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主要介绍了当代西方各种文艺理论流派的缘起、特征、方法、发展等,简明实用,理论性、逻辑性强。自出版以来,已销售10多万册。在同类教材中,无出其右者。由复旦大学教授、中国著名文艺理论专家朱立元老师主编。
过去的一百年间,艺术世界的风景发生了急剧变化。观者在一件件艺术作品前大为迷惑,这些作品是种挑衅吗?艺术家是否只是在讲内行笑话? 艺术本身也是一种语言 一种存在周期远超出其特定时代的语言。美国资深艺术评论家兰斯 埃斯普伦德在本书中结合自身多年的艺术鉴赏经验,将内含于艺术的语法逻辑细细道来。书中以对于艺术基础要素的分析开篇,随后深入解读了十件现当代艺术作品,引领读者去观看和思考,从而形成自己的审美判断,能够以艺术家看待艺术的方式去审视艺术。
我能想到的*的幸福莫过于头脑清醒,奇迹发生时知道它在发生。我能想到的*真实的生活,莫过于活在当下、喜欢当下并为之欢呼的冒险生活。 从构图到调色板,从委拉斯开兹到惠特曼,从巴黎岁月到对 我的人民 的追寻,在《艺术精神》中,美国新现实主义绘画之父罗伯特 亨利用简洁而诗意的语言书写了其绘画理论和艺术哲思。这些并不是对系统的技法和理论的探讨,而是由亨利的信件、论文、讲课内容,以及学生的课堂笔记汇集而成的小书,全书通俗易懂,却处处闪现智慧光芒,直击心灵。本书自1923年出版以来,在美国弥久不衰,成为众多艺术大家的灵感来源,至今仍被视为艺术爱好者的书目。
《中国艺术哲学(第三版)》系统阐释了中国特色的艺术哲学问题。艺术在中国人的精神生活中有着重要作用,中国古代的艺术思想体现了古人的哲学背景。在中国古人的诗性思维中,万事万物都体现了生命精神;他们从天人关系出发来看待艺术,将艺术中的生命精神视为对自然和主体的生命精神的体悟和传达,是一种生命有机体。艺术作品的结构被视为一个言、象、神、道相统一的生命整体。中国古人将艺术境界的追求看成是人生境界追求的有机组成部分,把艺术看成主体成就人生的重要途径,主张通过虚静来超越现实的功利心态,与自然为一,其中对万物的感悟是基于感性又不滞于感性的独特体悟,并通过艺术创作而实现心灵的自由。中国古代的艺术作品有着生生不息的气化流行于其间,具有自身的节奏和韵律,体现了和谐原则,并通过特定的时空意识加以表
《传统即创造》是《今日的艺术》的姐妹篇。《今日的艺术》出版获得成功后,冈本太郎想要再写一本关于日本传统的专著,于是将自己对传统艺术的看法具体展开,主要分成土器艺术、绘画艺术、庭园艺术三大部分,力图探寻日本传统的根源,告诫读者应当如何审视传统,避免矫揉造作的不正之风对传统的误读,并启示人们该如何从更高的角度理解、重组传统文化,让它焕发新的光彩。冈本太郎认为,现在错误的传统主义者横行于世,严重妨碍了年轻人富有激情的、茁壮的成长。传统不属于过去,不是那些形而上的枯燥理论;传统应当属于当下,甚至就是创造本身。只有让传统依存于现在,以当下的眼光去评判并创新,传统才能永葆新生。
抽象艺术兴起于立体主义和表现主义等西方艺术运动,迅速成为一种全球现象,改变了现当代艺术的面貌。 本书揭开了抽象艺术的神秘面纱,带领读者踏上跨越全球的纸上旅程,追溯了抽象艺术从20世纪初开始至今的发展历程。 从瓦西里 康定斯基、艾玛 昆兹到赵无极、拉娜 贝格姆,作者讲解了70多位创新艺术家的作品,使读者更易理解他们的艺术理念和方法,同时充分展示了全球艺术家的多样性,以及形成这一基本艺术形式的哲学、政治和视觉理论。
作者雷德侯是海德堡大学东亚艺术教授,堪称西方汉学界研究中国艺术的最有影响力的汉学家之一。本书一经面世即引起西方汉学界及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在国际汉学界有相当影响,书中的观点被广泛引述。雷德侯教授带领读者去中国艺术与文化之中作了一次深刻的旅行,揭示了中国艺术家是在一个多么复杂的体系之中,生产出成批的艺术品。这个体系深深植根于中国之思想观念——宇宙是由万物所构成。本书从多个方面,既依照历史的线索、技术发展的过程,也按照艺术的门类、材质工艺的区别,深入到中国文化与审美观念的层次,分析了中国艺术与工艺,揭示出中国艺术史中最为独特、最为深厚的层面。
在本书中,奥尔布赖特聚焦于诗、画、乐三门主导性艺术,从哲学的高度直击艺术的核心问题:艺术是 一 还是 多 ,即艺术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的问题。西方艺术史上,关于艺术统一观和艺术分裂论的纷争由来已久。奥氏就艺术的本质、艺术的功能、艺术品的意义、艺术品与艺术史之间的关系四个方面加以具体考查,并答曰:艺术既是 一 ,也是 多 。 欧美学界研究诗画关系或诗乐关系的不乏其人,像奥氏这样能在诗、画、乐之间穿梭自如且批评视野如此宽广的并不多见。本书既有哲学层面的宏大思考,又有具体的逻辑论证和细致的文本解读,还配有多幅精美的插图,对比较文学、艺术史和跨艺术诗学研究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书是考察手记、风俗记、图像志、民间故事、文学想象和历史碎片的综合体。本书的六个章节做了分工:《海神》记东海岛屿的海神家族,以及衍生出来的海神画像,这是渔民画的秘密传统之一。《素人之迹》写岛上画师与船体彩绘,他们的一生光华四射,却又籍籍无闻。《岛上偷活》中既有海岛现 状的实地勘察,又有海岛渔业的历史考证。《读画记》侧重渔民 画里那些美的瞬间。《问答录》则是渔民画家、老渔夫和美术工作者的口述。《岛屿故事集》是与渔民画有关的民间故事的重构。 各章节之间平行推进,而又有互渗,以期呈现渔民画的历史脉络 与精神图景。 东海岛屿的渔民画,可以上溯到明清时期的船绘,乃至神像、旗帜、服饰纹样,古越人的精神图腾在民间秘密传递。中国古代的海神,也在这里一一登场。海神恪尽职守,维护着海岛的日常运转,负
中国思想从一开始就是解构的,因为它与存在和本质从根本上决裂开来。“道”(字面意思:道路)本身即是存在和本质的对立面。道是顺应变化的,而本质却是抗拒变化的。在无始也无终的过程中,或者说在道路上,“去—创造”和“非—实体”中的消极性使得存在变“空”。 对于中国思想来说,至关重要的不是有着 开始的创造,而是既无始也无终、既无生也无死的连续不断的过程。也正因为如此,东亚思想中既没有出现海德格尔那种对死亡的强调,也没有出现阿伦特那种对出生的强调。 过程和变化也主宰着中国的艺术史。那些不断改变着大师作品集,并使其不断适应新环境的再造或续作,本身就是大师级的作品。在中国,不断的转化即是一种创造和创新的方法。山寨运动将创新解构为“从虚无中创造”(“无中生有”),那么山寨就是“去—创造”。
中国曲艺艺术博大精深,南北方都有着自己的曲艺表现形式。本书主要以地域为依据,对曲艺音乐与曲种展开分析。 本书内容为总分结构,以北方曲艺为研究对象,首先从总体上分析了曲艺的基本理论与发展,然后对北方不同地区的曲艺音乐与曲种,如东北地区(东北三省)、华北地区(京津冀与山西、内蒙古)、西北地区(陕甘宁、青海、新疆)、其他地区(山东、河南、江苏北部、安徽北部),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 本书内容全面,结构合理,适合曲艺学习者阅读。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为什么如此强烈地受图像和图画的吸引?我们为什么感到静止的图像具有动态,仿佛活画一般?图像为何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们,说服着我们, 着我们,甚至引导我们走上邪路?米歇尔教授将在他的《图像何求?》中回答这些问题。 《图像何求?——形象的生命与爱》是他“图像三部曲”中“具原创性的一部”(米歇尔语)(另两部《图像学》和《图像理论》已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米歇尔认为,我们应该把图像/形象看作活的东西,具有它们自己的欲望和动力,有其自己的言语和活动,施展其自身的魅力和影响。 该书涉及米歇尔教授擅长的图像研究领域,包括视觉艺术、文学和媒介之间的关系。他的深察洞见尤其体现在书中对拜占庭偶像、赛博朋克影片、种族原型和公共纪念碑的分析和评论,为图像学和刚刚兴起的视觉文
本书可作为高校建筑、艺术设计、艺术设计学和旅游等专业大学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的选秀或必修课教材,也可作为爱好中国传统文化的广大国内外读者的图像国学之读物。
如果可以到过去或者未来的某个时间生活一天,你会怎么选择?六年前,艺术家马良在微博上提出这个问题,八百多名网友给出了自己的回答,这些回答多半是关于回忆和梦想,其中精彩的部分,收录于本书第六章。马良没有说出自己的答案,这本书里收录的所有文字、摄影、绘画、装置、草图和手稿作品却在某种程度上给出了他的回答,这个回答独特、真诚、精彩,却也与每个人的答案并无不同:如果可以回到过去,永远是那些多情、疼痛、难忘而已成定格的青春;如果能够去到未来,则一定要去看望那些热血、骚动、古怪但尚未实现的理想。本书是世界摄影金奖获得者马良对于艺术创作,对于逝去时光,对于生命本身的一次坦白,共收录马良各类艺术作品八十余幅,创作手记和散文三万余字,献给所有怀才不遇的发胖了的家禽,献给那些曾经幻想过翱翔万里的
艺术的本质究竟是什么?视觉艺术为何如此重要?是什么使得它们的形式是“有意味”的?我们如何可以得知它们所蕴藏的美与韵律?对于这些问题的解答,本书所采用的方法,并非是目前在艺术史、艺术理论和艺术哲学等相关领域中占据主流地位的还原主义(社会语境论)论调和文本分析方法,而是一种由克劳瑟教授提出和发展的、融现象学与分析哲学于一身的分析现象学方法。这一方法的关键,在于审视视觉艺术是如何将独特的审美表达,与那些对于我们的感知活动而言具有基础性的认知属性相互联结的。同时,本书通过对这一方法的运用,也旨在揭示各异的艺术媒介是如何通过各不相同的方式呈现这些认知和审美属性的。基于对所有主要的视觉艺术形式(绘画、雕塑、建筑和摄影等)的创作和接受的考察,本书也试图彰显包括抽象艺术、观念艺术和数字艺术
《山水天地间》是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渠敬东教授在本行专业之外写作的一部文化艺术史小书。全书聚焦于北宋著名画家郭熙的代表作《早春图》,通过大量的图像细读,结合经典画史画论中的描述与品评,对宋代山水画中所蕴含的文化特质,分“物象与心观”“近质与远势”“天高与地远”“人迹与神居”“笔墨与品格”五个方面做了深入剖析,并在引言“庙堂与林泉”的代入下,逐渐展开以苏轼、黄庭坚为代表的宋代士大夫胸中的大观世界。最后的代后记《“山水”的没落与现代中国的精神危机》指出,今天的艺术需要从中国传统中去寻找资源、重新构建中国人整全的宇宙观、世界观,不能跟在西方现当代艺术后面兜圈子,这才是中国艺术的真正出路。
一本关于艺术史的随笔。作者有选择性地解读部分艺术史,如古希腊美学、西方历史上的人民英雄塑像、艺术目前的首次艺术审查等,试图通过感知古典艺术和现代艺术来重建二者之间的联系,引导读者从“死去的”经典化了的作品中看出和现代艺术的关联。本书的作者是一位艺术史研究者,也是当代艺术生态的数十年的观察者和记录者,她观察事物的角度独特,为读者提供了一条赏析艺术史的幽径。
这一本收录民间传统手艺、艺术的纪实调查,包含苗银、蜡染、卡拉鸟笼、石桥造纸等15种民间技艺和艺术,这些传统手艺或者即将消失的艺术,被一批人默默地传承、守护着。 “做个手艺人,要把随心刻成匠心,在骨头和指节间安身立命。不能跪着去爱,可以跪着去劳作,对朴素的事物心怀感念和敬意。”如果,你被某个物件打动了,那一定是,一个手艺人用他的痴心给它装上了灵魂。 “文脉轶梦”的工作人员是幸运的,能够去获悉这些故事,触摸手艺人的痴心,愿我们能一直与爱同行,也愿你能加入我们,与我们同行。
“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 ﹒系辞传》)物构成了世界。世界并非是孤寂、与人无关的世界,而是有人参与其中,与人有着万千牵连的世界。因人的在,世界得以开显,物得以呈现。世界在人的观法中与人相遇。观亦非是静态对立的物的再现,而是人在观,观一个人文化成的世界,人在观法中参赞天地之化育,显露物之真性。 对于“观”与“物”的理解,是艺术与哲学共同在探讨的论题。尤为重要的是,在此论题上的探讨,已经不是在艺术或哲学领域可独立完成的研究。当涉及对物之真性之观,艺术与哲学的研究必然已经在其理论传统的深处紧密扣连。
本书是对中国传统包装艺术与文化从工艺美术的视角进行归类与分析。由于现代社会与传统社会在形态上的不同,传统包装与现代包装表现出诸多相异之处。传统包装在商业性特征上亚于现代包装,但在文化性表达和艺术性表现方面尤为值得现代包装借鉴,这也正是对传统包装进行研究的价值所在。因此,为达到这一目标,本书在内容安排上首先从整体对包装的概念、特征以及包装的文化与艺术进行论述,然后按照类别划分为竹木、陶瓷、纤维、金属、玉石以及其他材质等几个大类分别进行论述, 对传统包装与现代包装之间的传承和传统包装的研究现代意义进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