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们还能从一百五十多年前莫奈的《日出》、梵高的《星空》中,依稀辨认出艺术 原来 的模样,那么,一百五十年后安迪 沃霍尔的金汤宝罐头、达米恩 赫斯特的腌制鲨鱼,还有翠西 艾敏乱糟糟的床,足以让我们看到艺术的其他可能。回顾现代艺术一个半世纪的反叛之路,我们见证了一代又一代人如何变得愈发反叛、大胆、混乱。这背后,是艺术家对 何为艺术 的无尽追问,是他们对周遭世界的回应与抵抗。现代艺术的故事仍在继续,也许永远不会完成。 艺术就像个游戏,你真正需要知道的只是它*基本的规则,从而让一度令人困惑的东西开始变得有意义。 威尔 贡培兹
《中国艺术哲学(第三版)》系统阐释了中国特色的艺术哲学问题。艺术在中国人的精神生活中有着重要作用,中国古代的艺术思想体现了古人的哲学背景。在中国古人的诗性思维中,万事万物都体现了生命精神;他们从天人关系出发来看待艺术,将艺术中的生命精神视为对自然和主体的生命精神的体悟和传达,是一种生命有机体。艺术作品的结构被视为一个言、象、神、道相统一的生命整体。中国古人将艺术境界的追求看成是人生境界追求的有机组成部分,把艺术看成主体成就人生的重要途径,主张通过虚静来超越现实的功利心态,与自然为一,其中对万物的感悟是基于感性又不滞于感性的独特体悟,并通过艺术创作而实现心灵的自由。中国古代的艺术作品有着生生不息的气化流行于其间,具有自身的节奏和韵律,体现了和谐原则,并通过特定的时空意识加以表
抽象艺术兴起于立体主义和表现主义等西方艺术运动,迅速成为一种全球现象,改变了现当代艺术的面貌。 本书揭开了抽象艺术的神秘面纱,带领读者踏上跨越全球的纸上旅程,追溯了抽象艺术从20世纪初开始至今的发展历程。 从瓦西里 康定斯基、艾玛 昆兹到赵无极、拉娜 贝格姆,作者讲解了70多位创新艺术家的作品,使读者更易理解他们的艺术理念和方法,同时充分展示了全球艺术家的多样性,以及形成这一基本艺术形式的哲学、政治和视觉理论。
我能想到的*的幸福莫过于头脑清醒,奇迹发生时知道它在发生。我能想到的*真实的生活,莫过于活在当下、喜欢当下并为之欢呼的冒险生活。 从构图到调色板,从委拉斯开兹到惠特曼,从巴黎岁月到对 我的人民 的追寻,在《艺术精神》中,美国新现实主义绘画之父罗伯特 亨利用简洁而诗意的语言书写了其绘画理论和艺术哲思。这些并不是对系统的技法和理论的探讨,而是由亨利的信件、论文、讲课内容,以及学生的课堂笔记汇集而成的小书,全书通俗易懂,却处处闪现智慧光芒,直击心灵。本书自1923年出版以来,在美国弥久不衰,成为众多艺术大家的灵感来源,至今仍被视为艺术爱好者的书目。
本书汇集了瓦尔特 本雅明关于艺术研究的三部经典名篇,包括《摄影小史》《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1935 1939)》和《爱德华 福克斯 收藏家和历史学家》。本雅明终其一生的理论努力就在于根据当时社会生活的变化去阐释和解读精神生活中已经和将要出现的嬗变,这也是本书的核心所在。
过去的一百年间,艺术世界的风景发生了急剧变化。观者在一件件艺术作品前大为迷惑,这些作品是种挑衅吗?艺术家是否只是在讲内行笑话? 艺术本身也是一种语言 一种存在周期远超出其特定时代的语言。美国资深艺术评论家兰斯 埃斯普伦德在本书中结合自身多年的艺术鉴赏经验,将内含于艺术的语法逻辑细细道来。书中以对于艺术基础要素的分析开篇,随后深入解读了十件现当代艺术作品,引领读者去观看和思考,从而形成自己的审美判断,能够以艺术家看待艺术的方式去审视艺术。
打卡过万众瞩目的艺术展,就以为自己欣赏到了传世名作的精妙;去米其林餐厅大快朵颐,就以为自己获得了舌尖上的极致享受;对网络上的热门事件津津乐道,就以为世界尽在掌握。我们不知道的是,随年岁渐长,我们逐渐失去了自己的视角和思维方式。 毕加索说: 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艺术家,问题是如何在长大之后仍然保持这种天赋。 美术如何悄然从孩子们喜欢的科目,逐渐变得无足轻重,直到远离生活呢?这个节点是在13岁左右 人们开始关注自己画得好不好,因为受到打击而与艺术绝缘。 作者精心挑选6幅现代艺术的代表作,提炼出艺术思维的本质:以自己内在的兴趣为基础,用自己的视角理解世界,按照自己的方式不断探索。 艺术思维才是成年人应该重修的科目,幸好,艺术思维并不难得,那是人类天生的思维方式,我们只要重返13岁,重拾好奇心和
《传统即创造》是《今日的艺术》的姐妹篇。《今日的艺术》出版获得成功后,冈本太郎想要再写一本关于日本传统的专著,于是将自己对传统艺术的看法具体展开,主要分成土器艺术、绘画艺术、庭园艺术三大部分,力图探寻日本传统的根源,告诫读者应当如何审视传统,避免矫揉造作的不正之风对传统的误读,并启示人们该如何从更高的角度理解、重组传统文化,让它焕发新的光彩。冈本太郎认为,现在错误的传统主义者横行于世,严重妨碍了年轻人富有激情的、茁壮的成长。传统不属于过去,不是那些形而上的枯燥理论;传统应当属于当下,甚至就是创造本身。只有让传统依存于现在,以当下的眼光去评判并创新,传统才能永葆新生。
西南联大多元自由的学术、教学环境,为师生提供了成长和发挥的巨大空间;西南联大开创的中国通识教育系统,创造了教育神话,为中国教育现代化奠定了基础。《西南联大艺术通识课》精心选取西南联大王逊、张荫麟、浦江清三位大师的著作,详细讲解中国美术、中国书法及中国戏曲的发展历程与独特价值。丰富插图还原艺术之美。带读者走进中国传统艺术的世界。
宋代是 中国印刷术的黄金时代 。本书回到与现在同样经历巨大技术变革的中国雕版书籍的黄金时代 两宋(960 1279年),以两宋书籍设计为研究主体,探讨其物质属性和精神属性,寻找宋代思想和技术变革对书籍设计的影响,分析了宋代思想观念、创新和产品的循环过程如何推动当时的社会创新,两宋书籍视觉秩序如何建构和表征当时的文化秩序,以及其对今天书籍设计的启示。中国传统文化讲技以载道、道器合一,传统中国书籍设计连接了作为精神文化的书籍内容和作为物质载体的书籍形式,从造物设计角度看,将内容看作道,将书看作器,设计作为技,是道与器的连接点,承载了道,中国的观 物理念即起始点。本书作者爬梳了国内外现存宋版书,系统分析了两宋书籍的社会背景、观念、制度、形态、版式以及背后传递的美学价值。
哑剧表演的训练方式,在当前我国戏剧影视艺术的实践和理论中,涉及专业演员的职业素质培养,是个值得重视的问题。法国哑剧大师菲利普 比佐2017年在上海戏剧学院开办哑剧表演训练工作坊,本书为全部教学实录。哑剧表演,是肢体表演和面部表情的结合。这一形态的表演由于没有语言表达的参与,对演员肢体动作的力度和精度要求极高。从总体来看,演员肢体动作的力度和精度需要在可控范围之内,面部表情成为必须的辅助手段,因此对肢体动作和表情配合的技巧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行之有效地训练,使得演员掌握哑剧表演的基本技巧乃至高级技巧,形成演员个人化的表演风格,是本书探讨的重点。
从印度的加尔各答团体到墨西哥的强硬主义,从日本的实验工坊到美国的非洲不良艺术家公社,本书介绍的艺术运动都是对现有社会问题的思考,反映出艺术家对各类社会议题的诉求与主张。资深现当代艺术写作者、《卫报》艺术记者杰西卡 拉克在本书中介绍了20世纪到21世纪初来自世界各地的50个*具开创性的现当代艺术运动,探索了各个艺术运动的独特历史背景、关键的文化事件和相互联系,生动呈现了运动演变中的关键人物。
《千年之色》是日本国宝级染匠吉冈幸雄的生活文化随笔。 吉冈幸雄结合自己染色工作的相关领域、所在地京都的风土,以及日本的传统生活与文化,阐述了自己对染布工作的认识与心得,从中创造出自己的 人生观、价值观 温故而知新 ,并从自然与传统植物染中悟出一种 尊和 学古 敬畏 传承 的工匠心得。吉冈在书中穿插了自己过往生活片段与趣味故事,让我们在了解植物染色的相关知识与传统文化的同时,也着实能强烈地感受到作者对生活、对自然的那份感恩与珍惜。
陈昌锡,生卒年不详,字梦得,号太液生,晚明杭州文人,《湖山胜概》是他在万历年间刊刻出版的。此书为彩色套印本,现藏法国国家图书馆。《湖山胜概》以吴山总图起首,包括紫阳洞天、云居松雪、三茅观潮、通玄避暑等十处胜景,以丰富的图像细节记录了文人士大夫充满趣致的山水生活,代表了晚明书籍印刷出版的杰出成就。
《毛泽东的读书生活》即是通过朴素的叙述,展现出毛泽东孜孜不倦的读书侧影。作者之一逄先知,自1950年至1966年,为毛泽东管理图书报刊,对毛泽东的读书生活颇为熟悉;另一位作者龚育之,曾多次和毛泽东探讨哲学问题;第三位作者石仲泉所做的研究工作都是与毛泽东有关的。他们将对毛泽东的了解,特别是对毛泽东读书生活的了解真实地记录下来,这是研究毛泽东的第一手资料,也是一般读者所关心的。
任伯年(1840-1895),初名润,后改名颐,字伯年,号小楼,浙江山阴(今绍兴)人,任鹤声之子,仰承家学,日以楮墨为乐,为人真率,不修边幅。人物、花鸟仿宋人双钩法,赋色浓厚。白描传神,风格颇近陈洪绶。卖画海上,声誉赫然,为 四任 中声名著者,是 海上画派 中的佼佼者。此套册页画南天竹、紫藤、绣球、百合等花卉折枝十二帧,花叶交映,率意挥洒,墨韵灵动,清隽脱俗,为任氏精品。
本书按照中国书画发展的时间顺序,对其在魏晋时期的初步形成、隋唐时期的发展、五代两宋时期的鼎盛、元代的转变及明清时期的传承进行了基础性的梳理和解读,为学生提供了正确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书画的方法。本书既可作为艺术设计、美术等相关专业的核心教材,也可作为高校各专业美育通识课的配套教材,还适合美术爱好者阅读。
本书包括汉字设计的传承与汉字设计的创新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内容为:通过溯源汉字的发展史,挖掘各个时期汉字独特的造型美,来探索现代汉字设计中字体造型的可能性。第二部分主要内容为:在数字化时代的背景下,大数据、机器学习和人机交互等技术如何赋能汉字,使汉字美学在与科技的互动中蓬勃发展。本书特点一是通过提炼、总结各个时期汉字的特色美,并结合其在现代设计领域中的应用实例,来传承汉字艺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特点二是响应数字时代对汉字设计的新需求。本书适合设计师、设计专业师生、设计爱好者、汉字艺术爱好者及相关从业人员使用。
《微距下的沈尹默系列之六:沈尹默小楷八种》系沈尹默各个时期的小楷精品。八件作品有六种不同的风格。在这些作品中,我们可以获窥其于不同时期受历史上不同书家影响的轨迹。总的来看,沈尹默于历史上的书家无所不学,二王一系书家中,于褚遂良、欧阳询、颜真卿、米芾浸淫久,得力深,但他也从魏碑中吸取营养,增强骨力。自从领悟了五字执笔法及中锋提按笔法之后,沈尹默书法即开始了本质的转变,沈先生所谓 信手画去 而无不合乎前人法度,于是进入了随心所欲而不逾距的高境界。《微距下的沈尹默系列之六:沈尹默小楷八种》的出版对广大书法爱好者探求前贤笔法有事半功倍之效。
本书梳理中国春节电视联欢晚会历史变迁,探索38年中国电视春晚从起航到发展高峰再到传播生态变革后的困顿、思考,重新发力融合进入新时代电视文艺新浪潮的过程。该书是目前有关中国春节电视联欢晚会内容最完整,梳理集大成的一本专著。也是目前唯一一本对春节电视联欢晚会既有历史的描述,又有对节目内容进行类型化、专业化梳理分析,同时就融媒体时代电视内容在生产制作以及提升中国电视文化内涵方面给出了前瞻性的思考和建议。该书既有实践内容,也有理论总结。对当下传播变局中的所有电视从业者有非常积极地引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