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数名窑瓷器珍品,从瓷器初创的古拙粗犷,到南青北白的格局已成;从引.领彩瓷的唐三彩,到绚丽多姿的青花瓷;从宋瓷尚雅、各竞芳华,到元明清颜色釉、彩绘瓷的争相斗妍;从民国仿古瓷器,到当代瓷器的传承创新,图文并茂,带你看懂瓷器,感受东方瓷器文化神韵!
本书详尽、系统地汇编和整理了我国古今工艺美术史料,阐述我国各种工艺美术的历史沿革和发展,分析艺术特色,介绍制作工艺,内容涵盖了原始社会的工艺美术到新中国现代工艺美术的全部历程,通过以史带论、史论结合的方式,令人折服地对我国工艺美术发展演变的脉络进行了清晰的梳理和勾勒。而且,本书非常重视工艺美术的物质文化的属性,它对工艺美术史的勾勒都是通过对各个历史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工艺品种的叙述和描绘来完成的,翔实的史料经过作者的整理排比,显得格外有说服力,并根据史料的叙述,辅以多张工艺品的图片,图文并茂地说明某一时期的工艺美术概况,还历史以本来面目。本书对学习和研究我国工艺美术发展史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我国竹纸的发明及制造技术的不断改良,为社会提供了一种廉价的书写、印刷材料,对文化的传播、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本书在大量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就我国各地现存的手工竹纸制作技艺进行了记录分析;同时结合历史文献,就几种主要竹纸的传统制作工艺进行了还原和剖析;并运用科技手段,探讨了竹纸制造工艺的科学内涵及与纸张理化性能的关系。本书是首次将田野调查、文献整理与科学实验手段想结合,开展竹纸制作技艺系统研究的成果。
《村寨里的纸文明 中国少数民族剪纸艺术传统调查与研究》项目为中央美院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前后历时十五年之久不间断地进行田野考察研究工作,记录整理的抢救性档案成果。全书共计8卷本,首次收录了藏族、傣族、哈尼族、布朗族等20多个少数民族的调查文本,共计200多万字,近万幅图片,向我们展示了少数民族文化和剪纸艺术的多样性。本书为第四卷,介绍了侗族、彝族、白族、纳西族、水族的剪纸。
为什么我们发现有的艺术品很美,有的却不美?美,从人类文明诞生之初绵延至今,同时也在影响着人类的未来。无论是一幅画、一首诗,还是一尊雕塑,它们都是创作者理解美的智慧结晶,我们作为观察者应如何全面分析作品中蕴含的创造力和潜力,如何解读创作者的用意呢? 在本书中,查尔斯 塔利亚费罗以经典的艺术品为例,巧妙地引导我们了解世界各地的艺术和美的概念,进而阐释美学的精髓。从柏拉图的诗歌到林戈 斯塔尔的鼓,本书是一本完美的美学入门读物,适合所有对美学感兴趣的人。 ● 本书是湛庐文化重磅推出的 新核心素养 系列图书之一。 新核心素养 系列致力于推广通识阅读,扩展读者知识广度,培养批判性思考的能力,涵盖哲学、心理学、法律、艺术、物理学、生物科技等诸多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领域的读本。
本书主要反映改革开放年代,在经济、文化双重发展的背景下,上海收藏业和艺术品市场所经历的改革、创新和变迁。 上海在晚清民国形成了中国收藏的 半壁江山 。在计划经济时代,中国的文物和艺术品收藏以国藏、国营为主,传统的文人收藏和民间收藏曾一度沉寂。改革开放之后,上海收藏业展现出了更多的内在活力。收藏以及相关的艺术品市场是一个产业链,它由供给、中介、需求、产品和价格等诸要素组成。本书从拍卖、艺博会、画廊、古玩城、非公美术馆、非公博物馆、艺术家、收藏家等方面选取了八个典型的事例,分别反映上述几个方面的特点及相互关系。并用一篇反映事物发生的时代背景、作用和相互间逻辑关系的概述将这些案例形成体系。这些案例,以历史的观点总结经验,既反映我们走过的历程,又给后人以启示。作为历史性贡献和阶段性成
春路雨添花,花动一山春色。 自古人们就爱赏花、咏花。本书将热缩片和古风唯美花卉相结合,把唯美的古风花卉手工制作技法分享给大家。 全书共6章。第1章是制作热缩片花卉的准备工作;第2章是热缩片花卉制作的基本手法;第3章至第5章分别是热热身吧、初入佳境和深入阶段,分别讲解了基础、中级和高级三种不同难度的热缩片花卉的制作方法;第6章是热缩片花卉的应用,热缩片花卉饰品的制作方法。 本书案例图片精美,步骤详细,从浅入深,并且配有纸型图,可以帮助读者快速上手,适合古风爱好者和手工爱好者阅读。快来跟随本书,制作属于自己的热缩片花卉吧。
从2016年2月 2018年12月,作者用3年时间先后寻访了长沙、浏阳、湘潭、娄底、岳阳、常德、益阳、邵阳、凤凰、永州等地,采访了50余位匠人,记录了40种湖南传统手艺的传承现状。受访者大体为两类,一类是有着家族传承史,长的传承到第9代;另一类是拜师学艺后终身执业者。受访者中,有20位已经进入了国家、省、市、区级的 非遗 名录,拥有一定的社会声誉与地位,如湘西银饰制作者龙吉堂、长沙铜官陶瓷炼制作者刘志广,他们用一颗匠心和一双手,造出世间至美之物;其余20位均为民间的传统手艺人,散布在街头巷尾里的纯粹的手艺谋生者,如遵循传统制造法的制香者、捞刀河后的打刀人,他们的手艺留存在普通人的生活中。 《手艺》反映了近年湖南传统手艺的传承现状和从业者生存现状,书中文字与照片记录了手工时代的朴素与浪漫,也成为湖南工匠
本书是对中国传统工艺文化及其进入现代社会之后实现产业化生产过程的研究,主要内容包括上下两篇,上篇追溯了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渊源发展、类型特征、分布状况和现代转型等;下篇主要研究传统工艺美术产业化发展后的现状、空间、未来发展等内容;附录部分遴选了传统工艺美术及其产业化发展的六个典型案例作为研究样本,提供延伸阅读和思考。本书通过对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和其产业化发展的全面研究,系统呈现了作为特色文化的传统工艺美术和重要的特色文化产业门类的发展过程,在学理性的总结和思考的同时,通过实践案例等的分析,使得该著作兼具资料性、可读性和一定的理论性。
实体模型制作是一种常用的设计方法,其作用并不在于制作实体模型本身,而在于通过模型制作过程帮助与推导设计,这在高等院校艺术设计相关专业中是一项不可或缺的途径。本书涉及建筑模型、室内模型、景观模型、产品模型等,其特色与重点是通过具体的案例,教会学生如何利用实体模型来帮助完成设计创作。 本书共分五章,包括实体模型概述、实体模型制作基础、实体模型制作材料和工具、实体模型的形态塑造和制作技法、实体模型在设计中的应用。适合作为高等院校环境艺术设计、室内设计、景观设计、产品设计及相关专业的教材或教学辅导用书。
陶瓷艺术是中国艺术重要的组成部分。虽然许多研究中国艺术史的论著偶辟专辛论及陶瓷艺术,或更多的仅在工艺笑术史中分篇介绍陶瓷,但从艺术史角度系统而集中论述中国陶塑艺术发展的学术专著似乎还不多见,这对中国艺术史的研究不能不说是一个缺憾。李艾东先生集数年之功,终于完成了这部《中国陶塑艺术研究》,其所作出的辛勤努力是很有价值的。 中华艺术源远流长,陶艺则是这艺术长河中璀璨的浪花。陶艺创造是华夏先民早的创造活动,它与人类日常的物质生活息息相关,而且熔铸着人类早的审美精神追求和艺术创造才能。在中国艺术长期的发展历程中,陶艺创造更不断地被注入了更丰富的精神和审关元素,以至成为中华古代审关艺术中绚丽的结晶。在《中国陶塑艺术研究》这部专著中,艾东先生对中国陶塑的发展历史进行了清晰的梳理,
《中国徽州雕刻艺术 砖雕卷》为异形8开,29个印张,四色精印、精装。本卷分为4单元18类约731张图,门罩是砖雕艺术的重点,*单元为建筑外观全景;第二单元为民宅、祠堂之门楼、门罩全景;第三单元为民宅、祠堂的门楼、门罩之类砖雕的构件等;第四单元为其他砖雕物件。内容采用图文形式,以图片为主,选图系统、专业、权威;以介绍性的说明文字为辅,每卷前辅以适当论述,文字通俗易懂,并有一定的专业见地。
本书从佛教发展史、考古学及美术创作等角度,介绍了敦煌北朝佛教艺术的源流、内涵及壁画中的美学特征和美学意义,分析了当时宗教与政治、经济之间的关系,以及外来的佛教艺术与汉文化之间的融合,使读者能够全面了解敦煌北朝时期的佛教艺术。
本丛书从获得“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荣誉称号的手工艺人中选取符合条件的大师作为研究对象,每卷独立推出一位大师,全景再现大师的生平事迹和艺术成就。整套丛书保持风格的连贯性和研究水平的一致性。各卷的主要内容包括大师口述史、专家对大师艺术成就的评述、大师作品、大师创作年表几个部分,有条件地附录大师作品的收藏和拍卖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