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莲朵朵:圆明园的石刻》系统介绍了圆明园现存御笔石刻,有的在圆明园遗址出土,有的流失在北京城大小院落内,都有较高的研究和收藏价值。这些石刻主要是乾隆、嘉庆、道光三朝皇帝的御笔,大多数常年存放在私人或单位大院内,鲜为人知,拓片更是从来没有公布过。尽管历经岁月沧桑,很多石刻御笔已经风化,字迹模糊不清,却是清代皇家石刻的精品,对研究圆明园流散石刻及清朝皇帝书法艺术有重要的参考作用。
依据一张明朝古画《上元灯彩图》,艺术家邱志杰生发出一个庞大的《邱注上元灯彩计划》。其中《剧透》即《金陵剧场角色绣像》,是一套散文、书法、绘画三位一体相得益彰的天才创作。作者将上百个中国历史上循环出现和对应于人类情感中亘古不变部分的意象定义为 角色 ,事涉宫廷、市井、华夷、治乱、文教、武功等,以文字和图像一一为其制作 绣像 ,将呓语、独白、洞见、机锋、冷酷的叙事和妖娆的想象铸造成一种犀利而幽默、奇崛而怪诞的文体,构建了一种融合中国当代文学和当代艺术*难以定义的跨文本存在。
中华文明的托命之人是女性?是否存在一种女性主义的创作?当代艺术只是一种小圈子的文字游戏?人工智能可以创作出只可感知不可言说的艺术作品吗?作为中国当代标志性的女性艺术家,向京为何在2019年彻底结束了她的雕塑创作? 二十年来,艺术家向京与作家林白、哲学家陈嘉映、电影学者戴锦华、诗人朱朱等不同领域的朋友进行了一系列对谈,这些谈话涉及艺术家的成长和创作,也谈到了女性主义、传统文化、当代艺术和社会思潮等方面的问题,我们将这些谈话的时间顺序打乱,将不同时候谈论同一话题的片段用蒙太奇的方式剪辑到一起,形成了一篇长谈。 德国学者阿克曼在与向京对谈时提到,艺术家在创作的过程当中,如同行走在一个无形、无垠的宇宙。被打乱时空后的长谈某种意义上模拟出了类似的宇宙,时间、空间这些外在的因素被剥离,通过谈
《佛像的历史》是一本介绍中国古代佛像和古代建筑的书。作者是中国著名的建筑学家梁思成,梁先生虽然是一位建筑大师,但他一生热爱雕塑。 《佛像的历史》此书按年代编写,从南北朝至明朝,贯穿全文的是梁思成先生对每个朝代的佛像雕塑的理解和介绍,关于佛像的技法、来源、流派、风格及特色都有比较全面的梳理,尤其详细地介绍了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天龙山石窟这几个大的石窟。梁先生的文笔极美,阅读起来,非常享受。 《佛像的历史》在写作时,梁思成先生身处战乱之中,出于一位古建研究专家的天性,他深知战火无情,会使我国大量珍贵的泥塑、木质文物受到毁灭,所以他和妻子林徽因以及几位研究人员踏上了考察之路,赶在日军的前面去把一些古建拍摄记录下来。因为他知道,有可能这是这些古建留在人世最后的影像。书中的绝大部分的
本书依据《国家职业技能标准钳工》的知识要求和技能要求进行编写,题目紧贴国家题库,所选试题均有典型性、代表性、通用性和实用性。本书内容包括初级、中级、高#级、技师和高#级技师五个等级,每个级别又由理论知识鉴定考核试题、操作技能鉴定考核试题和考核试卷样例组成;题量较大,题型多样;试题和考核试卷均配有参考答案。 本书可作为各级职业技能鉴定培训机构、企业培训部门、职业技术院校、技工院校、各级短训班的考前培训用书,也可作为参加鉴定考试的读者考前复习和自测用书,还可供职业技能鉴定部门、各类职业技能大赛组委会在鉴定命题时参考。
杨剑平主编的《中国雕塑(1949-2010)》强调以时间线索为序的特征。例如,表现“历程篇”的图文内容都以作品问世的年代为序,力图通过那些留下显著历史痕迹的重要作品、活动、展览、事件等呈现这段历史的发展脉络、节奏和旋律,再如,“人物篇”的人物先后排列都以人物的出生时间为序,本书的五位总顾问也是以出生时间先后排列的,“学院雕塑”中列举的十所美院雕塑系也基本是以建系时间的先后为序的。本书“人物篇”本着尽量展示人物的不同个性和独特成就的原则,在有限篇幅内的简历部分未作统一格式,是为了能够把人物的各自特点表现得更为鲜明。本书的“形态篇”所划分与归纳的六大方面,并不是完全按照艺术类型学或风格学的逻辑,而是根据1949-201O年间的中国雕塑实际呈现的形态予以归纳和划分,同时,既参照了雕塑艺术既有的风格类型理
本书收录了李季雕刻作品。全书共分7章,主要内容包括陶材料作品、铸铁材料作品、铸铜材料作品、其他材料作品、树脂材料作品、废旧金属材料作品、木材料作品。
雕塑是什么?雕塑可以调动人的身体,甚至操控人的身体,进而通过身体来影响人的思想。雕塑是一种行之于物的思维方式。它就像炼金术,能够将一块黏土或石头变成 不同的东西。雕塑的基本前提,回应了由来已久的观点——“物质至上”。在这个虚拟数字时代,雕塑依然是质疑世界,以及地球的重要方式——前者由我们所创造,而后者是我们创造的来源。 雕塑家安东尼?葛姆雷与艺术史学者马丁?盖福德围绕关于造型艺术的十八个主题,展开了一场关于“雕塑是什么”对话,结集成册,是为《雕塑的故事》。在这部近四百页的图文对话集中,读者借助两位对话者的视角回顾了史前时代至今的人类造型史,涵盖了出自部落巫师、无名工匠、伟大的雕塑家,直至当红艺术实践者等创造者之手的艺术杰作。 雕塑是什么?本书的探索早已突破了所谓 \\\\\\\\\\\\\\\"
龙宏编的《外部空间设计(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实践教学系列教程普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共分四个章节,首章为整本书的理论基础,阐释空间与外部空间的具体定义,分析两者在美术学语境中的差异。第二章为《外部空间设计》,讲解外部空间设计的原则和设计中的要素;第三章为《外部空间设计基础》,从“尺度”“材质”“空间”三个层面详细讲解外部空间设计过程中需要留意的问题,如“透视变形”“材质与安全”“色彩与情绪等”; 一章为《外部空间设计方式》,从建筑学和艺术学两个角度切入,探讨外部空间设计在艺术层面和建筑层面中的逻辑。
《罗丹艺术论》是对欧洲雕塑史的科学总结,又是个人经验的精练概括,其中贯穿着罗丹对前人的崇敬、对名作的卓见和创作的喜悦、深思的刻痕、点滴的自省。当年傅雷先生任教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翻译此书作“美学讲义”发给学生,意在未曾涉及纯粹美学之前,先对于美术名作的形式与精神有一确切认识与探讨。 重编彩图本紧扣大师谈话,将二百余幅美术名作与谈话内容融为一体,更利于名作的欣赏和名著的理解。 这里只对该书作简要介绍,阿文建议你去买一本,因为可以放在床头慢慢的看,还可以闻到书香。里面有很多精美图片,书页的纸质也很好。另外,为了不损坏原书,阿文舍不得扫描,因为扫描图片的时候要把书压平,很容易把书弄坏……
《南京名人雕塑之旅》是《南京旅游文化故事丛书》之一。本书以孙中山塑像作为导入,将具有代表性的名人雕塑归类于“广场街头”、“楼堂馆所”、“景点景区”、“校园文化”等四个篇章,旨在以名人雕塑为切入点,来推介南京的全域旅游资源,诠释六朝古都、十朝都会厚重的历史文化。
《沉香之美》作者将带领大家走进沉香王国,以其多年来对沉香的研究体会,从沉香的形成与识别到沉香的雕刻艺术,为大家展现沉香之美。沉香的功用很多,可入药,可品香,可祭神,可饰物,但我们真正应该了解的是沉香的精神内涵,沉香先受挫后结香,如同人生的过程,先经历磨难与痛苦,然后成才。用这种禅香文化,去浮、去躁,静心明志。使我们对沉香的理解达到另外一个精神层次,这样的爱才会悠长深远。
读者朋友,请你通过这本《雕塑美》(作者方珊、边国英、王芊)步入雕塑的世界,去体味雕塑艺术的发展演变及特点,领略雕塑艺术的魅力。书中包括了雕塑概观、雕塑的特性、雕塑鉴赏、中国雕塑发展史、西方雕塑发展史等几部分内容。 本书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