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剑平主编的《中国雕塑(1949-2010)》强调以时间线索为序的特征。例如,表现“历程篇”的图文内容都以作品问世的年代为序,力图通过那些留下显著历史痕迹的重要作品、活动、展览、事件等呈现这段历史的发展脉络、节奏和旋律,再如,“人物篇”的人物先后排列都以人物的出生时间为序,本书的五位总顾问也是以出生时间先后排列的,“学院雕塑”中列举的十所美院雕塑系也基本是以建系时间的先后为序的。本书“人物篇”本着尽量展示人物的不同个性和独特成就的原则,在有限篇幅内的简历部分未作统一格式,是为了能够把人物的各自特点表现得更为鲜明。本书的“形态篇”所划分与归纳的六大方面,并不是完全按照艺术类型学或风格学的逻辑,而是根据1949-201O年间的中国雕塑实际呈现的形态予以归纳和划分,同时,既参照了雕塑艺术既有的风格类型理
雕塑艺术不仅能展示人与物的多维空间艺术特征,而且含有丰富的历史信息。有人把雕塑作品比拟为“无言的诗史”和“凝固的造型艺术”并不为过。如对作品作深入细致的观察和研究,都会发现每一尊雕塑艺术作品的问世,从大师的精心构思直到创作成形,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会向人们诉说,这就是雕塑艺术会产生“静而动之”的艺术魅力所在。 雕塑是一门既古老又凝重的艺术。翻开人类艺术史,人的造型艺术雕刻,现在发现早的为法国劳塞尔地区岩廊的石灰石浮雕《持角的维纳斯》,据考证,约为公元前30000年的欧洲旧石器时代伯里戈德文化时期。 本书奉献给读者计有世界各国470幅雕塑极限明信片,以集邮文化为媒介与导向,按国别分列,逐篇从历史文化、艺术造型的内涵剖析与艺术鉴赏相结合,采用图文并茂方式解读展开。
雕塑是什么?雕塑可以调动人的身体,甚至操控人的身体,进而通过身体来影响人的思想。雕塑是一种行之于物的思维方式。它就像炼金术,能够将一块黏土或石头变成 不同的东西。雕塑的基本前提,回应了由来已久的观点——“物质至上”。在这个虚拟数字时代,雕塑依然是质疑世界,以及地球的重要方式——前者由我们所创造,而后者是我们创造的来源。 雕塑家安东尼?葛姆雷与艺术史学者马丁?盖福德围绕关于造型艺术的十八个主题,展开了一场关于“雕塑是什么”对话,结集成册,是为《雕塑的故事》。在这部近四百页的图文对话集中,读者借助两位对话者的视角回顾了史前时代至今的人类造型史,涵盖了出自部落巫师、无名工匠、伟大的雕塑家,直至当红艺术实践者等创造者之手的艺术杰作。 雕塑是什么?本书的探索早已突破了所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