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史(20世纪日常物品的设计思想与理论)》作为专注于20世纪的设计历史,本书将现代设计史的论述,始于20世纪初成立的德国制造联盟及其对于标准化与批量化的讨论,并非生硬地想要否定并切断其与早期“设计改良”运动之间的联系,而是考虑一部教材的简洁和适用性。因此,对于早期的“设计改良”运动仅在相关章节的论述时予以提及,而并未深入叙述。在这本《现代设计史》中,并没有完整全面地对欧美等国家的设计逐一予以论述,而是选取了在设计理论、思想和实践等方面领先的“输出”国,而不是被动的“接受”国。其次,本书论述现代设计的内容并非包罗万象,而是主要集中于对日常生活用品(民用产品)和办公用品的设计,在公共交通和运输设备的设计方面仅有所涉及。此外,由于发展而带来的一系列问题的不断涌现,如能源与环境的保
林乐成、尼跃红主编的《当代国际纤维艺术(融汇共创从洛桑到北京第八届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作品选)》为第八届从洛桑到北京国际纤维艺术作品集,书中收录了41个国家的200多位艺术家的*新作品。国际纤维艺术展是纤维艺术领域的重要盛会,从洛桑到北京的品牌也已享誉国际。本书的出版对国际纤维艺术的发展有很好的推动作用。
装饰艺术作用于各个艺术领域,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它是一种覆盖面宽泛的艺术形式,同时也是*众化、社会化、实用化的艺术形式。本书为广大的艺术工作者及爱好艺术的人们精心选择和绘制了3万多个参考图例,内容分13大类:门饰和窗饰、壁饰、家具、布艺、灯饰、器物、服饰、首饰、包装、标志、建筑雕刻、招帖及综合装饰等。 本书可供从事建筑艺术、陶瓷设计、玻璃艺术、金属艺术、纤维艺术、壁画艺术、木艺、漆艺、陶艺、舞台艺术、电影艺术等专业的工作者及相关的大专院校师生在工作与学习中直接选用或参考。
本书对先秦至元明清时期的龟甲纹锦做了系统梳理,重点分析了汉至元时期龟甲纹锦的技艺特征变迁,并结合石窟塑像、壁画、遗存文书、汉文典籍等图像文字资料,探寻龟甲纹锦文化寓意及织造特征变迁,从中外文化交流视角探讨龟甲纹织物起源、传播的路径,探讨龟甲纹织物由毛向丝转变的因素,及其与东方文化系统龟甲纹的交融、创新发展,以丰富的龟甲纹锦展现丝绸之路上古代丝绸染织技艺的交流互鉴。
本着“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目标,立足于历史与现实,通过综合比较中日两国手工艺文化的保护历史、思想、政策、措施与学校教育传承等方面的经验异同,得出中日两国手工艺文化保护及传承的不同特征,以探求手工艺文化保护及传承普遍规律与特殊规律。同时,在不断地对比和反思中,充分并准确认识我国现阶段手工艺文化保护及传承上的不足,突显问题的本质特征,力求为新时代中国手工艺保护及传承把脉诊断,旨在为新时代中国手工艺保护及传承提供理论指导与经验借鉴,进而修正手工艺文化保护政策与手工艺文化传承实践,并构建新的思想体系,形成新的实践准则,使我国手工艺文化保护与传承在 上具有鲜明的本土文化特色。
为配合纪念甲骨文发现120周年系列活动,推动甲骨文书法篆刻艺术的发展,由上海练祁古文字研究中心、北京京师大学堂殷商甲骨文研究院、安阳学院甲骨文艺术研究中心、中国文字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甲骨学殷商史
19世纪晚期以来,实用艺术和设计对芬兰的文化和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它们逐渐形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并在国际上树立了芬兰的国家形象。芬兰设计的天空,群星灿烂,名家辈出。拜卡·高勒文玛教授的*著作《芬兰设计(一部简明的历史)》,全面而系统地展示了芬兰设计万花筒。《芬兰设计(一部简明的历史)》为读者勾勒出了从19世纪70年代芬兰设计的初创时期到21世纪初的整个发展脉络。在此期间的工业、培训与教育、文化、设计师和产品等几个重要方面是本书介绍的重点。设计一直在艺术和工业的冲突中不断发展,直至今天仍然如此,设计绝不仅从属于其中之一,而是同属于二者。这正是设计领域的吸引力所在,也是设计领域多维发展的重要源泉。设计同时服务于日常生活,同时也提升着人们的生活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