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漫人体是一个有趣的集合体,不同动漫作品中的角色都有着不同的角色特征。而大家在绘制角色时候,往往不知道如何运用人体来创造一个特征鲜明的角色。在学习人体的时候,找不到学习的切入口。 本书将人体结构做了拆解,将学习人体需要掌握的知识做了一些简化,通过简易的几何体组合来解说人体中比较难懂的结构原理。书中排列了一下学习人体的过程,帮助大家明确各个阶段需要掌握的知识和能力。 想要画出有趣的动漫角色,需要大家在掌握好人体的基础知识的同时进行持之以恒的练习。而绘画练习是需要大家由衷喜爱的,这样才能有效地去坚持练习。希望大家能够在绘画的路上找到自己的快乐。 本书适合美术专业的学生和教师,游戏动漫公司的从业人员,以及游戏动漫手绘爱好者学习使用。
《群舞编导基础理论与技术技法教程》是根据北京舞蹈学院06级现代舞编导班的群舞教学来结构的。主要分三个部分构成了本教材的基本框架:第一部分主要讲授理论层面的,第一单元主要介绍群舞编舞教学的历程以及一些理论和观点;第二部分主要讲授技法层面的,第二单元至第八单元全部都是群舞技术技法,从动机、舞句、舞段、层次、调度、画面到单双三人舞和群舞的关系;第三部分主要讲授群舞小品创作层面的,第九单元中主要从群舞小品创作的选材、构思、结构、形象、步骤五个阶段讲解,另外,还附录了结构案例、群舞教学大纲、考试说明三个内容。根据教材的编写特点,以及教学实际,每一单元中都有课堂练习,并给教师提供了可供参考的教学指导、回课评价和课堂小结。《群舞编导基础理论与技术技法教程》希望多的人有机会通过群舞编舞技法教
《古代画家的日常:传统中国艺术家的工作与时日》是中国美术史学家高居翰(James Cahill,1926-2014)1991年受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版普顿(Bampton)讲座之邀所发表的演讲稿件,后整理成书。没有了讲演形式的时间限制,本书文字部分已经大大地扩展。本书作者潜心研究中国艺术几十年之久,出版了许多关涉中国古代艺术的重要著作。 本书作者指出:中国传统文人关于中国画的 本土记述 ,创造了围绕他们主题的神话,生发出一些隐而不发的论题。而作者开始探索中国古代画家的日常,避开神话,改变对中国画的解读,特别是那些关于创作环境、艺术家意图,以及画作原始意涵与功能等方面的推论。本书将继续沿着这一方向并试图收集多种来源有关中国画 难以言说之事 ,探讨画家们如何谋生与从事其艺术的问题。本书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 调整我们对中国艺术家
马克斯 蒂尔克认为,服饰的发展史是文化史研究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然而,服饰作为人类的一种发明,尚没有得到详尽的研究。在前往北非、西班牙、巴尔干和高加索地区的旅行中,作者在欧洲博物馆和私人藏品中发现的一些资料使得本书的图片得以完善,并最终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系列。作者从款式、色彩、图案、剪裁以及单个部分的连接等方面呈现不同国家和地区最引人注目、最具特色的服饰。书中包含128幅图款,展示中国、土耳其、印度和日本,以及阿拉伯等国家和地区的经典服饰。
生态美学研究丛书 共三本:《生态美学引论》以生态实在论为哲学基础,以生生理念为价值导向,以 身 心 境 三元模式为思维范式,勾勒出生态美学领域诸核心问题,创造了 文弊 等一系列独树一帜的标识性概念;《西方生态美学史》统揽西方生态美学70年发展历程,涵盖英、法、德、意、西、俄等6种外语的手文献,剖析了西方生态美学三条建构路径,即哲学思辨、生态艺术理论与环境实践;《环境美学概论》构建了环境美学四元模式,即环境审美对象论、环境审美方式论、环境审美价值论和环境审美设计论,展示了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的区别与联系。这套书从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出发,既引领着生态美学的理论建构,又引领着生态艺术创造与生态设计实践。
当代学术棱镜译丛 视觉文化与艺术史系列 《当代学术棱镜译丛》自2000年以来,已译介百余部域外学术佳作。复合光通过 棱镜 便分解成光谱,丛书以 棱镜 为名,意在通过所选篇什,折射出国外知识界的历史面貌和当代进展。丛书下设25个子系列,涉及哲学、社会学、文学理论、艺术理论、媒介研究等诸领域,囊括了众多域外著名学者的代表作、新作,如让 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居伊 德波的《景观社会》、海登 怀特的《叙事的虚构性》、C. 赖特 米尔斯的《白领》、迈耶 夏皮罗的《绘画中的世界观》等,旨在通过译介实现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的目标。 内容简介 本书从黑格尔美学所启发的思辨艺术史开始,跨越至当代后殖民主义的广阔视野,清晰勾勒出整个艺术史研究方法发展和变迁的历史脉络,是一部深入探索两百年来艺术史研究历程的力作。
本书系统地梳理了从批评流派缘起到2000年以来艺术批评演变的历史,为读者提供了清晰的艺术批评领域的发展脉络;接下来分别探讨了一系列与描述、解释和判断这三个主要批评活动相关的具体问题;最后详细论述了构成批评话语的各种力量和抉择;书中插入的附页则用一定笔墨全面介绍了相关思想,并提及了很多论争和趋势,正是这些论争和趋势的共同作用,才使得艺术批评成为如此令人激动而又富于变化的体裁。 本书为《当代学术棱镜译丛 视觉文化与艺术史系列》中的一本。 《当代学术棱镜译丛》自2000年以来,已译介百余部域外学术佳作。复合光通过 棱镜 便分解成光谱,丛书以 棱镜 为名,意在通过所选篇什,折射出国外知识界的历史面貌和当代进展。丛书下设25个子系列,涉及哲学、社会学、文学理论、艺术理论、媒介研究等诸领域,囊括了众多域
这部西方视觉艺术理论指南包括该领域专家撰写的41篇原创文章。开篇之作 内容宽泛的导论,论述了现代艺术理论的形成。接下来的40篇文章的顺序是按照年代和时间编排的,以便使读者能够清楚地看到西方视觉艺术理论从古代和中世纪文献到自文艺复兴以来所产生的种种现代艺术概念,再到*近关于艺术的一些思考的整个发展过程。 除了对各种不同的理论观点和立场进行概述和描述之外,本书中的所有文章还对这些观点和立场产生的某些假设进行系统的阐释,并就艺术理论化的本质提出一些更为普遍性的问题。通过这种方式,《艺术理论指南》既介绍了西方视觉艺术理论的主要思想,又为读者批评性地探究产生于艺术惯例情境中的理论的目的、理论的可行性和理论的局限性提供了一种信息来源。
本书为 贡布里希研究文丛 书系之一,从英国著名学术出版机构保罗 霍尔伯顿出版社引进版权。书稿起源于2009年6月伦敦大学瓦尔堡研究院在伦敦召开的贡布里希诞辰100周年纪念研讨会,收录研讨会演讲文稿10篇,作者不限于贡布里希研究专家,涉及艺术史、文化史、哲学等诸多领域的学者,如剑桥大学文化史教授彼得 伯克对贡布里斯的文化史观进行了梳理和评价;牛津大学艺术史教授马丁 坎普从贡布里希对莱奥纳尔多的研究出发,论述了 图式与共相 制作与匹配 和 艺术的力量 等问题;亦有贡布里希遗产档案编目工作人员从贡布里希留给瓦尔堡研究院的书信、日记、讲稿等材料切入,为研究贡布里希的文献遗稿提出了新的解读路径。
便形鸟,取 随物赋形,便宜行事 之意。是朱赢椿老师从2014年就开始创作的一部作品,以两种不同的创作方式 绘画与摄影,展现了对人们司空见惯的自然痕迹的艺术创作。全书分为三部分:影像、图志和揭秘。 *部-影像。通过摄影画册式的编排方式,作者将绘画创作的便形鸟与摄影作品结合,进行再创作,形成观念艺术作品。第二部-图谱。作者以中国古籍画谱的形式,将便形鸟的形象一一展示,并配以半白话文字,对鸟的外貌、性情等进行描述。第三部-揭秘。以照片与画作对应的形式,向读者揭示便形鸟的创作原型,作者的创作缘起和幕后素材,也在这一部分向读者呈现。
通过分析西方从文艺复兴以来的宗教题材和历史题材经典绘画,探讨了绘画叙事的艺术价值和艺术规律,并讨论了摄影技术对西方再现性、主题性绘画创作的影响。由此引申出中国当代主题性美术创作的现象和话题,以中国当代主题性美术创作的经典作品为案例,分析了这些在国家历史记忆中如同视觉史诗一般的作品,它们在绘画造型、叙事策略上取得的艺术突破和存在的创新瓶颈,以及绘画艺术背后与国家历史和民族精神同步的时代性审美探索与创造。
本书为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与同济大学部校共建项目 公益广告创意传播 的成果之一。创意是广告生产中最核心的问题,然而媒介技术、广告生态的演进,都决定着创意的应用场景也在逐渐发生着微妙的变化。本书重提创意,不仅将其放到作为作品的广告之中,更将其放到作为活动的广告之中展开探讨;从创意到创意传播的转变不仅突破了大众传播的局限,也拓宽了创意的场域,还丰富了公益广告传播内涵。本书内容包括创意的内涵、从创意到创意传播的转变、广告大赛的创意传播、同济大学的公益广告教学、公益广告的仪式传播等内容。本书适合作为公益广告、公益传播相关的教学参考用书,公益广告研究参考等。
这是一本带你重返中国当代艺术现场的书。《新周刊》艺术主笔孙琳琳通过24个艺术故事及24份囊括艺术圈精粹的趣味清单,提供了一份帮助 理解 当代艺术的导图,告诉你当代艺术是如何构思、创作、收藏、拍卖,以及被仰望与被遗忘的。从2006年至今,艺术圈十余年来的起起落落尽在这不眠的24小时中。 故事发生的11个地点,都是当代艺术的核心地带,从机会更多的北京、市场更规范的上海,到安逸的成都、更具成长性的武汉;书中亮相的徐冰、张晓刚、方力钧、隋建国、刘小东、邱振中、吕澎等,从艺术家、批评家,到策展人、馆长、收藏家,都是中国当代艺术的焦点人物,其中有亲历者、贡献者、受益者,也有失落者、退隐者、离去者。 艺术创作是少数人才能通过的窄门,但艺术却不是阳春白雪,而这本书讲的,正是当代中国的 艺术的故事 。
本书是一部深入解读宋代词、画关系的艺术史学著作。全书精选约100幅宋画、200余首宋词,梳理山水、人物、花鸟等词、画题材在两宋的传承与发展,阐发词与画中的主体情怀与文化意蕴。多维透视词、画关系,从题词画和词意画这两个类型入手,探讨二者在艺术意蕴、意象意境、表现技法等方面的相互交融。带领读者领略宋代词画的艺术魅力,分析宋代词与画的寄托情结,体味宋人出尘入世的雅趣。
吉卜力创始人及灵魂人物,日本动画界殿堂级人物,影响宫崎骏的动画电影大师,《萤火虫之墓》《岁月的童话》《平成狸合战》《辉夜姬物语》等经典动画的导演、编剧高畑勋,是动画大师,更是一名画痴,于其56年动画导演生涯中,流连于世界各地美术馆,从艺术中吸取创作灵感,成就慧眼。 在这本书里,高畑勋选择了30幅日本历史上的名画,从平安时代的绘卷、室町时代的水墨、桃山时代的屏风画、江户时代的浮世绘,到现代细腻写实的动画 介绍雪舟、尾形光琳、葛饰北斋、香月泰男等日本艺术史上的主角级人物,带领读者游历1200年日本艺术史。 像简笔画一样粗糙的线描画为什么能成为日本国宝?伟人们为什么要找人画下自己的 陋容 ? 高畑勋以深厚美术功底和文化底蕴,解读画作重要细节,呈现画作背后的日本文化。 前作《一幅画开启的世
贾平凹,一九五二年出生于陕西丹凤县棣花镇, 一九七四年开始发表作品, 一九七五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 现为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陕西省作家协会主席、《延河》《美文》杂志主编,代表作有《废都》《秦腔》《古炉》等。 武艺,一九六六年生于长春市。 现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壁画系第四工作室主任。 自 1994 年开始,作品展览于中国美术馆、佩斯北京、香港艺术馆、德国国家美术馆、 德累斯顿国家艺术收藏馆、汉堡美术馆、哥廷根美术馆、法国巴黎卢浮宫、英国萨奇画廊、新加坡国家美术馆、日本福冈亚洲美术馆、美国托伦斯艺术博物馆、马来西亚国家美术馆等国内外重要美术馆及艺术机构。
俄罗斯艺术拥有悠久的传统和丰富多彩的现象。一切艺术作品在某种程度上对时代和社会都有所反映,可以说,整个俄罗斯艺术史就是一部俄罗斯历史和社会发展的缩影。在不同的流派、艺术家的作品中,俄国形象表现不一,其影响范围也各不相同。本书是一项对18 19世纪俄罗斯形象的研究,从俄罗斯的自我视角出发,利用造型艺术中的各种材料对其形象进行梳理和分析,讨论艺术对国家形象的塑造作用。
以藏品构成的陈列是艺术博物馆的基石和灵魂所在,在艺术史视觉呈现和美育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书首先结合前艺术博物馆时代的珍奇屋理念和国际艺术博物馆的具体实践分析陈列模式的思想来源、建构及应用历史,进一步结合现代艺术博物馆的陈列案例分析这一模式如何应对现代艺术发展和多样化的文化研究对其造成的内外冲击,以及陈列在应对中通过自我思辨终形成方法论的过程。后将这一方法论应用到中国艺术博物馆语境中,从中国20世纪早期至今的陈列实践案例出发,探讨中国的艺术博物馆应用和变化方法论来适应本土情况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