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减乘除是成语吗?阿猫阿狗是成语吗? 置之死地而后生是成语吗?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是成语吗? 是的,这些都是成语。 成语是约定俗成的固定用语。成语是在历史中产生的,不同时代的成语反映着不同时代的历史风貌。 《顺着历史学成语》是蒙曼老师专门给中小学生量身打造的成语课。 按照从先秦至元明清的历史发展顺序,紧贴课本,串讲100 重点成语。 探寻成语的由来,讲透成语背后的典故,理清成语的含义及用法。 让孩子学会举一反三,活学历史,活用成语。
著名学者、教育B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黄兴涛先生作品,十六年磨一剑厚积薄发之力作,政治思想史和社会文化史结合的上乘之作,全面呈现 中华民族 这一重要观念的历史之旅,深刻揭示近代中国的民族认同与国家命运。本书将传统的精英思想史与 新文化史 的有关方法结合起来,对现代中华民族观念的孕育、形成、发展及其内涵,作了系统深入的整体性考察和阐释,既注重历史脉络的精心揭示,典型文本的发掘解读,以及重要概念的透视剖析,也重视国家体制、政党政策、关键人物和重大事件的影响和意义分析,并努力呈现了此一观念得以社会化的诸多历史面向。书中强调,现代中华民族观念一直伴随着中西思想的遇合与古今观念的交汇,表现出民族与国家的纠结与互动;对于认知主体而言,则始终包含着情感与理智的冲突与融合,见证着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和调
《闲话闲说》是阿城先生关于中国世俗与中国小说的讲谈集,以文学史的笔法,与朋友和听众闲谈的口吻,观之世俗文化与中国文学的万般景象,呈现文化的阿城 杂 和 通 的一面,是其思想集大成之作。理想国推出二十周年纪念版,增订万字文章《中国世俗与中国文学》。 二十年前有一个小册子叫《闲话闲说》,今天重提,希望将中国文化与文明做更多的联系。 中国世俗与中国小说 是许多次讲谈的集成,对听众演讲和与朋友闲谈,我们共通的知识财富是世俗经验。世俗经验*容易转为人文的视角。如此来讲,*宜将理论化为闲话,将专业术语藏入闲说,通篇不去定义 世俗 ,使听者容易听。 阿城
触动我心灵的那些课,阅微讲堂,让生命打开。“阅微讲堂”系列丛书,专注于从全球范围内寻找那些既给予我们各种“新知”,更给予我们“智慧”,充满洞见与生命激情、触动心灵的课。《苏轼十讲》,主讲人:《苏轼评传》作者,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朱刚。主讲地:复旦大学。苏轼一生“如鸿风飞,流落四维”,仕途几经浮沉,一代文坛盟主的影响力却未见消减;与禅门僧人、方外道士过从甚密,兼采佛道之修养;壮浪纵恣于儒释道三家思想,其心灵世界博大宏丰,兼擅诗、词、文与书法、绘画,乃至经学、史学、医药、水利等,在众多领域达到一流水准;最后“湛然而逝,谈笑而化”,走向优选的生命完成。苏轼可谓穷尽了中国士大夫的一切可能性。本书以十个主题串联苏轼的生命历程,并将苏轼置于历史与文化的洪流中,上下观照,在作品与文献中捭阖
我们的欲念,像一个单一的和弦,无论多卑微,都包含了构成我们生活的基础音符。 普鲁斯特不就是通过这种表述向我们指出阅读其作品的一种方法吗?也就是从(写作/生活)经历的每时每刻之中敏锐、独特的地方出发,重新聆听这段基础旋律的每个音符。而在文字里,对每个 薄欲 进行描述,从中得出几个感性或欲力的重要形象,这些形象以其特定的方式将欲望推出水面。 这是一部如布满神经元般敏感而复杂的作品。通过将符号学以及精神分析这两种相近的研究方法与主题批评巧妙结合,让-皮埃尔 里夏尔在本书中构建了倾入普式欲望的三大主要版块,试图重铺阅读普鲁斯特世界的蓝图:物质(或硬稠度之欣快感),意义(或阐释之物),形式(或感性世界的构建之辞以及小说撰写的笔墨之功)。这项巨大的解析工程,不但毫无冗长赘述之感,还引入一种
本书收录了已在权威期刊上发表的英美文学研究领域的学术论文20余篇,并请论文作者就写作过程、方法、要点加以介绍,以论文案例 写作方法的模式,使读者在论文语境中领会学术论文写作的规则与要义,体悟论文建构的内在规律。 这些论文作者包括盛宁、殷企平、张和龙、孙胜忠、陈雷教授等名家博导。他们都是外国文学研究和著述的行家里手,他们的经验之谈一定会给学习论文写作的学生和青年教师带来启示和助益。其他入选为案例的,也都是论文中的精品,或至少在某些方面优点突出。这样, 前一部分的论文就与后一部分作者自己的解析形成呼应,意在使读者更直接地了解范文作者的意图和方法,并回看他们的论文构想是如何落实到终发表的论文文本之中的。
内容简介: 肯 福莱特这样的畅销书作家有一个共同点:他们掌握了写出极具吸引力的世界级畅销小说的诀窍。阿尔伯特 扎克曼是位传奇文学经纪人,与许多畅销书作家合作过,包括肯 福莱特、迈克尔 刘易斯(《大空头》)和斯蒂芬 霍金。扎克曼是教授作家进入畅销书榜所需技巧的大师。 在这部已授权七种语言的畅销写作指南中,扎克曼为你解密不为人知的写出畅销长篇小说的窍门,让你知道你也可能写出销量百万的小说。 阅读此书,你将学会如何构建、使用提纲,如何选择、塑造人物,如何控制视角并利用视角引起读者的共鸣,如何将人物关系交织在一起,大场景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构建场景,如何编织情节线以营造最大程度的冲突,如何把握情节的节奏,何为故事点以及如何创造故事点。 这些知识点都是在对经典作品的分析中提出,比如《飘》《教父》和《
本书系统阐述起自古希腊迄至现当代的西方史学,纵贯西方古典的、中世纪的、近代的和现当代史学的发展历程。古典部分,阐述古代希腊罗马史学及其对后世的深刻影响;中世纪部分,阐述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以前占据支配地位的基督教神学史观及其他史学;近代部分,阐述西方各国史学的发展演变,涉及各种史学流派与思潮;现当代部分,阐述20世纪的西方史学,主要是西方新史学的发展进程及其在当代的新趋势。本书留意考察西方各个时期的史家、史著、史学思潮和流派等,以揭示西方史学的新陈代谢,突出史学思想的发展变化。 本书结构严谨,脉络清晰,叙述畅达,深入浅出,可供高等院校历史学专业与相关系科教学使用,也可供历史研究者参考、广大历史爱好者阅读。 本书先后被列为『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普通高等教育『十五』 『十一
严肃文学和类型文学的边界在逐渐消失,文学正变得越来越不 严肃 。 《使女的故事》《别让我走》《2666》《我的天才女友》等在评论界获得不俗反响、又拥有广泛读者的 严肃小说 ,似乎都在某种程度上借鉴了类型小说的方法和元素;反过来,雷蒙德 钱德勒、厄休拉 勒古恩、斯塔尼斯瓦夫 莱姆等 类型小说 作家,似乎也正在挣脱其固有的标签,被迎入 严肃文学 的万神殿。 如何面对 严肃 与 类型 的这种交融?它是象征着娱乐文化入侵文学,还是代表着一股新的文学潮流?严肃文学对类型文学的借鉴,意味着活力,还是 堕落 ?身为读者,应当如何看待这种交融,是提出 严肃点!文学 式的呵斥,还是继续沿着这个交叉点,享受这种交融带来的新体验? 带着这些问题上路,《鲤》邀请数十位创作者一起讨论、思索,给出自己的观点或方法。这些文字也许无法
作为故事发生地的房屋,在文学作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书作者精选了200年英美经典文学作品中的20栋房屋,从1764年恐怖小说中的哥特城堡,到1997年J.K.罗琳笔下的霍格沃茨学院。我们得以了解贝克街221号如何以单身汉之家的形象推动了福尔摩斯的冒险;《霍比特人》中的袋底洞有怎样的精神象征;《呼啸山庄》又有怎样的灵感来源。 本书集文学与地理为一体,深度剖析了独具特色的传奇建筑,从新的视角展现了经典作品跨越时空的迷人魅力。
法国小说在20世纪经历了非常特殊的变化过程。在此之前,小说往往按照时间顺序进行叙事,按照因果律安排情节,并努力营造文学摹仿现实的错觉,这些原则构成了19世纪最重要的欧洲小说基础。然而,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一些小说家 例如伍尔夫和乔伊斯 开始对这种小说创作传统提出挑战。在法国,这一挑战与20世纪几乎每个最具有代表性的小说家的创造都紧密相关。当我们回顾这段历史就会发现,通过探索摹仿小说的对立面,这些小说家也构建了一种真正的发展潮流。这一潮流具备自身的发展逻辑、发展过程和发展进度,其中20世纪20年代和50年代是它的两个发展加速期。处于这一潮流中的作品尽管特点各异,但也表现出某个重要的共性,即它们都与以人物塑造和故事叙述为核心的传统摹仿小说拉开了距离,甚至发生了激烈对抗。亨利 戈达尔的《小说使用
本书选收海子经典抒情诗《亚洲铜》《麦地与诗人》《九月》《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等 27首,采用文本分析和文化阐释方式,将海子抒情诗置于中西文化语境,以多维的视角深入解读海子抒情诗独特的主题意蕴、风格特色、意象隐喻、语言韵律、修辞结构以及表达方法,探究这些优秀作品的思想维度、审美取向及其所蕴涵的时代精神和文化价值。全书视角新颖,展现了作者对海子抒情诗独特的审美思考和艺术体验,有助于加深读者对海子抒情诗的认识和理解,对推动海子诗歌的研究亦具有积极的意义。
本书为解读《西游记》之作。以世态人情为切入点,分别涉及神、人、妖等各界,通过四十多个形形色色的话题,来剖析中国社会中某些带有普遍性的现象。内容丰富有趣,行文流畅活泼,是一部精彩纷呈的具有畅销书潜质的原创优秀读物。
本书在梳理中西方文论中语境观念和理论脉络的基础上,建构 语境诗学 的主要维度与核心范式,通过 媒介情境 媒介间性 时空语境 身体情境 等语境范式介入新媒介文艺现象的批评中,重新审视文艺理论中的基本问题,协调和衔接文艺研究中存在的 向内转 和 向外转 的分裂,力求丰富文论的研究视角和论域,为当代文论建设提供理论启示。
阅读时,你是否会有这样的困惑:众人盛赞的海明威式的文风究竟好在哪儿?普拉斯在她自传体小说《钟形罩》的开头,为什么会突兀地提及一对间谍夫妇?一本一半篇幅都是食谱的书,为何能在文学史上占据一席之地? 若任由眼睛滑过书页的表面,这些困惑是不会自行消散的。唯有深入文本内部,你才能获得解答。从《了不起的盖茨比》到《洛丽塔》,从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到《*蓝的眼睛》,罗伊 彼得 克拉克对文学史上的33本经典名作进行了详尽的分析,一一拆解其中的巧妙机关。现在,他邀请你戴上 X射线 眼镜,与他一同解读词语间的丰富意涵,从而拨开你眼前的困惑迷云。从此,你不仅能像作家一样阅读,读出作品的深层含义,还能从中领悟大师级的写作技巧,并化为己用。
本书以贯通中国文章史、思想史的视野,对韩愈通过“文教”传统在中国思想史和中华文明目前的重大贡献,做出了独到而深入的发明,从成体之功、造语之力、文道追求三个主要角度,全面探讨了韩愈古文在文体、文法、语言、观念上的新创,以及这些创新与其儒学复兴思考的深层联系,揭示了韩愈古文深邃丰富的思想世界。 书中详细讨论了韩愈追求拟圣、追寻定名、讲求开放师道、推重天性忠诚等思想特质与其古文成体之功的深层关联,分析了其语言创新所体现的激进追求与超越力量,同时深入探究了韩愈对“文道观”的全新建构。这些观点不仅激活了韩愈的思想能量,也光大了唐代在中国的精神传统和思想目前的启示性地位,并对“唐宋变革说”提出了新的回应和解说。
《西镜东像》是《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名家讲堂》20卷丛书之一。作者该书收入的24篇论文主要是其2001年以来学术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作者对比较文学形象学思考和研究的结晶。前后两部分论文在逻辑上存在着关联性。*部分 欧美文学中的中国形象 ,主要探讨西方尤其是英美文学作品、影视作品中对中国形象的塑造,是他者眼中的中国形象。第二部分 西方视域中的中国当代文学 ,是中国当代文学在西方世界的译介、传播和接受,是中国文学对外传播中建构的中国形象,而中国新时期作家对卡夫卡的借鉴、超越与创新展现出一个开放、融合、进取、自信的中国当代文学形象。作者指出,西方这面镜子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映照出内蕴不同的中国形象,中国文学也在不同时期的对外传播与对外借鉴中构建体现自身主体性的中国形象。
《叙事话语》是法国文学理论家、叙事学家热奈特zui著名的一部作品,以普鲁斯特的《追忆逝水年华》为例,为从叙事学角度分析小说文本提供了一套精密、可靠的工具,也突出了普鲁斯特叙事中一直未引起评论界重视的问题。而在《新叙事话语》中,他回答了各国学者对《叙事话语》的批评,对《叙事话语》中的论点作了修正与进一步的阐释,同时,也提出了一些叙事学上的新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