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代工企业价值链高端攀升的机理研究》首先提出了代工企业升级的推动力组成,从权力角度构建了代工企业升级的技术力、市场力和品牌力“三力”模型,代工企业通过“三力”的提升形成技术、营销和品牌方面的控制力。其次构建了代工企业“因素-推动力-升级”机制模型,系统研究代工企业升级的动态发展路径,实证分析代工企业“三力”对其功能升级的影响,从“三力”角度提出代工企业的升级策略。再次探讨了“三力”协同发展规律,提出“三力”协同发展是推动代工企业升级的内在推动力,“三力”合力大的是企业协同发展的目标,企业要为实现协同发展提供人、财、物、资金方面的资源保障和支撑;在企业内创造协同的企业文化,企业通过完善利益(激励)机制、信息(知识)机制、沟通机制来保证企业内部协同行为的实现。从国家、企业层面
《中国医疗器械科技创新与产业竞争力国际比较》由科技部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组织有关专家共同编写。重点介绍中国医疗器械研制重点、创新能力、医疗器械研究与开发投入和效益、医疗器械产业、医疗器械销售流通、监管、研究与开发战略以及政策等方面国际比较的研究结果,介绍了世界主要国家医疗器械发展的状况,分析了中国医疗器械科技和产业在全球的地位和水平,提出了一系列建议和对策,可供广大科研工作者、企业界人士、科技管理人员等参考阅读。
以生产环节分离和空间整合为特征的优选价值链分工模式下,传统贸易统计方式度量的贸易规模和实际收益之间产生较大背离已经成为共识。那么,当今贸易格局下中国迅猛增长的出口额背后的增加值收益如何?中国制造业的出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融合发展是我国壮大实体经济和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需要,是培育和完善我国现代产业体系的要求,也是我国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融合发展及效应研究》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为背景,分别围绕本土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融合发展、集聚视角下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融合发展、开放视角下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融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融合发展的经济效应等专题,深入全面地研究了我国特别是长三角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互动融合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全书既立足学术前沿进行理论探讨和创新,又密切联系实际提出发展对策和路径;不仅考察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融合发展的传统方式,更剖析在数字经济作用下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
“新经济与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中心”(下称“中心”)成立于2015年,由上海市商务委员会和上海社会科学院共同发起设立,以上海自贸区开放为契机,开展国家及上海重点领域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和政策评估工作。这既是上海服务国家战略、率先构建新兴产业体系的重大举措,也是上海把握战略机遇,抢占新一轮产业革命的制高点,实现转变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突破口。 中心定位于发挥上海社会科学院高端智库决策咨询能力,采用开放式研究网络,通过打造跨部门、开放性、非实体、专业化研究平台,组织、优化、整合上海社会科学院内部以及上海各类科研机构的研究优势,积极与政府、行业协会、科研机构、主流媒体和创新型企业合作,形成以服务上海新经济发展和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升为主要目标的综合研究平台,推动区域经济结构转型与产业国
《工业4.0(执行版):未来工业制造和销售的商业模式变革》介绍的企业经济模式(战略型生产网络中的协同)已经在实践中得到了应用,它为企业创造的经济收益也得到了证实。《工业4.0(执行版):未来工业制造和销售的商业模式变革》借助具体实例,形象地描述了以企业经济理论为起点,结合物联网技术和信息技术应用,通往工业4.0商业模式的道路。
《工业生态园资源价值流转分析研究/中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学术专著文库》主要包括五个部分:(1)理论框架篇:对传统的资源价值流分析方法在理论和实践应用上进行拓展和延伸,构建了一套基于循环经济的工业生态园区资源价值流分析的理论与方法框架体系;(2)园区企业篇:建立了包括资源价值流转核算的基本模型、方法体系、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在内的园区企业资源价值流转综合分析体系;(3)园区整体篇:建立了适合我国国情的工业生态园资源价值流转理论分析框架并对其应用流程进行规划;(4)政策保障篇:针对当前我国工业生态园的政策保障体系存在的诸多问题,提出了园区(产业)经济政策、技术支撑与标准、法律法规、政策保障执行与监管等四个方面的政策保障体系;(5)案例研究篇:以湖南省宁乡经济开发区为对象进行案例研究。
《中国船厂手册(英文版)》收录了中国130家造船厂的公司介绍、建造能力、主流船型、等内容。该书为中英文对照,图文并茂,内容详实,是从事船舶设计、船舶贸易采购、船舶设备供应等企事业单位的工具书。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本书将制造业国际竞争力迭代历程视为多次准自然实验,结合双重差分法,揭示竞争力迭代的原因,探究制造业发展的典型支撑基础,以及支撑基础之间的互动关系,并在数字经济视域下,构建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可持续理论模型。针对中国制造业的比较优势和比较劣势,依据静态能力和动态潜力的双视角,分别从数字化生产、数字化消费、数字赋能环保和产业利润动态平衡等四个层面,提出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可持续战略的提升路径。
“工业4.0”为我们展现了全新的工业蓝图,在一个“智能、网络化的世界”里,创造新价值的过程逐步发生改变,产业链分工将重组,传统的行业界限将消失,并产生各种新的活动领域和合作形式。 《设计、制造与互联网“三业”融合创新与制造业转型升级研究》以设计驱动创新为视角,以工业设计发展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为主线,把设计、制造和互联网“三业”放在一个平台上构建理论模型,通过设计、制造和互联网“三业”融合协同创新来推动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并提出设计、制造和互联网“三业”融合及协同创新观点,藉由三者互动演化构筑协同创新生态网络,超传统“产学研”边界,实现各个主体之间的资源共享、知识和技术的扩散及创新的产生,最终为促进设计、制造和互联网“三业”深度融合发展,推动工业转型升级注入新的动力。 在此
《制造业产融结合效率的评价、机制与效应》共分为10个章节。章是绪论,主要介绍了该书的研究背景及意义。第2章重点分析了产融结合文献综述,运用Cite Space可视化计量软件,从发文数量、国家、作者和关键词等多维度展开可视化分析,梳理和分析外产融结合研究的发展脉络。第3章介绍了产融结合的发展历程以及主要模式,揭示了产融结合的动因以及影响因素理论,并以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为例,介绍了产融结合的特点与启示,阐述了产融结合的效应理论和风险管理。第4章以浙江省四家制造业企业为案例,揭示浙江制造业企业推进产融结合的实践与探索情况。第5章主要分析了产融结合效率测度及区域特征,重点介绍了产融结合效率测度方法、测度指标、描述性统计、单位根检验、产融结合效率测度结果、空间相关性等。第6章主要分析了劳动分工、经
中国高铁仅用12年的时间就完成了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形成正向设计能力、掌握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赶超过程,跻身全球少数具备先进工程设计建造、装备开发制造和运营组织管理技术的高铁强国之列。《中国高铁技术赶超:制度激励与能力构建》力图通过系统的调查研究和规范的实证分析,揭示中国高铁技术创新的典型事实,提炼中国高铁技术成功的关键因素,发现这些成功因素的作用机制和有效的边界条件,以期为中国更多产业的创新发展提供参照。透过对中国高铁技术赶超的全景式、多层面研究,《中国高铁技术赶超:制度激励与能力构建》聚焦并回答了“为什么自主创新行为会发生?”“自主创新战略导致技术赶超效果的条件是什么?”“技术赶超和能力演化的路径为何?”“自主创新能力的结构性特征是什么?”“曾经导致高铁技术成功的条件未来
本书由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联合电动汽车电驱动系统全产业链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主编,组织众多行业 专家、研究机构、重点整车及零部件企业等共同完成。书中从电驱动产业发展、技术趋势、产业链布局等方面梳理与分析我国新能源汽车电驱动产业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旨在为产业规划、企业决策、战略研究等方面的主管部门、行业机构、高校院所、整车和零部件相关企业提供借鉴和参考。
本书选取了日本、新加坡、韩国、印度四个亚洲国家,在大量参考外文原文资料的基础上,由研究团队耗时1年完成。本研究的主要目标是梳理劳动力技能形成的经济发展背景及对劳动力技能需求演变的历史轨迹,从劳动力技能形成的管理机构、制度和政策、项目实践等,考察日本的企业内职业训练与公共职业训练、新加坡的全民未来技能提升、韩国的全民终身职业能力开发与就业经济、印度的可持续发展与世界技能之都,以期为助力“技能中国行动”、推动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中的劳动力技能提升提供借鉴。全书按四个国家自然分为四个章节,具体如下:章日本产业工人技能形成,第二章新加坡产业工人技能形成,第三章韩国产业工人技能形成,第四章印度产业工人技能形成。在梳理各国劳动力技能提升实践的基础上反思了各国制度设计的理念、立足点、落脚点、
《2017浙江工业发展报告》作为浙江省内反映全省工业经济情况的专业性年度报告,以其全面性、系统性、及时性、准确性和前瞻性的特点,深刻分析当前宏观经济环境、产业发展趋势以及经济热点问题,为政府宏观经济决策、行业发展引导、企业经营管理、学者理论实证研究提供有益参考,进一步扩大经信系统工作的社会影响力,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本报告分为综合篇、产业篇、专题篇、地市篇和政策篇五个部分。综合篇反映浙江省工业经济总体运行情况及工业强省建设战略思路;产业篇反映各大产业的年度运行情况及发展态势;专题篇研究当前工业经济领域焦点性、前瞻性的热点问题;地市篇反映11个地市及义乌市的年度工业经济运行、重大活动及经济部署:政策篇为浙江省工业领域相关的本年度新重要政策汇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