。二是进一步提高可视化、普及化的程度。参考古人 左图右史 的做法,加大了相关图片所占分量,尽量做到图文并茂、图文互动;在普及性文章中,为生僻和容易误读误解的字词,添加拼音和注释。三是追求高品质的学术规范。学术性较强的文章,用页下注说明资料来源出处;文末增加作者学术简历,给
对妈妈,最好的怀念,是什么? 十年前有一个小小的愿望,想为天下受苦受难的母亲建筑一座朴实无华的博物馆,也是为了纪念我受难而死的母亲,她很早的时候就离我而去。 为了采集素材,我走遍中国很多的乡村,所以,忠实地纪录了许许多多普通母亲真实的影像。 只有弯腰谦卑才能拍到她们,我决不会忘记这点,对于我来说,真是一件荣幸的事。 十年后,寻找爱和答案的旅程,成就了纸上的 母亲博物馆 黑白系列,联袂奉上两种图书。 《妈妈,我》是一本散文集,对早逝母亲回忆的书写。 《母亲集》是一本摄影集,超过400幅黑白人像。 两本书的书写者,大地上的人子,钱小华。
“一个全然不懂世故的女人,怎么能写出这么多天才的爱情棋谱和婚姻战役?”张爱玲是横空出世的一个传奇。为什么她的作品,会收获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喜爱?潜心研读30余年,许子东老师以文本细读方式,聚焦张爱玲10余部重要代表作——看《第一炉香》上海女学生怎样在香港一步步沉沦;体会《金锁记》残酷的浪漫文字;沙盘推演《倾城之恋》男女爱情游戏规则;在《红玫瑰与白玫瑰》中解剖男人的道德性;探究《小团圆》中奇特的母女关系……张爱玲笔下的爱情故事,从来不是单纯的鲜花与温情,更多的是策略、计算、博弈。打开这本书,真正读懂张爱玲,进入她的“爱情战争”,重新看待男人、女人、婚姻与生命。精妙解读作品之外,更融入许子东多年世情体悟,以风趣的表达、生动的文风,将张爱玲的文学创作与人生轨迹巧妙勾连;同时关注她与胡适、
抗战爆发后, 中央研究院 历史语言研究所的学者们颠沛流离,英雄末路,最终落脚四川李庄板栗坳继续埋首学问,赓续文脉,度过了近六年难忘的时光。 傅斯年、董作宾、李济、李方桂、梁思成、梁思永、劳榦...... 这些名冠中西的学者大师,和当地士绅百姓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并留下很多传奇和故事。可惜的是,当年往事,日渐尘封。作者郎麟花费七八年的时间,实地和书面寻访了大量当年还是孩子的史语所后人以及李庄当地百姓,从浩若烟海的回忆和史料中,挖掘出大量即将湮没的鲜活往事,并深耕写作,得来一部打捞 南渡 题材的奇书。
马其昶(1855 1930),字通伯,晚号抱润翁。安徽桐城人。早年数应乡试不第,曾赴京任学部主事、参议院参政,民国初年曾应聘为清史馆总纂,主修儒林、文苑及光宣大臣传。毕生主要精力用于著述、从教。《马其昶文集》基于《抱润轩文集》22卷、《抱润轩遗集》1卷、《抱润轩集外文稿》1卷,再辑录3种未收而见于《抱润轩文集》10卷、《抱润轩文》1卷等文若干篇。 《抱润轩文集》22卷,系按类编排,略为:论议、读史、书序、题跋、赠序、哀祭、疏状、书信、传记、墓碑、墓表、墓志、杂记等。
《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 增订版》 本书是余华35年(1989-2024)杂文精选集。他走遍世界,以亦庄亦谐的笔锋将观察到的社会、时事、文化等现象一一记录剖析,在日常生活的表象下洞见社会固有病灶,由外而内深刻反省。在与世界的踫撞交锋中,呈现出一个变迁中的中国。除此之外,他还用特有的幽默记录了自己平日看球、旅行、养娃的点滴趣事。正如余华所说:“这就是我的写作,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出发,经过历史、经济、社会、体育、文化、情感、欲望、隐私等等,然后再回到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之中。” 《山谷微风》 中国文学-散文-当代
本书为著名语言学家陆俭明教授的文章精选集。书内文章均选自《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权威学术期刊和已出版的学术专著。文章主要涉及句法分析、词语阐释、语义分析、语法构式等多个方面,如《现代汉语里的疑问语气词》《关于语义指向分析》《语义和谐律》《评说构式语法理论中的 压制 说》《更充分地发挥语言桥梁作用》等。本书有助于开拓专业研究者的视野,提升其学术水平;有助于文字工作者深入学习语法、把握语言规律,更有针对性地做好文字工作;是一本既有专业性、学术性,又有较强实用性的图书。
本书为王蒙七十余年来的作品精选集,是 人民文选 系列图书之一种。所选文章均已发表或出版。所选作品横跨中国当代文学史的各个时期,内容主要涉及文艺理论、创作论、人生回顾、历史述论、演讲对话访谈等,如《记录一代人的火热青春》《文学共享最情深》《关于 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 》《所有的日子都来吧》等。这些文章内容丰富,风格鲜明,语言形象生动,具有较高的理论及文学价值。通过本书,读者可以了解王蒙的创作历程和成就,感受其笔下青春永驻的文学精神与生生不息的文化力量,也可从中窥见七十多年来中国文学乃至社会、文化发展的轨迹。
201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为深切缅怀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的特殊贡献,为记录中国和世界人民对纪念白求恩、弘扬白求恩精神活动的思想成果,并从中吸取丰富的文化建设、思想建设和道德建设的营养,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深入开展,中国白求恩精神研究会编辑了这本纪念白求恩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