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特朗斯特罗姆诗全集。 诗人北岛曾赞誉 他的每首诗近乎完美 。 他如一个现代的唐代诗人,诗歌意象优美,留白,短小,却直击心弦,发古今之幽思,引世人之共鸣。特朗斯特罗姆擅长运用各种意象,在通常互不关联的事物间建立起微妙的联系,创造相遇的机会。其作品多短小、精炼,用隐喻来塑造个人的内心世界,表达诗人对日常生活与自然体验的非凡反思。 本书收录了诗人自1954年以来出版的十三部诗集,囊括特朗斯特罗姆创作生涯的全部诗作,同时收录作者于1993年创作的自传作品《记忆看见我》及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词。译者此次对译文进行了全面修订,以更完美、更精确的面貌给中国读者呈现特朗斯特罗姆的伟大诗艺。
一本教人如何读诗的书,为什么要叫 别去读诗 ? 如果有人告诉你诗是什么、为什么要读诗或该如何读诗,通常来说,他们已经错了。诗歌不是艰涩的高门槛艺术,它表现人类共有的情感,在某个瞬间触动你的神经。 诗歌 不是 诗 ,而是一首首的诗歌 能够庆祝新生、抚慰垂死之人,促使你辞职、找到新工作或根本不工作,给你带来如同猜字谜、缝纫、打篮球一般的快乐,更重要的是,它能让你感觉自己并不是孤身一人。 斯蒂芬妮 伯特用六个关键词,剖析了打开一首诗的正确方式。她消解了我们对诗歌这门艺术的紧绷状态,打破偏见,展现了不同时代的诗歌如何相互影响、交流,带领读者走进看似艰涩的当代诗歌之门。
高度的真实,详细刻画人物的力量,马斯特斯对各类美国人的熟悉,彻底搅动着整个美国文学界。 约翰 古尔德 弗莱彻 《匙河集》并非紧凑热烈的诗材;它是反省的,不是即兴的;它的作者与其说是一位观察者,不如说是一位道德家。 T.S.艾略特
《狄俄尼索斯颂歌》是尼采精神崩溃的前几天,亲手编定的后一部文稿,令尼采忧虑的是某种“世纪之交”的症状再次来临,继宗教改革和“思想界的平民主义”之后,“现代性”旗号下前呼后拥的文化“世界主义”大有把知识界弄成“五光十色印象”大卖场的危险。现代人对“真理”的理解离希腊人奠定的基础已经太远了。 尼采认为诗不可没有韵,但主张用韵自由,并批评普拉滕和荷尔德林的诗韵律过于齐整,缺少飘逸之气。尼采诗艺娴熟,至少《狄俄尼索斯颂歌》在现代性与传统之间不让人觉得复古,而大胆以概念入诗,雅词俗词一起登堂入室,令人想到希腊抒情诗人阿基罗库斯不拘一格的诗风。
俄罗斯民族诗人普希金一生共创作800余首抒情诗,主题典型而丰富、感情真挚而热烈、语言简洁而精准,是诗人文学遗产中 珍贵的构成。本书由50首不同时期和主题的抒情诗组成并以中俄双语对照的形式呈现,读者可从中体验俄罗斯语言之魅力和诗歌翻译之精妙,追寻普希金诗歌的永恒价值和审美意义。
\\\\\\\\\\\\\\\"“别吃惊,当你看见一朵玫瑰在家宅的废墟中昂首挺立:这就是我们活下来的方式。”本诗集直接源于诗人成长和生活在长期封锁中的加沙,且经常被袭击的的经历。作为曾经的孩子、现在的父亲,以及多次军事袭击的幸存者,他见证了破坏和毁灭的残酷循环。但除了 弹与无人机,这里也有茶香、盛开的玫瑰和日落时的海景。孩子们出生了,家庭延续着传统,学生上了大学,图书馆从废墟中崛起……巴勒斯坦人继续他们的生活,创造美丽,寻找新的生存方式。 诗人在本书开头以《巴勒斯坦词典》速写了巴勒斯坦的民众生活,展现了巴勒斯坦人民的集体记忆,并在《作者访谈》中讨论了诗人自己在加沙的经历、他的家庭起源以及他如何走上了诗歌创作的道路。与作者年纪相仿的青年诗人、译者李琬为本书倾情写作了译后记, 充分地介绍和阐释了本书
《库什涅尔的诗》汇集俄国当代诗人库什涅尔不同时期诗歌佳作50首,由 俄罗斯文学翻译家刘文飞教授遴选、译介。作为当代俄罗斯 诗人,库什涅尔继承了白银时代彼得堡流派的诗歌传统,注重诗歌内容上的智性和文化感以及诗歌形式上的严谨和质感。在其诗作中,传统和现代,生活和存在,欢乐和悲剧,个性和谦逊,种种“对立的统一”相互渗透,相互交织,呈现出非凡的深度和品位,对于当下极富思想与审美的价值和意义;特别是,他擅长从看似平淡的生活中挖掘诗意与美,捕捉那些令他心动的对象和瞬间,他的诗歌,因此成为一种“温暖的存在主义情感记录”,在岁月中持久地散发着人性的光芒,温暖、抚慰并鼓舞了无数的读者。
《帕斯捷尔纳克的诗》汇集俄国诗人帕斯捷尔纳克各个时期诗歌佳作50首,由 俄罗斯文学翻译家刘文飞教授遴选、译介。帕斯捷尔纳克的诗歌与其复杂艰辛的人生历程相对应,他站在传统与现代的交界点上,以艺术家的心灵感知这一切。阅读帕斯捷尔纳克的诗,我们与诗人一起经历由混沌到明澈、由繁复到简白、由嘈杂到和谐的过程,于现实生活中 现实,于非自由中见证自由。
本书分为11章,包括但丁的生平、作品、对《神曲》的解读,以及但丁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全书的重点是对《神曲》的解读。作者从母狼、芙兰切丝卡、尤利西斯、贝阿特丽采等具体形象入手,对地狱、炼狱和天堂进行解读。利诺教授对《神曲》的解读,深入、到位,旁征博引,对很多典故信手拈来,是典型的“把书读厚”的过程。本书的 一章( 1章),为“但丁在中国”,介绍了从19世纪后半叶直至 ,但丁以及《神曲》在中国的译介、传播、接受与研究的状况。书后附有《神曲》各个中译本的出版信息,以及长长的中外文参考书目,可供感兴趣者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参考。
俄罗斯 民族诗人 天才作家莱蒙托夫,虽然仅在世上生活了二十七个年头,但他以四百四十九首抒情诗和二十七篇长诗攀上了俄罗斯浪漫主义诗歌的*峰。本书共收录莱蒙托夫的爱情诗、浪漫诗、英雄诗共200余首;译者是著名俄语文学翻译家顾蕴璞先生。正如梅列日科夫斯基所说, 普希金是俄罗斯诗歌的太阳,莱蒙托夫是俄罗斯诗歌的月亮。 脱离行动后的静现对普希金是一种得救,对莱蒙托夫来说却是诗人的死亡,刀刃的生锈。在普希金笔下,生活渴望成为诗;在莱蒙托夫笔下,诗渴望成为生活。 莱蒙托夫是一个天生的诗人。
本书为“名家名著?郑克鲁文集 ?著作卷”中一本。 本书作者对从中世纪到20世纪的法国诗歌写作进行了纵览,通过分析其艺术风格、评判其艺术成就,得出一个结论:法国诗歌的任何成功都来自于诗人们对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的诗歌的理论自觉。在此视角下,作者连带介绍了雨果、波德莱尔、瓦莱里等诗人的美学理论,展现出广博的学识。
《失乐园》(Paradise Lost),全文12卷,以史诗一般的磅礴气势揭示了人的原罪与堕落。诗中叛逆天使撒旦,因为反抗上帝的权威被打入地狱,却仍不悔改,负隅反抗,为复仇寻至伊甸园。亚当与夏娃受被撒旦附身的蛇的引诱,偷吃了上帝明令禁吃的分辨善恶的树上的果子。最终,撒旦及其同伙遭谴全变成了蛇,亚当与夏娃被逐出了伊甸园。该诗体现了诗人追求自由的崇高精神,是世界文学史、思想目前的一部极重要的作品。朱维之先生所译的《失乐园》,经典传神,堪称经典。书中扫描了古斯塔夫·多雷的50幅精美插图,以更高质量的书品,制作名著名译名图的近期新经典精品。
《大地上的居所》收录了聂鲁达1925年至1935年的诗作,分为上下两卷,共56首诗。十年间,诗人因外交职务而不断变换居所,时常处于孤独之中,对周遭事物保持着敏感的观察。这些诗歌展现出诗人对青年生活处境与内心状态的思考。
阿赫玛托娃的抒情诗中以爱情诗的成就优选,她善于描写受挫的爱情——爱情带给女性的孤独与忧伤、委屈与折磨、反叛与徘徊,甚至激愤与复仇,还有爱情不可思议的魔力。有别于普希金“明朗的忧郁”,她用新颖清丽的语句道出心底的深蕴。描绘孤独的生活和抒发相思之情时,表达了对情人的依恋。字句不多,但宛转曲折,清俊疏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