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着“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目标,立足于历史与现实,通过综合比较中日两国手工艺文化的保护历史、思想、政策、措施与学校教育传承等方面的经验异同,得出中日两国手工艺文化保护及传承的不同特征,以探求手工艺文化保护及传承普遍规律与特殊规律。同时,在不断地对比和反思中,充分并准确认识我国现阶段手工艺文化保护及传承上的不足,突显问题的本质特征,力求为新时代中国手工艺保护及传承把脉诊断,旨在为新时代中国手工艺保护及传承提供理论指导与经验借鉴,进而修正手工艺文化保护政策与手工艺文化传承实践,并构建新的思想体系,形成新的实践准则,使我国手工艺文化保护与传承在 上具有鲜明的本土文化特色。
本教材从设计的起源,设计的概述,包豪斯设计理念讲述,介绍了点、线、面等设计元素;设计中的基本形,骨格等设计要素;设计中的形式美法则、黄金分割法则、版面的构图组织,在构成艺术的结构空间中,无论是排列还是组合,都具有一定的形式美的规律。通常我们称之为“形式美规律”或是“形式美法则”;平面构成的组织形式等等。在色彩构成部分,除了对色彩概念、色彩对比与调和等色彩基本属性进行阐述之外,还结合了当今实现的热点进行互动,以及中国传统色彩以及中国文化精髓的融合。本教材在编写过程中结合大量平面设计案例,将三大构成的知识点融入到各项设计中,包括版式设计、招贴海报、包装设计、书籍装帧设计等设计实训中,旨在为后期设计实训提供铺垫。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相关设计类专业的基础课教材,也可作为设计工作人员的
云南民族大学是一所学科门类较为齐全、办学层次较为丰富、办学形式多样、师资力量雄厚、学校规模较大、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综合性大学。目前拥有1个联合培养博士点,50个一级、二级学科硕士学位点和专业硕士学位点,60个本科专业,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和管理学9大学科门类。学校1979年开始招收培养研究生,2003年被批准与中国人民大学联合招收培养社会学博士研究生,2009年被确定为国家立项建设的新增博士学位授予单位。重量、省部级特色专业、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研究基地,重量和省部级科研项目立项数、获奖数等衡量高校办学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指标持续增长。民族学、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民族语言文化、民族药资源化学、东南亚南亚语言文化等特色学科实力显著增强,在国内外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本书书前有 学者金耀基、【日】海村惟一、【美】柏啸虎等作序,正文包括十篇文言小品:《好》、《造物且有灵》、《襄神》、《茶》、《汲泉望月·杏花雅集·序》、《捕斋名记》、《先生》、《德州牛仔》、《医病园记》、《了》,通过个人视角展现精致而现代、引人入胜的中国手工艺的悠久传统。与文字配合的近百幅插图,图中所描绘的工艺品都出自当代高水平的匠人之手,展现了当今中国工艺的美好境界。书中每一篇文章和图片标题都由作者和译者反复推敲译成英文,积极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为世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一窥中国工艺匠心的美好打开了又一扇方便之门。
“寒玉簪秋水,轻纱卷碧烟。”近年来,随着汉服文化的广泛传播,优美典雅的古风饰品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本书是一本写给“簪娘”“簪爹”的古风饰品制作入门教程。 全书共六章。第 一章介绍了制作古风饰品所需的材料和工具;第 二章介绍了古风饰品制作的基础知识,包括不同材料的连接方法、各类配件的组合方式等;第三章讲解了古风饰品的造型技法,重点介绍掐丝技法及配件组合技法;第四章详细讲解了16个古风发饰的制作过程,包括簪、钗、步摇、发梳等常见的发饰;第五章详细讲解了11个古风饰品的制作过程,涵盖耳饰、手饰、颈饰和面帘这四类常见的古风饰品;第六章讲解了3个 创意的古风饰品的制作过程。 本书教学步骤详细,适合想学习古风饰品制作的初学 者阅读,也适合相关行业人员作为参考资料使用。
本书是“中国少数民族典型性区域传统金工技艺抢救性资料整理与研究系列丛书”( 辑)中的一册。此丛书立足于人类学研究为范本进行实地调研,“ 辑”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嘎玛藏族、喀什维吾尔族、黔东南苗族工匠群典型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而本册从美学、民族学、民俗学、工艺学等角度介绍和展示黔东南苗族传统银饰技艺的种类、历史背景、形制风格、艺术特征、材料工艺、当前状态、发展情况等。运用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对黔东南苗族区域流传的传统银饰技艺及特色进行详细的记录和整理。通过与作坊人员、工匠通讯访谈以及文献收集、鉴别等多种研究方法,探寻现代化背景下黔东南苗族传统银饰技艺的发展道路,为保护和传承这一文化瑰宝提供翔实资料。此书为融媒体出版物,除文、图外,内页还放置视频二维码,图片、视频等均为作者团队
《陶艺入门(第二版)》是为陶艺初学者编写的,在 版基础上进行了大量内容和图片的扩充及顺序上的调整。全书分为七章,前六章分别从陶艺的产生发展历史,主要原材料,成型技法,装饰方法和烧成等几个方面来讲述,其中第四章石膏模具成型是新增加的内容,同时,将釉料内容调整放在了装饰技法章节中。本书的重点放在陶艺成型的常用技法上,以常见的提问方式来解决基本的创作问题,步骤 加简单直观,并配有手绘插图,可为阅读带来一定的趣味,以方便您的学习。 一章是笔者和学生们的作品赏析,也提供了部分作品烧成前的照片,便于初学者了解作品烧成前后的变化。
本书名为“清工小识”,是以清代工艺造物思想的知识梳理与理论提炼为主旨,通过运用设计学、文献学、历史学相关研究理论与方法,展开清代科技与工艺相关文献的系统搜集、整理与研究。通过构建“道”“用”“工”“匠”“器”“形”六个认知维度,从而总结与构建了清代工艺造物思想的认知逻辑与话题体系,兼及讨论了清代中外科技与工艺思想的差异、交流与影响,宏观的展示出清代工艺思想的历史图景,揭示清代工艺思想的源与流。本书研究选题新颖,以“清代工艺思想”为题,与业内同类书形成较大差异性与补充性;研究方法 ,在清代工艺思想文献的书目搜集与版本整理方面形成一定业内 性。
近代社会的一系列变革和中西文化的融合,让人们的生活方式及衣着样式发生了根本性地变化,但在巨大的文化惯性下,传统的图案审美在社会中仍有延续和发展,并在题材及造型特征上有所突破创新。传统的江南民间刺绣图案蕴含了深厚的传统礼教观念和社会德育功能,在近代西方“人本主义”思想影响下,刺绣图案的形式美感逐渐大于审美内涵,图案成为人们表达自我,追求时尚的符号。本书的主要内容有两个方面,一是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分析了近代江南民间刺绣图案从单一审美体系到多元审美文化融合共存,并 终走向审美整合的发展路径。二是从社会生活的角度,探讨近代江南民间刺绣图案在中国传统社会以及近代社会中的社会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