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格尔顿是国际文学理论界的领军人物,极富创造力和批判性。《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纪念版)》是作者向普通读者系统介绍和评论西方20世纪文学理论的一本专著。作者将起自俄国形式主义的纷繁复杂的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革命梳理出从形式主义、结构主义到后结构主义,从现象学、诠释学到接受美学以及精神分析理论三条主要的发展脉络,对其产生和流变、问题和局限进行了深入分析。本次新版,作者新增了一篇 二十五周年纪念版序言 ,对文学理论的发展做出了新的反思。
《金瓶梅》读到后来,竟有一生一世之感。 云霞满纸 袁宏道在写给董其昌的信里,这样称道《金瓶梅》。 问世四百余年来,从曹雪芹到张爱玲,无数作家、学者从中汲取营养。贪欲、嗔怒、嫉妒、痴情 《金瓶梅》中所有人物都沉沦于欲望的苦海,这部奇书直入人性深不可测之处,揭示人心复杂而又毫无伤感与滥情。一个读者需要有健壮的脾胃,健全的精神,成熟的头脑,才能真正欣赏与理解《金瓶梅》,能够直面其中因为极端写实而格外惊心动魄的暴力。 《金瓶梅》滚滚红尘背后是 色 的无奈与悲凉,是广大的怜悯与悲哀。哈佛教授田晓菲以女性特有的细腻视角、扎实的文本细读功力,逐回比对《金瓶梅》两大流传版本 词话本 与 绣像本 ,以玲珑文心细解书中人物塑造、文字风格、象征隐喻、细节伏笔 读到蕞后, 竟觉得《金瓶梅》实在比《红楼梦》
好莱坞首屈一指的故事写作顾问,约翰 特鲁比作家工作室创始人。先后在迪士尼、索尼、福克斯、BBC及HBO等多家机构担任故事写作顾问和 剧本医师 , 诊断 过的影视剧本超过1800部。 特鲁比的剧本写作与类型创作课程,已吸引全球数万人上课,学生包括作家、编剧、导演、制片人,诸多好莱坞卖座电影都出自他的学生之手,比如《西雅图夜未眠》《星球大战》《怪物史莱克》《猩球崛起》《加勒比海盗》《X战警》《王牌对王牌》《亚当斯一家》《美食总动员》 多位《纽约时报》畅销书作者、文学奖得主,也是他的学生。 《故事写作大师班》是他30年故事创作与教学经验的精华,已经畅销十余年,包含故事写作的整套秘诀,可以让创作者精准找到对的方法,写出引人入胜的好故事。
21世纪是全球化语境下中国国家建构和社会文化发生重要转型的时期,如何 叙述 中国成为关键议题。本书阐释和分析21世纪转型期的中国思想文化,探讨对象包括知识界的主要思潮、人文学科的代表性研究者及其主要成果思路、影视等大众文化中的主要现象。写法兼有思想文化评论和历史研究的特点,以 文明 为基本分析框架,对20-21世纪之交以来20余年间正在发生和进行中的思想文化实践进行观察,同时融入作者的评价和判断,以学术研究的方式展开探讨,借此召唤认识和阐释21世纪中国的自觉意识。
nbsp nbsp全书分导论、音景、聆察、万物自生听、听觉空间、视听之辨、诸根互用与经典重听等十章。《听觉叙事研究》稿*个着力点是创建和移植一批适用于听觉叙事研究的概念术语。如在描述"听"这一行为上,我们缺乏一个像"观察"这样适用范围较广的词语,以指代一般情况下凭借听觉对事件的感知。《听觉叙事研究》的又一着力点在于探讨听觉叙事的文学功能。列维-布留尔说原始民族喜欢用"声音图画"表达自己的感知,其中*重要的是对动作的摹拟;中国文学的源头《诗经》大量使用拟声词,细细"聆察"有鸟、虫、兽、风、雨、雷、水等自然之声,以及车马、军旅、钟鼓、伐木、割禾、金石等人类活动之声,它们赋予《诗经》无穷的艺术魅力。古人为什么如此重视声音?这不仅由于听觉是当时信息传播的主渠道,还因为他们懂得声音携带的信息更具"原汁原味"。书
海登 怀特被誉为人类伟大的思想家之一。从1973年出版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专著《元史学》以来,怀特的作品对于历史学、文学研究、人类学、哲学、艺术史、电影传媒研究等将叙事学作为关注焦点的学科而言意义非凡。 本书由罗伯特 多兰作序,他巧妙地将怀特重要但难得一见的文章汇集成册,研究探讨他关于历史书写和叙事的革命性理论。怀特的这些文章大多采用论文体,内容涉及多位思想家,探讨诸多主题,文笔犀利,语言优美。 《叙事的虚构性》追溯怀特重要思想的演变轨迹,是历史编纂学者和学习者、历史理论和文学研究学者们的重要读物。
这些作品在当时都处于 边缘 地位 但它们又具有 超前性 ,在时代思潮发生变化的某一时刻,它们的价值会被重新承认。 (钱理群语) 作为 钱理群现代文学课 系列,这一本《现代小说十家新读》,先由钱理群教授在北京大学1995年秋季学期开设的 40年代小说研读 课程内容 开箱 整理而来。近30年后,当年亲历这次讨论课的北大中文系吴晓东教授领着新一代学子在前辈的光环下重释这些作品,加入了现代文学专业在读研究生新的解读文字,贡献了新的方法论视野。 两代接力的课堂,选取萧红、李拓之、沈从文、端木蕻良、路翎、冯至、废名、卞之琳、张爱玲、汪曾祺10位中国现代文学经典作家,从萧红《后花园》对人的存在的探讨,到张爱玲《封锁》是否 意义过溢 ,再到汪曾祺《异秉》新旧两种版本的对读 以课堂实录、师生平等交流的形式,重返文学现场。
本书是作者在发表于科学网博客上的科普文章和在北京大学通用人工智能实验班和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举办的讲座基础上撰写的。本书面向刚刚走上学术发展道路的科研新手和有志于此的年轻人,从金庸的武侠小说入手,畅谈学术成长道路,总结科研规律。本书分上、中、下三篇。上篇为纵篇,以金庸小说中的 天射神倚 为主线,建立金庸小说的武学体系架构,梳理武学发展史;中篇为横篇,分析金庸小说典型人物的武功发展脉络,总结经验和教训;下篇为外篇,主要论述个体选择对于武学发展的影响。本书**的特点是为金庸小说架设了底层逻辑主线,即武学,从而对个人学术成长和发展有所启迪。 本书可供有志于学术的专业研究人员、研究生、本科生、高中生阅读,也适合作为金庸小说爱好者的读物。
从文化空间到非遗新空间,空间维度研究促进非遗保护与传播。 遗产空间 是非遗保护传承发展的现实落点,从空间维度切入命题具有重要学术意义。同时,非遗相关文化空间是遗产的组成部分,建构这类空间已纳入保护非遗的措施。本书通过研究当代非遗保护与展览、舞台、商业、旅游等空间功能之间的适应性关系,并以 空间 作为理论视角和方法论,分类、分异研究互惠互促机制的形成因素和表现形态。 从大众媒体到新媒体,非遗的媒介传播渠道与方式不断更新;从非遗馆展示非遗到不同类型的非遗体验基地,非遗展示传播的空间类型不断丰富;从警惕非遗与旅游业融合的负面影响到分析两者深度融合的个案经验,从 非遗进校园 到 非遗在校园 ,从非遗产品与服务的分型发展,到非遗体验类文化消费、研学旅游等业态更新、跨界合作 本书对近两年的新现象与
论笔 一词译自 Essay ,意谓 具随笔之形,有论文之实 ,是阿多诺特别推崇并亲自实践的一种述学文体。本书精选阿多诺的论笔22篇,试图呈现这位思想家在社会、文化与文学层面的相关思考。因 奥斯维辛 是阿多诺的创伤性内核, 奥斯维辛之后 又是覆盖其整个思想话语的重要哲学命题,本译著故以《奥斯维辛之后》为主打书名。全书分为三辑,选文主要考虑它们在阿多诺思想中的重要性和代表性。第一辑名为 奥斯维辛之后:写诗野蛮否 ,体现了阿多诺对文化与社会的总体思考;第二辑名为 艺术:摇摆于严肃与欢悦之间 ,呈现了阿多诺对文学艺术的关键论述;第三辑名为 文化工业:总体效果是反启蒙 ,选取了阿多诺谈论大众文化的重要文章。本书前有译者导言,后有附录三篇,它们都有助于读者对阿多诺的阅读理解。
《 革命文学 论争与阶级文学理论的兴起》的研究对象为1928年至1930年初的 革命文学 论争。这次论争参与方众多,涉及创造社和太阳社的论争,创造社、太阳社与鲁迅、茅盾、郁达夫等的论争,左翼与梁实秋的论争,等等。《 革命文学 论争与阶级文学理论的兴起》以每章围绕一两个核心问题展开论述的方式,深入细致地探讨了 革命文学 论争的主要方面。作者一方面重视域外资源对论争的影响,重点发掘了日本福本主义与新写实主义、俄国无产阶级文化派的理论、美国辛克莱的艺术宣传论与新人文主义等如何介入论争;另一方面重视史料的发掘与考辨,通过分析相关文本,还原了丰富的历史面貌和心灵轨迹,对 革命文学 论争进行了动态呈现,揭示了中国无产阶级文学如何在论争中完成初步的理论建构,收获广泛的认同,从而在文坛迅速崛起。
打开现代中国的一种方式,是打开现代文学。 作为 钱理群现代文学课 系列,这一本《中国现代文学新讲》,实质上就是一部 钱理群新编中国现代文学史 。它以 现代文学三十年 发展脉络为基本框架,精选 45 位作家、60多篇作品,以文本细读的方式,回到文学阅读、文学教育与文学史研究的起点与原点,回归文学本身 无论 新编 还是 新讲 , 新 就新在 以作家、作品为中心 。 一个基本事实:文学史的大厦,主要是靠作家,特别是大作家、经典作家支撑的;而作家的主要价值体现,就是他的作品文本。离开了作家、作品这两个基本要素,就谈不上文学史。 从1910年代《新青年》杂志诞生,现代文学三十年,历经启蒙、建构、纵深发展,薪火不息,既有 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 ,也有周作人、朱自清、沈从文、冯至、萧
《技术大全》到底是什么?是以 全工程学 为主题的文明兴衰文集?是对人类过去与未来的控制论诠释?是透过建造者的眼睛看到的宇宙图景?是大自然的力量与人类双手的创造中与工程学相关的事儿?是对未来千年科学技术发展的预测?是一组过于大胆,以至于很难宣称有什么扎实科学依据的假设?的确,每项都有一些吧。 《技术大全》是对阿奎那《神学大全》的戏仿和回应,出版于1964年,涉及演化生物学、物理学、信息学、热力学、控制论等方面的内容,呈现了各种突破带来的深远影响,如克劳德 香农对信息理论的发展,艾伦 图灵在计算方面的成果,以及约翰 冯 诺伊曼对博弈论的探索等等,讨论了演化、宇宙、社会、现实、人工智能、创造世界等深刻的问题。出版后便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引起了科学界的广泛讨论
虚构文化在我们时代的构建与扩张,很大程度上塑造了我们理解世界和存在于世的方式。《事实与虚构:论边界》是法国学术明星弗朗索瓦丝 拉沃卡的重磅作品。这本书完整地评估了关于虚构从古至今的争议,重新思考文学、电影、戏剧和电子游戏中的虚构界限,跨越文学理论、精神分析、法律、认知科学等诸多领域。 本书资料收集极其丰富,几乎达至百科全书般完备,既表明了作者意图构建一门新学科的主张 以虚构为研究对象,向不同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开放,亦是对近半个世纪以来的虚构研究的总结,旨在更好地理解虚构文化与社会的关系。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本书在讲 虚构 ,却也是对 现实 的一种捍卫,呈现人类对了解 真实 的努力。毕竟,虚构本质上的慷慨是对人类自身有限性的一种补偿。
《情感时代:18世纪西方启蒙思想与现代小说的兴起》分为上、下两编,内容分别为18世纪情感观念研究和18世纪小说文本解读。本书重新定义了启蒙时代的根本特征,从 理性时代 的说法转移至 情感时代 ;并从情感和内心的刻画以及私人社会形成的角度,对18世纪写实小说的兴起做出新的阐释。第一编的情感观念史梳理,为第二编的文学作品阐释建构一个坚实的语境,也使得著作同时体现了理论深度和专业文学解读的洞见,是一部学理性、深度和可读性兼备的人文思想著作。
作为一个和中国当代文学共同成长起来的学者,程光炜的文学解读向来有他独到的角度和力度、细腻与宏观。对四十年来的新时期小说,他既是观察者,也是参与者,他的精神成长与这些小说所呈现的时代思想走向一直血肉交织,难分难离。《小说的读法》通过对新时期重要的小说文本进行细读,重新清理了一个时代的文学成像,同时这也是作者对自我的知识及思想经验的一次回望、反省、探察,从中可以看出一个 50后 学者的知识架构,以及他通过文学与这个世界的 深情互见 。《小说的读法》收录了十八篇小说细读文章,作者以切近的、近乎崭新的视野,再次分析了《白狗秋千架》 《哦,香雪》 《人生》《动物凶猛》 《尘埃落定》 《妻妾成群》 《繁花》等经典小说文本,拭去时光的尘埃,每一篇分析都从不同的角度切入文学和现实。
......
本书秉持 中西互衬 以西映中 的研究立场,以 叙事 表述 重复 不可靠叙述 叙事结构 人物 叙事阅读 叙事声音 叙事反讽 叙事空白 音景 聆察 等有代表性的关键词为考察对象,紧密结合中外文艺经典中的大量事例,对这些关键词的结构形态、发展流变、知识特点与文化蕴涵等进行系统梳理,旨在挖掘中国叙事理论概念术语背后潜藏的文化传统,总结中西叙事现象的某些普遍规律,在此基础上,尝试创设若干新的概念范畴以期有利于描述与阐释日益复杂的叙事现象。
文艺复兴,顾名思义,是文学与艺术的复兴,也是古希腊文明的复兴,包括文明的所有主要领域,即文学、艺术、科学等,都得到了全面的发展,诞生了众多巨人与巨作。这些巨人与巨作,如永恒星辰,闪耀在历史的天空总之,自文艺复兴之后,世界文化的发展可谓如江河湖海,汹涌澎湃,滔滔不绝,直至今天。
文字学上的 类化 ,通常指文字受自身形体或相邻文字结构的影响,以及受使用环境中相关词汇语义的沾染,在类推思维的作用下,产生形体类推改变的现象。碑刻墓志作为一种出土文献和文字载体,蕴含着极为丰富的语言文字信息,客观地呈现了各历史时期文字的真实面貌及流通使用的基本情况,便于从中梳理中古文字的形体、结构、职能变迁的流变脉络。碑志文献中的汉字类化现象十分普遍,值得进行历时性、专题性的考察研究,并从中提取规律性认识。 本书是2014年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14YJC740018)及2021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21 ZD295)的研究成果,致力于系统、全面地汇总中古(东汉至隋唐)碑志文献中出现的类化字形,探讨和梳理汉字类化的基本面貌、类型、特征、影响、传承与流变等问题;在充分研究的基础上,总结研究方法与演
游戏化向度的网络文学,作为一种基于(数码)人工环境的文学样态,发展出区别于传统现实主义的叙事程式和题材范畴。作者指出电子游戏及游戏经验对网络文学创作与接受范式的深刻影响导致了21世纪第二个十年以来网络文学内部的重要转向,进而借鉴东浩纪 游戏性写实主义 的概念,在全面剖析游戏化向度的网络文学的存在基础、内涵与特征的前提下,探讨了互联网时代新的媒介环境下文学叙事的新困境与新可能,并揭示其中呈现的当代青年对自身 后现代 处境的认知、探索与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