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由“津京诲言录”“习武笔记”“五行掌法”“形意 法”“形意拳术见闻论”四部分组成。 “津京诲言录”为杨立德先生写给高足刘长国的书信精选而成。刘长国1966年师从杨先生学艺,因住在北京,与杨立德先生分居京津两地,杨先生平时经常通过书信方式向他传授拳艺,得暇相见时再口传面授。30余年,累计书信500余封,面授几十次。刘长国精选书信中拳学至要内容集成为“津京诲言录”。此部分是杨先生传授刘长国拳艺的珍言秘语,言语浅俗,析理准确,深入浅出。以其丰富的习拳经验、精诚的实践体悟,将玄妙无形的拳理、功境,讲述得明白无误,真可谓“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其文看似散漫无羁,细读方知有暗线穿引其中。 “习武笔记”是杨立德先生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近20年学拳笔记摘选,这些体悟与经历的记录朴实、真切。 “五行掌
本书是由武学泰斗王培生对吴式太极拳的全面解读,全书由浅入深地介绍了吴式太极拳的基本构成、动作要领和对太极拳多方面问题的解答;详细解释了习练三十七式拳架的动作要领,并阐述了太极拳原理和实用价值,其中介绍的神、意、气、劲等的运用,对于太极习练者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
本书为杨澄甫的外姓弟子董英杰1948年在中华书局(香港)出版的《太极拳释义》的点校本。董为杨家具代表性的弟子,民国时期南京打擂,打败了英国拳王,并于1931年协助杨澄甫整理《太极拳使用法》。本书主要内容即是以董对太极拳的理解,对《太极源流支派论》、《王宗岳太极拳论》以及《十三势歌》《八字歌》等经典太极拳理论做了详解。此外,董英杰结合所学自创“董英杰太极快拳”于本书首次呈现。
传统武术本是从古代战场上防身保命、破阵杀敌的战斗技术演变而来的,从本质上来讲,传统武术与有完备规则保护运动员人身安全的竞技型格斗术是 不同的两个体系。而传统武术之所以具备极强的实战性,是因为在瞬间决生死的古战场上,武艺的 价值在于高效地令敌人丧失战斗能力。 本书从力学、解剖学、认知心理学等现代学科的角度,对多门传统武术的技法进行分析和解读,力求展现出一个全面、立体、多维度的传统武术世界。
书稿《土家族武术文化研究》以土家族这一单一少数民族的武术文化为对象,借鉴文化人类学、历史学、民俗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与方法,纵向寻译了土家族先民尚武的历史记忆,论证了其崇武尚勇民族性格形成的社会历史归因
本书以高校体育德育及实现路径研究为主线,运用毛泽东体育思想分析为依据,借鉴国外体育教育有效经验模式,融会贯通体育学、教育学、伦理学等学科原理,以毛泽东体育思想反观当代体育德育的现状问题,确定相应的研究
《陈氏太极拳图说》(简体版)是在陈鑫所著《太极拳图画讲义》基础上,经后人整理、修订,重新补写而成,主要介绍了陈氏太极拳架六十四势的练法,以及太极拳的基本理论,并阐述了陈氏太极拳发展脉络和时人的评述文章。书中配以古朴的示意图,以描绘动作运行方式,阐释拳理。
本套书是日本东部大学吉福康郎教授多年的研究和实践成果。作者从力学、解剖学、认知心理学等现代学科的角度,用问答式解决了武术拳击、柔道、空手道、泰拳等164个在原理和技法上的研究问题,包括击打、拳法、腿
《太极要义》为《黄元秀武学辑录》中的一本。本书将典籍转换为简体重新出版,对当代太极拳的传承与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书中,作者不仅讲拳法理论,还有习拳的经验之谈。搜集武术先贤之大成,阐明武者修炼、健身、保养、交战的综合理论,可谓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武术丛谈续编》为《黄元秀武学辑录》中的一本。本书将典籍转换为简体重新出版,对当代太极拳的传承与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书辑录了关于太极拳的名称、歌诀等,对太极拳的一招一式进行图解,插图动态十足,避免了只讲理论的枯燥。搜集武术先贤之大成,阐明武者修炼、健身、保养、交战的综合理论,可谓理论与实践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