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戴建业精讲唐诗宋词系列套装,包含《戴老师魔性诗词课》《戴老师高能唐诗课》及新作《戴老师高能宋词课》。 《戴老师魔性诗词课》 在这本书中,戴老师除了将他之前火遍全网的唐诗课的内容进行了更加系统的整理外,还增加了全新的内容和知识点,包含了他本人对唐代经典诗词的赏析,以及对盛唐时期最有代表性的两大诗人 诗仙 李白和 诗圣 杜甫各自人生轨迹的讲解,并且作者还结合自身的人生经历,将诗文中的盛唐气象活灵活现地展现在读者眼前。这本书中内容是戴建业老师许多年教学与研究的沉淀,他一直再强调 网上的视频片段虽然有趣,但毕竟不系统,学知识还是要系统的去上课,去看书,反复的看书很重要! 他希望他的新书能够为更多对古诗词学习有兴趣的人提供帮助。 《戴老师高能唐诗课》 本书讲解了20余位著名唐代诗人的80余
本书是刘心武先生关于《红楼梦》的研究新作。该书以《红楼梦》中《金陵十二钗正册》涉及的12位女性为主,以《金陵十二钗副册》等信息涉及的4位女性为辅,结合《红楼梦》的文本,一共探讨了16位女性与一些花木之间的联系,并将与人物性格或命运联系*紧密的花作为人物的象征,引领读者体味曹雪芹的创作苦心。一方面,作者通过文本细读向读者展示了曹雪芹的精妙构思,即如何用 无意随手、伏延千里 的手法预示人物的人生遭遇和*终命运,表现了曹雪芹对金陵十二钗花样生命、花样年华的无比赞赏与珍惜,对摧花风雨的满腔愤懑,耐人寻味;另一方面,作者对相关花木均做了植物学上的解释,使本书具有科普性,体现了花木的植物属性、文化内涵与人物的情感和命运的相通,别具一格。这种写法有利于读者体会曹雪芹运用花木侧面表现人物生存状态
《万川之月》是一本从新的角度解读中国山水诗歌的书。中国山水诗,乃是中国哲学精神的感性显现,除了表达诗人的心境,更是表达着中国诗人代代相承的共通的心境,集体的意欲;这共通的心境与意欲,正映射着中国哲学的真正性灵。本书不仅仅把山水诗作为精妙优美的语言文字或风景画来看待,更重在探究山水诗中所表现的中国文化的心灵境界,试图发现中国山水诗隐藏在技法、家数、渊源、流派以及风格背后的共通的民族文化的诗心。从中国哲学的学术立场看中国山水诗歌,从中国山水诗歌的特殊角度看中国哲学,这是本书的宗旨所在。
读过去的诗,也是在说当下的事。诗中虽处处有鸟兽草木,但它们从来都是人世的投影。鸢飞鱼跃,是人的境界;黍稷方华,是人的情感。兴观群怨,事父事君,都是和人息息相关的事情,处处都基于对过去的理解和认识。因而,《谜文库 既见君子:过去时代的诗与人》正是通过努力触碰和谈论一些优秀的古典诗人,来丰富和安定自己当下的生命。
《非遗学原理》是一部奠定非遗学理论基石的作品。非遗学是一个新学科,一个独立的学科。冯骥才是中国非遗保护事业的开创者,更是倡导者和实践者。《非遗学原理》是他几十年非遗保护实践与思考的凝练。本书内容由多篇非遗学重磅理论文章构成,系统地梳理了非遗学科的缘起、立场,学科的使命与特征、工作方式等基础理论,阐述非遗学的独立性、学术本质,从元理论角度勾勒出非遗学独特而重要的学科样貌。本书为非遗学这一新学科的开山之作,为非遗保护、传承工作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同时也为世界的非遗事业提供宝贵的中国智慧。
在《破格:论文学与信仰》以后,《不负责任的自我:论笑与小说》作为詹姆斯 伍德第二部文学批评集,再次确认了他的卓越才能,证明了他不仅是现代小说的敏锐判官,还是高明的鉴赏者。詹姆斯 伍德的文学批评几乎完全摆脱了学院派 文学理论 的话语系统,他以晓畅易懂而又尖锐毒辣的文字成为当今最重要的文学批评家之一。 在这本文学批评集中,伍德通过对欧美文学名著及当代重要作品的评点,饶有趣味地讨论了 文学中的笑与喜剧 这个很少有人触及却颇具价值的文学命题。在这24篇充满激情、才华横溢的文章里,他举重若轻地将文学经典和文学现场联系起来,既有对于《堂吉诃德》《安娜 卡列尼娜》《卡拉马佐夫兄弟》等文学经典的 再解读 ,也有对最受热议的当红作家 乔纳森 弗兰岑、托马斯 品钦、萨尔曼 拉什迪等人 同样迫切且充满洞见的臧否。 本
清代词学有浙派和常州派之分:清初,秀水(浙江嘉兴)朱彝尊选辑《词综》,论词以 清空 为宗,一时作家,相习成风;厉鹗继起,蔚成大国,世称浙派。清中叶,常州张惠言兄弟选辑《词选》,以 意内言外 为主,董毅选辑《续词选》予以推衍,又开常州一派。本书系顾学颉先生校点的清代常州派词学论著三种。《介存斋论词杂著》,周济著,原载其《词辨》前,共三十一条,由主张 意内言外 ,明确提出填词要有寄托,并提出了 词史 之说,即能从词中见史, 感慨所寄,不过盛衰 , 见事多,识理透,可为后人论世之资 。《复堂词话》,谭献著,其词学理论散见于《词辨》《复堂日记》中,其弟子徐珂辑录为《复堂词话》。主张词 上之言志,永言次之。志洁行芳,而后洋洋乎会于风雅 。《蒿庵论词》,冯煦著,冯氏从毛晋所刻宋名家词中,选其精粹,校其讹
《破格》《不负责任的自我》和《小说机杼》的出版,使詹姆斯 伍德成为同时代批评家中的翘楚,继之而来的《私货》则证明,他不仅是犀利批判当代小说的冷面判官,也是一位善于发掘小说优点的欣赏者。 通过这25篇热情而闪耀的批评文章,作者不仅覆盖了诸如哈代、托尔斯泰、莱蒙托夫、埃德蒙 威尔逊这样的经典作家,也将自己对文学百科全书般的理解举重若轻地应用到对当代最重要作家如科马克 麦卡锡、伊恩 麦克尤恩、石黑一雄、V.S.奈保尔等人的分析上,甚至还收入一篇作者寄寓粉丝私心的乐评文章:致敬基斯 穆恩与消逝的鼓手之乐的篇目(曾被收录于《2011年度最佳音乐评论》)。评论乔治 奥威尔的文章(被克里斯托弗 希钦斯收入他编选的《2010年度美国最佳文选》),更深刻地追溯英国的历史与现实政治,呈现出作者罕有的视点。 《私货》呈现了一
著名文学评论家詹姆斯 伍德的新作 精选合集,二十余年文章精华一网打尽。 自詹姆斯 伍德出版第一本批评文集《破格》(1999)开始,他就被认为是英语文学批评界的领军者。他既评判那些殿堂级经典作家(福楼拜、陀思妥耶夫斯基),臧否晚近的重要作家(赫拉巴尔、塞巴尔德),也评点重要的当代作家(埃莱娜 费兰特、海伦 加纳)。他建立起了一套富有智识又犀利精准的批评标准,并将这套标准用自成一格的文章呈现出来。 伍德选取了以往的得意之作,又新收入了一批精湛作品构成本书,并通过巧妙编排,使相邻的两篇往往能够相互映照。本书可以代表伍德文学评论的水平。经过二十多年的文学评论写作,伍德评论的版图已经拓展至柏林、意大利、巴尔干半岛、澳大利亚 评论的深度与广度更是在这本书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约上州正值隆冬时节,寒风凛冽,万物冰封,此时此刻,英国哲学学者凡妮莎陷入了又一场精神危机 父亲和妹妹专程从伦敦来访,但正如过去一样,依旧无法理解她为何一生反复陷入存在主义式的困境。同样的爱恨纠缠或一地鸡毛,每个人却各尝冷暖,感受并不相通。 奎里一家面临的问题也是作家问向读者的问题:为什么有些人会陷入抽象的精神危机,而另一些人却总是能够脚踏实地应对现实问题?幸福是一种可以习得的技能,还是天性决定了一切?思考人生有助于获得幸福吗?如果,正如凡妮莎最喜欢的哲学家所说, 唯一严肃的事业是生活 ,我们又该如何生活呢?
晚清民国时期的文体学具有典型的过渡特征,其内涵十分丰富。本卷通过对晚清民国文体学史上的重要论著、选本、文话、诗话、词话、讲义等的个案研究,贯联起这一时期文体学发展的主要节点和脉络,通观这一时期不同学术谱系、学术流派、学人圈之间文学观念的碰撞、交锋、纷争和融通,以文献的实证研究为基础,将个案、专题分析与晚清民国社会思潮、文化制度、教育制度、媒体形式、语言形式等相结合,不仅呈现西潮冲击下,传统文体学研究在阐释方式、载体形态等方面所发生的变化,也关注新旧的传承、递嬗和现代转型。
本书内容选自张元老师公众号 张元谈历史话教学 中有关《资治通鉴》的文章,共计30篇左右(以及张元老师曾在中华书局学术论文集中的学术论文一篇)。每篇文章都对《资治通鉴》中某些耐人寻味的历史镜头进行了细节解读。作者主张以《通鉴》为线索,去阅读正史等相关历史文献。本书作者在解读《通鉴》中的具体事件时,本着胡三省的解读主张 因事观心 ,深入事件人物的内心世界,从细节中思考历史问题。
明清是传统学术与文学集大成的时代,历史上产生的一切重要文体形式,几乎都在这个时期出现过复兴和繁荣局面。这种文备众体的创作实绩,为文体学研究提供了丰富、具体的实践基础,使这个时期文体学的学术视野、研究深度和学术创获不断超越前人。作为中国古代古体学发展的结穴阶段,明清学人在文体形态、文体分类、文体批评及文体学史研究等方面,都表现出集大成与新开拓并举的特色。本卷以专题研究的形式,探讨明清文体学发展中的若干重大问题:明代辨体批评的特色和成就、明清总集编纂与文体学发展、明清文体批评体式的创新、明清文体学重大论争、明清文体学史料发掘及研究等。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体学,比秦汉时期有了重大发展。自曹魏时代拉开文体批评模式的帷幕,文体学论述日渐成熟、完善。本卷主要论述魏晋南北朝时风与文体学的关系,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研究:作家批评与文体学,作家写作与文体学,总集编纂与文体分类,文章 原出五经 说与文体比较,文体谱系的建立,刘勰《文心雕龙》如何成为文体学的集大成者,玄学、小说、翻译、佛经、道教文体论,文体学上的文笔之辨、文风与 文无常体 ,风格论与文体论的互动。由此勾勒出魏晋南北朝文体学的三大发展趋势:从具体的文体论述到文体学意识的强化,建立谱系的热情,文章体裁与文章风格体制的互动。
先秦两汉是中国文体学发展的滥觞期,孕育着中国文体学的基因,对后世文体理论、文体批评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对这一时期文体学史的深入考察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本卷通过梳理先秦两汉文体学发生、发展的内部动因、形态特征及演变规律,并深入发掘这些因素与相关的外部背景的互动关系,如礼乐文化、政治制度、经史目录之学等,对先秦两汉文体学的发展历程进行立体而全面的勾勒。本卷的研究方法,一方面,在继承古典文体学研究范式基础上, 考之以制度,证之以实物 ,对早期文体观念的研究不局限于传世文献,还十分重视收集与运用出土文献,考证文体的实物形态,并与传世文献进行充分对比、互相释证,以期以实证的方法充分地还原在层累的思想观念体系中隐藏的文体观念;另一方面,引入经学、文献学、文字学等研究方法,以期准确、客观、
《金瓶梅》是中国古代文学名著之一,通过对明代中后期世情生活的描写,为明代中国社会生活留下了一幅绘声绘色的生活画卷,在中国古代小说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但长期以来,人们对《金瓶梅》的艺术成就一直缺乏充分的认识。当代著名作家、古代文学学者刘心武先生研读该作数十年,参阅大量相关文献,对《金瓶梅》的文本得失、细节关联、人物命运、写作艺术的承继与独创等诸多方面作了深入简出的评点,体察入微,匠心独发,颇见深刻和睿智,不仅辅助阅读理解,而且展示了更为广阔的文学空间、历史空间,多少儿女情,多少辛酸事,均如流水淙淙,宛在目前。本次出版,将刘心武先生的精彩点评,与《金瓶梅》原文相结合,既便于阅读,又便于领悟与欣赏,是当下古典文学研究与普及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成果。
唐宋元时期, 辨体 进入文体学核心概念的范畴,文体分类辨析继续深化发展,文体类分形成新态势,文体类聚形成新格局。文学风格研讨从多个角度,用各种形式展开深入探索, 以时论体 以人论体 以派论体 成为风格研讨的重要范式。文体研究体式多有创新,文体学专著体式门类众多,各专类文体学分途发展,并逐渐构建起相应的文体谱系。唐宋元文体学在科举文体崛起、骈散交融、雅俗并兴的背景下,实现了古代文体学的创新转型,并为明清及近代文体学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22年写作课导师、英语界小小说*奖项小推车奖获得者艾丽斯 马蒂森创作与授课经验精华总结,带你上一堂既有料,又有趣的写作课。 小红帽就该遇上大灰狼,学会制造麻烦 主线清晰大过锦上添花,不要舍本逐末 少一些心路历程,人物得行动起来 卖关子是一门学问,保持 不确定 的吸引力 克服对角色的保护欲,具备 虐待才智 马蒂森是一位极聪明又优秀的老师,她的所有建议都来自对学生具体创作案例以及文坛巨匠经典作品的深入剖析。她的分享细腻周到,极富洞察力与同理心,让你在写作这条路上找到共鸣,找到平衡的心态,找到自己的世界。
《解味红楼:曹雪芹的旧梦与悲歌》是中国红楼梦学会名誉会长张庆善先生最新的从多个角度评说《红楼梦》的学术随笔集。书中围绕几个一些《红楼梦》相关争议话题和主题进行解读,如曹雪芹是不是《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家世和《红楼梦》的关系,又如《红楼梦》中的人物刻画、情节设置、艺术手法等,每个主题以数篇文章进行解读。并对一些《红楼梦》研究中悬而未决的难题进行了分析和阐释,如人物结局走向、续书问题等,提出合理的推测与猜想。本书作者为《红楼梦》研究著名专家,以大家手笔撰写小品文章,相对于高头讲章或繁琐考证,文笔更加自由活泼;同时也保持一定的学术水准,使读者可以从多元角度欣赏《红楼梦》,并获得比较轻松愉悦的阅读体验。
《封神演义》是一部神话小说,更是一部披着神话外衣的现实巨著。 兴周灭商之战,看似人间王朝的更替战争,实际上是阐教与截教仙家争雄。阐截斗争的背后,更有鸿钧老祖的仙界布局。仙与仙之间、仙与人之间、商与周之间,利益纠葛,共组三界迷局。 三教圣人为何要制定封神榜?商亡周兴真的是天命所归吗?商纣王真是一个不可救药的昏君?姜子牙真能未卜先知?申公豹真是大反派吗?以老子、元始天尊为首的阐教仙人为何能战胜以通天教主为首的截教仙人?谁才是封神大战真正的赢家? 商亡周兴万千谜,阐截大战一场戏,三界封神皆是局。请您随着《勘破封神》,走进奇幻而神秘的封神世界
内容提要 逐部考证(共计72部作品)。历时十余年,遍览中国大陆、台港澳及东南亚地区的古龙小说版本(包括连载),对各版本的文本差异进行分析汇总,考据出*能反映古龙原稿面貌的文本,逐部介绍给读者。 逐部梳理文本延续的脉络,并在台港本、大陆本的收藏选购上提供指引。 精确考证含有代笔的古龙小说的代笔起止点。 解答各部古龙小说相关的问题和疑惑。 图文并茂,书中穿插相关版本、连载、古龙手稿等珍稀影印资料。
朗西埃是法国当代知名哲学家,在欧美学界被誉为当代重要的美学思想家,其理论中重要的两个概念是美学与政治。《沉默的言语》是朗西埃关于美学与政治的思考在文学上的继续。他似乎想要重新描绘一个文学概念的体系,进行一种新的论证,重建一个从康德、谢林、施莱格尔到黑格尔的美学谱系。在书中,朗西埃就整个文学史范畴提出了文学的矛盾问题,在文学史中回顾文学存在的境遇问题,从比较文学角度提出了文学的多重发展问题。
词,是一种传统的文学体裁。因为它篇幅短小,且常常描绘文人眼中难逃浮浪浅薄的美女和爱情,历来被称为“艳科”“小词”。小词如何从爱情的品格升华到人生的境界,如何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释、道的修养?读者又如何能够从小词中领略这种修养和境界?叶嘉莹女士将为您细细评赏,虽小词,大雅存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