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音乐史》在整体架构上贯穿历史为经与专题为纬相结合的撰写模式。在具体章节撰写中,该书从时间的纵向维度(即发展脉络)、空间的横向维度(即音乐形式)来对台州音乐进行展开论述。本书在论述音乐本体发展变迁的同时,注意到音乐与地方文化的相互作用,在论述具体音乐人的创作、表演时,也注意到音乐与地方传统民俗的关系,这是该书的一大特色。
本书从古琴斫琴的起源、与伏莪、神农、楚国的关系,中国哲学、《乐记》、诗学对古琴艺术的影响,古琴天人合一、人琴合一、"琴者,禁也”命题的深度发掘等等展开了特别的研究。尤其是,从原始社会、春秋战国等等历史、社会的状态对古琴的浸润,儒家、道家思想对古琴艺术的影响,力所能及,都进行了努力的发掘。本书别具一格,是一部艺术界、古琴界,特别是文学史研究界、哲学史研究界都写不出来,但是大家都喜欢的一部待别的著作。本书由为什么要学习古琴、古琴的起源、古琴的神奇传说、儒家文化与古琴艺术、老子与古琴艺术、道家文化与古琴艺术、伯牙与钟子期的知音精神、春秋时期古琴文化的盛况、屈原与楚国的古琴艺术等等相关内容构成,文化与古琴结合,哲学与艺术交融,相得益彰,引人入胜。
《琵琶经典作品实用解析》系列辅导教材共分四册,分别对琵琶当代作品、传统作品、协奏作品及重奏作品进行解析。其内容覆盖了琵琶经典的文武套曲、民间音乐、当代独奏作品、协奏曲以及重奏作品等。 本书为该套系列教材的 本,精选了三十首新中国成立以后改编和创作的琵琶当代独奏作品。从1965年刘德海改编《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到2015年陈丹布创作《袖剑与铜甲金戈》,时间横跨近七十年。
《金声玉笛·纵目 蜀道之难》由杨晓忠曲
《乐语筝言——古筝重奏曲七首》由刘乐著
这是一本清新雅致的古琴小品,是大家都喜欢的“古琴新韵”——与经典古琴曲相比,不再那么清冷,而多了温柔与阳光;不再那么幽古,而多了青春与明媚;不再那么肃穆,而更显曲风的亲切;不再那么高远,而更显旋律的简约。 内容分为六部分:赏文、奏谱、诗话、绘画与书法、琴歌、音频。其中,赏文、奏谱、诗话、绘画与书法四部分呈现在纸书上,琴歌部分以图片形式呈现在二维码中,音频部分分为配乐欣赏与唯美伴奏两部分呈现在二维码中。
本文为一部系统研究“箜篌”的学术专著,以1996年之后新疆出土的且末箜篌、鄯善箜篌、和田箜篌、塔县箜篌等十余件箜篌实物和中国境内现存的200余幅箜篌图像为切入点,与古代箜篌文献相佐证,对箜篌这件古老乐器的出现、发展、传播、消亡及多元文化构成作深入、详实的探究。并对可与中国古代箜篌构成传承、对比关系的国外巴泽雷克古代竖琴、蒙古箜篌、缅甸弯琴及国内的现代箜篌等相近(似)乐器做一定文字的比较说明。书中所涉图文材料多为本人实地、实物测量、摄绘,具有原创性和首发意义。
本书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而编的手风琴伴奏谱,选取了20世纪40年代至今十六首传唱度较高的红色经典歌曲,每首作品都经过历史长河的洗礼,具有专属的时代特色与历史意义,承载着独特的年代记忆,是传承和弘扬中国革命传统的重要载体。比如《打靶归来》《红星照我去战斗》等歌曲,节奏明快、旋律激昂,能够激发听众的爱国主义情怀、重温革命热情。同时,也有《灯火里的中国》这样新时代下歌颂祖国的歌曲,展现了祖国的繁荣富强和人民安居乐业的美好生活。本书选用了五线谱和简谱双谱呈现的形式,满足不同演奏者的需求,无论是青少年群体还是老年群体,是专业演奏者还是音乐爱好者,都可以灵活选用,以保证曲目的演奏效果。此外,歌曲的表演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比如常见的声乐独唱、合唱抑或手风琴独奏或齐奏等。
演奏级的考试按照乐曲掌握的不同要求分为三个等级:演奏一级、演奏二级和演奏三级。本教材每一级别选定五首乐曲,由三首独奏曲与两首协奏曲组成。独奏曲有简谱、五线谱双谱记谱版本,协奏曲为五线谱记谱版本。
扬琴是世界性与民族性兼具的击弦乐器,它源远流长,分布广阔,形制多样,遍及世界各大洲数十个 和地区。 《中国音乐学院社会艺术水平考级全国通用教材(扬琴)》内容包括一至九级的练习曲和乐曲,其中有传统乐曲、现代乐曲和移植的外国乐曲,并附有乐曲简介和练习曲的练习要点。希望使用本教材以及参加考级的扬琴爱好者,要按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练习,严格按教材中的各项要求参加考试。同时希望扬琴音乐的专家及使用本教材的辅导教师,对本教材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使其得到进一步的完善。
该曲集包括何占豪老师创作或改编的25首古筝重奏作品,如:《茉莉芬芳》《春江花月夜》《梁祝》《我和我的祖国》《映山红》等,这些作品耳熟能详、旋律优美、风格突出,为古筝乐团提供了新曲库,既有专业性,又有趣味性。所有作品均附有音视频,由全国各大音乐院校组织乐团录制。
《中国现代筝曲集萃(一)》和《中国现代筝曲集萃(二)》已经出版了好几年,由于间隔时间较长,第三册需要出版的乐谱就很多,为了方便读者使用,现分成第三册和第四册来出版。其中,第三册是专业作曲家创作的筝乐作品,第四册是筝乐演奏家创作和改编的作品。这两册曲集是为专业古筝演奏者而编撰的,乐曲的选择主要考虑专业训练及研究的需要,所以均采用五线谱记谱。 中国筝乐艺术作为一种特定的地域性艺术,有诸多地方流派的音乐文化特点。在地方流派的孕育、成长及向外传播中,中国古筝艺术的地方流派,随着流派传人的代代传承而不断壮大、成熟,随着流派之间的互相影响,也一次又一次地在内部整合,并通过在技术和音乐上吸收其他流派的营养来发展。 我们正身处一个生机勃勃的伟大时代,这并不是所有人都会遇到的。珍惜我们所经历的
“金胡琴”奖获奖作品系列是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胡琴专业委员会组织的全国性作品比赛项目,意在鼓励创作便与推广,群众喜闻乐见的胡琴作品,弘扬中国民族音乐,增强民族文化自信。本书收集了第二届比赛的获奖作品二十二首,包含有二胡、板胡、高胡等乐器的乐曲,除了便于学习的简谱旋律谱外,还配有方便演出使用的钢琴(扬琴)五线谱伴奏谱,是一部 实用性的胡琴曲集。
秀明杨君潮州筝家后起之秀者,在一九八一年春应中国音乐学院聘约来京讲学,任客座讲师五年,于兹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位南筝北传者,追溯历史是继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揭阳林永之先生后,传授潮州筝艺之第二人。秀明杨君潮州庵埠人,自幼酷爱潮州音乐,生性聪颖,博闻强记且能虚心对待潮州音乐艺术之学习,精于秦筝又能琵琶、有弦(椰胡),师承徐滁生之同时,亦经常受到萧韵阁、许敦五、高哲睿诸公指点。七十年代又旅游沪滨古都长安等地寻师访友,向郭鹰、高自成诸前辈请益,以是筝艺大进,于表演技术上既有南筝之秀丽风采,亦具北筝刚健之性格。秀明君于古筝技巧既能兴附如意又能轻重得当,确有刚柔相济、深入浅出之妙。
周展和盛秧这对筝乐伉俪倾心编撰的《筝重奏曲集》(一),其曲目组合创意之新,学术视野之广,在目前众多的筝乐作品出版物中显得独树一帜。它不仅彰显出当代古筝重奏作品的学术高度,同时也充分显示出编者独到而宽广的学术视野。二位作者均是长期从事古筝教学和表演的青年翘楚,都是在音乐艺术院校的教学体系中逐渐成长为独当一面的筝乐人才,又都在舞台实践和学术磨砺中形成了自己严谨的学术态度和丰富的学识。这些特质,使二位作者在编撰此著时独具匠心,用自己独到的学术思维构架出该曲集丰富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