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登 怀特被誉为人类伟大的思想家之一。从1973年出版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专著《元史学》以来,怀特的作品对于历史学、文学研究、人类学、哲学、艺术史、电影传媒研究等将叙事学作为关注焦点的学科而言意义非凡。 本书由罗伯特 多兰作序,他巧妙地将怀特重要但难得一见的文章汇集成册,研究探讨他关于历史书写和叙事的革命性理论。怀特的这些文章大多采用论文体,内容涉及多位思想家,探讨诸多主题,文笔犀利,语言优美。 《叙事的虚构性》追溯怀特重要思想的演变轨迹,是历史编纂学者和学习者、历史理论和文学研究学者们的重要读物。
深度意象派 新超现实主义 大诗人、普利策奖获得者 詹姆斯 赖特的毕生创作,十部诗集整体呈现。 马,蜥蜴,海鳝,火炬树,珍妮,罂粟花,炼钢高炉,寡妇,矿工,饥饿的影子 从现实中提炼神秘,再造一个盛大、多情、蓬勃的世界。 厚达800多页,收录近400首诗歌,系统收录了赖特的诗歌、散文诗和翻译作品,忠实再现了诗人的成长、探索与蜕变。全书共十部分:前两部分是传统作品,为我们呈现了传统诗歌的声音和结构之美;中间五部分记录了赖特创作的突变,传统格律与修辞几乎荡然无存,简单的语言和自由的节奏释放了诗人强大的意象塑造能力;后三部分,让我们看到更加丰富的赖特 诗歌形式更加自由多变,诗人用包容的态度构建出独属于自己的风格。
如果说语文课堂中的佳句名篇如散落的珍珠给我们以美的认知,本书就是一根串起珍珠的链条,让我们看到上下五千年熠熠生辉的中国文学气象。 《好看的中国文学史(上下册)》由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文学大家钱念孙撰写,在保证学术严谨性的前提下,以章回体讲书的形式重新组织脉络,人物为轴,作品为线,从远古神话起笔,经诗经、楚辞、汉赋、魏晋诗文,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呈现中国古典文学的渊源流变。读者不仅能从中了解中国文学发展的演进历程,感受大作家们的精神风貌,从他们对待生死、功名、家庭爱情等的态度中得到启发;还能了解许多与作品有关的趣闻佳话,像读小说一样读完文学史。
虚构文化在我们时代的构建与扩张,很大程度上塑造了我们理解世界和存在于世的方式。《事实与虚构:论边界》是法国学术明星弗朗索瓦丝 拉沃卡的重磅作品。这本书完整地评估了关于虚构从古至今的争议,重新思考文学、电影、戏剧和电子游戏中的虚构界限,跨越文学理论、精神分析、法律、认知科学等诸多领域。 本书资料收集极其丰富,几乎达至百科全书般完备,既表明了作者意图构建一门新学科的主张 以虚构为研究对象,向不同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开放,亦是对近半个世纪以来的虚构研究的总结,旨在更好地理解虚构文化与社会的关系。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本书在讲 虚构 ,却也是对 现实 的一种捍卫,呈现人类对了解 真实 的努力。毕竟,虚构本质上的慷慨是对人类自身有限性的一种补偿。
本书论述介绍了骈文的基本原理和历史过程,构架了骈文研究的理论基础,是建国后骈文概论性质的第一部著作。全书除自序、绪论、附录外,共10章36节,全方位地探讨了骈文的名称与界说、骈文的分类、骈文的产生与起源、骈文的结构形式与句型模式、骈文的修辞形态及其文化内蕴、骈文的美学特征与审美效应、骈文的风格形态与流派、骈文的体类、骈文的历史演变等主要问题,对骈文的价值和意义更多地从文化角度进行了审视。 该书1994年出版后,沈玉成、周满江等先生曾撰文给予高度评价。该书获第五次广西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2010年由齐鲁书社出版修订版,本次出版的是该书的最新修订版。
《新诗学案》针对重要的诗学问题,诸如新诗写作与诗人心性的关系、新诗自身的表达之难(亦即达难达之情)、新诗对万物持赞颂态度还是仇恨心理(亦即审美还是审丑)、新诗的现代性与古典性的关系、新诗与词语的关系、新诗在语气上如何被呈现、新诗如何有效处理现代经验等等。这些新诗研究中过经过脉的大问题,急需要被厘清,急需要得到确切、坚定的回答。这也是本书的重点所在。通过对当代著名诗人欧阳江河、柏桦、西渡、西川、宋炜、吉狄马加、冯晏等人的个案分析,尤其是甄别有争议的地方,进行深度的剖析和诠释,进而为深入理解和塑造当代诗做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
“《金瓶梅》读到后来,竟有一生一世之感。” “云霞满纸”——袁宏道在写给董其昌的信里,这样称道《金瓶梅》。问世四百余年来,从曹雪芹到张爱玲,无数作家、学者从中汲取营养。贪欲、嗔怒、嫉妒、痴情……《金瓶梅》中所有人物都沉沦于欲望的苦海,这部奇书直入人性深不可测之处,揭示人心复杂而又毫无伤感与滥情。一个读者需要有健壮的脾胃,健全的精神,成熟的头脑,才能真正欣赏与理解《金瓶梅》,能够直面其中因为特别写实而格外惊心动魄的暴力。《金瓶梅》滚滚红尘背后是“色”的无奈与悲凉,是广大的怜悯与悲哀。哈佛教授田晓菲以女性特有的细腻视角、扎实的文本细读功力,逐回比对《金瓶梅》两大流传版本“词话本”与“绣像本”,以玲珑文心细解书中人物塑造、文字风格、象征隐喻、细节伏笔……读到蕞后,“竟觉得《金瓶梅》
约瑟夫 弗兰克 (1918-2013) 可能是他这个时代无出其右的陀思妥耶夫斯基传记作者、研究者和评论家。他在斯坦福大学就这位俄罗斯小说家的主要作品开设了讲座,而其从未发表过的讲稿则为这些文学史上赫赫有名的伟大杰作提供了无可替代、简单易懂的入门导言。 本书首次呈现了这些富有启发性的讲稿,它首先介绍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生平和他受到的文学影响,然后探索了他广博的作家生涯一一从《穷人》《分身》《死屋手记》到《地下室手记》《罪与罚》《白痴》和《卡拉马佐夫兄弟》。 本书以讲谈风格写就,将文学分析与文化史相结合,从而将小说及其关键人物、场景置于丰富的背景之中。这本了不起的著作将约瑟夫 弗兰克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生平与著作的理解与认识带给新一代的读者,将会吸引所有欲求了解陀思妥耶夫斯基及其时代的人。
一句话概括金庸武侠小说的伟大:他创作了影响无数人的作品,在武侠世界和江湖社会中想象了另一个中国。无论是关键内容还是主要特点,本书从以下三个方面揭示了原来如此深藏不露的金庸,提供了出人意料又理所当然的解读方式,给予了读者会心得意的小说阅读体验:武侠小说作者——金庸跌宕的人生阅历、强烈的个性特点和自觉的写作追求;小说创作背景——金庸从事武侠小说写作时特殊的个人境遇和复杂的时代状况;武侠小说文本——金庸如椽之笔所创作的鲜明的文学特色和丰富的文字内涵。本书称得上是理解和读懂金庸武侠小说的不错指南与思维导图。
《情感时代:18世纪西方启蒙思想与现代小说的兴起》分为上、下两编,内容分别为18世纪情感观念研究和18世纪小说文本解读。本书重新定义了启蒙时代的根本特征,从 理性时代 的说法转移至 情感时代 ;并从情感和内心的刻画以及私人社会形成的角度,对18世纪写实小说的兴起做出新的阐释。第一编的情感观念史梳理,为第二编的文学作品阐释建构一个坚实的语境,也使得著作同时体现了理论深度和专业文学解读的洞见,是一部学理性、深度和可读性兼备的人文思想著作。
《安徽文学史(第三卷)》为文学史论性著作,全面论述了从先秦到现当代安徽的代表作家、文学流派、文学集团(如邺下文人集团、宣城派、桐城派、叶集作家群)的文学主张、创作成就;进而探讨、研究安徽文学在中国文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安徽文学与相邻的吴楚文学、齐鲁文学的同异、相互影响和作用;并分析总结安徽文学与安徽地域特征、人文精神的关系以及这些特征在安徽文学中的表现。
本论题所谓的 社会启蒙 ,主要指的是在百余年以来的社会转型过程中,从社会制度到文化意识等层面对现代性的追求与建构。作为一种研究视角,相较个体启蒙而言,社会启蒙侧重于社会关系的层面。即更加重视对于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之间关系层面的深入考察。相较感性启蒙而言,社会启蒙问题更加侧重于理性启蒙层面的探究。而介于八十年代与新世纪之交的九十年代文学,一直以来被贴上了 消费文学 以及 多元文学 的标签。尽管这种概括反映了九十年代文学主潮,由八十年代的 共名 转向 无名 的某种特点。尤其是在九十年代转型的文化语境之下,启蒙及其相关命题似乎遭遇了 新儒学 、 新左派 、 后现代 以及 后殖民 等反启蒙的解构与挑战。然而,这种将西方理论强行移植并且忽略启蒙本土语境的做法,也使得反启蒙的观点和论调本身并经不
《文心雕龙》被推为文学理论、文学批评之圣典,其研究也被称之为 龙学 ,但近世对其也存在较多误解。本书即是著名学者龚鹏程先生多年精研《文心雕龙》的会心之作,以 讲记 的形式、深入浅出的语言,对刘勰的身世,《文心》宗旨,刘勰文学观、史学观、文体论、文势论等内容进行了精辟透彻的剖析梳理;辨析纠正了前人对《文心雕龙》的误读之处,厘清了《文心雕龙》及刘勰的历史真相。并将其与《文选》《诗品》进行比较,对当前文学理论研究进行深入反思。 全书多具新见,如辨定刘勰身世为没落士族,认为魏晋南北朝是zui重礼法的时代,等等;格局宏大、博通古今,关涉经史;重治学之法的传授,其充满思辨性和勇于质疑的治学之法,具有很强的意义。
生态美学研究丛书 共三本:《生态美学引论》以生态实在论为哲学基础,以生生理念为价值导向,以 身 心 境 三元模式为思维范式,勾勒出生态美学领域诸核心问题,创造了 文弊 等一系列独树一帜的标识性概念;《西方生态美学史》统揽西方生态美学70年发展历程,涵盖英、法、德、意、西、俄等6种外语的手文献,剖析了西方生态美学三条建构路径,即哲学思辨、生态艺术理论与环境实践;《环境美学概论》构建了环境美学四元模式,即环境审美对象论、环境审美方式论、环境审美价值论和环境审美设计论,展示了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的区别与联系。这套书从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出发,既引领着生态美学的理论建构,又引领着生态艺术创造与生态设计实践。
《中国文学思想的跨域探索》为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会刊《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的新一辑,由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会长胡晓明主编,汇集了中国古代文学与文艺理论研究领域的研究成果,含学科下属各细分领域特色专题专栏,收入有关中国古典文学、文体学、文论研究及诗词理论研究等方面的学术论文,主题设置突出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与文献、文化、思想、艺术等领域的交叉与融合,并关照学科建设及研究史总结,体现了中国古典文论学科的研究进展与学科发展面貌,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这是一部运用文学史研究方法对旧约进行学术研究的著作。作者广泛综合德语和英语的近期新学术成果,在重建旧约文学史发展的基本脉络的同时,展现了旧约文本之间富有多样性的联系。这部著作可以帮助认识旧约之构成部分的历史,有助于理解这些文本为什么形成了现在的形式。第一章主要阐述了为什么需要一部旧约文学史,以及旧约文学史研究的学术史。第二至七章将旧约文学史划分为六个时期(前亚述时期、亚述时期、巴比伦时期、波斯时期、托勒密时期、塞琉古时期),并在相应的历史背景下对不同文学形式进行分类介绍(礼仪传统、智慧传统、叙事传统、先知传统、律法传统)。第八章叙述了旧约历史框架内旧约的经书化以及正典的形成。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女性主义文学理论可以算得上风起云涌,波伏娃,巴特勒等女性主义理论家唤起了人们对于两性关系,女性地位的哲学思考,而文学批评家吉尔伯特和古芭的《阁楼上的疯女人》打开了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窗子,为后来的女性主义批评拓展了新的视角。女性开始思考自己的身份建构,反思母女关系,身体欲望等被压抑的视角。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女性主义文学无论是理论还是文学作品都呈现出多元发展的态势。生态女性主义,女性与空间,女性主义与伦理,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该书就晚期资本主义社会流行文化中的风格修辞进行了具体阐释,认为风格是一种有意向性的意识,包括行为主体的态度、假设以及关于自我和他人的感知,并且通过语言、着装以及其它非语言行为呈现出来。风格修辞的意义在传播过程中生成,总体而言,在流行文化传播过程中,风格是一系列复杂的符号和行为系统,风格修辞的主体将其用于向他人显示当下我是谁,未来我可能是什么样子,以及周围哪些人与我有着相似的文化旨趣。某种程度上,风格修辞是通过传播系统影响他人的生活方式。在本书中,作者巴里指出: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的流行文化的突出特征是其高度风格化特征,风格是文化、商品和资本的混合体,风格作为晚期资本主义社会显著的文化症候,是驱动商品和资本消费迅猛上涨的引擎,之于社会个体而言,风格作为符号表意系统,已经进入了每
南京大学中国新文学研究中心是1999年12月首批入选的*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本书稿是该研究中心丁帆教授的个人学术论文自选集,通过梳理现代启蒙文化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关系,来探讨中国启蒙思潮发生发展的轨迹和规律。作者以马克思主义的批判哲学为理论基础,拒绝温情主义,强调怀疑与批判的精神,对中国当代文艺批评生态、批评观念、批评方法等进行了尖锐的批评,对五四新文化运动与五四文学的关系、启蒙与革命的关系作出了深入的考辨,对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许多具体问题进行了重新的阐释与解读。
《中国散文通史》(12卷)为“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由北京师范大学郭预衡、郭英德主编,众多知名学者参与撰写。该丛书在郭预衡教授古代散文史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将古代散文史与现当代散文史贯通起来,对中国古今散文史进行全面而系统的研究,形成前所未有的贯通古今的中国散文通史。这不仅可以填补中国散文史研究领域的空白,为数千年中国散文史提供部完整的通史著作,更有助于完整地认识中国古今散文的变迁以及整个中国文学的整体面貌,进而把握当今和未来中国散文的发展趋势。
在长达七十年之久的学术生涯中,王元化先生先后涉足刘勰《文心雕龙》、黑格尔哲学和美学理论、莎士比亚戏剧、现当代文艺评论、近现代学术思想史、中国传统戏曲等不同领域,在各个方面都卓有建树而成果斐然,在海内外均享有盛誉。本书精选先生历年来所撰写的文艺学领域的论文,大致依照研讨范围分为五辑。辑《文心雕龙》研究,第二辑为美学理论研,第三辑为西方文学评,第四辑为鲁迅研究,第五辑为文艺漫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