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 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集体农地制度改革是中国农村各项改革的基础。本书采用结构 行为 规则 绩效的叙述框架,以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土地调整和土地流转为叙述主线,以我国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制度背景,以中国农户对土地依赖关系的动态变化为观察视角,通过对大量文献和历史资料的梳理,深入挖掘历史细节,并从地方的制度实践以及农户主体的行为反应出发,力图全方位、真实地还原自1978年到2014年中国集体农地制度的变迁过程,不失为一本 百科全书式 的扎实而严谨的学术著作。著名经济学家樊刚、刘守英作序推荐。
本书立足于我国三大主粮作物,基于翔实的野外观测、机理过程模型模拟、机器学习和文献调研等方法,探讨了近40来年气候变化对我国作物生产系统生长发育过程和最终产量的影响;并针对粮食作物如何适应未来气候变化这一热点问题,分别从何时、何地需要更换新品种、未来品种应具备何种优良性状等农业生产应对气候变化的科学措施,以及如何实现农业保险产品的智能化设计等方面进行了创新、系统地论证,提出了我国玉米、小麦、水稻粮食作物生产应对气候变化的对策和措施。
本书是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 化绿色化背景下 区域食物安全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成果的第六卷,是重大咨询项目的课题“西南地区食物安全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的总结。全书分为课题综合报告、专题研究和调研报告,课题综合报告就西南地区食物安全的生产现状、供需趋势、存在的问题、发展潜力做了总体分析,并提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构想、重大工程和政策建议。专题研究与调研报告以 为翔实的数据和调研,就某一类食物产业或特定区域进行了侧重分析和研究。 本书适合农业科技相关研究人员、行政部门管理工作者参考,可作为农学类专业、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的学习用书。
本书基于改革开放以来的农业转型实践,在理论上构建了观察中国农业转型总体性视域,从四个维度理解中国农业转型:一是中国农业要素市场化转型,即从过去对劳动、土地、资本等生产要素的计划约束到市场化解放的转型;
新时期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农业产业化,要有新思路、新视野、新办法。要由“生产导向”向“消费导向”转变。现在人们不仅要吃饱还要吃好,越来越关注“舌尖上的安全”、“舌尖上的美味”。要引导农民瞄准市场需求,适应消费者选择,增加市场紧缺和适销对路产品生产,大力发展绿色农业、特色农业和品牌农业。本书主要摘编了近年来粮食工作的进展、各地方粮食局的工作推动情况、战略研究以及相关媒体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