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百年波澜壮阔,风云际会,老广告好 像涓涓细流,悄无声息地渗透在历史的航程中,老 广告老商标画面所表现出的东西,几乎涉及社会生 活的各个层面,可谓包罗万象。老广告、老商标画 面不仅可以折射时代,也能勾起人们对过往生活的 回味。老广告揭示了什么是中国文化,什么是东方 传统,什么是民俗风尚,什么是百姓生活,还有, 什么是前尘往事的一种温暖。由国庆的研究既关注 老广告的画面美,又重视它所承载的商业文明的历 史价值,通过老广告,使读者对其所折射的中国文 化和东方传统心存敬意。每一张广告的背后,作者 都在掰开揉碎地给你讲那个年月的故事,甚至是传 说。
两个人是指郭佩珍、刘兰英这两位陕北*民间剪纸艺术传承大师。两位剪纸大师的作品,集中体现了陕北的地域风情与文化内涵。本书即是作者对郭佩珍、刘兰英两位剪纸大师的长期跟踪采访记录的呈现,是关于两位剪纸大师的作品分析与艺术思想探寻,也是关于民间剪纸艺术生存状态的考察与忧思。
作者看到久违了的皮影戏,知道了晋国古都侯马有这么一批为皮影执著奉献的民间艺人们,也算是真正认识了这一民间艺术形式。皮影戏,又叫“灯戏”或“影戏”,是中国民间古老的剧种之一,据传已有两干多年的历史了。它植根于广大人民群众之中,操作简便,亦幻亦真,千奇百怪,无所不能,从汉代一直流传至今,是干百年来神人同乐的演出形式。经过祖国各地历代民间艺术家的不断辛勤创造,逐渐形成每个地区独特的艺术风格,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形成了北京皮影、河北皮影、山东皮影、山西皮影、陕西皮影、青海皮影、宁夏皮影等不同的艺术流派,从造型到唱腔都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大好局面。当然,中国的皮影戏也深受世界艺术界的瞩目。法国著名电影史学家乔治 萨杜尔在其巨著《电影通史》中把皮影戏称为“电影的前驱”。这“前驱”起
本书对国内外学术界对于中民间美术的进行研究。 民间色彩应用体现出 有用性 的特点;它具有象征符号内涵,是一种通过歌舞、话语、民间信仰、文化空间等载体传播的色彩文化基因。由于民间技艺通过师傅带徒弟、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因此在典籍中有关民间美术色彩的论述鲜见记载。但是,从文化的共时性研究可以看出,民间美术色彩包含了民众的精神信仰,是一种文化基因和共识,是人们情感沟通的桥梁,所以民间美术色彩可以看作解密中国传统文化和精神信仰的钥匙。本书它们进行深入的挖掘与研究,从保护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角度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流布于苏北的香火戏,在民间时隐时现,人们似乎已忽略了它的存在。它的聚则社会、散而无形的特性,使人们很难摸清它的踪迹。这个披着自然宗教外衣的民问社团,体现了民间文化的万千气象。似紧裹着厚厚毛皮的“麝香囊”,时时散发出沁人心脾的芳香,引得人们无限的神往。为探其究竟,多少年来有心者穷其精力,试图揭露它的真面目,但这种“落后的文化”早已给文明社会冲刷得支离破碎、体无完肤。即有得一二者,只见一斑,甚至有“郢书燕说”之嫌。要观其全豹,则非一日之功所能为。 今天呈现在读者面前的《香火戏考》是本人用20多年的时间深入探究汇考而成的,基本包含了它的全部。 曲六乙先生认为:“流布于江淮地区的香火戏(僮子戏),作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具有原始活态文化特征和深厚的历史文化意蕴,尽管由于历史
《风景文丛:中国乡土手工艺(3)》是作者第三部有关中国乡土手工个案的图文书。是继颇受好评的《中国乡土手工艺》(一)与续篇之后,作者又历时五年推出的再续篇。 中国乡土手工艺的没落与衰亡正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绝唱,愈来愈受到整个社会的重视。作者在这几年辗转各地亲身采访中获得了大量一手资料,从中辑录了做年糕、黄酱、粉条,制普洱茶、葡萄酒、烟叶,以及织锦、地毯、铜、锡、玉器等45个中国民间乡土手工艺个案,主要集中于吃、穿、用、玩等非工艺品类的生活工艺。这些个案包括采访时间、地点、人物等信息,既用文字如实记录这45位手艺人的生存演变及现状,又用图片记录手工艺的生产制作过程及生活环境,还罗列出每种工艺的制作工序。 质朴的文字,鲜活的图片,构成了一个个具有现场感的亲切、自然和因手艺面临消失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