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摩衍那》是一个叫人难以忘怀的传说,故事里有爱和冒险,有在天上飞的猴子和在人间行走的神。千百年来,它被世界各地的读者所珍视。如今,印度古典文学学者阿什娅 萨塔尔以扣人心弦的笔触重述了这部伟大的史诗,读者由此有了一次探索这部经典的全新机会。知名艺术家索纳莉 佐赫拉的精美插画更为本书增色不少。 罗摩是一个被流放的年轻而勇武的王子,他的兄弟罗什曼那和他的妻子 美丽的悉多公主忠诚地追随着他,来到了神秘的丛莽深处,与奇怪而危险的生物们相遇。但没有什么比罗波那更可怕,他是一个十首的魔王,劫走了悉多,将她带到了大洋中央一个被高垒深沟包围的城池之中。为了救出悉多,罗摩招募了成千上万有神力的猴子和熊作为援军,与恶魔的军队展开殊死大战。就连众神也聚集到一处,观看这场叫人心惊的鏖战。罗摩和他的伙伴
本书为精装上下册套装,其底本是日本民俗学家关敬吾编著的《日本の昔ばなし》三卷本。结集在这里的民间故事,如《桃太郎》《浦岛太郎》《摘瘤子的老爷子》《一寸法师》《割了舌头的麻雀》等,都是从古至今在日本流传、为村中老翁老妪们代代传讲的传统民间故事,也就是笔录的口承故事,故事类型多样,天马行空,想象丰富,是培养儿童想象力的读物。 古老的昔话随着岁月流转被口口相传地保留了下来,其中相当一部分在流传的过程中发生了改变,作为日本民俗学之父柳田国男的弟子,关敬吾家在搜集整理这些故事的时候,也在探究这些改变,涉及日本古时的风土人情、生活习惯、民族心理、观念信仰等,跟随民俗学家探究这些改变的发生,也是阅读本书的一大趣味。
中国的神话、传说和民俗,和每一个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创世神话、射日神话、治水神话等,是我们的启蒙读物;端午节的粽子龙舟、中秋节的兔子、春节时的鞭 等,是每年 的象征和仪式;二十四节气以简驭繁,如此明晰;西王母、昆仑山、《山海经》,为历代小说提供了原型;隐逸 是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知识分子。 这些神话、传说、仪式行为如何产生?如何体现中华民族对生命价值的追求和塑造?来看这本书吧,你会恍然大悟道:“原来如此!”
地球的公转,使得我们有了季节的往复;地球的自转,使得我们有了昼夜的交替。在每一个晨昏、昼夜、旦夕、早晚,在每一次阴晴,每一轮朔望,在每一个朝朝暮暮,在每一个春宵夏晌,在一日、一旬、一月的光阴流转中,我们走过时间。划分时间的自然序列,经过社会文化的筛选,千淘万滤,最终形成了严谨的二十四节气体系。节气神,不是真的神灵,所谓节气神,只是人们为某个节气创制了一个神话般的人物,希望它能够体现这个节气的气候特质,能够承担这个节气的人文职责,是节气的拟人化表达。几百年来,二十四节气神是散布于民间庙宇之中的对节气的文化习俗、风物特征和气候属性进行视觉刻画的艺术形象,将概念化的天候,具象为人格化的物象。看似没有严谨的形象规制和角色序列,但其实每一个形象都是经过无数人的斟酌、渲染、点化,才有了
民间叙事传统长期受到民族文化的滋养,以程式化叙述方式、情境化叙述话语、类型化形象塑造,表现民间观念、审美旨趣,承载民众集体历史记忆。本书对中西民间叙事传统进行比较研究,紧扣民间、民族与文化特性,化繁为简,依据叙述载体的不同,将中西民间叙事划分为口传叙事、文字叙事、非文字叙事三大类型,以其中的神话、占星、仪式、民间故事、私修家谱、陶瓷图绘、俗赋与彩色玻璃窗等为例,力图对中西民间叙事传统进行梳理、分析与比较,总结其特征和模式,探索其意义和价值。中西民间叙事传统以特有的民族叙事形式表现集体的日常生活与情感,是地方性知识多样化叙事和民族文化的自证。
《都市传说百科全书》(增补版)是美国著名民俗学家布鲁范德在都市传说研究领域的集大成之作和封山之作,于2001年首次出版后即入围美国IPPY(独立出版商图书奖),2012年的增补版在原版的基础上进行了修订,并增加了许多新的词条与参考资料。这是它第一次与中国读者见面。《都市传说百科全书》(增补版)是一本体量颇大但绝对有趣的学术著作,它以仿词典的形式,按26个英文字母的顺序分列传说条目,系统并简明地介绍了数百种在全球流传的都市传说(如“男友之死”“钩子”“丢失的奶奶”)及其异文,考察了传说的历史、演变、深层主题(如暴行、婴儿、同性恋)等,展示了不同学术流派的研究方法,还在文末附上了对学术界影响深远的“布氏类型索引”,是民俗学学者与相关专业学生的宝贵资源和绝对权威的参考书。同时,生动幽默的文风,和都
本书以《山海经》为蓝本,整合了有关神话的各种古籍资料,对中国神话故事进行了系统梳理。结构上,作者以《史记》的写法来写神明的故事,可以说是为中国神话故事搭建了一个有趣的体系。同时,作者的语言风格轻松明快,幽默有趣,能让人在快乐的阅读中,愈加地了解和热爱中国的传统文化,油然而生文化的自豪和自信。书中的神明犹如现实世界的众生,上演着一出又一出战胜与和平的大戏,西王母、神农氏、祝融、共工、后土、东王公……你方唱罢我登场,或大义,或狡诈,或慈悲,或呆萌,或粗鲁,悲欢离合,世事纷扰,格外精彩。读者像戴了放大镜一样,可以近距离地观察一个个神明,神话中的人物靠前地鲜活地出现在了我们面前。
民间故事是古老智慧的结晶、民族文化的瑰宝,也是全人类的精神财富。万玛才旦最常被人提及的身份是电影导演,其次是小说家,最鲜为人知的创作身份,是翻译者。他编选、翻译的《如意故事集》以藏族民间传说尸语故事中能使人间遍地金银、世人增寿百岁的如意宝尸为引,收录了二十四则如意宝尸说给背尸人德觉桑布听的动人故事。鸟衣王子、猪头卦师、魔鬼兄弟、迁魂术法……一则则扣人心弦的故事惹得德觉桑布频频发问,如意宝尸借此一次次逃回山洞,德觉桑布也一次次重新开始,如意宝尸口中的精彩故事也一个又一个地接续流传下来,堪称一部微缩的藏族版《一千零一夜》。伟大的作家,都是本民族民间故事的收集和整理者,这部译作也是极为有代表性的。在今年上半年,万玛老师还在世时,我们就沟通过这本译作收入中信出版,万玛老师考虑到青海
地球的公转,使得我们有了季节的往复;地球的自转,使得我们有了昼夜的交替。在每一个晨昏、昼夜、旦夕、早晚,在每一次阴晴,每一轮朔望,在每一个朝朝暮暮,在每一个春宵夏晌,在一日、一旬、一月的光阴流转中,我们走过时间。划分时间的自然序列,经过社会文化的筛选,千淘万滤,最终形成了严谨的二十四节气体系。节气神,不是真的神灵,所谓节气神,只是人们为某个节气创制了一个神话般的人物,希望它能够体现这个节气的气候特质,能够承担这个节气的人文职责,是节气的拟人化表达。几百年来,二十四节气神是散布于民间庙宇之中的对节气的文化习俗、风物特征和气候属性进行视觉刻画的艺术形象,将概念化的天候,具象为人格化的物象。看似没有严谨的形象规制和角色序列,但其实每一个形象都是经过无数人的斟酌、渲染、点化,才有了
龚春燕主编的《创新--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第二届登峰杯学术作品竞赛获奖作品集)》系全国中学生学术科技创新大赛获奖作品集,包含学术作品、数学建模、机器人、结构设计、数据挖掘五个竞赛项目,共收录17篇论文和18篇调查报告。其中,自然科学与工程包括理工农医等专业大类,人文社会科学包括文史哲法教经管等专业大类。竞赛活动聘请了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复旦大学等20多所985高校的院士、知名教授组成评审组,从初赛、复赛、决赛层层筛选, 终评出一、二、三等奖若干。
《梅葛》是一部彝族民间歌舞和民间口头文学巨著,是彝族重要的创世史诗。其内容包括创世、造物、婚事与恋歌,丧葬等。反映了彝族人民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生产生活,阐释了彝族与其他民族在经济、文化、生活上的千丝万缕的关系。
本书收入了1933年前中国各地各种民间谜语千余。书中分为物谜和字谜。物谜里包括人物、生理状态、自然现象、动物、植物、矿物、服饰、食品、建筑、文件文具、农业工业商业用具、交通用具、娱乐用具、家用品等。字谜包括一字谜、二字谜、三字迷和四字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