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着力表达和展现笔者多年来围绕“音乐文化本位模式分析法”的研究和个性化的表述。比如针对“仪式、音声与表演”问题及其与“音乐文化本位模式分析法”的关系,兼采中外学者有关仪式学、 学、语言学和民族音乐学等学科的不同理论,以独特的学术视角,从理论上和实践上进行研究。 本书分为上、下两编, 编由七章组成, 到第四章,着重梳理较为传统、经典的音乐民族志及人类学、仪式学民族志的研究思维和方法论。从第五章开始 多侧重于介绍和讨论21世纪以来新出现的研究思维和方法论特点。第二编由五章组成,结合不同的实践与案例,着重探讨各种仪式音乐民族志的具体分析方法。
本书以重庆市重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木洞山歌”为研究对象,从历史学、文化学、民俗学、传播学、音乐学、声乐学等多个视角分析木洞山歌的悠久历史、流变过程、传承现状以及木洞山歌各类歌种的音乐风格特征。本书内容翔实,结构完整,既有民族音乐理论研究,又有谱例分析和创新。全书围绕巴渝文化与木洞山歌的形成与发展,木洞山歌形成的要素,木洞山歌称谓与民歌体裁属性,木洞山歌的艺术特征,木洞山歌的歌词特征,木洞山歌的音乐特征,木洞山歌的声腔运用与润腔技巧,以及木洞山歌的传承与发展等内容进行阐述,对木洞山歌进行了全面、系统、深入的剖析及理论研究,旨在丰富巴渝民歌艺术,促进中国民歌艺术的发展,做好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发展、创新工作。
“中国传统琵琶十三套曲目”是由清代李芳园从两千年历史传承中整理出的“经典”曲目。本书作者庄永平对传承中各种版本所做的比较研究。在透彻地研究了历史上的文字谱、减字谱、“燕乐半字谱”直到“工尺谱字”等琵琶曲谱演变过程后,将各个时期不同流派对的乐曲的差异做了细致的比较研究。此外,书稿后半部分可见其专为版本比较研究所创造的将不同版本编排入同一个总谱的曲谱汇编,可谓一次独一无二的创举。全书分上下两编:上编:琵琶发展的历史进程回顾,一、琵琶的来历与演变;二、传统琵琶乐谱概述;三、近、现代琵琶流派及特征;四、传统琵琶曲的结构与分类;下编:传统琵琶十三套大曲汇编研究一、《十面埋伏》曲谱研究;二、《将军令》曲谱研究;三、《霸王卸甲》曲谱研究;四、《海青拿天鹅》曲谱研究;五、《普庵咒》曲谱研究
此书是作者持续对长三角地区传统乐种江南丝竹实地调查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作者运用社会人类学与民族音乐学(音乐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将音乐事项放置于文化环境中予以阐释。作者广泛且深入的搜集相关文献史料,并结合口述、访谈、笔记等材料,系统梳理江南丝竹在上海的乐社发展史,阐述音乐文化的传承如何被记忆、延展及赋予意义。
11首原创作品把古典吉他和大众口味完美结合,每一首小品的主题都捕捉于生活中的美好片段,给人留下似曾相识的印象。 《月下》《不期而遇》《她》《未完待续》等作品以细腻的创作视角和娓娓道来的风格吸引了广大听众,并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海河的波光》《俄罗斯的记忆》《阡陌华尔兹》等则饱含了作曲家对家乡、求学生涯以及在事业道路上追寻的情怀。 作品贴近生活、好听、易弹奏,一个“真”字使黄韬于2020年入围“喜马拉雅喜乐计划”全国十强,并得到广大音乐爱好者的认可和支持。
《琵琶经典作品实用解析》系列辅导教材共分四册,分别对琵琶当代作品、传统作品、协奏作品及重奏作品进行解析。其内容覆盖了琵琶经典的文武套曲、民间音乐、当代独奏作品、协奏曲以及重奏作品等。 本书为该套系列教材的 本,精选了三十首新中国成立以后改编和创作的琵琶当代独奏作品。从1965年刘德海改编《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到2015年陈丹布创作《袖剑与铜甲金戈》,时间横跨近七十年。
本书着力表达和展现笔者多年来围绕“音乐文化本位模式分析法”的研究和个性化的表述。比如针对“仪式、音声与表演”问题及其与“音乐文化本位模式分析法”的关系,兼采中外学者有关仪式学、 学、语言学和民族音乐学等学科的不同理论,以独特的学术视角,从理论上和实践上进行研究。 本书分为上、下两编, 编由七章组成, 到第四章,着重梳理较为传统、经典的音乐民族志及人类学、仪式学民族志的研究思维和方法论。从第五章开始 多侧重于介绍和讨论21世纪以来新出现的研究思维和方法论特点。第二编由五章组成,结合不同的实践与案例,着重探讨各种仪式音乐民族志的具体分析方法。
中国筝乐艺术作为一种特定的地域性艺术,有诸多地方流派的音乐文化特点。在地方流派的孕育、成长及向外传播中,中国古筝艺术的地方流派,随着流派传人的代代传承而不断壮大、成熟,随着流派之间的互相影响,也一次又一次地在内部整合,并通过在技术和音乐上吸收其他流派的营养来发展。 世界是变化中的世界,传统艺术也在变化中不断发展。从历史上看,中华民族的音乐文化一直都是朝前看的,并不断地吸取外来的东西,同时也在毫不犹豫地“与时俱进”自己的传统,推陈出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近些年来筝乐艺术的变化更是日新月异,然而筝乐艺术天性基因中非常难得的保守性也使得筝乐的演奏一直有着自己的特点。多年的积淀既是财富,同时又使我们十分依赖民间流派的声腔韵味特点。 过去的古筝流派之间都是有营垒的,师傅的传承都很
本书收录了《山水情》《英雄泪》两首古筝协奏曲,其中《英雄泪》取材于诗词《蝶恋花》,以刚柔并济的古筝,刻画英雄细腻情感,深情讴歌革命先驱为中华民族解放事业无私奉献的精神。《山水情》选用具有浓郁山西风格的民歌和歌曲音调为素材,表达了对烈士刘胡兰为革命事业抛洒热血的崇敬与缅怀。
本书结合了作者近年来笙演奏及教学实践中所获取的经验,编写了这套包含各种基础训练的综合练习。其中包含四个部分:一,西洋大小调及中国五声调式的音阶与琶音、音程与和音练习。二,24首各调性移植练习曲。三,各类特殊音阶练习,如:中古调式、爵士音阶、民族音阶、半音全音减音阶等,以及各种复杂和弦练习等。四,19首不同时期的经典西方移植乐曲。并将其归类成快速单音、双声部、复杂调性或复杂和声练习等多个部分。
本书是南一先生第二本古琴移植作品集。古琴移植是指将创作成熟的歌唱作品或者器乐作品,通过一定的手法改编之后,使之适合古琴的演奏。古琴移植曲不仅可以丰富音乐曲目本身的风格,还可以让大众 加容易接受古琴,喜欢上古琴。 本书共收录了18首古琴移植作品,不仅包括时下流行歌曲的古琴独奏谱,还包括琴歌类曲谱。每一首移植作品的呈现,都是通过对原曲的和声编配、指法安排、书写方式等的反复推敲与斟酌,力求 好 完善地保留原曲的味道,同时突出古琴自身的特色。书中的曲谱用简谱、减字谱混排的方式编写, 方便读者进行练习和演奏。 本书适合古琴音乐爱好者和专业学习者使用。
书中收入了他们演唱的流传很广、拥有代表性的作品。每首歌曲附原声演唱金碟。
本书由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浙派古筝艺术传承人孙文妍教授和其弟子罗晶教授担任主编,收集整理并系统梳理了浙派筝艺流派的历史脉络、乐器改进、技法发展、相关人物及代表性曲目,为第一本完整系统性介绍浙派古筝艺术流派的著作,为浙派筝艺的传承与发展作出了宝贵贡献。
书中收入了他们演唱的流传很广、拥有代表性的作品。每首歌曲附原声演唱金碟。
本教程属于技巧训练型教程,从柳琴学习的入门阶段开始,将音乐理论的基本知识、柳琴演奏技巧以及音乐形象的理解力、表现力与教学紧密结合。全书由学前篇、入门篇、基础篇、提高篇、挑战篇五个部分组成,每一课详解一种技术点,包含基本动作要领、练习方法、音乐常识、练习曲、小结性综合训练等。书中所有练习乐谱都标明指法,并配有图示和文字说明,供教师教学时参考。本教程收录了大量笔者编写的单项练习并全书采用五线谱记谱方式完成,同时收录了具有实用价值的练习曲和乐曲,以及编者个人创作和委约新作。
民歌是人类文化中宝贵的一个组成部分。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不管他们住在高原、山地、平原、海滨还是森林、草原,不管他们选择何种生活、生产方式,也不管他们的历史有几百年或几千年,他们都会创造出属于本民族的 的歌声。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音乐家就直接参与对民歌的词曲和歌唱背景作全面的记录整理。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努力,民歌的收集整理有了很大成绩,仅《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就包括31卷,近4万首作品。乔建中编著的《中国经典民歌鉴赏指南(上下)》在前人整理研究的基础上,精选28个省区、56个民族的民歌,其中包括了《黄河船夫曲》、《孟姜女哭长城》、《小白菜》、《茉莉花》、《走西口》、《康定情歌》、《太阳出来喜洋洋》、《摇篮曲》等脍炙人口的民歌。每一首民歌后面都有与这些作品相关的介绍、分析性文字,对民歌爱好者和研
古筝作品《秦土情》是近年来陕西筝曲 新作品的代表曲目之一。该作品是一首 陕西风格特征的近现代新创古筝作品,作品以陕西地方音乐为素材,由引子、慢板、小快板、广板几部分组成,又在曲式结构、和声特点、演奏技法等方面融入现代创作技巧,运用多样的演奏技法以及跌宕起伏的音乐旋律,将凄楚、忧愁、激愤的深厚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尽情宣泄作曲家对故土的热切思念之情。该曲集收录了《秦土情》独奏版、钢琴伴奏版、民族管弦乐队协奏版、交响乐队协奏版、室内乐协奏版、筝重奏版等多个版本。这些版本多是作曲家根据音乐会及演奏者的需求,进行编配或改编,为古筝演奏和教学等多个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参考价值和意义。
本书是一部系统研究“箜篌”的学术专著,以1996年之后新疆出土的且末箜篌、鄯善箜篌、和田箜篌、塔县箜篌等十余件箜篌实物和中国境内现存的200余幅箜篌图像为切入点,与古代箜篌文献相佐证,对箜篌这件古老乐器的出现、发展、传播、消亡及多元文化构成作深入、详实的探究。并对可与中国古代箜篌构成传承、对比关系的国外巴泽 古代竖琴、蒙古箜篌、缅甸弯琴及 的现代箜篌等相近(似)乐器做一定文字的比较说明。书中所涉图文材料多为本人实地、实物测量、摄绘,具有原创性和 意义。
洞经音乐主要流传在云南,尤其以昆明、楚雄、红河地区、大理地区和丽江地区最为流行。洞经从本质上来说并不是一个音乐品种,而是带有宗教信仰色彩的经文谈演。“谈演”一词是当地人所用词汇,主要强调了活动中“谈”(即经文宣讲)和“演”(即仪式动作和过程),音乐只是整体活动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主要用来“唱”经文,也包括在谈经过程前后或中间的器乐演奏,用以连接前后的经文和烘托气氛。所以,我们在以民族音乐学的视角来研究洞经音乐时,因为其中有音乐的成份,进而显示出了艺术的品性;但我们也知道音乐并非该活动的主旨,经文才是其活动的本质所在,所以在我们的研究中不可能脱离经文和活动的主旨,这也是很多民族音乐学研究对象所显示出的共性所在。 《变革社会中的中国传统音乐2:云南省个旧市大屯镇洞经会调查研究》
“轻松登台·音乐会曲集”系列收录的作品由易至难、循序渐进,旨在对小提琴的教学进行补充,特别适合在音乐学校的学习、比赛、考试和演出时使用。本系列选曲范围广泛,包含了从巴洛克时期、古典时期、浪漫时期到20世纪的原创作品和改编作品。随书附赠的扫码音频,收录了所有乐曲和钢琴伴奏的演奏示范(完整版和伴奏版)。
本书收录了极具代表性的当代经典二胡演奏曲集简谱作品,充分展现了二胡的艺术特色和浓厚的民族神韵,具有较高的艺术、传承价值和社会影响力,对弘扬、促进我国二胡演奏、教学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和实用的价值。其中大部分曲目配有高质量音视频,扫码听乐,便捷实用,易听宜赏。
《琵琶经典作品实用解析》系列辅导教材共分四册,分别对琵琶当代作品、传统作品、协奏作品及重奏作品进行解析。其内容覆盖了琵琶经典的文武套曲、民间音乐、当代独奏作品、协奏曲以及重奏作品等。 本书为该套系列教材的 本,精选了三十首新中国成立以后改编和创作的琵琶当代独奏作品。从1965年刘德海改编《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到2015年陈丹布创作《袖剑与铜甲金戈》,时间横跨近七十年。
《高胡名典荟萃(修订版中国广东音乐)》这部著作是余其伟同志积多年高胡(粤胡)演奏成就的心血结晶,所收100多首曲子均一一详订出弓法、指法,热爱粤乐粤胡演奏的人,按谱操练,当能领会掌握余其伟同志琴艺的精髓以及粤乐独特的神韵。该书还载有余其伟同志撰写的有关粤乐、高(粤)胡的学术文稿约五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