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百年波澜壮阔,风云际会,老广告好 像涓涓细流,悄无声息地渗透在历史的航程中,老 广告老商标画面所表现出的东西,几乎涉及社会生 活的各个层面,可谓包罗万象。老广告、老商标画 面不仅可以折射时代,也能勾起人们对过往生活的 回味。老广告揭示了什么是中国文化,什么是东方 传统,什么是民俗风尚,什么是百姓生活,还有, 什么是前尘往事的一种温暖。由国庆的研究既关注 老广告的画面美,又重视它所承载的商业文明的历 史价值,通过老广告,使读者对其所折射的中国文 化和东方传统心存敬意。每一张广告的背后,作者 都在掰开揉碎地给你讲那个年月的故事,甚至是传 说。
两个人是指郭佩珍、刘兰英这两位陕北*民间剪纸艺术传承大师。两位剪纸大师的作品,集中体现了陕北的地域风情与文化内涵。本书即是作者对郭佩珍、刘兰英两位剪纸大师的长期跟踪采访记录的呈现,是关于两位剪纸大师的作品分析与艺术思想探寻,也是关于民间剪纸艺术生存状态的考察与忧思。
作者看到久违了的皮影戏,知道了晋国古都侯马有这么一批为皮影执著奉献的民间艺人们,也算是真正认识了这一民间艺术形式。皮影戏,又叫“灯戏”或“影戏”,是中国民间古老的剧种之一,据传已有两干多年的历史了。它植根于广大人民群众之中,操作简便,亦幻亦真,千奇百怪,无所不能,从汉代一直流传至今,是干百年来神人同乐的演出形式。经过祖国各地历代民间艺术家的不断辛勤创造,逐渐形成每个地区独特的艺术风格,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形成了北京皮影、河北皮影、山东皮影、山西皮影、陕西皮影、青海皮影、宁夏皮影等不同的艺术流派,从造型到唱腔都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大好局面。当然,中国的皮影戏也深受世界艺术界的瞩目。法国著名电影史学家乔治 萨杜尔在其巨著《电影通史》中把皮影戏称为“电影的前驱”。这“前驱”起
本书对国内外学术界对于中民间美术的进行研究。 民间色彩应用体现出 有用性 的特点;它具有象征符号内涵,是一种通过歌舞、话语、民间信仰、文化空间等载体传播的色彩文化基因。由于民间技艺通过师傅带徒弟、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因此在典籍中有关民间美术色彩的论述鲜见记载。但是,从文化的共时性研究可以看出,民间美术色彩包含了民众的精神信仰,是一种文化基因和共识,是人们情感沟通的桥梁,所以民间美术色彩可以看作解密中国传统文化和精神信仰的钥匙。本书它们进行深入的挖掘与研究,从保护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角度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流布于苏北的香火戏,在民间时隐时现,人们似乎已忽略了它的存在。它的聚则社会、散而无形的特性,使人们很难摸清它的踪迹。这个披着自然宗教外衣的民问社团,体现了民间文化的万千气象。似紧裹着厚厚毛皮的“麝香囊”,时时散发出沁人心脾的芳香,引得人们无限的神往。为探其究竟,多少年来有心者穷其精力,试图揭露它的真面目,但这种“落后的文化”早已给文明社会冲刷得支离破碎、体无完肤。即有得一二者,只见一斑,甚至有“郢书燕说”之嫌。要观其全豹,则非一日之功所能为。 今天呈现在读者面前的《香火戏考》是本人用20多年的时间深入探究汇考而成的,基本包含了它的全部。 曲六乙先生认为:“流布于江淮地区的香火戏(僮子戏),作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具有原始活态文化特征和深厚的历史文化意蕴,尽管由于历史
《民间年画的技艺表现与民俗志书 写--以朱仙镇为调查点》立足于田野调查,对朱仙镇 木版年画的制作流程、步骤、技法、原料、时空要求 等展开翔实描述,完整复原出年画制作的整个过程。 并且着重以年画的制作群体为考察对象,通过对老艺 人们口述资料包括个人生活史、家族史以及非物质文 化遗产等对年画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事件的记录和阐 释,把握年画制作技艺韵传承群体的品格个性,揭示 了传承年画制作技艺这一群体的形象特点,进而探究 年画技艺是如何在代际之间、家族内部以及不同时期 得到传播的,构建年画技艺的传承机制以及梳理出年 画题材内容的演进脉络。这些,都为民间技艺的民俗 志书写提供了一个综合性的实践范例。
蒙古族地区的唐卡艺术是从藏区伴随藏传 传入的,它是融合了藏传 唐卡艺术、蒙古族的传统绘画艺术及汉族的佛教绘画艺术而形成的一种具有独特艺术构图和丰富美丽图像的艺术。 本书从多视角、多维度展示了内蒙古地区历史上及现当代唐卡艺术的成就,填补了该研究的空白,成为内蒙古地区介绍蒙古唐卡的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