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顶虎头帽是中华民族探源工程的一部分,它的文化意义可以追溯到中华民族的源头,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存在。 作者从收藏的清代、民国近3000顶色彩、纹样各异的虎头帽中间精选2000多顶,按三季(春秋、夏、冬)分类,根据不同的款式,汇聚成虎头帽百科全书。这些来自民间虎头帽,几乎每一顶都有十几种色彩,更是集多种织绣技法于一身,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走进书中世界,可观虎头帽之精美,可揽中华文化之底蕴,可谓是一花一世界,一帽一乾坤。
本书为著者范发生从事中国传统笺纸工艺研究的理论与实践经验总结之作,内容包含传统笺纸制作的工作环境要求、基础技法等,对笺纸染色技法以实践为基础进行了详细解说,并以图文对照形式展示了14种传统技法制作笺纸的工艺特点及笺纸制作工艺过程与实际操作。本书具有理论总结与实践展示的鲜明特点,可以用于指导中国传统笺纸制作工艺的复原与传承。著者从事传统笺纸制作与工艺恢复长达40余年,在传统宣纸笺纸制作工艺基础上,创新出的加工纸作品达300多种、木刻水印达200多种花色。
《村寨里的纸文明 中国少数民族剪纸艺术传统调查与研究》项目为中央美院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前后历时十五年之久不间断地进行田野考察研究工作,记录整理的抢救性档案成果。全书共计8卷本,首次收录了藏族、傣族、哈尼族、布朗族等20多个少数民族的调查文本,共计200多万字,近万幅图片,向我们展示了少数民族文化和剪纸艺术的多样性。本书为第四卷,介绍了侗族、彝族、白族、纳西族、水族的剪纸。
新版《时尚史词典》收录了 60 多个新的和修订的条目,涉及不同的主题,例如连体衣、爬行服和铂金包,使这本 服装历史学家的《圣经》 焕然一新。有更多的图像及文字,为研究人员、学生、服装设计师和所有对时尚感兴趣的人带来令人眼花缭乱和不同寻常的体验。媒体评价良好, 全面覆盖从 1900 年到现在的新鲜创意,是所有对服装感兴趣的人值得信赖的向导和伴侣。 一本受欢迎的、需要更新的早期标志性服装词典,所有关心时尚的人都必须拥有。 简洁而详细、专业而精彩,它确实是一本词典。对于任何为对时尚、服装、艺术、历史、戏剧、人类学或几乎任何领域感兴趣的读者来说都是一本必买的书。 对珍贵的现存服装和图片进行了高明的选择,使这一版本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范围全面,色彩丰富,附有词汇表和参考清单,这本精炼的纲要对于专家来说
玉器、青铜、陶瓷、织物、建筑、琉璃、珐琅…… 精选海内外博物馆馆藏珍宝,讲述文物里的中国龙 10段历史时期,10大篇章,120余幅精美大图 赏难得一见的超级国宝,寻踪绵延8000年的龙图腾 千古神州,龙乃神兽首。本书以几十件具有代表性的馆藏珍宝为媒介,展示了不同时期的精美龙纹,追溯几千年来中国龙的诞生、发展与沿袭,深度解读其在部落发展、社会演变、文明交融等各个方面的变迁与脉络,探寻不同形式龙纹所承载的艺术内涵、美学哲思。寻踪绵延8000年的龙图腾,看懂文物上的中国龙。 早在千年前的狩猎间隙,人们就完成了对龙的勾画;往后的历史长河里,龙逐渐演变为寓意万千且神秘的东方符号。“中华一龙”C形玉龙龙身弯曲、古朴简约,却承载着先民对自然的敬畏、祥瑞的祈盼;鎏金铁芯铜龙通体鎏金,有御风腾飞之势,折射出“九天阊阖
《村寨里的纸文明 中国少数民族剪纸艺术传统调查与研究》项目为中央美院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前后历时十五年之久不间断地进行田野考察研究工作,记录整理的抢救性档案成果。全书共计8卷本,首次收录了藏族、傣族、哈尼族、布朗族等20多个少数民族的调查文本,共计200多万字,近万幅图片,向我们展示了少数民族文化和剪纸艺术的多样性。本书为第五卷,介绍了毛南族、壮族、土家族、苗族、畲族的剪纸。
《村寨里的纸文明 中国少数民族剪纸艺术传统调查与研究》项目为中央美院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前后历时十五年之久不间断地进行田野考察研究工作,记录整理的抢救性档案成果。全书共计8卷本,首次收录了藏族、傣族、哈尼族、布朗族等20多个少数民族的调查文本,共计200多万字,近万幅图片,向我们展示了少数民族文化和剪纸艺术的多样性。本书为第七卷,介绍了满族、鄂温克族的剪纸。
丝织文化可谓贯穿了整个农耕社会。作为“丝绸之路”的始发地,丝织业在中国有着约7000年的发展历程。它凝结了中华民族的智慧,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织锦是丝织品中级的品种。古时的“锦”字写成“绘”字或“锦”字,表明了它织作费工,其价如金。织锦之贵重是由于其工艺的复杂和织技的高超,苏州宋锦、四川蜀锦、南京云锦并称为我国“名锦”,其名称之差异多因表现效果或产地不同。云锦因其锦面色彩和图案而得名。明清时期,云锦是皇家专享的御用锦缎。由江南江宁、苏州、杭州三地织造局“买丝招匠”,专门为宫廷负责云锦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