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中国国家地理》杂志推出了一期山东专辑。杂志封面醒目写着七个大字:山东,中国的缩影。 重读山东,可以一窥中国的现代化成就。 这片傍山靠海、地图形状呈雄鹰壮的齐鲁大地,是孔子的诞生地,中国儒家文化的发源地。 多年来,山东不仅是中国文化发展的高地和引领者,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火车头和示范镇。 山东是土改的探索者和现代农业强省,东明县联产承包比凤阳还要早半年,而当下寿光是中国的菜篮子。 山东是工业经济的先行者和品牌经济强省。诞生了像海尔、海信、潍柴、魏桥、浪潮等众多知名品牌,涌现出了像张瑞敏、周厚健、谭旭光、张士平、孙丕恕等一批厚实、低调、保守而又开放的鲁商明星。海尔管理哲学还走上哈佛课堂,成为世界企业的学习案例。 青岛、烟台、济南、淄博、威海等16个地市,在不同行业都涌现出了一大
本书从产业组织和创新区位的分析出发,追溯了产业集群理论和政策研究的本源;从技术变化和全球竞争的视角,论述了集群政策的目标、内涵和行动的要义。书中提供了多个案例,剖析了创新集群的经验以及非创新集群的困境和升级途径。全书文句精炼,通俗易懂,深入浅出。
本书从合肥近30年的飞速发展现象分析入手,揭示其在不同阶段的发展特点及规律;在吸纳三螺旋理论与硅谷实践经验之精华的基础上,结合中国二元经济的特点,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四螺旋理论,后分别从研究型大学、创新金融、有为的政府、创新型企业四个方面对合肥逆袭成功的深层原因进行详细剖析,最后,探讨四螺旋支持的创新链 创新生态 城市发展之间的内在机制,较为全面、深入地揭示合肥成功逆袭的内在密码。 本书可供企业管理、创新管理研究者以及政府管理者参考阅读。
什么是自贸区?自贸区的类型与功能有哪些?自贸区是如何发展的?成立自贸区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好处?自贸区作为国家改革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提供了什么样的发展新机遇?本书详细梳理了中国自贸区的成立和发展历程,阐述了自贸区与 一带一路 的战略对接,论述了自贸区带来的发展新机遇,全方位解读了自贸区的一系列创新举措,介绍了建立自贸区为普通百姓生活带来的好处,并分析了自贸区建设面临的挑战以及应对建议,帮助读者对自贸区有一个全方位、立体的认知。本书适合在自贸区工作与生活的人士阅读,适合想要在自贸区创业、就业的人士阅读,也可作为对自贸区感兴趣的人士阅读。
本书试图将ILOG CPLEX与供应链管理中的关键优化问题结合起来。首先介绍CPLEX的基本功能,以及CPLEX OPL建模语言的语法。然后在此基础上,结合供应链管理中供应链网络设计、生产计划、车辆调度等一系列重要问题,系统性建立相应实例的运筹优化模型。后,本书通过构建CPLEX项目,有效实现了问题求解。 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理工科类、人文社科类各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材和参考用书,也可供科技工作者和教师学习和应用CPLEX平台解决企业供应链管理问题时参考,还可以作为读者查询供应链运作优化问题求解方法的工具书。
我国正处于改革不断深化的重要历史关头,要使少数民族地区从不发达的现实起点上逐步缩小与全国总体发展水平的差距,肯定会遇到因利益分配、人员流动、生产和生活方式变迁所引.起的各种社会问题。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我国边疆稳定和民族团结已经成为能否实现新世纪伟大战略目标的关键因素。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国蒙古学文库》库的内容包括中国蒙古族的历史与现状、经济、军事、教育、法律、宗教、文化、艺术、哲学及社会思想、科技史及文物考古、风俗习惯。其中许多课题是国内外很少有人研究的新课题。文库反映了近十年来中国蒙古学发展的情况,反映了中国蒙古学研究的*成就和学术水平,是一套集思想性、科学性、学术性为一体的学术著作。 本书是该文库的其中一本,供相关读者阅读研究。
此书从近期资本主义与城市化发展历史开始,再对现代城市进行全面且复杂的探讨,并揭示了第三次城市化浪潮的动力。其主要特征是全球资本主义逐渐转向以技术密集型产品、金融服务与电影、音乐、时尚等创意产品为主的生产形式。作者深入探究了这一认知与文化经济转向如何从整体上改变现代经济景观,特别是世界城市的形态与功能。斯科特凭借其前沿的研究与数十年的经验,在认识与解释过去的城市如何在竞合关系紧密的全球经济空间的复杂系统中得到重塑并取得新的突破方面有了长足的进展,对当前的城市现状研究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这一富有创新性的著作从多个方面对21世纪新的资本主义形式如何影响和塑造城市化进程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本书聚焦产业链政策理论与实践,分析了产业政策的演进和面临的新问题。其次,又围绕产业链政策实践,梳理总结出各地方开展产业链政策实践探索的典型模式。再次,从理论基础、概念内涵、主要特征、概念辨析等方面探讨产业链政策相关理论,并创新地构建了由产业链节点政策、产业链连接政策和产业链价值政策组成的理论框架体系。最后,针对我国产业链政策需要解决的产业链被动脱钩、效率低下、低端锁定和生态失衡四大问题,从"点、线、面 三个维度提出加快构建我国产业链政策体系的建议。
辽宁省海陆兼备,自然资源丰富,经济社会发展先天条件优越;辽宁省曾经是共和国长子,国家 一五 、 二五 建设时期得到了大量投资,为全国的工业化、城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改革开放后,辽宁省受到偏公的经济结构、偏重的产业结构和 资源诅咒 现象的制约,其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等方面遭遇了巨大挑战。21世纪初,国家提出了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战略,使辽宁省获得了新的发展机遇,也曾出现了率先崛起的迹象。但近几年伴随世界经济的不景气和全国产能过剩、节能减排等压力,辽宁振兴又遇到了新的困难。因此,辽宁省经济地理研究意义重大,但其复杂性、艰巨性也可想而知。本书从资源环境基础、行政区域演化与现实格局、资源开发利用评价、区域开发与经济发展特征、基础产业及其布局等九个方面对辽宁省经济地理的内容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梳
值此辞旧迎新之际,欣喜地看到《软科学研究报告——魅力石景山 北京CRD》一书面世了。作为石景山区坚持科学决策、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区域转型的重要辅助,本书凝练了近年来区域经济社会转型研究的成果精华,客观反映了石景山区从传统工业区向首都文化娱乐休闲区(CRD)转型的思考历程。 随着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落实、首钢搬迁调整方案的实施和整建制农转居的深化,石景山区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战略转型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石景山区委区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确立了“打造北京CRD,构建和谐石景山,建设现代化首都新城区”的中长期发展战略。历经奥运的洗礼和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以文化创意产业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在石景山区破茧而出,获得蓬勃发展,在北京乃至全国树立了品牌。石景山区这个伴随新中国60年成长的首都重
本书突出综合性、原创性和前瞻性,在经济新常态和青海奋力打造“三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围绕财税金融体制改革、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稳增长调结构、全面推进依法治省的等重大现实问题,从战略高度对2016年乃至“十三五”时期青海面临的形势进行了综合阐释和认真分析,对青海全面深化改革和加快发展进行了科学预测和理性研判。
朱英明编著的《产业集聚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研究》以产业集聚作为研究主线,对我国产业集聚、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问题进行系统研究。《产业集聚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研究》研究内容包括七章:章在新经济地理学框架下,利用相关省级数据,在中国式财政分权(纵向竞争)和地方政府竞争(横向竞争)双重背景下,对资源短缺和环境损害是否对工业集聚产生约束作用问题进行实证研究。第二章对江苏省工业化和产业集聚的特征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通过建立工业化指标和产业集聚指标之间的面板数据模型,分别从江苏省和三大区域的角度进行回归分析,详细阐述了产业集聚对工业化的影响。第三章对江苏省城市化水平和产业集聚水平进行分析。通过建立城市化水平指标与产业集聚指标之间的。 面板数据回归模型,分别对江苏省和三大区域所有行业及典
本书是中国信息化百人会对信息经济研究连续出版的第四本,继承了2014和2016年的研究成果,对全球、中国及省域数字经济发展态势进行了持续跟踪,并重点聚焦于产业转型发展,剖析了信息通信技术与产业融合的机制和路径,研究中国产业数字经济的发展水平、特点、规律和趋势,并围绕数字基础设施、平台经济、平台治理、组织模式变革、数字经济就业、数字人才等数字经济发展中的重点问题和领域,探索数字经济时代新基础、新模式、新业态的内涵、特征、机制和趋势,力求为推动数字经济发展提供决策参考依据。
本书共分综合篇、行业篇、区域篇、园区篇、企业篇、政策篇、热点篇和展望篇八个部分,以数据、图表、案例、热点等多种形式,从不同的方面和角度,重点分析总结了2020年以来国内外安全产业发展情况,对2020年我国安全产业发展中的动态与问题、重点行业(领域)、重点地区、典型企业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分析,并对2021年我国安全产业发展的趋势和方向进行了展望。 本书可为政府部门、相关企业及从事相关政策制定、管理决策和咨询研究的人员提供参考,也可以供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及对工业技术行业感兴趣的读者学习阅读。
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是构成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科学评价、度量、判断不同区域高质量发展的程度对于推进国家高质量发展的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研究报告在系统梳理高质量发展文献资讯的基础上,运用变异系数--主成分分析评价模型,构建了由绿色生态高质量、社会人文高质量、企业发展高质量、经济效率高质量、开放创新高质量、民生共享高质量六个一级指标,每个一级指标下又有若干二级指标构成的评价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通过采集近 10 万个数据,实证分析了我国 286 个地级城市的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 研究报告对于各个城市践行国家高质量发展战略,洞察自身高质量发展的优势及不足,从来有针对地加以改善、提升,夯实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提升高质量发展的能力和层次有相当的指导意义。
本书正文部分共有11个章节,*章题为 一带一路 合作空间拓展及宁镇扬区域协调发展政策研究 。 一带一路 和长江经济带是中国沟通海外和内陆、东西和南北的重要通道,是新形势下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渠道。本章详细研究了宁镇扬区域作为长江经济区的核心区域,与 一带一路 政策相辅相成的协调发展政策。 第二章题为 两落地、一融合 聚力校地合作,推动区域产业发展 。针对南京 两落地、一融合 (科技成果项目落地、新型研发机构落地,校地融合发展)工程,详细阐述宁镇扬区域科创资源利用与校地合作等方面的问题,研究科技创新生态系统和区域产业导向。 第三章题为 经济新常态下实现宁镇扬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崛起的途径 。针对经济新常态下经济发展需求和可持续发展方向,详细研究如何以生态保护为前提,大力发展经济,以实现绿色崛
本书是关于区域发展的经济理论与实证分析的研究专著。本书主要有四个特点。一是突出区域发展的动态过程,对区域经济格局演进的过程和机理做出经济学解释。二是突出区域经济的空间相互作用及其对区域发展格局演进的作用。本书第三章到第五章主要考察和分析区域发展的动态过程及空间过程。三是从中长期发展的视野考察区域发展过程,突出区域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和谐共生和可持续发展。本书第六章至第八章主要是基于区域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理念展开分析和论述。四是突出"过程机理模拟"的研究主线,通过格局变化分析揭示区域经济的动态过程及空间过程,进而探讨产业空间组织和区域经济格局演进的驱动因素与经济学机理,*后对区域经济的空间组织与绿色转型进行动态模拟分析。
成渝经济区是我国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单元,本书从成渝地区的城镇化与经济发展水平适应性、城市规模与空间结构、城市相互作用于空间经济联系、城市工业职能演变、成渝工业结构相似性、城市工业集聚效应等方面对成渝经济区了进行了全方位的考察。本书为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