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绘画是原生、本真的艺术,乐曲也与之相近,它们都是现代影视、歌舞及一切综合艺术的基础。但只有经历过万众的淘汰和岁月的剥蚀,仍旧流传不衰、光彩照人的名作,才堪称无价瑰宝、艺术奇葩。颜海强、于薇主编的《外国雕塑欣赏》为“中小学生美学入门系列”丛书之一,萃集中外古今雕塑名作,并加以深入浅出的诠释和解读,展示其醇美内涵和佳妙境界。能够成为广大青少年结缘艺术家庭的益友,引入真善美人生的良师。
“艺术之始,雕塑为先。” ——梁思成一份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雕塑史讲义一次关于中国艺术整全精神的探索实践梁思成先生是我国 的建筑学家、建筑史学家、建筑教育学家,毕生致力于中国古建筑的研究和保护。但梁先生的思想和视野其实不止停留在建筑这一路径,他希望由建筑开始,对中国艺术史做一个整全的贯通。因此他1943年所著的《中国建筑史》,原名为《中国艺术史·建筑篇》。但历史留给他的时间并不多,他有太多想做的事情,有太多精神上的探索有待完成。本书是他在建筑之外,或者亦是依托其对中国古建筑的研究,留给读者的一部对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论著。 从严格意义上讲,本书并不算梁思成先生的正式著述,它只是梁先生在东北大学讲课时的讲义,因此这本书的内容显得异常“简约”,很多内容只是提纲挈领,没有充分地展开论述。但通
《佛像的历史》是一本介绍中国古代佛像和古代建筑的书。作者是中国著名的建筑学家梁思成,梁先生虽然是一位建筑大师,但他一生热爱雕塑。 《佛像的历史》此书按年代编写,从南北朝至明朝,贯穿全文的是梁思成先生对每个朝代的佛像雕塑的理解和介绍,关于佛像的技法、来源、流派、风格及特色都有比较全面的梳理,尤其详细地介绍了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天龙山石窟这几个大的石窟。梁先生的文笔极美,阅读起来,非常享受。 《佛像的历史》在写作时,梁思成先生身处战乱之中,出于一位古建研究专家的天性,他深知战火无情,会使我国大量珍贵的泥塑、木质文物受到毁灭,所以他和妻子林徽因以及几位研究人员踏上了考察之路,赶在日军的前面去把一些古建拍摄记录下来。因为他知道,有可能这是这些古建留在人世最后的影像。书中的绝大部分的
本书图片内容丰富,文字言简意赅,可读性很强。中国历史文物众多,书中所选330余张图。皆有很强的时代特征和艺术特点。图上起新石器时代,下至明清时期,所有史迹文物按时代排序,便于了解雕塑艺术史的发展概况。黄文坤先生多年从事考古出版工作及学术研究,使其文字深入浅出,寥寥几笔就勾勒出清晰的时代脉络,加之图片直观展现中国历 经典雕塑作品。
本书是木雕小物手作的自学教程。作者是木雕手作的达人,其总结了多年制作木雕手作的经验,向读者详细地介绍了在家进行木工雕刻需要准备的工具、不同物件适用的木材、木工雕刻的一般流程,并完整展示了3种实用餐具、5种古风饰品、6种呆萌动物的雕刻方法。 本书展示的木雕手作案例造型可爱、精致小巧又不失传统韵味,而且它们的制作过程并不复杂,书中同时还分享了原创木雕设计的方法和心得。 本书适合木工雕刻新手、手作爱好者学习使用,也适合木雕手工艺人借鉴和参考。
《物之所在:邱加(精)》将邱加2016-2018的“私人物件”系列雕塑作品汇集成册,展示了艺术家的阶段性思考,期望能以此引起 广泛的交流。“私人物件”系列是邱加自2016年底开始的新作系列,作品关注的是如何去阐释当人们离去后,那些陈旧、废弃的曾经维系着人们物质生活的物品中所蕴含的生命痕迹,以及其中承载的不同层面的意义。通过对于日常用品的普遍性的关注,以艺术家个体位置的思考,探讨在消费主义背景下平凡的物体与“物”的关系,以及如何重新建立起我们与”物”的主观秩序。
大吴泥塑作为中国传统工艺的代表之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大吴泥塑》一书围绕大吴泥塑的历史渊源、工艺特色、传承人介绍、作品欣赏以及其社会影响展开了全面而深入的介绍。 首先,本书从大吴泥塑产生的地理环境与传承脉络入手,深入剖析了大吴泥塑的故乡——潮州,以及其在当地历史、文化中的独特地位和影响。其次,本书详细介绍了大吴泥塑的工艺特色,包括与潮剧的渊源、创作题材、创作形式及分类、艺术特点以及制作技艺等方面,为读者全面展现了大吴泥塑艺术的多样化和精湛性。 在传承人介绍部分,本书详细介绍了历史传承人和当代名家的生平经历和艺术成就,展现了大吴泥塑艺术在不同时期的传承与发展。而作品欣赏部分则通过分类作品欣赏、传承人作品展示欣赏 展示了大吴泥塑艺术作品的丰富多彩和独特魅力。 ,本书还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