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书分为五章21节,教学主题分为启迪、创造、感恩、挑战、表达几个部分,孩子将跟随教材中扮演老师的小熊Eric和扮演大师兄的小熊Jimmy两个角色学会基本的尤克里里弹奏技能,培养独立弹唱一首完整歌曲的能力。
《艺术的二十二个遐想(中英对照)》是清华大学社会美育研究所所长李睦教授的美育短文集,作者李睦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英文翻译者为旅法的英国文化学者克莱尔。全书共选用了作者创作的艺术教育文章22篇,并配有李睦教授精心绘制的插画作品。全书中英对照、图文融会,寥寥数语,深入浅出,道出作者对中国美育的深刻思索,文字优雅,兴味悠长,于明白晓畅处更显作者对中国美育深沉的爱与关切。这本书既是作者几十年艺术教学的心得,也是关于艺术教育与人才培养、人格完善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和思索。
《艺术的真谛》是一部理论性的艺术史概论,侧重阐述古今中外不同时期和不同流派的艺术特点、价值与鉴赏方法。此书行文流畅,观点明确,言简意赅,可读性远超同类书籍。基于跨文化审美视野,本书作者对非洲原始艺术、中国古代艺术和西方古典艺术的分析评判,在专家和读者中享有广泛影响和较高声誉。对于从事或喜好艺术创作、艺术理论与艺术审美的读者而言,这是一部有助于登堂入室的普及读物,故此在国外发行甚广,在国内口碑甚佳。作者赫伯特 里德(Herbert Read,1893-1968):英国诗人、艺术批评家和美学家,英国美学学会主席,1953年被授予爵士。
《抵抗的群体》是一本收录了英国著名作家约翰 伯格24篇书写古代及现代艺术作品及艺术家的演讲评论集。这些文章分别是他在苏黎士、马德里、瑞典、法兰克福、赫尔辛基等地以不同语言发表的讲演与评论,基本观点集中于对现下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批评,文字依旧有着浓烈的批评色彩。 书中包括了伯格对法国史前艺术的观察,古典艺术大师米开朗琪罗、伦勃朗、德加,以及个性强烈的墨西哥女画家弗丽达,20世纪雕塑大师布朗库西等人作品的评述,及相关的历史社会分析。在经济狂飙的今天,约翰 伯格始终警觉社会对艺术的欠缺理解与现代艺术本身乏善可陈,而《抵抗的群体》则是针对这些问题的一本权威敢言且殷切提醒之书。
一个多世纪以前,动物与人仍在相互凝视,彼此确认,而今人们前往动物园观看一只又一只动物,只会感觉到自己的孤单;当我们看到麦卡林在顺化所拍摄的照片,我们看到的是战争被违背其本意地非政治化,照片变成了人类普遍境况的一项证据;库尔贝早体认到的景物和声音是流水,以至于当他画穆提耶的岩壁,都如同池塘里映照出的风景……不同形式、不同对象、不同结果的“看”,似乎都可以找到某种宿命般的因果逻辑,如同作者在本书后所说:“你眼前的原野,就如同你自己生活中的视野一般大小。” 这部批评文集分为三部分:首先以我们看动物的方式为切入点,回溯人类与动物漫长而悠远的关系,而这种关系,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是永久地失落了;继之以对摄影功能的思考,与苏珊桑塔格遥相唱和;后则聚焦于艺术,谈绘画、论雕塑,从容游走于社会
本书是法国诗人、剧作家、散文家、法兰西学院院士克洛岱尔的艺术随笔集。作者在书中畅谈艺术名家的经典之作,内容涉及荷兰绘画、西班牙绘画,以及音乐和教堂建筑等多种艺术。作为外交官,克洛岱尔曾在中国和日本任职多年,对东方文化颇有心得。在这部谈艺录中,他把受益于东方哲学的领悟运用在对艺术品的赏析中,传达了眼通耳、耳通心、眼耳并用、心灵通融各个感官的美学通感观念。作者具备渊博的艺术史学识和通达的艺术史观,将丰富的诗意想象融入艺术鉴赏,文笔奇丽多姿,读来韵味无穷。
本书重点关注影视项目的前期工作 故事创意,训练编剧挖掘艺术个性,切实有效地从自身经历和体悟出发进行创作。作者提出 CLOSAT 训练法,根据不同的故事类型细致地帮助编剧建立创意开发体系,如取材童年故事、家庭 故事、神话传说与民间故事、梦、短篇小说或新闻事件等,对创作纪录片、故事短片、剧情长片等虚构与非虚构类作品同样适用。书中设置了大量习题、示例、创作讨论并附有延展阅读书单,可操作性极强。无论编剧还是其他文创产业工作者,都能从中获得启发。
内容提要 舞蹈是以人的身体为媒介的艺术形式,在一定时空内运动着的身体动作构成舞蹈的本体。在日常变化的生活经验中,身体的性质具有极大的差异,社会习俗、阶级地位、职业群体及时代风尚都会带来身体体现出的变化,由此也产生了不同的舞蹈实践,形成了丰富各异的舞蹈形态。 舞蹈社会学研究 把舞蹈视为人的一种社会实践,把舞蹈置于社会体系内部探讨人与社会互动过程中所呈现的种种舞蹈现象,以及各种舞蹈实践的社会文化表征。 舞蹈社会学研究 以一切舞蹈实践为研究对象,从 社会中的舞蹈 与 舞蹈中的社会 这两个不同且相关的基本方面展开,其研究重点是对舞蹈社会文化的探讨。首先,以社会为单位探讨舞蹈所体现的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性质的社会文化;其次,探讨社会内部不同阶层、不同群体的舞蹈实践和文化表征。在此基础上,提
观看先于言语。观看确立了我们在周围世界的地位。他人的视线与我们的相结合,使我们确信自己置身于这可观看的世界之中。而当图像终于取代文字,充斥于视线所及的一切空间,我们又该如何观看而不致再度迷失?约翰·伯格编著的《观看之道》论及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品、女性作为被观看对象、油画传统、广告与资本主义等方面,配以两百余幅经典图像,与BBC同名纪录片一起,改变了西方一整个世代的观看方式,也必将适用于如今大大小小的手机屏幕和街边广告牌。从对视觉文化的深入探索和普及的角度而言,本书亦可与贡布里希爵士最杰出的著作互为补充。
我去过很多地方。我活过一些年头。现在,我把那些关于信守约定的故事,编述一集。每段叙述都从一幅图像开始,这些图像唤起了对相会之地的回忆。有些地方可能难以在地图上找到,另外一些或许可以。当然,所有这些地方,都曾为其他旅行者探访过。我希望,读者也会情不自禁地说:我以前来过这里……――约翰伯格 本书的每篇文章以一张图片引导,在这些文章中,约翰伯格不仅分析图像本身,更重要的是,他深入观看背后的思考与读者在时空全域的探究相遇,从而文字的如晤变成如约而至的照面。通过这些视角独到的文章,我们得以全面领略约翰伯格为我们所呈现的世界,进而有可能去探索波洛克和透纳作品中的主题,去穷尽巴黎的神奇,去思考人性的多种可能。这样的相会是多方面的:介于艺术与批评、艺术家与主题、煊赫与无名。而本书*重要的,
《谈美》写于《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成书的三年之后,仍以书信形式,仍以青年读者为对象,谈艺术与美,但着眼于美化人生,与“十二封信”一脉相承,被称为“第十三封信”。这本美学入门之书,也是“通俗叙述《文艺心理学》的缩写本”,朱先生在聊天的过程中给予读者美的启示、美的教育,引导读者逐步认识美,理解美,掌握美的体系。在“慢慢走,欣赏啊!”一篇中,朱先生强调“艺术是情趣的活动,艺术的生活也就是情趣丰富的生活”。这种人生的艺术化、情趣化的观点以及“终身愿与青年为友”的心态贯穿朱先生生命的终始。
《孤寂在棉田》描绘了一名商贩和一名顾客不期而遇时各自的内心活动,既细腻又深刻;这是一场不可言喻的交易,将两入紧紧联系在一起,他们就像主仆或夫妻,相辅相成,不可分割。他们俩时而亲近地交头接耳,时而又声嘶力竭、互不相让。这场交易的核心是渴望,但是谁更加渴望谁?又更渴望什么呢?夜幕下两人的心声像音乐的节奏此起彼伏,沉静中有难耐的急促,买卖双方□终能达成这场特殊的交易吗? 该剧写于1985年至1986年,是科尔泰靳创作中期的代表作,两个剧中人已成为西方当代戏剧的经典人物,该剧一经问世就在法国乃至世界舞台,不断被搬演。法国著名导演谢侯就曾三次执导该戏。这无疑是科尔泰斯上演率高的剧作,而在国外作品上演次数多的法国当代剧作家也当属科尔泰靳。去国戏剧界评论科尔泰斯的这部戏与贝克特的《等待戈
2015年对于每一个中国人而言都是特殊的一年。这一年既是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同时也是中国电影110周年和世界电影120周年。在中国电影110年的风雨历程中,电影的发展越来越吸引公众的关注,而其周边学科的发展也成为电影发展的托举之力,让中国电影向前、向上发展。早在2005年,以中国电影百年为契机,中国电影史研究及写作一度成为 显学 ,成为中国电影研究的一个独特的景观。专家学者们针对中国电影史著作薄弱、电影史研究方法单一等现象,以及已有电影史写作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如电影史料的准确性、电影史述的合理性以及电影史观的正确性都提出了质疑,探讨了写作新的电影史的可能性,并达成了共识,即应该像重写文学史那样,重新撰写中国电影的历史。在呼吁要重视中国电影史研究的众声中, 重写电影史 成为了
《为什么是当代艺术》是浦捷对中国当代艺术走向的思考。作者着眼于当代艺术的现在性,就东西方当代艺术的历史和现状进行了文化上的梳理,探究当代艺术更真实的含义,并对当代艺术与商业文化的互相牵引作了深刻剖析。 《为什么是当代艺术》共分为19章,从艺术形态的分化、艺术走向国际,到东西方不同的艺术思辨状况、商业文化下人与物的异化状况,浦捷以其深刻的洞察力和简洁的语言,揭开了当代艺术的种种面相。特别是浦捷对当代艺术的商业化作了从理论到现实的诠释,表达了他对艺术的商业性这一现代特性的认识过程和独到见解。全书力求从社会形态和经济形态来认识东西方当代艺术,进而在宏观上对当代艺术作出客观评价。其中作者用较多笔墨介绍了当代艺术界里引人注目的装置艺术,这门主要以对传统艺术的反诘与超越为其特征的艺
宣叙调作为歌剧的重要艺术形式,在歌剧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宣叙调伴随着歌剧的产生发展至今,可以明显地看出宣叙调在歌剧中不可或缺。目前,在音乐界,对宣叙调的重视度,远远比不上咏叹调。学习歌剧的学生和年轻演唱者都有一个通病,即对咏叹调演唱学习兴趣颇浓而对宣叙调却少有研究。多数教师在教学的时候,着重教的是咏叹调,就算能附带教唱宣叙调,也是一带而过,因此,大部分情况下宣叙调被大家忽略掉了。宣叙调本应该和咏叹调、重唱一起组成歌剧的声乐部分,但是目前,大家把注意力放在了华丽的咏叹调部分,而非宣叙调和重唱,这样的情况,使一些想了解和学习宣叙调的人都不知从何处去学习。 《中国民族歌剧宣叙调》对中国民族歌剧宣叙调进行了综合且全面的论述,包括宣叙调的形成和发展,宣叙调在歌剧中的作用和演唱技巧
本书是作者在北京大学数次关于艺术理论讲演的汇集,也是作者多年来研究中国艺术理论的一个简约报告。共十讲,涉及到中国艺术理论中比较重要的十个问题。第一讲听香,讲形神问题;第二讲看舞,主要讲动静关系问题;第三讲讲含蓄,我以“曲径”名之;第四讲讲中国艺术理论中小中见大的思想,这是东方艺术理论中的特有思想,我以“微花”名之;第五讲枯树,说中国艺术中大巧若拙的思想:第六讲空山,说虚实问题;第七讲冷月,说中国艺术中荒寒冷寂的境界;第八讲和风,论中国艺术中的和谐思想。第九讲名慧剑,说的是妙悟的体验;第十讲名扁舟,说的是中国艺术的写意传统。 本书不是对艺术理论做逻辑推演,而是到鲜活的艺术之中,去寻找理论的“歇脚处”和作者的体悟,所以它既是理论的,又是感性的、生动的,我们可以看到各种艺术的相通之
《归结为同一原理的美的艺术》于1746年在巴黎 出版。这本书在艺术史和美学 具有重要意义,其中将诗、绘画、雕塑、音乐、舞蹈、演讲术及建筑等统称为“美的艺术”,认为它们遵循同一原理,即都是对美的自然之模仿,从而对现代艺术体系的建立具有重大影响。本书分为三大部分。 部分讨论艺术如何模仿美的自然,包括艺术的分类与起源、天才如何通过模仿美的自然来产生艺术、模仿的方式,以及演讲术与建筑如何异于其他美的艺术等。第二部分主要关注趣味及其与模仿的关系,探究趣味的种类与法则,趣味如何模仿自然,如何评价作品等。第三部分涉及诗(包括史诗、悲剧、喜剧、抒情诗等)、绘画,还有音乐与舞蹈。在巴托看来,模仿原理适用于这几种美的艺术,而它们也因此属于同一体系,具有某种共通性。
《归结为同一原理的美的艺术》于1746年在巴黎 出版。这本书在艺术史和美学 具有重要意义,其中将诗、绘画、雕塑、音乐、舞蹈、演讲术及建筑等统称为“美的艺术”,认为它们遵循同一原理,即都是对美的自然之模仿,从而对现代艺术体系的建立具有重大影响。本书分为三大部分。 部分讨论艺术如何模仿美的自然,包括艺术的分类与起源、天才如何通过模仿美的自然来产生艺术、模仿的方式,以及演讲术与建筑如何异于其他美的艺术等。第二部分主要关注趣味及其与模仿的关系,探究趣味的种类与法则,趣味如何模仿自然,如何评价作品等。第三部分涉及诗(包括史诗、悲剧、喜剧、抒情诗等)、绘画,还有音乐与舞蹈。在巴托看来,模仿原理适用于这几种美的艺术,而它们也因此属于同一体系,具有某种共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