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之始,雕塑为先。” ——梁思成一份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雕塑史讲义一次关于中国艺术整全精神的探索实践梁思成先生是我国 的建筑学家、建筑史学家、建筑教育学家,毕生致力于中国古建筑的研究和保护。但梁先生的思想和视野其实不止停留在建筑这一路径,他希望由建筑开始,对中国艺术史做一个整全的贯通。因此他1943年所著的《中国建筑史》,原名为《中国艺术史·建筑篇》。但历史留给他的时间并不多,他有太多想做的事情,有太多精神上的探索有待完成。本书是他在建筑之外,或者亦是依托其对中国古建筑的研究,留给读者的一部对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论著。 从严格意义上讲,本书并不算梁思成先生的正式著述,它只是梁先生在东北大学讲课时的讲义,因此这本书的内容显得异常“简约”,很多内容只是提纲挈领,没有充分地展开论述。但通
本书图片内容丰富,文字言简意赅,可读性很强。中国历史文物众多,书中所选330余张图。皆有很强的时代特征和艺术特点。图上起新石器时代,下至明清时期,所有史迹文物按时代排序,便于了解雕塑艺术史的发展概况。黄文坤先生多年从事考古出版工作及学术研究,使其文字深入浅出,寥寥几笔就勾勒出清晰的时代脉络,加之图片直观展现中国历 经典雕塑作品。
1945年以后,雕塑艺术上的现代革命紧锣密鼓地发生,而\"雕塑\"一词也渐渐不再像从前那样局限于指称一个固定的艺术种类。近几十年来,现代主义的雕塑概念在西方世界普遍遭到质疑,而雕塑中的诸如民族主义、政治等问题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关注。正是站在战后雕塑艺术的全新发展变化这一立场上,安德鲁·克塞教授把对先锋雕塑艺术的考察与当代发生的各种事件、节庆、机构组织、市场、博物馆的功能变化等结合在一起,极富洞见。全书共分八章,分别是:一、1945年以后的欧洲雕塑艺术;二、新雕塑;三、雕塑与日常生活;四、现代主义与极简主义;五、反形式;六、自然材质;七、公共空间;八、物体与形象。至此,战后雕塑艺术的全景图像方才 得到了完整和深刻的呈现。
这部作品创作于56年前,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冯骥才先生著作 的“处女作”。珍贵手稿 公开出版。身为文学大家的冯骥才先生,曾一度放下文学创作,一心一意地去抢救民间文化遗产。冯先生萌发抢救文化遗产的想法,就是从《天津砖刻艺术》这小小的书稿开始的。当年冯先生对津门地域的文化十分痴迷,包括老城内外街头房屋建筑上随处可见的精美的砖雕。不过,当时这些砖雕在世人眼里已是昔日的弃物,不被爱惜;其它一些地方传统的民间美术的境遇也是这样。于是冯先生想做一件事,将天津主要的地方民间美术做全面的调查、收集、研究,再编辑出版。因时代风浪的冲击,这部书稿被尘封搁置至今。
本书是作者冈田惠太的造型雕塑作品的展示集及制作过程讲解集,书中做工精细又 想象力的雕塑作品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全书图片摄影技术高超,排版精美,还原了冈田惠太作品的精美细节,使读者能够近距离接触这位美术设计师的 作品。本书书名“飞廉”,在中文里有“风神”之意。作者冈田惠太生长在日本这个四面环海的岛国,一直进行作品创作至今。《飞廉》一书是他多年努力积累结出的果实,作者希望它不仅可以在日本被大家看到,希望它也能乘风跨海到达世界各地的人们手中。 书中不仅有超高清的雕塑作品 展示, 珍贵的是详细的制作过程图解,对读者来说,能够进一步了解一件精美的雕塑作品是如何制作成型的,对于美术专业从业者来说,也是难得的珍贵的学习资料。冈田惠太创造的雕塑作品,形象饱满生动, 叙事性特征,形态具有冲击力
《综合材料》为“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实践教学系列教程”之一种,书稿共六章,分别为概论、材料的基本属性、材料的综合构成法则、语言的转向、综合材料的材料选择与利用、作品赏析。书稿分别从认识材料、基本美学构成法则、语言学对艺术创作的理论影响、不同方法的应用、学生及名家作品案例分析等几大方面,充分、系统地讲述了“综合材料”的课程系统。此外,书稿将较为复杂的艺术理念研究融入平实的艺术案例之中,用图片、列表、分析图谱、文字表达等多维度多渠道的课程语言系统进行讲解,让学生能 好地学习和掌握相关的知识,并获得相关的创作经验。
本书是作者冈田惠太的造型雕塑作品的展示集及制作过程讲解集,书中做工精细又 想象力的雕塑作品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全书图片摄影技术高超,排版精美,还原了冈田惠太作品的精美细节,使读者能够近距离接触这位美术设计师的 作品。本书书名“飞廉”,在中文里有“风神”之意。作者冈田惠太生长在日本这个四面环海的岛国,一直进行作品创作至今。《飞廉》一书是他多年努力积累结出的果实,作者希望它不仅可以在日本被大家看到,希望它也能乘风跨海到达世界各地的人们手中。 书中不仅有超高清的雕塑作品 展示, 珍贵的是详细的制作过程图解,对读者来说,能够进一步了解一件精美的雕塑作品是如何制作成型的,对于美术专业从业者来说,也是难得的珍贵的学习资料。冈田惠太创造的雕塑作品,形象饱满生动, 叙事性特征,形态具有冲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