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合肥近30年的飞速发展现象分析入手,揭示其在不同阶段的发展特点及规律;在吸纳三螺旋理论与硅谷实践经验之精华的基础上,结合中国二元经济的特点,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四螺旋理论,后分别从研究型大学、创新金融、有为的政府、创新型企业四个方面对合肥逆袭成功的深层原因进行详细剖析,最后,探讨四螺旋支持的创新链 创新生态 城市发展之间的内在机制,较为全面、深入地揭示合肥成功逆袭的内在密码。 本书可供企业管理、创新管理研究者以及政府管理者参考阅读。
本书聚焦产业链政策理论与实践,分析了产业政策的演进和面临的新问题。其次,又围绕产业链政策实践,梳理总结出各地方开展产业链政策实践探索的典型模式。再次,从理论基础、概念内涵、主要特征、概念辨析等方面探讨产业链政策相关理论,并创新地构建了由产业链节点政策、产业链连接政策和产业链价值政策组成的理论框架体系。最后,针对我国产业链政策需要解决的产业链被动脱钩、效率低下、低端锁定和生态失衡四大问题,从"点、线、面 三个维度提出加快构建我国产业链政策体系的建议。
辽宁省海陆兼备,自然资源丰富,经济社会发展先天条件优越;辽宁省曾经是共和国长子,国家 一五 、 二五 建设时期得到了大量投资,为全国的工业化、城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改革开放后,辽宁省受到偏公的经济结构、偏重的产业结构和 资源诅咒 现象的制约,其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等方面遭遇了巨大挑战。21世纪初,国家提出了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战略,使辽宁省获得了新的发展机遇,也曾出现了率先崛起的迹象。但近几年伴随世界经济的不景气和全国产能过剩、节能减排等压力,辽宁振兴又遇到了新的困难。因此,辽宁省经济地理研究意义重大,但其复杂性、艰巨性也可想而知。本书从资源环境基础、行政区域演化与现实格局、资源开发利用评价、区域开发与经济发展特征、基础产业及其布局等九个方面对辽宁省经济地理的内容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梳
朱英明编著的《产业集聚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研究》以产业集聚作为研究主线,对我国产业集聚、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问题进行系统研究。《产业集聚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研究》研究内容包括七章:章在新经济地理学框架下,利用相关省级数据,在中国式财政分权(纵向竞争)和地方政府竞争(横向竞争)双重背景下,对资源短缺和环境损害是否对工业集聚产生约束作用问题进行实证研究。第二章对江苏省工业化和产业集聚的特征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通过建立工业化指标和产业集聚指标之间的面板数据模型,分别从江苏省和三大区域的角度进行回归分析,详细阐述了产业集聚对工业化的影响。第三章对江苏省城市化水平和产业集聚水平进行分析。通过建立城市化水平指标与产业集聚指标之间的。 面板数据回归模型,分别对江苏省和三大区域所有行业及典
本书正文部分共有11个章节,*章题为 一带一路 合作空间拓展及宁镇扬区域协调发展政策研究 。 一带一路 和长江经济带是中国沟通海外和内陆、东西和南北的重要通道,是新形势下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渠道。本章详细研究了宁镇扬区域作为长江经济区的核心区域,与 一带一路 政策相辅相成的协调发展政策。 第二章题为 两落地、一融合 聚力校地合作,推动区域产业发展 。针对南京 两落地、一融合 (科技成果项目落地、新型研发机构落地,校地融合发展)工程,详细阐述宁镇扬区域科创资源利用与校地合作等方面的问题,研究科技创新生态系统和区域产业导向。 第三章题为 经济新常态下实现宁镇扬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崛起的途径 。针对经济新常态下经济发展需求和可持续发展方向,详细研究如何以生态保护为前提,大力发展经济,以实现绿色崛
成渝经济区是我国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单元,本书从成渝地区的城镇化与经济发展水平适应性、城市规模与空间结构、城市相互作用于空间经济联系、城市工业职能演变、成渝工业结构相似性、城市工业集聚效应等方面对成渝经济区了进行了全方位的考察。本书为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本书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是《长江经济带研究丛书.生态文明与绿色发展系列》之一。本书对推进质量型长江经济带发展的若干重大问题及理论、长江经济带发展问题与诊断、质量型长江经济带发展的路径机制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长江经济带研究丛书 的出版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将推动长江经济带研究的纵深发展,也为关注与研究长江经济带发展的专家学者提供了优秀的研究范例。
李志峰、黄南津、高魏、李金阳、农冰慧等编*的《北部湾中国沿海城市旅游化改造研究》希望通过文化的层面去思考一个城市乃至一个城市群的初步尝试,描述从中世纪到20世纪的北部湾重要的城市特征,着意呈现以往这些城市的建造者都做了些什么,为什么去做,在哪里做及何时去做,从而凸显其人脉与文脉。本书包括城市旅游化概述、北部湾中国沿岸历史变迁与城市沿革、今日北部湾、北部湾城市旅游发展评析与策略、环北部湾(广西)城市旅游化建设、环北部湾(广东)城市旅游化建设、国际旅游岛省会城市海口旅游化发展态势、研究个案:海口城市旅游化的提升实践、北部湾城市旅游化升级发展的思考。
企业组织作为一个复杂系统,在运作过程中不仅存在着大量连续渐变行为,也存在着一些较难预测和控制的离散突变行为。针对后者。徐岩*的《企业组织演化的*突变研究》运用*突变理论研究了企业组织在演化过程中一些离散突变行为的发生机理。 在宏观上,探讨了战略联盟由*初的合作稳定到*终意外地非计划性解体这一现象的发生机理;在中观上,以团队群体成员的知识共享行为为对象,研究了由共享到不共享这一变化的突变机理;在微观上,以员工心理契约和组织承诺的建立 破坏关系为主题,分析了两类突变过程即结构性突变和扰动性突跳发生的临界区域及其意义,为解释和预测突变的发生提供了理论指导。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国家战略实施已逾五年。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背景下,面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十三五时期,黄河三角洲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新的成就,探索积累了新的实践经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报告:2015》共分三个部分:部分总报告,是对2014年黄河三角洲地区总体发展情况的系统总结。第二部分是专题报告,对黄河三角洲经济增长态势、产业发展、上市公司、企业家能力提升、循环经济的运行效率、县市功能提升等六个议题进行了讨论。第三部分是附录,包括基础数据整理、重要的政策文件、黄河三角洲建设大事记等内容。本书为*哲学社会科学系列发展报告培育项目,每年出一本。
本书探讨了山东省各地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问题,以及各地区发挥区域经济优势,扬长避短,促进经济发展的问题。具体包括: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区域经济发展问题、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经济发展问题、山东省融入环渤海对接京津冀经济发展问题、山东省融入一带一路战略问题等等,以及全省区域发展战略推进机制问题、新常态下山东区域经济转型发展路径问题等等。山东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沿海与内陆地理条件、经济发展条件差距巨大,这一特点与全国经济布局与发展情况极为类似。因此,本书对山东省区域经济发展的探索对于认识和解决全国区域经济发展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珠江模式及其发展前景:广东民营经济发展路径研究》作者之一徐维先生尽管是医学专业背景,但从事管理工作近20年,具有较为扎实的理论功底、研究能力和实践感悟,且爱好广泛、善于思考、敏于观察,与广东许多民营企业家有深度的交往,对民营经济的发展模式、制度设计以及融资方式都有独到的见解。《珠江模式及其发展前景:广东民营经济发展路径研究》的另一位作者陈东平先生本身就是一位民营企业家,亲身经历过民营企业从艰苦创业到完善管理的全过程,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其思考和见地具有较强的说服力。两位作者掌握了大量的*手资料,阅读了大量的文献书籍,使该书既具有资料的丰富性也具有理论的厚重性,这是很值得赞赏的。当然,广东民营经济发展作为一种改革开放年代独特的发展景观,其模式的研究和探讨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不
李褘博士选择了“区域管治”作为博士论文的主题,这本《中国区域管治的演变--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以探讨中国区域管治的演变为主线,以长江三角洲为案例进行了从概念到理论、过程到特点、区域到国家、数据到解析、案例到阐发的关于区域管治的较为全面系统的探讨,不仅提供了区域管治研究的生动实例,也是区域研究的深化和革新,是具有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的。
作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一种重要途径,产业转移成为国内学术界和政府部门关注的重要课题。产业转移通过多种途径作用,于转出地和转入地,可产生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应,其中,产业转移引发劳动力流动进而带来的就业效应是社会各界讨论的热点。特别是近年来我国东部沿海频现 用工荒 、 招工难 ,中西部在面临 招工难 的同时则出现外出劳动力明显 回流 迹象,这与东部产业向中西部转移是否相关?产业转移对劳动力就业有何影响? 基于此,《我国区际产业转移的就业效应研究》以产业由东部向中西部等地的区际转移为主题,利用统计描述、面板数据模型、空间计量模型等方法来分析并验证产业转移对我国劳动力就业的影响。
黄速建、王钦、刘建丽主编的《构建区域创新体系战略研究》在分析区域创新体系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对区域创新体系的概念、内涵、类型和政策含义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对区域创新政策制定过程中有关区域创新体系边界的界定、区域创新系统的识别以及内部机制的构建等问题进行了详细探讨,明确了区域创新体系的本质内涵。从市场发育程度和科技资源禀赋两个维度出发,按照区域创新体系的驱动要素和创新资源配置方式对区域创新体系进行了有效分类,同时总结并分析了世界主要国家的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经验。在理论和全景考察的基础上,本书还进行了案例式的实证研究,通过实地调查,修正并检验指标体系,提出区域性政策建议。后,本书从国家层面提出了构建区域创新体系的政策建议,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参考意义。
设立平潭综合实验区是福建省委根据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精神做出的重大决定,也是福建省进一步实施“大开放”战略,着力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对台合作先行先试,加快形成两岸体制机制衔接区,为两岸和平发展大局服务的重大战略举措,是中央领导把海峡西岸经济区建成“科学发展之区、改革开放之区、文明祥和之区、生态优美之区”的殷切期望,对福建省加快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提高城市劳动生产率水平越来越被政府和社会所重视,而城市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因素是什么?这些影响因素之间交互作用又会对城市劳动生产率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这些影响因素对城市劳动生产率影响大小以及大小排序如何?要回答上述问题是促成本文研究的出发点和解决的重心。 在研究城市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因素中发现,学者们以往对城市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因素研究显得不够全面:一是学者们大多关注经济密度、地理距离、市场分割、基础设施等影响因素,而未将市场化进程影响因素纳入研究模型范围之内;二是部分影响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机制尚不清晰,发现学者们在以往研究中,疏忽了部分影响因素之间的交互性对城市劳动生产率的作用;三是在影响城市劳动生产率的大小方面不明确,未对城市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大小进行排序;四是
这本书与其他区域经济学的书籍不同,有以下三个特征: ,本书是“编著”而不是“著”。章是我们对2010年国内外区域经济学发展的总结和述评,是在占有资料基础上对区域经济学2010年研究状况的凝练和提升。后面各章是对国外学者研究成果的摘译和国内学者研究成果的选编。由于资料和时间的局限,未免挂一漏万。在此,谨向我们摘译和选编的文章、书籍的作者表示诚挚的谢意。 第二,本书虽然是“研究报告系列”,但不同于一般的“区域经济研究报告”。我们主要是想在书中对区域经济学这门学科的发展做出总结,包括理论的发展、研究的趋势、新近的方法和实证的内容。对于这样的工作,我们也是次,难度很大,但是有开创性。目前,全国有几百所高校拥有区域经济专业,国内的区域经济相关研究机构更是难以计数,向区域经济学界的研究
本书对2013~2014年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发展情况进行回顾并探讨了2015年经济形势;对文莱、柬埔寨、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越南等东盟国家以及中国广西、广东、海南三省区2013~2014年经济发展情况及2015年经济形势进行了探讨;对泛北部湾区域合作的地缘政治环境、泛北部湾海洋合作、“一带一路”战略下广西与东盟的文化交流合作等问题进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