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美国短篇小说大师、哥特小说女王雪莉 杰克逊的短篇小说精选集,收录了她兼具代表性和知名度的21篇短篇小说。其中多篇作品曾获文学大奖,如《抽彩》(1949年获欧 亨利奖)、《回家吧,路易莎》(1961年获爱伦 坡奖)和《邪恶的可能》(1966年获爱伦 坡奖)。此外,《来与我共舞在爱尔兰》(1944)、《度夏的人》(1951)、《有花生的寻常一天》(1956)、《睡衣派对》(1964)等多篇名作曾入选《美国短篇年选》。 雪莉 杰克逊的小说往往关注普通人在温和、熟悉的日常生活中突然遭遇的坠落,从中剖析人性的阴暗面,用讽刺的手法揭示浪漫幻想背后复杂的、有时甚至是令人不寒而栗的恐怖现实。
《我的策展之道》是世界上很有影响力的当代策展人、伦敦蛇形画廊艺术总监汉斯 乌尔里希 奥布里斯特的经典之作。本书是小汉斯对自己多年策展经验的非凡汇编,包括启发他的艺术家、历史上伟大的艺术创新、他个人的策展实践和对未来策展的展望。 小汉斯跨越了时间、国界、文化和学科的界限,重新定义了 策展 一词 不仅是小汉斯对个人策展经历的一个总结,也是对策展行业的思考,更是其策展思维的凝结。在人人都是策展人的时代,阅读本书,让策展思维成为打开未知、看待未来的新方式。
本书主要介绍了当代西方各种文艺理论流派的缘起、特征、方法、发展等,简明实用,理论性、逻辑性强。自出版以来,已销售10多万册。在同类教材中,无出其右者。由复旦大学教授、中国著名文艺理论专家朱立元老师主编。
《中国艺术哲学(第三版)》系统阐释了中国特色的艺术哲学问题。艺术在中国人的精神生活中有着重要作用,中国古代的艺术思想体现了古人的哲学背景。在中国古人的诗性思维中,万事万物都体现了生命精神;他们从天人关系出发来看待艺术,将艺术中的生命精神视为对自然和主体的生命精神的体悟和传达,是一种生命有机体。艺术作品的结构被视为一个言、象、神、道相统一的生命整体。中国古人将艺术境界的追求看成是人生境界追求的有机组成部分,把艺术看成主体成就人生的重要途径,主张通过虚静来超越现实的功利心态,与自然为一,其中对万物的感悟是基于感性又不滞于感性的独特体悟,并通过艺术创作而实现心灵的自由。中国古代的艺术作品有着生生不息的气化流行于其间,具有自身的节奏和韵律,体现了和谐原则,并通过特定的时空意识加以表
本书在文学场或艺术场,即在能够引起或规定与 利益 *无关的矛盾世界的逻辑中,寻找艺术作品具有的历史性的,然而也是超历史性的存在原则,就是把艺术作品当成一个被其他事物困扰和控制的有意图的符号,而且作品也是这种事物的征兆。这是假设表达的冲动在这种逻辑中得到表达,而场的社会必然性所规定的形式化(miseenforme),趋向于使这种表达冲动难以辨认。放弃以纯粹形式为目的的利益超脱,是理解这些社会空间逻辑应该付出的代价,这些社会空间通过它们运行的历史法则,就像社会炼金术,*终从特定的情感与利益的通常残酷的对抗中,抽取升华的普遍性本质;并且提供了一种对人类事业*成果的更真实的观念,这种观念*终更有保证,因为不那么超出常人。
我能想到的*的幸福莫过于头脑清醒,奇迹发生时知道它在发生。我能想到的*真实的生活,莫过于活在当下、喜欢当下并为之欢呼的冒险生活。 从构图到调色板,从委拉斯开兹到惠特曼,从巴黎岁月到对 我的人民 的追寻,在《艺术精神》中,美国新现实主义绘画之父罗伯特 亨利用简洁而诗意的语言书写了其绘画理论和艺术哲思。这些并不是对系统的技法和理论的探讨,而是由亨利的信件、论文、讲课内容,以及学生的课堂笔记汇集而成的小书,全书通俗易懂,却处处闪现智慧光芒,直击心灵。本书自1923年出版以来,在美国弥久不衰,成为众多艺术大家的灵感来源,至今仍被视为艺术爱好者的书目。
二十世纪初,在结束明治维新的日本,一群接受资产阶级思想洗礼的青年登上社会舞台。本书以三对青年男女的恋爱故事为主线,讲述了深陷情感与利益纠葛的他们,受到迥异的价值观的驱使,终迎来了彼此意料之外、而又情理之中的结局。 本书为夏目漱石写作生涯的承上启下之作,是夏目文学中的 我执 主题极为深刻的展现。
本书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并非是目前在艺术史、艺术理论和艺术哲学等相关领域中占据主流地位的还原主义(社会语境论)论调和文本分析方法,而是一种由克劳瑟教授提出和发展的、融现象学与分析哲学于一身的分析现象学方法。这一方法的关键在于审视视觉艺术是如何将独特的审美表达,与那些对我们的感知活动而言具有基础性的认知属性相互联结的。 同时,本书对这一方法的运用,揭示了各异的艺术媒介是如何通过各不相同的方式呈现这些认知和审美属性的。基于对所有主要的视觉艺术形式(绘画、雕塑、建筑和摄影等)的创作和接受的考查,本书也试图彰显包括抽象艺术、观念艺术和数字艺术等非常复杂的艺术风格所蕴含的深意及其具有灵韵的审美特质。
本书为 新美术馆学 丛书的第1辑,由曾创办《美术馆》和《大学与美术馆》的王璜生教授主编。本书以 新美术馆学 研究提出的人、空间、制度这三个研究向度为参照与衍生,分为 观念 思辨 空间 生产 机构 制度 在场 实践 四个篇章,共收录文章18篇。该书以鼓励和引导开放与实验的 新美术馆学 视野为导向,体现着跨学科和综合的研究方法,以及对新思维、新思路的包容与接纳,具有较强的前沿性、学术性、创新性。同时,它提供了泛学科视野下国内外学界对美术馆的思考及探索,并期待与国际美术馆学界的前沿文化理论与实践形成有效对话。
本书以对谈的形式,将武艺的成长之路、充满禅意的艺术创作和丰富的艺术思想生动地展现给读者。书名《淡淡的我》取自第五章的小标题,也传达出西川在解读武艺作品《先贤像传》时的独特视角。全书分 尺幅 书本意识 印刷品 功夫 前辈们 道具般的小物件 旅行 中国人的平面感 一个 色 的皮肤 淡淡的我 五个章节,对谈内容从画家武艺幼年接触绘画到如今从事艺术创作几十年的丰富经历,映射出中国现代美术的发展进程,画家每一时期作品的不同风格的背后是中国社会急剧变革的缩影,这种生命力是在以往任何时代所不具备的。
《艺术的客体:18世纪法国幻觉理论》作者霍布森教授逐次聚焦绘画、小说、戏剧、诗歌和音乐,通过一个个实例,她将艺术理论与当时的艺术作品联系,指出每个艺术理论之内的争议(除了小说这个重要特例)都是围绕受众关注度的性质而展开的。一种观点允许作为技巧的艺术客体之意识存在,另一种观点则设法明令禁止这种意识,并使艺术的幻觉完整。在详述相关理论观点分歧的过程中,霍布森教授提出了一个新方法,以此勾勒伴随整个18世纪历史进程的艺术风格演变历程。此外,本书还有着更广阔的全景。当模仿对狄德罗、卢梭及其他18世纪理论家而言是一个重要概念时,关于诗歌和音乐据称为模仿之作一事并未明了。如果这些艺术门类将在如是理论中共存,那么模仿必须将自身指向情感与思想状态,而非外在客体。在讨论如是概念转变时,霍布森教授亦为浪
在本书中,奥尔布赖特聚焦于诗、画、乐三门主导性艺术,从哲学的高度直击艺术的核心问题:艺术是 一 还是 多 ,即艺术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的问题。西方艺术史上,关于艺术统一观和艺术分裂论的纷争由来已久。奥氏就艺术的本质、艺术的功能、艺术品的意义、艺术品与艺术史之间的关系四个方面加以具体考查,并答曰:艺术既是 一 ,也是 多 。 欧美学界研究诗画关系或诗乐关系的不乏其人,像奥氏这样能在诗、画、乐之间穿梭自如且批评视野如此宽广的并不多见。本书既有哲学层面的宏大思考,又有具体的逻辑论证和细致的文本解读,还配有多幅精美的插图,对比较文学、艺术史和跨艺术诗学研究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葡萄柚》是小野洋子关于音乐、绘画、诗歌、电影、艺术作品的声明及阐释,是她极具影响力的代表文集。其中记录了小野洋子艺术观念的形成、发展及多种艺术形式的发展脉络。 几十年来,小野洋子的作品一直忠实于她的艺术理念。她将艺术创作的重心放在通过艺术传递信息,引领观众获得精神上的感悟。她试图改变人们惯常的成见,打破人固有的思维方式,让人们从新鲜、有趣的视角反思并审视艺术与生活。
《现代艺术》是一部再版多次、译文多种、行销欧美世界的不朽艺术典籍。它的作者是20世纪早期与毕加索、马蒂斯、保罗 克利、蒙德里安、柯布西埃等巨匠齐名的纯粹主义画派的领袖阿梅代 奥尚方(Amed e Ozenfant)。 《现代艺术》是继奥尚方与柯布西埃的合著《立体派之后》出版之后,对现代艺术从纯粹主义观点所作的*完全、*深刻的描述和阐发。正如埃利 富尔所说,这是一部 为明天的人类准备的书籍 。在这部著作中,作者以他那优美娴熟的文学笔调,纵观横览了19世纪末到20世纪20年代现代艺术(包括文学、音乐、绘画、雕刻、建筑)的各种流派,以造型艺术为中心,几乎涉及了现代艺术的各个方面,不但从艺术、文学的角度进行论述,而且富有深刻的哲学思辨和科学实验性,还每每触及到时代的社会、政治和道德的脉搏,是一部真正经典性的艺术论著,它的价
《录音/混音知识》教授的是当今录音/混音工程领域中基本的音频处理知识,内容涉及器材、操作技巧与理念。它从初级开始,对音频信号、波形,直到我们能听到的 成品 声音,都作了详细的阐述;对 microphone、Reverb、EQ、Compressor 乃至线材都有精准而细致的讲解。作者通过浅显易懂的语言风格让读者清晰地认识所有的录音/混音器材及操作流程与效果,以及如何把它们正确地应用到音乐制作工程*重要的工作环节当中上去。 通过本书,读者将获得真正专业且国际通行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巧,通过作者提供的多个录/混音的实践案例分析来一窥当代 混音教父 对音乐的理解,见识真正*的录/混音技巧。
作者雷德侯是海德堡大学东亚艺术教授,堪称西方汉学界研究中国艺术的最有影响力的汉学家之一。本书一经面世即引起西方汉学界及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在国际汉学界有相当影响,书中的观点被广泛引述。雷德侯教授带领读者去中国艺术与文化之中作了一次深刻的旅行,揭示了中国艺术家是在一个多么复杂的体系之中,生产出成批的艺术品。这个体系深深植根于中国之思想观念——宇宙是由万物所构成。本书从多个方面,既依照历史的线索、技术发展的过程,也按照艺术的门类、材质工艺的区别,深入到中国文化与审美观念的层次,分析了中国艺术与工艺,揭示出中国艺术史中最为独特、最为深厚的层面。
朱良志《顽石的风流(精)》讲述了:石和中国人的艺术生活有密切的联系:一片顽石,成为几案上的清供;叠石成山,成为园林营造的基础;盆景是园林艺术的扩大化,也与石密切相关。 中国人欣赏怪石,不是猎奇,而是欣赏一种脱略常规、 秩序、颠覆凡常理性的观念。一拳顽石,浑沦一团,人们欣赏这样的东西,反映出独特的文化心理和审美态度,其中包含对所谓正常理性质疑的重要思想。 一拳顽石中,藏着一个没有被驯服的世界。抚摩一块顽石,如同抚摩一个千古的故事,一个大荒岭下原初的事实。在冷硬清瘦之中,裹着一个不容被浸染的世界。石是荒野的艺术,坦陈着它倔强的真实。而人,在理性阴影下的人,是被塑造的。人们爱石,爱的是这种精神。
本书分两大部分。部分叙述了中国钢琴音乐的简要历程,对中国钢琴音乐教学中的四个课题进行了探讨,并对目前有关中国钢琴音乐的现状问题给予提议或建议。第二部分,作者从已出版的千余首中国钢琴作品中选取120首较常在舞台上使用的作品,根据自己在教学中对音乐作品的体会以及教学中个人的感想,结合中国传统音乐中的精髓,力求为钢琴教师和学习者提供对作品准确把握与掌控的指导。
本书是考察手记、风俗记、图像志、民间故事、文学想象和历史碎片的综合体。本书的六个章节做了分工:《海神》记东海岛屿的海神家族,以及衍生出来的海神画像,这是渔民画的秘密传统之一。《素人之迹》写岛上画师与船体彩绘,他们的一生光华四射,却又籍籍无闻。《岛上偷活》中既有海岛现 状的实地勘察,又有海岛渔业的历史考证。《读画记》侧重渔民 画里那些美的瞬间。《问答录》则是渔民画家、老渔夫和美术工作者的口述。《岛屿故事集》是与渔民画有关的民间故事的重构。 各章节之间平行推进,而又有互渗,以期呈现渔民画的历史脉络 与精神图景。 东海岛屿的渔民画,可以上溯到明清时期的船绘,乃至神像、旗帜、服饰纹样,古越人的精神图腾在民间秘密传递。中国古代的海神,也在这里一一登场。海神恪尽职守,维护着海岛的日常运转,负
瓦西里 康定斯基是现代抽象艺术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奠基人。他有着沉着的外表和细腻的心思,这种细腻中蕴含着强大却又矛盾的控制力和创作力,这一切不仅塑造了他这个人,也塑造了现代以来的几幅杰作。他的作品中的高纯度的色彩、简洁的线条,冲破了具体物象的束缚,以鲜明而清晰的方式,直击观者的内心。 《这就是康定斯基》通过精致的插图和简练的文字讲述了康定斯基的生平和艺术,围绕他创作生涯的多个关键转折点,以插画来展现那些对他产生重大影响的事件以及他的各种奇思异想,并配合他的作品,为读者解读他的艺术魅力。
究竟是风声、涛声,还是耳鸣?可他的确听见山的声音 《山音》是川端康成的暮年之作,年逾花甲的信吾痛苦于自己多年生活的倦怠和疲劳,深感人与人之间看不见的隔阂,温暖和爱意的缺失。唤起信吾对死亡的恐惧的山音,正是埋藏心底几十年未曾得到满足的初恋的悲鸣。他总是在初恋与儿媳菊子身上寻找情感和心灵的慰藉,这成为他精神世界中亮丽的彩虹。川端根据自己的美学追求,创造出这些虚实相生的审美意象,涌动着人性本能对生命的原始渴求和力量。表现出作者对生命的憧憬、对爱情的渴望,以及对美的追求和向往。 日益老朽的身体里藏着颗风雅之心,却只能听到自己灵魂深处孤独的轰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