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本阐释苏州地方文化和发展的图书。本书对苏州古城及其相关历史文化、经济、社会、城市规划、建筑、民间信仰以及民俗等进行的系统深入研究,旨在揭示苏州的历史文化特色、社会变迁规律以及其在全球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本书重实证研究和历史文献的结合,利用古代典籍、历代地方志、档案馆档案等调查资料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同时,注重跨学科的研究方法,结合历史学、社会学、经济学、地理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综合研究。这一研究领域不仅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了解苏州这座城市,也为我们提供了研究其他城市和地区的重要参考。
聊斋俚曲是蒲松龄以当时流行的时调俗曲,用淄川方言土语,创作的说唱和戏曲艺术作品,共十五种:《墙头记》《姑妇曲》《慈悲曲》《翻魇殃》《寒森曲》《琴瑟乐》《蓬莱宴》《俊夜叉》《穷汉词》《丑俊巴》《快曲》《禳妒咒》《富贵神仙》《磨难曲》《增补幸云曲》。与《聊斋志异》交相辉映,是俗文学领域的一朵奇葩。2006年。聊斋俚曲入选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为了纪念蒲松龄诞辰380周年,蒲松龄纪念馆精选百年聊斋俚曲研究的优秀成果48篇,涉及俚曲创作、思想、艺术、人物、音乐、语言、校注、传播接受、改编等各个方面,全面展示了聊斋俚曲研究的历史与现状,为学者深入开展聊斋俚曲各个方面的研究,为读者阅读与欣赏聊斋俚曲提供帮助。
在中国皮影木偶戏已进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背景下,如何将它们保护起来、传承下去并使其不永逝是迫在眉睫的事情。将这些宝贵的剧本资料整理出来,将为学术界提供一份原始戏剧的资料,为我国的文化宝藏增添一份新的独特的藏品。本集成的出版具有重要的思想价值、学术价值、艺术价值和重大文化积累价值,对于整理、保存、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
本书主要是对不同类型乡村影像研究分析。除绪论外,关于乡村影像的论述分六章,分别是纪录片、电视剧、电影等传统影像形式与综艺节目、网络短视频、参与式影像等乡村影像新样态,每章以时间维度为逻辑起点,结合具体影像文本的视听内容、形象塑造、文化符号、叙事手法等对乡村影像发展脉络进行了梳理,并在历时性的分析中探寻共时性的对比,试图从交流、话语赋权、文化想象和社会资本动员能力等角度挖掘乡村影像深层次的内涵意义。 本书旨在响应“乡村振兴”战略,对乡村影像保持关注,依据“影像—话语—社会现实—增强话语—优化形象”的思考路径,以乡村影像为切入点,研讨社会文化语境中的乡村问题,指导乡村发展,以期社会现实的改变再次投射到乡村影像表达之中, 终实现“美丽中国”宏大愿景。
本论文集收录的是2017年度民间文学领域发表的代表性论文,包括神话、史诗、长诗、传说、故嘴、歌谣、说唱、小戏、谜语、俗语的 研究成果。这些论文运用前沿的理论和方法阐释了各领域的民间文学生活现象,是民间文学田野作业与方法论实践水平的集中体现。其中既有对热点问题的新认识,也有对研究薄弱领域的探索尝试;既有从田野调查中得到的鲜活资料,也有通过文本分析得出的真知灼见,呈现多元化的学术诉求与 为开拓的学术视域。论文集中的问题意识、叩问方式及解答路向,再现了2017年度民间文学研究的整体面貌。
普布多吉著的《林芝民间故事(上下)》是《林芝区域文化丛书》之一。民间故事由人们口口相传,并通过现实与虚构、写实与夸张、繁杂与简略等相交相融的手法,反映了广大劳动人民的意愿、梦想、苦乐、境遇、爱憎、审美等。 本书收录了在林芝市境内的藏族、门巴族、珞巴族和僜人群众当中广为流传、种类繁多、内容丰富的200余篇民间故事,以当前民间故事的分类法,分为神话、传说、动物故事、童话故事、生活故事和幽默故事六类,并对每个民间故事的收集地和隶属民族作了说明。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丛书》是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组织编写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重点图书出版项目。在河北 支持下,由河北省文联和省民协牵头,对河北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进行了系统调查,积累了丰富的文字图片资料。《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河北高阳》通过文字、图片的形式记录高阳的自然、历史、民俗文化等,传递民族血脉,熏陶民族美德,唤起人们对乡愁的记忆,激发人们对中华 传统文化的热爱,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筑牢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