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 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集体农地制度改革是中国农村各项改革的基础。本书采用结构 行为 规则 绩效的叙述框架,以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土地调整和土地流转为叙述主线,以我国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制度背景,以中国农户对土地依赖关系的动态变化为观察视角,通过对大量文献和历史资料的梳理,深入挖掘历史细节,并从地方的制度实践以及农户主体的行为反应出发,力图全方位、真实地还原自1978年到2014年中国集体农地制度的变迁过程,不失为一本 百科全书式 的扎实而严谨的学术著作。著名经济学家樊刚、刘守英作序推荐。
本书立足于我国三大主粮作物,基于翔实的野外观测、机理过程模型模拟、机器学习和文献调研等方法,探讨了近40来年气候变化对我国作物生产系统生长发育过程和最终产量的影响;并针对粮食作物如何适应未来气候变化这一热点问题,分别从何时、何地需要更换新品种、未来品种应具备何种优良性状等农业生产应对气候变化的科学措施,以及如何实现农业保险产品的智能化设计等方面进行了创新、系统地论证,提出了我国玉米、小麦、水稻粮食作物生产应对气候变化的对策和措施。
本书是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 化绿色化背景下 区域食物安全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成果的第六卷,是重大咨询项目的课题“西南地区食物安全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的总结。全书分为课题综合报告、专题研究和调研报告,课题综合报告就西南地区食物安全的生产现状、供需趋势、存在的问题、发展潜力做了总体分析,并提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构想、重大工程和政策建议。专题研究与调研报告以 为翔实的数据和调研,就某一类食物产业或特定区域进行了侧重分析和研究。 本书适合农业科技相关研究人员、行政部门管理工作者参考,可作为农学类专业、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的学习用书。
......
本研究在评价分析新疆兵团特色农业和特色农产品在全国的地位、优势、出口竞争力及存在的问题和障碍的基础上,提出新时期新疆兵团特色农业发展思路、发展战略、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从基础建设、加工转化、市场体系和流通体系建设、标准化体系建设、产业化发展、政策与资金支持、科技支撑等方面,提出加快发展新疆兵团特色农业的措施和建议。 本书作者主持省部级科研项目多项(含:主持兵团重大科研项目1项《新疆兵团棉花生产大数据关键技术及农业大数据平台研发应用》、兵团重大科技攻关项目2项《新疆兵团红枣资源大数据及供销服务云平台研发与应用》《南疆荒漠绿洲防护林体系结构优化配置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在《中国农业大学学报》《江西社会科学》《商业经济研究》等刊物上发表论文20余篇,曾牵头主持了兵团农业行业“十四五”
《国际化绿色化背景下国家区域食物安全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是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国际化绿色化背景下国家区域食物安全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的研究成果,是《国际化绿色化背景下国家区域食物安全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成果系列丛书的综合卷,其内容是整套丛书的综合。《国际化绿色化背景下国家区域食物安全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分为综合报告和课题研究报告两部分。综合报告综合分析了我国区域食物安全现状、绿色化国际化背景下区域食物安全面临的主要问题、区域食物安全供求变化及趋势、我国区域食物安全保障应对国际化绿色发展潜力分析、国际化绿色化区域食物安全可持续发展战略构想、推进协调保障重大工程与提高国际化绿色化背景下区域食物安全保障水平以及相关的政策建议。课题研究报告针对我国东北、华北、华中、东南沿海、西
本书研究农地经营权流转与农户承包权益保护问题。由理论分析、现实考察、问题诊断、权益诉求和政策设计五部分构成。理论分析包括文献梳理、研究框架、农地制度变迁、农地权利解构与权益重构。现实考察整体把握农地经营权流转与农户承包权益保护情况。问题诊断围绕土地收益权、土地控制权、土地发展权和土地福利权运用相关分析手段,揭示农户承包权益保护存在的问题。权益诉求描述农地经营权流转和农户承包权益保护基本面,开发测度工具测度农户承包权益受损情况。政策设计从农地流转现实情景出发,围绕土地收益权、控制权、发展权、福利权提出政策建议。 本书既可以为从事农业农村经济研究的学者提供研究参考,也可以为政府职能部门提供决策参考。
......
本书阐述《中西部太平洋高度洄游鱼类种群养护和管理公约》,以及中西部太平洋渔业委员会( WCPFC)通过的有约束力的养护和管理措施,内容涉及热带金 鱼的大眼金 鱼、黄鳍金 鱼和鲣鱼的管理措施,以及温带金 鱼的北太平洋长鳍金 鱼、南太平洋长鳍金 鱼和北太平洋蓝鳍金 鱼的养护和管理措施,管理措施包括渔获量配额制度、捕捞能力控制以及禁渔区制度等,也涉及金 鱼渔业兼捕的旗鱼、鲨鱼、海龟、海鸟和海洋哺乳动物的养护和管理措施。其他内容包括渔业统计数据提交,捕捞策略,渔船注册和授权捕捞,打击非法、不报告和不管制( IUU)捕鱼,公海登临和检查,海上渔获物转运,区域观察员计划,港口国措施、履约监管计划等。本书是深入了解中西部太平洋金 鱼渔业管理制度的重要参考资料。
绿洲是干旱区内陆河流域的精华,迥异于一般区域,其封闭性、孤立性、脆弱性、唯水性和矛盾集结性特征导致土地利用功能相互竞争和冲突异常激烈,造成用地混乱、效率低下、生态环境问题频发等,阻碍了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与人地关系协调发展。本书基于生态、农业、城镇三大类功能,系统研究了绿洲区功能冲突强度、类型和空间分异特征;剖析三大类功能之间的竞合关系,揭示绿洲土地利用功能冲突的驱动机制;从价值权衡、用途权衡、决策权衡三个方面优化土地利用格局;划分土地综合整治区域,提出土地利用优化调控策略。 本书可供绿洲学、国土空间规划学、人文地理学、生态学等学科的学者参考。
本书以 自然科学基金应急管理项目“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的机制、路径与政策研究”的研究成果为基础,从以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的机制和路径、防止返贫的政策应对、乡村产业振兴的模式、乡村建设与公共服务、乡村振兴金融政策创新、生态振兴促进共同富裕的路径探索等方面着手,结合丰富的调研数据和案例,梳理了乡村振兴的政策体系,提出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推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阶段性目标和总体政策框架。 本书可供从事推进乡村振兴相关政策研究的学者、从事乡村振兴相关工作的各级政府部门的政策制定和政策实施人员以及社会各界关心关注我国乡村振兴问题的广大读者阅读参考。
本书全面、系统、真实、科学地记述农场自2020年底至2021年自然、社会、人文各方面的历史与现状。为体现和反映延安“南泥湾精神”,突出时代特色、农垦特色和历史文化特色,将三五九旅大生产运动在此集中记述。
人类的农业活动对 气候变化有着重大影响,农业是重要的温室气体排放源。降低农业温室气体排放、发展低碳农业已经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在此背景下,与低碳农业发展相关的研究已成为自然及经济管理,乃至其他社会科学共同研究的热点和前沿。本书基于经济学、生态学等多学科交叉,利用宏观统计数据、田间试验数据,以计量分析、DNDC模型、CGE模型等方法,对我国农业温室气体的排放现状、影响因素以及降低农业温室气体排放的潜力与路径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低碳农业发展的战略与举措。 本书适合普通高等学校及科研院所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生态环境专业、应用经济学专业及气候经济学专业方向的相关教师、研究人员和学生参考阅读。
本书以多学科工程原理为基础,以优化柑橘产业结构及布局、提升产品质量、安全性、柑橘资源再利用、优化生态环境为重点,从柑橘产业化提出背景与产业谋划、柑橘加工基础工艺与设备、柑橘产业化加工技术、柑橘加工延伸产业等若干方面将柑橘加工传统技艺与现代科学技术高度融合,系统性地介绍了现代柑橘加工应用技术。 本书包括4篇共18章,可供大专院校教学、科研、食品安全监管、食品加工生产管理、品控与产品研发、采购营销、设备管理等人员参考使用。
如何促进农村土地流转、提高城乡土地资源配置效率和保障农民权益,不仅是当前我国实现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与核心,也是目前学术界高度关注的前沿热点。《农村土地流转:形成机理与绩效评价》对农村土地流转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围绕农村承包地经营权流转和集体建设用地流转两个方面,厘清我国农村土地流转政策的演变历程,揭示农村土地流转及其模式的形成机理,从效率和公平两个视角评析农村土地流转的绩效,进而提出农村土地流转优化的政策建议,*后指出农村土地流转研究的不足之处及未来展望。
本书共分为四个部分。 部分总结了长江经济带农业生产的时空变化,重点分析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目前面临的新挑战。第二部分将统计数据和调查数据相结合,从作物生产、动物生产和生态环境等方面全面深入分析了长江经济带农业绿色发展的现状和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第三部分介绍了长江经济带农业绿色发展研究中心和长江经济带农业绿色发展联盟,在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重点农业产业链、重点区域、流域多年来开展的全产业链和全域绿色发展成效及经验。第四部分立足 战略需求和 科学前沿,提出了今后长江经济带农业绿色发展的总体思路和对策。 本书适合农业、环境、资源、生态等相关领域的高等院校师生、科研院所研究人员、政府部门管理人员和企 技术人员阅读和使用,也可作为大众读物。
《云南省人工经济园林引种区土地利用生态安全及优化配置》以云南省21世纪以来桉树、橡胶和茶等人工经济园林种植规模较大的普洱市西盟佤族自治县、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和澜沧拉祜族自治县为研究区,综合运用地理学、环境学、土地学、规划学、生态学等多学科理论和方法,以遥感和GIS技术为支撑,分析人工经济园林种植后土地利用格局的变化特点;运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揭示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的重要影响因素;通过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和景观生态安全度模型,分析土地利用变化引起的生态安全时空分异特征;从土地生态安全角度,以社会、经济和生态等综合效益 为目标,研究人工经济园林引种区土地利用优化配置方法及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