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刘心武先生关于《红楼梦》的研究新作。该书以《红楼梦》中《金陵十二钗正册》涉及的12位女性为主,以《金陵十二钗副册》等信息涉及的4位女性为辅,结合《红楼梦》的文本,一共探讨了16位女性与一些花木之间的联系,并将与人物性格或命运联系*紧密的花作为人物的象征,引领读者体味曹雪芹的创作苦心。一方面,作者通过文本细读向读者展示了曹雪芹的精妙构思,即如何用 无意随手、伏延千里 的手法预示人物的人生遭遇和*终命运,表现了曹雪芹对金陵十二钗花样生命、花样年华的无比赞赏与珍惜,对摧花风雨的满腔愤懑,耐人寻味;另一方面,作者对相关花木均做了植物学上的解释,使本书具有科普性,体现了花木的植物属性、文化内涵与人物的情感和命运的相通,别具一格。这种写法有利于读者体会曹雪芹运用花木侧面表现人物生存状态
《万川之月》是一本从新的角度解读中国山水诗歌的书。中国山水诗,乃是中国哲学精神的感性显现,除了表达诗人的心境,更是表达着中国诗人代代相承的共通的心境,集体的意欲;这共通的心境与意欲,正映射着中国哲学的真正性灵。本书不仅仅把山水诗作为精妙优美的语言文字或风景画来看待,更重在探究山水诗中所表现的中国文化的心灵境界,试图发现中国山水诗隐藏在技法、家数、渊源、流派以及风格背后的共通的民族文化的诗心。从中国哲学的学术立场看中国山水诗歌,从中国山水诗歌的特殊角度看中国哲学,这是本书的宗旨所在。
在《破格:论文学与信仰》以后,《不负责任的自我:论笑与小说》作为詹姆斯 伍德第二部文学批评集,再次确认了他的卓越才能,证明了他不仅是现代小说的敏锐判官,还是高明的鉴赏者。詹姆斯 伍德的文学批评几乎完全摆脱了学院派 文学理论 的话语系统,他以晓畅易懂而又尖锐毒辣的文字成为当今最重要的文学批评家之一。 在这本文学批评集中,伍德通过对欧美文学名著及当代重要作品的评点,饶有趣味地讨论了 文学中的笑与喜剧 这个很少有人触及却颇具价值的文学命题。在这24篇充满激情、才华横溢的文章里,他举重若轻地将文学经典和文学现场联系起来,既有对于《堂吉诃德》《安娜 卡列尼娜》《卡拉马佐夫兄弟》等文学经典的 再解读 ,也有对最受热议的当红作家 乔纳森 弗兰岑、托马斯 品钦、萨尔曼 拉什迪等人 同样迫切且充满洞见的臧否。 本
《破格》《不负责任的自我》和《小说机杼》的出版,使詹姆斯 伍德成为同时代批评家中的翘楚,继之而来的《私货》则证明,他不仅是犀利批判当代小说的冷面判官,也是一位善于发掘小说优点的欣赏者。 通过这25篇热情而闪耀的批评文章,作者不仅覆盖了诸如哈代、托尔斯泰、莱蒙托夫、埃德蒙 威尔逊这样的经典作家,也将自己对文学百科全书般的理解举重若轻地应用到对当代最重要作家如科马克 麦卡锡、伊恩 麦克尤恩、石黑一雄、V.S.奈保尔等人的分析上,甚至还收入一篇作者寄寓粉丝私心的乐评文章:致敬基斯 穆恩与消逝的鼓手之乐的篇目(曾被收录于《2011年度最佳音乐评论》)。评论乔治 奥威尔的文章(被克里斯托弗 希钦斯收入他编选的《2010年度美国最佳文选》),更深刻地追溯英国的历史与现实政治,呈现出作者罕有的视点。 《私货》呈现了一
约上州正值隆冬时节,寒风凛冽,万物冰封,此时此刻,英国哲学学者凡妮莎陷入了又一场精神危机 父亲和妹妹专程从伦敦来访,但正如过去一样,依旧无法理解她为何一生反复陷入存在主义式的困境。同样的爱恨纠缠或一地鸡毛,每个人却各尝冷暖,感受并不相通。 奎里一家面临的问题也是作家问向读者的问题:为什么有些人会陷入抽象的精神危机,而另一些人却总是能够脚踏实地应对现实问题?幸福是一种可以习得的技能,还是天性决定了一切?思考人生有助于获得幸福吗?如果,正如凡妮莎最喜欢的哲学家所说, 唯一严肃的事业是生活 ,我们又该如何生活呢?
本书内容选自张元老师公众号 张元谈历史话教学 中有关《资治通鉴》的文章,共计30篇左右(以及张元老师曾在中华书局学术论文集中的学术论文一篇)。每篇文章都对《资治通鉴》中某些耐人寻味的历史镜头进行了细节解读。作者主张以《通鉴》为线索,去阅读正史等相关历史文献。本书作者在解读《通鉴》中的具体事件时,本着胡三省的解读主张 因事观心 ,深入事件人物的内心世界,从细节中思考历史问题。
22年写作课导师、英语界小小说*奖项小推车奖获得者艾丽斯 马蒂森创作与授课经验精华总结,带你上一堂既有料,又有趣的写作课。 小红帽就该遇上大灰狼,学会制造麻烦 主线清晰大过锦上添花,不要舍本逐末 少一些心路历程,人物得行动起来 卖关子是一门学问,保持 不确定 的吸引力 克服对角色的保护欲,具备 虐待才智 马蒂森是一位极聪明又优秀的老师,她的所有建议都来自对学生具体创作案例以及文坛巨匠经典作品的深入剖析。她的分享细腻周到,极富洞察力与同理心,让你在写作这条路上找到共鸣,找到平衡的心态,找到自己的世界。
《解味红楼:曹雪芹的旧梦与悲歌》是中国红楼梦学会名誉会长张庆善先生最新的从多个角度评说《红楼梦》的学术随笔集。书中围绕几个一些《红楼梦》相关争议话题和主题进行解读,如曹雪芹是不是《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家世和《红楼梦》的关系,又如《红楼梦》中的人物刻画、情节设置、艺术手法等,每个主题以数篇文章进行解读。并对一些《红楼梦》研究中悬而未决的难题进行了分析和阐释,如人物结局走向、续书问题等,提出合理的推测与猜想。本书作者为《红楼梦》研究著名专家,以大家手笔撰写小品文章,相对于高头讲章或繁琐考证,文笔更加自由活泼;同时也保持一定的学术水准,使读者可以从多元角度欣赏《红楼梦》,并获得比较轻松愉悦的阅读体验。
朗西埃是法国当代知名哲学家,在欧美学界被誉为当代重要的美学思想家,其理论中重要的两个概念是美学与政治。《沉默的言语》是朗西埃关于美学与政治的思考在文学上的继续。他似乎想要重新描绘一个文学概念的体系,进行一种新的论证,重建一个从康德、谢林、施莱格尔到黑格尔的美学谱系。在书中,朗西埃就整个文学史范畴提出了文学的矛盾问题,在文学史中回顾文学存在的境遇问题,从比较文学角度提出了文学的多重发展问题。
《红楼梦》是书中青年男女用青春和生命铸就的史诗,其中的 十二钗 更是贯穿小说主线的重要人物。《红楼十二钗评传》从《红楼梦》一百二十回文本出发,在比较多个版本的基础上,结合清代的批语和今人的研究成果,围绕《红楼梦》正副十二钗等人物,运用传记体的叙事手法和古诗词的意境,以从容、平和的心态,深入细致地剖析了人物的身份、面貌、才情以及命运结局。增订本侧重从整体性、时代性和动态性三个视角对人物的评传加以修订和增删,并对后四十回中的积极因素予以关注。对《红楼梦》这部经曹雪芹 批阅十载,增删五次 的小说,对这部创作、传抄与修订相辅相成的小说,给予更多的包容。从追求早期的 原本 ,回到通读一百二十回文本;从探究佚文的 原意 ,走向品味小说的诗意。 《红楼十二钗传》插图增订本增加著名红楼梦人物画家谭凤
《唐诗之路》是200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勒克莱齐奥的新作,和董强教授共同创作。在本书中,勒克莱齐奥通过阅读中国古诗词,品鉴诗词,抒发阐释自己的观点,他作为现代人的思想的火花与古老的唐诗相互碰撞,妙趣横生。勒克莱齐奥站在外国作家的角度,唐诗在他的眼中读出了不一样的味道。在他的笔端,唐诗的意境深远悠长,就如同法语书名 奔流不息的诗歌之河 。此外,书中还配有四十多幅彩色插图,全是与作者品读的古诗词密切相关的古画和书法,进一步营造诗中的氛围和意蕴,文与图相得益彰,是一本难得的佳作。
本书为中国台湾知名学者、作家彭小妍荣获第37届金鼎奖的又一力作,从新感觉派入手,横跨多国文学界,从 浪荡子 视角切入跨文化现代性突破与创造性转化。 浪荡子 是现代都市文化的纵情一面。彭小妍用其生动的文笔带领读者进行了一场从法国 中国 日本的文艺之旅。
《童话与科幻:C. S. 路易斯论文学》文集的主题是故事之妙,尤其是路易斯钟爱有加的童话和科幻。在这些充满魔力的文字中,路易斯不仅阐明了故事讲述的核心价值,也揭示了文学批评的真正意义。 路易斯认为,童话并非专为儿童而写,成年人可以大大方方地喜欢童话。类似《魔戒》和《霍比特人》等童话,不仅提供了一种逃离现实的方式,也包含着对现实世界的隐喻和反思,为读者提供了一种超越年龄和文化背景的精神滋养。 路易斯在书中对文学批评的探讨同样引人深思。他提出,批评应当关注文学作品的内在美学价值,而不是被外在的标签和流行趋势左右,仅仅将其作为传达社会或政治信息的工具。在 批评的时代 ,路易斯致力于恢复 慢读 的传统,呼吁我们以更为开放和敏感的心态去阅读和欣赏文学作品。
本书内容涉及鲁迅、朱自清、卞之琳、冯至、梁宗岱、宗白华、张枣、多多、陈东东、臧棣、西渡、宋琳等十数位现当代优秀诗人的作品或相关话题,有名篇重释和别解,也有对文学史省略的作品和新近诗人写作的阐发。作者追求这样一种批评理想:介绍好的作品或作家;指出不同时代和不同文化的作品之间的关系;给出对一部作品的一种 阅读 方式;阐明艺术 创造 的过程以及艺术与生活、科学、经济、伦理等的关系。
本书为李章斌近十年来的批评文章选集。主要聚焦于中国现当代诗人的语言意识与历史意识,对中国现当代的重要诗人如穆旦、多多、海子、张枣、朱朱等开展了一番细察的辨析,寻绎其语言意识、诗学理念的起源、动力以及历史关联。本书尤其关注先锋诗歌的 语言中心主义 倾向问题,分析其中存在的自我中心主义的痼疾以及写作伦理的困境,并探索走出 语言自造的神话 的若干理路。本书尝试着如何扎实、贴切地把握当代新诗在声音、修辞等方面纷繁复杂的语言细节特征,并探索、展望一种新诗的 声情批评 与 语言学批评 ,开拓一种将当代诗评由虚入实、虚实结合的批评方法。
程千帆是古典文学研究大家,还是培育专业人才卓有成效的教育大家。今张伯伟主编《程千帆古诗讲录》,收入徐有富、曹虹、张伯伟等教授四种听课笔记(《历代诗选讲录》《唐宋诗讲录》《古诗讲录》《杜诗讲录》)以及《杜诗讲义》。前有程先生《论今日大学中文系教学之蔽》代前言,后有张伯伟《我们需要什么文学教育》编后记。全书生动具体地呈现了程先生授课的精彩风貌,藉此可领会其接引门人独特而有效的治学门径,堪称传统教育的精品教材。学术大家讲古典诗歌,深入浅出,对于今天欣赏、研读古诗有许多重要的启迪,是传统文化教育的典范精品。
人们爱看回忆录,并不是好奇作者经历了什么,而是想在他人的故事中理出线索,寻找生活更多共同的真相。回忆录不是伟人的专利,也不是等老了再能写。 写回忆录并没有你想象中那么难,劳拉 卡尔帕金在此分享了简单实用的创作方法: 写回忆录不是还原事实,而是重现主观体验 从 第一 写起,强调特殊性,叙事更流畅 增添场景细节,让消失的一切灵动起来 赋予陈年旧事新的含义 巧用日记、书信、旧杂志,丰富回忆录素材 读你的回忆录的人,可以是你在乎的人,例如你的子孙后代,你的故事会成为这个家族的传奇,成为勇气的源泉;可以是与你素不相识的人,例如某个习惯从文字中汲取力量的人,他们能从你的故事里找到相关性,看到自己的影子,在情感上共鸣,毫发未损地经历危机与绝境,并从中收获 无形资产 ;也可以是研究某段历史的年轻学者或书
《岁华晴影》是著名红学家周汝昌的随笔集,全书辑选了作者随笔精品88篇,大致有读书治学、自我观照、讲 红 说 梦 、追忆故交、前尘往事、文化反思几方面的内容。《红楼梦》书迷之书,一本 满汉全席 式的散文集,满足你对古代传统节日吃喝玩乐的好奇。
简介: 《持微火者》是鲁迅文学奖得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莉的文艺随笔集,以生动亲切又锋芒毕现的笔触,勾勒生气勃勃的文学现场图景,为当代作家绘制群像。书中对莫言、贾平凹、余华、铁凝、王安忆、毕飞宇等当代经典作家与魏微、张楚、徐则臣、葛亮、路内、李修文等70后代表作家提供了个性化的观察与描绘,发现闪烁在沉默文本里明亮迷人的微火,以及文字背后那些致力于改变和完善的心灵。本书初版曾获中国图书势力榜年度十大好书,修订版保留了原书核心部分,补充了作者关于近年现象级作品的新论。
过去十几年有人认为文学批评理论进入了所谓的 后理论 时代,本书则指出,批评理论正在进入百花齐放的时期,理论的复兴正在到来,在今日的人文学科中继续显示出其重要性。本书涉及以下论题:批评理论在学术机构中的发展历史;20世纪70年代至今所谓的反理论思潮;批判性阅读、批评理论以及当今的世界;现当代批评理论的关键著述;批评理论的*表现以及未来的发展。本书作者亲历批评理论,语言朴实,把深奥的批评理论表述得深入浅出,维护了批评理论的地位,并认为它在21世纪将得到进一步发扬光大。
本书既是将密码重重的《西游记》隐喻内涵还原为明码,又是借西游故事说说明朝那码子事儿,更将官场百态解码成一幅中国特色封建社会演进至明的浩瀚社会长卷。透过《西游记》的神魔表象,紧扣明代史实,从作者李春芳而非吴承恩的视角,揭示了玉帝(明朝皇帝)精心策划,派御马监太监孙悟空护送司礼监太监唐僧到西天(西苑)取经,从而扶植佛教(内朝私臣),平衡道教(外朝文官)的主旨。通过揭示须菩提真实身份,御马监、蟠桃园的真实意义,佛道神仙刮取利益的各类技巧,取经路上佛、道、龙族、人类各方利益博弈的本质,在赏析小说的引导下阅读历史,洞悉官场,纵览社会形态演进的长河。
《史记》是西汉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由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余万字。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其初创的纪传体为后来历代“正史”所沿袭,影响深远。该书也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鲁迅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王伯祥选注的《史记选》主要选录本纪、列传中的名篇,并对其中的疑难字词和典章制度加以注释说明。 本书融入了王伯样先生一生研究《史记》的心血,迄今为止这部《史记选》仍是国内外出版的《史记》选本中学术水平优选的一种。这部书前的《序例》系统地论及司马迁的生平,《史记》的伟大史学文学成就、深远的影响以及版本知识等,是一篇有独到见解的《史记》论,也是一篇富于启示性的《史记》研究指南。本书在上世纪八十、九十年代和本世纪初都曾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