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作者近年的研究和实践经验,本书前三章系统地介绍了地方政府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的发行背景及近三年来发行情况,系统介绍了当前我国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的发行规模,发行流程及国家政策鼓励的资金使用范围。第四章专门就自平衡专项债资金使用领域做了深入的分析,紧贴当前的热点如土储、棚改、教育、医疗、产业园区、收费公路、乡村振兴、供水污水等,结合我们做过的成熟案例,对案例的策划难点做了详细的介绍。第五章重点阐述了自平衡专项债的财务测算,以及满足什么样的条件才是合格的自平衡专项债,通过实例分析使读者更便于理解和操作。第六章就当下地方政府合法融资两大路径(PPP和专项债)的结合使用做了前瞻性的分析。第七章就全寿命周期下绩效管理的必要性、绩效设计等前沿问题抛砖引玉的介绍,并就全寿命周期管理存在的问题给
本书运用共同富裕、乡村振兴、红色资源价值转化、农村经济及企业运营管理等研究成果,通过对浙江丽水市的红色乡镇(村落)及其运营主体,开展实地访谈、问卷调查与实证研究,揭示乡村红色资源价值转化的作用机制、现实路径及实践模式,为促进乡村红色资源价值转化提供决策参考。全书共十一章,每一章内容包括问题提出、文献回顾、实证分析或理论拓展及研究小结。书中涵盖了有助于提升促进乡村红色资源价值转化的内容,包括:乡村红色资源价值转化面临的新情境,乡村红色资源价值转化的理论基础、作用机制、路径探索与模式选择,以及促进乡村红色资源价值转化的对策建议。 本书适合于从事乡村经济领域的政府管理者、科研工作者,以及文化产业与实践工作者等阅读。
此书从近期资本主义与城市化发展历史开始,再对现代城市进行全面且复杂的探讨,并揭示了第三次城市化浪潮的动力。其主要特征是全球资本主义逐渐转向以技术密集型产品、金融服务与电影、音乐、时尚等创意产品为主的生产形式。作者深入探究了这一认知与文化经济转向如何从整体上改变现代经济景观,特别是世界城市的形态与功能。斯科特凭借其前沿的研究与数十年的经验,在认识与解释过去的城市如何在竞合关系紧密的全球经济空间的复杂系统中得到重塑并取得新的突破方面有了长足的进展,对当前的城市现状研究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这一富有创新性的著作从多个方面对21世纪新的资本主义形式如何影响和塑造城市化进程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什么是自贸区?自贸区的类型与功能有哪些?自贸区是如何发展的?成立自贸区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好处?自贸区作为国家改革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提供了什么样的发展新机遇?本书详细梳理了中国自贸区的成立和发展历程,阐述了自贸区与 一带一路 的战略对接,论述了自贸区带来的发展新机遇,全方位解读了自贸区的一系列创新举措,介绍了建立自贸区为普通百姓生活带来的好处,并分析了自贸区建设面临的挑战以及应对建议,帮助读者对自贸区有一个全方位、立体的认知。本书适合在自贸区工作与生活的人士阅读,适合想要在自贸区创业、就业的人士阅读,也可作为对自贸区感兴趣的人士阅读。
本书收录了费孝通先生的《江村经济》《重访江村》《三访江村》三部经典作品。 《江村经济》是费孝通先生根据其1936年对中国东部太湖东南岸开弦弓村的实地考察,用英文写成的博士论文,在国外出版后,又被翻译成中文在国内出版。在本书中,作者围绕 土地的利用 和 农户家庭中再生产的过程 这两个主题,描述了中国农民的消费、生产、分配和交易等体系,表现了20世纪30年代中国农民生活的基本面貌。同当时的大多数中国农村一样,这个村庄正经历着一个巨大的变迁过程,本书对这个正在变化着的乡村经济的动力和问题也进行了充分的探究。 1957年5月,费孝通先生再访江村,看到了开弦弓村21年来的变化,也发现了该村发展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写下《重访江村》。 1981年,费孝通先生登上了45年前他留学英国时的母校的讲台,接受英国皇家人类学会颁发的198
西江系珠江主干流,其水资源、生态、航运交通以及流域经济的发展,既事关区域发展大计,也是国家的重大战略安全保障。加快西江区域协调发展,是国家西部大开发的要求,也是广西党委和政府的重大战略部署。 本书阐述走绿色生态之路是西江区域发展的战略选择。西江区域发展一方面应从国家层面以及跨省区域的战略高度推进西江区域水资源生态区建设,把西江流域建成中国南方水资源战略地区和华南“绿肺”:另一方面,应充分利用本区域的丰富资源,大力发展优势产业、绿色经济,提升核心竞争力。西江区域发展的目标应是:喝干净水,吸新鲜空气,吃绿色食品,住宜居城市,过幸福生活。
本书通过回顾西方城市化实践与理论的演进过程,并在梳理中国城市化的相关研究历程的基础上,围绕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城市化进程,回应全球化和中国体制转型的内外条件,对中国典型区域城市化动力与国际化进程进行描述与模式分析。通过历时态与共时态分析,作者力图展现地区城市化与国际化进程的阶段性特征,即在什么样的时空背景下,城市化会表现出什么样的形式过程,在这些过程中哪些因素在驱动着地区的城市化进程;地方政府在改革开放以来以何种方式发展地方工业化,并在区域城市化进程中扮演了何种角色;经济全球化对地区城市化进程产生了哪些影响,地方政府应对全球化的政策差异对于地区城市化进程有何影响;在嵌入和对接全球生产网络的过程中,地方产业的成长特征是什么,对城市空间结构产生了何种影响?通过对两个典型地区城
本书以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城市规划等式学科为研究的理论基础,从发展的驱动因素、成长路径等方面借鉴了国内外产业带的发展经验,并将这些理论与经验应用于京津滨产业带的研究中。在深入分析京津滨产业带未来的发展背景,为其整合与提升提供思路。本书的结论立足于京津冀区域发展基础上,对于京津冀城镇群,北京、天津及河北廊坊等城市,区县的规划和建设具有参考作用。同时,本书既有宏观的视野,又有微观的视角,对于京津滨产业带上各产业和企业的发展,国内外大型企业的选址和规划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本书主要从比较优势产业、出口主导产业以及进口需求等方面对俄罗斯、蒙古国和独联体其他六国的贸易进出口进行分析,旨在给读者完整呈现俄罗斯、蒙古国和独联体其他六国进出口贸易结构的全景信息。本书内容包括比较优势分析、主导产业分析、比较优势变化分析、进口需求及其变化分析。每章*节详细测算了各国2005年和2016年出口产品的比较优势指数,并从比较优势指数大小,具有显性比较优势的产品数量、排名前十的产品构成、产品所属种类来进行对比分析。第二节分析了出口主导产业的构成及变化情况,并将排名前十的比较优势产品和出口主导产品进行了一致性分析,探究各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在出口中是否具有主导作用。第三节为各国比较优势产业变化分析,既有对排名前100位的比较优势产品变化情况的描述性分析,又有回归分析,以此判断该国
"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战略系列研究"由背景研究、基线调查研究、战略研究、规划研究、片区扶贫相关问题研究、不同片区扶贫战略研究等内容组成,这些内容相互关联、互为一体。
2007年12月14日,长株潭城市群获批为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自获批之日至2008年5月,试验区主要进行了综合改革总体方案制定和区域规划修编的“顶层设计”工作。2008年6月进入实质性的重点启动工作。2009年将逐步全面启动,向实现科学跨越的目标迈进。 总报告:一是重点介绍了“顶层设计”所设定的试验区改革建设的主要目标和发展时段,建设发展的五大工程,综合配套的十项改革;二是分析论述了2008年试验区在改革建设的几个重点领域所取得的突破性进展和实际效果;三是提出了自2009年后,在改革建设逐步全面推进的过程中,建议突出“低碳”,以利于实现由传统的高碳经济发展模式向新型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抢占产业发展的战略制高点。 理论思考篇:主要是针对在试验区改革和建设的讨论中,
本书收录了吴晓求、张燕玲、赵悦、任兴洲、汪泓、黄剑辉、刘志勤、鲁政委、钮文新、董希淼、董少鹏、冯奎、许正中、陆继刚、王自强、李藏宇等知名专家学者的文章,从经济、社会、文化等不同维度,分析上海 五个中心 建设的经验与不足,既为上海的建设出谋划策,也为全国谋求转型开放的现代都市带去可借鉴的宝贵经验。
本书主要有以下内容:上篇,主要是规划指南,包括连片特困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县级实施规划编制指南、连片特困地区贫困村扶贫发展规划编制指南两大块。 下篇:规划编制的理论与方法,主要有:章新阶段扶贫开发政策概要、第二章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战略、第三章片区区域发展和扶贫攻坚总体规划的编制、第四章连片特困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县级实施规划的编制、第五章连片特困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县级实施规划与相关规划的衔接、第六章连片特困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县级实施规划的实施管理、第七章参与式整村推进扶贫规划编制的理论、方法与实践、第八章连片特困地区扶贫产业化与新型扶贫产业发展、第九章连片特困地区农村社区生态系统建设与环境风险规避、第十章贫困村农民合作组织的形成与发展、第十一章连片特困地区民族文
刘以雷编著的《西部大开发与新疆跨越式发展》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为指导,比较全面地对我国十年西部大开发的实践进行认真梳理和总结,紧紧围绕新疆改革和发展、稳定的实际,对新形势下新疆实施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新疆兵团的改革与发展进行了若干思考,特别是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应当高度关注的问题和处理好几对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同时,针对金融危机后,我国西部城乡一体化建设、经济可持续发展,构建新疆兵团金融体系、在新疆设立中国西部矿业基金,新疆大建设、大开放、大发展等诸多热点、难点问题也从不同层次和侧面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提出了很多具有建设性的构想和建议。《西部大开发与新疆跨越式发展》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很好结合,既有重要的理论性,也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践性,对新疆实现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及新
2010年 ,国务院批准实施《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本书以此为主题,全面系统总结了皖江示范区四年来建设与发展的情况,分析了新形势下示范区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纵横结合,有点有面,重点研究了安徽经济增长、产业转型升级,可为区域品牌建设,为中西部地区科学承接与发展提供示范。
本书对广州2013年经济运行情况作了深入分析,对2014年经济走势进行了合理预测,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并收录了与上述主题相关的重要研究成果。书中突出专家观点和学术视野,强调广州和珠三角区域特色,既是专家学者探讨宏观经济增长和城市发展战略的重要平台,又是社会大众了解相关动态和趋势的重要窗口。
《中国中部地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战略研究》(作者杨刚强)融合区位理论、竞争力理论、产业集聚理论和产业布局理论等,以促进 中部地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为核心目标,概述了中部地区农产品加工业发 展的现状、问题,着重对中部地区农产品加工业的经济效益、区域竞争力和集聚 与升级进行了分析,并在借鉴经济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明 确提出了中部地区农产品加工业的战略定位和发展方向。后,《中国中部地区 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战略研究》从企业、政府和行业协会三个层面提出了促进中部地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本书由总报告、主题篇、专题篇和实证篇四大部分组成。总报告分析认为,上海已经具备了打造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基础,但是成为全球科技创新中心还面临着严峻挑战。主题篇聚焦于科技创新宏观层面和政策环境方面。专题篇从上海城镇化、国企改革、沪港通和城市空间优化方面详细分析了科技创新现状及对上海经济转型发展的推动作用。实证篇选取上海现代物流业、工业设计业和文化创意产业分析科技创新对上海优势产业的作用。
本书是大连市各大高校、市委政策研究室、市政府经济研究中心、市财政局、市委、市政府咨询委员会的专家学者、研究人员以及部分企业家,对大连区域经济发展、社会问题深入研究,并提出的对策研究。它脱胎于受到了市委、市政府领导,高校专家学者及全市广大读者的一致好评的《建言献策集》系列丛书,从而使其在选题上更具针对性、更贴近实际,而且论证更加深入。本书对于学界、政界和企业界都极具参考借鉴价值。
本书围绕陕西全面深化改革,落实中共中央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对“十三五”时期陕西工业发展、新兴支柱产业培育、能源化工产业升级、培育信息消费、混合所有制经济、互联网金融及民间融资、制造业与物流业协同发展、深化陕韩经贸合作等问题进行了全面探索,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青海经济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2015)》是一部综合性、原创性、前瞻性的研究报告集成,以青海省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和生态建设等各领域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研究内容,从战略高度对青海经济社会发展进行综合分析和科学预测,真实、全面地反映青海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全书由青海省社会科学院组织长期从事青海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专家学者撰写,既有学者对青海现实或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认知和分析,也有不同区域、不同行业权威部门的看法和观点,力求为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提供高质量智力支持,为公共政策和社会政策选择提供理性参照,同时为各级党政领导、企业决策和社会公众提供资讯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