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文学评论家詹姆斯 伍德的新作 精选合集,二十余年文章精华一网打尽。 自詹姆斯 伍德出版第一本批评文集《破格》(1999)开始,他就被认为是英语文学批评界的领军者。他既评判那些殿堂级经典作家(福楼拜、陀思妥耶夫斯基),臧否晚近的重要作家(赫拉巴尔、塞巴尔德),也评点重要的当代作家(埃莱娜 费兰特、海伦 加纳)。他建立起了一套富有智识又犀利精准的批评标准,并将这套标准用自成一格的文章呈现出来。 伍德选取了以往的得意之作,又新收入了一批精湛作品构成本书,并通过巧妙编排,使相邻的两篇往往能够相互映照。本书可以代表伍德文学评论的水平。经过二十多年的文学评论写作,伍德评论的版图已经拓展至柏林、意大利、巴尔干半岛、澳大利亚 评论的深度与广度更是在这本书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体学,比秦汉时期有了重大发展。自曹魏时代拉开文体批评模式的帷幕,文体学论述日渐成熟、完善。本卷主要论述魏晋南北朝时风与文体学的关系,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研究:作家批评与文体学,作家写作与文体学,总集编纂与文体分类,文章 原出五经 说与文体比较,文体谱系的建立,刘勰《文心雕龙》如何成为文体学的集大成者,玄学、小说、翻译、佛经、道教文体论,文体学上的文笔之辨、文风与 文无常体 ,风格论与文体论的互动。由此勾勒出魏晋南北朝文体学的三大发展趋势:从具体的文体论述到文体学意识的强化,建立谱系的热情,文章体裁与文章风格体制的互动。
先秦两汉是中国文体学发展的滥觞期,孕育着中国文体学的基因,对后世文体理论、文体批评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对这一时期文体学史的深入考察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本卷通过梳理先秦两汉文体学发生、发展的内部动因、形态特征及演变规律,并深入发掘这些因素与相关的外部背景的互动关系,如礼乐文化、政治制度、经史目录之学等,对先秦两汉文体学的发展历程进行立体而全面的勾勒。本卷的研究方法,一方面,在继承古典文体学研究范式基础上, 考之以制度,证之以实物 ,对早期文体观念的研究不局限于传世文献,还十分重视收集与运用出土文献,考证文体的实物形态,并与传世文献进行充分对比、互相释证,以期以实证的方法充分地还原在层累的思想观念体系中隐藏的文体观念;另一方面,引入经学、文献学、文字学等研究方法,以期准确、客观、
明清是传统学术与文学集大成的时代,历史上产生的一切重要文体形式,几乎都在这个时期出现过复兴和繁荣局面。这种文备众体的创作实绩,为文体学研究提供了丰富、具体的实践基础,使这个时期文体学的学术视野、研究深度和学术创获不断超越前人。作为中国古代古体学发展的结穴阶段,明清学人在文体形态、文体分类、文体批评及文体学史研究等方面,都表现出集大成与新开拓并举的特色。本卷以专题研究的形式,探讨明清文体学发展中的若干重大问题:明代辨体批评的特色和成就、明清总集编纂与文体学发展、明清文体批评体式的创新、明清文体学重大论争、明清文体学史料发掘及研究等。
晚清民国时期的文体学具有典型的过渡特征,其内涵十分丰富。本卷通过对晚清民国文体学史上的重要论著、选本、文话、诗话、词话、讲义等的个案研究,贯联起这一时期文体学发展的主要节点和脉络,通观这一时期不同学术谱系、学术流派、学人圈之间文学观念的碰撞、交锋、纷争和融通,以文献的实证研究为基础,将个案、专题分析与晚清民国社会思潮、文化制度、教育制度、媒体形式、语言形式等相结合,不仅呈现西潮冲击下,传统文体学研究在阐释方式、载体形态等方面所发生的变化,也关注新旧的传承、递嬗和现代转型。
《封神演义》是一部神话小说,更是一部披着神话外衣的现实巨著。 兴周灭商之战,看似人间王朝的更替战争,实际上是阐教与截教仙家争雄。阐截斗争的背后,更有鸿钧老祖的仙界布局。仙与仙之间、仙与人之间、商与周之间,利益纠葛,共组三界迷局。 三教圣人为何要制定封神榜?商亡周兴真的是天命所归吗?商纣王真是一个不可救药的昏君?姜子牙真能未卜先知?申公豹真是大反派吗?以老子、元始天尊为首的阐教仙人为何能战胜以通天教主为首的截教仙人?谁才是封神大战真正的赢家? 商亡周兴万千谜,阐截大战一场戏,三界封神皆是局。请您随着《勘破封神》,走进奇幻而神秘的封神世界
唐宋元时期, 辨体 进入文体学核心概念的范畴,文体分类辨析继续深化发展,文体类分形成新态势,文体类聚形成新格局。文学风格研讨从多个角度,用各种形式展开深入探索, 以时论体 以人论体 以派论体 成为风格研讨的重要范式。文体研究体式多有创新,文体学专著体式门类众多,各专类文体学分途发展,并逐渐构建起相应的文体谱系。唐宋元文体学在科举文体崛起、骈散交融、雅俗并兴的背景下,实现了古代文体学的创新转型,并为明清及近代文体学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内容提要 逐部考证(共计72部作品)。历时十余年,遍览中国大陆、台港澳及东南亚地区的古龙小说版本(包括连载),对各版本的文本差异进行分析汇总,考据出*能反映古龙原稿面貌的文本,逐部介绍给读者。 逐部梳理文本延续的脉络,并在台港本、大陆本的收藏选购上提供指引。 精确考证含有代笔的古龙小说的代笔起止点。 解答各部古龙小说相关的问题和疑惑。 图文并茂,书中穿插相关版本、连载、古龙手稿等珍稀影印资料。
《广东文学通史》是广东省作协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为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的一项重点工程。由张培忠、蒋述卓担任总主编,彭玉平、林岗、陈剑晖担任执行主编,彭玉平、纪德君、陈希、贺仲明、陈剑晖等担任分卷主编,分《古代广东文学史》《近代广东文学史》《现代广东文学史》《当代广东文学史(1949-1976)》《当代广东文学史(1977-2020)》5卷。全书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作为红线贯穿始终,旨在通过新的史料的发现、新的理论的概括、新的方法的应用,梳理厘清广东文学从受容到包容到交融、从海洋性到商业性到市民性、从边地到中心到前沿的湾区文学特质,着力打造有信息含量、有思想容量、有情感力量的文学史力作,填补广东文学研究空白,构建融通
本书主要研究中国古代诗文、中国古代短篇小说、中国古代章回小说、中国古代史传文学、中国古代戏剧及说唱文学在英语世界的有效传播,对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和译介活动的25位英语世界的汉学家进行全方位考察,跟踪和研究这些汉学家的成长背景、汉学生涯、英译历程、迻译理念、价值认同、相关影响及存在问题,为跨文化跨学科背景下的翻译研究和翻译学科的建立提供理论参照和实践样例,也为讲好中国故事和实现文明互鉴略尽绵薄。
《威廉 布莱克诗歌译评》翻译、评析了66首布莱克的诗歌(《诗的描述》19首,《天真之歌》19首,《经验之歌》26首,《手稿诗选》2首)。每首诗附有英文原文,对其中的难词作了注释。除了对这66首诗进行了翻译及深入评析之外,还对每首诗的几种中文译文简要地进行了比较,指出其短长、优劣。在书末,精选了布莱克本人为其《天真与经验之歌》制作的插画。
本书主要研究周氏二兄弟、张爱玲、沈从文、路翎以及钱锺书等中国现代文学重要作家作品和莫言、苏童、严歌苓、吉狄马加、余华、迟子建、洛夫、叶兆言、王小波和麦加等中国当代文学重要作家作品在英语世界的有效传播,对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和译介活动的21位英语世界的汉学家进行全方位考察,跟踪和研究这些汉学家的成长背景、汉学生涯、英译历程、移译理念、价值认同、相关影响及存在问题,为跨文化跨学科背景下的翻译研究和翻译学科的建立提供理论参照和实践样例,也为讲好中国故事和实现文明互鉴略尽绵薄。
根据《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全面深入实施中华经典诵读工程,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社区、进校园、进课堂,国家连续三年举办中华经典诵写讲大赛,并将此赛纳入竞赛项目,每年举办。本书主要收录、第二届(2019 年、2020 年) 诗教中国诗词讲解大赛上海地区获全国及上海赛区奖项作品的教学设计和说课,以及第三届(2021年) 诗教中国 诗词讲解大赛者优秀案例和专家点评,即作品的教学设计和优秀诗词讲解课程。
《世界名著大师课:法国卷》是世界文学领域的翻译家、权威学者们对法国文学*具有代表性的 20 部名著的深入解读,如《巨人传》《蒙田随笔集》《莫里哀喜剧选》《费加罗的婚礼》《红与黑》《欧也妮 葛朗台》《高老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追忆似水年华》等。 各名家从作者经历、时代背景、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创作技巧等不同角度展开,对经典名著进行了条分缕析的解读,深入探讨了青春成长、梦想奋斗、人情财富、爱恨生死等紧扣现实生活的主题。例如,柳鸣九通过分析《局外人》中默尔索这一另类的人物形象及其淡漠性格,揭示了现代人生存的荒诞性;郑克鲁介绍了雨果如何以善与恶、美与丑、崇高与卑下的巧妙对照,编织成《巴黎圣母院》这部瑰丽的浪漫主义杰作 ......
著名文学评论家李建军教授的新著《路遥的哈姆雷特与莎士比亚》, 是一部路遥研究的集大成之作, 也是为路遥研究打开新窗口之作。 李建军一向以敢于直面文坛弊病而著称, 而在本书中, 他却是充满温情, 字里行间流露出他对路遥的尊重和热爱, 英雄相惜之情深深感染着读者。 在本书中, 李建军写道, 一旦摆脱了文学认知上的幼稚状态,进入文学意识的自觉期和文学精神的成熟期,那些文学上的不可一世的浪漫主义者,那 些蔑弃伦理精神和道德价值的唯美主义者,就会成长为态度端肃、视野开阔的 现实主义者。 他们逐渐领悟了这样一个文学真理: 技巧和形式可使文学完美, 但不能使它伟大; 文学的表现力和修辞效果, 决定于它的技巧和形式, 但是, 它的伟大和不朽, 却决定于它所表现的情感和思想、 人格境界和道德精神。 这段话点破了路遥研
汪曾祺的一生辗转多地,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历经江阴、昆明、上海、江西、北京、张家口多地,《人生百味 汪曾祺年谱》的作者经年累月地在报刊的缝隙和史料的边缘处搜索,通过蛛丝马迹找当事人核证、采访汪曾祺的事迹,寻觅汪曾祺渐渐模糊、淹没的足迹,努力还原出一个真实的汪曾祺。本书全面、简明地载述作家汪曾祺一生的行实、创作、交游,力求 为生性散淡、不记日记的汪曾祺还原出一部 日志 式的、可靠的生活史与创作史 , 还原 历史的汪曾祺 。而重点在于突出汪曾祺作为作家的 文学生涯 ,其骨干线条十分清晰地凸显出来,充分地体现出汪曾祺一生不为留名、不为逐利,只是留下一些篇章文字,以及在世人心中留下一些美好回忆。
本书系在《蒋勋说唐诗》(2012年版)的基础上修订而成,属于“蒋勋说中国文学之美系列”。 只要人还追求心灵的自由,便一定会热爱诗歌。蒋勋先生说:“当我们面对唐诗时,几乎每一个人都感觉到唐诗好迷人,里面的世界好动人。再追问一下,也许是因为刚好唐诗描写的世界是我们最缺乏的经验,在最不敢出走的时候去读出走的诗,在最没有孤独的可能的时候读孤独的诗,在最没有自负的条件时读自负的诗。” 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春江花月夜》《将进酒》《登高》《长恨歌》《登乐游原》……无论是公认有大成就的诗人,还是曾无数次被选入各种集子的诗篇,在蒋勋先生这里,都一一展现出不同以往的美感。 蒋勋先生以宽广的学养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在唐代浩如烟海的诗人、诗作中,撷取拥有代表性的诗人及其作品,将古典之美引
在近六十年中已产生了巨大影响,且仍在左右认识惯性的靖藏本,现在突然要让大家 抛弃,又谈何容易呢?除了情感、心理上难以接受外,每位学者所受的学术训练、研究问题的方法也都有差异,异说纷纭乃至谈《红》色变是这个研究领域的常态。之所以造成 这种局面,与这本书要揭示的靖藏本作伪案有莫大关系。我认为,伪靖藏本的出现, 改变了1964年以后研究《红楼梦》核心问题的路径。写作本书的目的,意在证明靖藏本出于当代人的蓄意伪造,并揭示其作伪的来龙去脉及产生的影响,以还原这段诡谲、荒诞的红学史,净化红学研究的文献环境。
本书以 互文性 理论基础上的广义 重写 (Rewriting)概念为基础,厘请 互文重写 的主要特征,重点研究《哈利 波特》系列小说对中世纪浪漫传奇进行 互文重写 的对象与策略,从 三个主题 和 一个品格 四个方面的内容进行分析,阐明了 互文重写 的前提基础、重要手法、主要目的和应用效果,旨在研究 互文重写 这一后现代 克隆时代 文学创作的重要机制和其当下意义,同时以此为例分析通俗文学与文学经典的内在关联。本研究有助于深化对英语文学 重写 现象的理解,拓展当代通俗文学的批评疆界和研究视野。
《“新诗集”与中国新诗的发生(增订本)》以早期“新诗集”——《尝试集》《 》《草儿》《冬夜》《蕙的风》等为讨论对象,通过考察“新诗集”的出版、接受、编撰及历史评价等环节,重新审视“新诗的发生”这一历史命题。上编主要从“文学社会学”的视角出发,讨论“五四”前后一个自足新诗发生空间的形成,涉及报刊传播的影响、新的读者群的召唤、新书局的支持、阅读程式的养成等诸多方面;下编则关注在“新诗集”的成书、接受和历史定位过程中,新诗历史形象及合法性的塑造与追寻,从而对新诗发生的线性历史想象提出自己的质询。 本书初版于2005年,以博士论文《“新诗集”与新诗的发生研究》为基础,该论文2004年曾被评为百篇“全国 博士论文”,出版后也曾获得第三届“王瑶学术奖 青年著作奖”。此次修订,除了文字的疏通、
《柳原前光《使清日记》研究与校注》 研究篇 从赋予言说以意义的文学性阅读出发,梳理《使清日记》所载内容,研讨柳原前光的中国观察和中国认识,从文学发生学角度分析日记的文本生成,并从一个侧面呈现晚清社会、近代中日关系以及两国殊途分野的近代化进程。 校注篇 对《使清日记》写本进行录文并断句标点,对其中的衍字、脱字、误字、旁注、誊录空白等予以校记,据上下文和逻辑关系改正书页混乱情况,对所涉中日重要人物、节点事件以及难解字词的含义、诗文的用典出处等加以笺注。
《红楼梦》状写“吃喝玩乐”之精彩,古今中外小说无出其右者。 红学家周岭从《红楼梦》饮食文化说开去,透过虚实食单、南北食材、茶事析疑、饮具鉴真、酒与酒令等妙趣横生的单元,品读红楼滋味,重温中国传统文化醇厚丰富的细节。 原著中的一饮一馔,不为“炫吃”,是为了写人物、写故事、造气氛、讲道理;吃的用的有真有假,并非“疏漏”,而是蕴藏着 匠心的艺术意图和哲理意图。
本书以植物多样性为背景,采用诗文的手段来 俯察品类之盛 ,关注生物多样性,是跨学科的考察与研究。本书分为 锄禾日当午 走进自然 和 古诗文中的生物多样性 三个部分。 锄禾日当午 ,主要是一些有关生物多样性的随笔; 走进自然 ,主要是对大自然的感述; 古诗文中的生物多样性 ,则是发表于《新民晚报 国学论谭》的关于古典诗文中生物多样性的文章。本书的大多数文章已在报刊公开发表,文笔顺畅、内容风趣,可作为认知大自然、了解古典诗词和现代文写作的参考用书。
本书是“红楼梦古抄本丛刊”系列之一。郑振铎藏《红楼梦》存二十三、二十四两回,郑振铎原藏,现藏国家图书馆。此本是目前所见脂本中回数 少的抄本,但却有着众多独特的版本现象。有学者推测该本文字早于庚辰本。卞亦文藏存前十回及三十三至八十回目录,《红楼梦》的一个 发现的手抄本,经过学界数年关于此本真伪的争论, 判定为真本,其版本价值和红学史价值都十分重要。因这两个本子都是残本,故拟合为一册出版。
这是一部研究中国武侠小说发展演变的学术著作。全书共分为十章:章绪论,论述侠的起源、定义、历史源流、文化形态、侠义精神,武侠小说的三大支柱、两种类型、新派与旧派,以及武侠小说与民族文化心理,武侠小说与欧洲骑士文学、日本武士文学的比较等。第二章至第七章论述古代武侠小说,第八章论述民国年间的武侠小说,第九章评述港台新派武侠小说,第十章讨论当代大陆武侠小说创作。 本书深入分析了中国武侠小说这一文化现象,对武侠小说的产生、分期、发展、演变均有独特的创见,并深度评析了各阶段的重要作家作品,脉络清晰,架构合理,资料翔实,评述精当,且注重理论批评与审美感悟的结合,表现出独特的学术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