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俚曲是蒲松龄以当时流行的时调俗曲,用淄川方言土语,创作的说唱和戏曲艺术作品,共十五种:《墙头记》《姑妇曲》《慈悲曲》《翻魇殃》《寒森曲》《琴瑟乐》《蓬莱宴》《俊夜叉》《穷汉词》《丑俊巴》《快曲》《禳妒咒》《富贵神仙》《磨难曲》《增补幸云曲》。与《聊斋志异》交相辉映,是俗文学领域的一朵奇葩。2006年。聊斋俚曲入选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为了纪念蒲松龄诞辰380周年,蒲松龄纪念馆精选百年聊斋俚曲研究的优秀成果48篇,涉及俚曲创作、思想、艺术、人物、音乐、语言、校注、传播接受、改编等各个方面,全面展示了聊斋俚曲研究的历史与现状,为学者深入开展聊斋俚曲各个方面的研究,为读者阅读与欣赏聊斋俚曲提供帮助。
《家酿的滋味》是一本图文并茂的画册。该画册是作者楼时伟精心整理编辑记录家庭的点点滴滴。在人人玩微信的时代,一个家庭自办的《手掌报》画册,记录了家风亲情,儿女情长,集合了油盐酱醋,酸甜苦辣。作者用心用情记录着家庭的温馨。图文并茂,趣味盎然!文章和图片全方位展示了家族人员的点滴经历, 汇集有趣、好玩的新鲜事,让家族成员之间 宅着不出门,也知家族事 。 小《家》报手掌大小,内容丰富,编排精致,十分惹人喜爱。这份家庭小报,被国家图书馆、浙江图书馆、浙江档案馆和诸暨图书馆作为地方文献收藏。
在蒲松龄的老家山东,在沂蒙山一带,人们把神话传说一类的故事都叫作“聊斋汊子”。《聊斋汊子(全两册)》是董均伦和江源历时数十年从搜集整理的无数故事中选出的。《聊斋汊子(全两册)》近百万言,长长短短百余故事,所有这些,都是来自齐鲁大地的口头文学,有的优美,有的神奇,有的浪漫,有的怪诞……语言质朴,故事富有活力,悉数展现历史风貌和人情世态,是民间文化真正的活化石。新版《聊斋汊子(全两册)》从1984年版《聊斋汊子》中删去了十几则篇幅较短的故事,从1987年版《聊斋汊子(续集)》中补入了十几则,最后一共选录101篇故事,并邀请优秀的年轻插画师为所有故事制作百余幅版画题花,力图打造一个最经典纯粹的民间故事版本。
本书以中国现代歌谣研究为研究对象.在大量原始材料的基础上,对20世纪上半叶中国歌谣研究的现状进行梳理.对各种观点和看法进行剖析和归纳,希望能从中得到启发,从而促进中国现代歌谣研究的发展,尽快建立起独立、系统的歌谣学学科体系。
天津外国语大学 比较文学研究学术丛书 (*辑)由天津外国语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编写,共5册。丛书的题目分别为:《经典的传播:关羽形象传播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异域描写》、《日本近代文学史》、《日本五山文学与中国文学》和《重读经典:吉檀迦利翻译与接受研究》。该套丛书涉及了比较诗学理论、外国文学、中外比较文学等研究领域,是作者长期的学术积淀,在国内比较文学研究领域属*研究成果。《经典的传播:关羽形象传播研究》一书为该丛书系第3册,旨在探讨史传、戏曲、小说以及民间传说中关羽形象的传播与接受。同时解读传播群体在塑造关羽形象时的若干传播理念,从而进一步揭示中国古代文化传播的若干特点,在此基础上解读文学传播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