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教材将自古以来的中外经济史划分为古代中外经济史、近代中外经济史、现代中外经济史和世纪之交的中外经济史四个阶段,整体阐述了中外主要国家历史上的经济发展实绩、经济制度变迁、社会发展进步等。通过本教材的学习,读者可以整体地了解中外经济发展过程。本教材适合经济学和非经济学各专业学生学习经济史使用。 本书第三版做了多处修改,部分结构也做了调整,体现了作者对中外经济史的理解。修改部分主要增加了古代波斯帝国、阿拉伯帝国和奥斯曼帝国等的内容,而近代部分则增加了非洲的内容。对中国经济史部分也做了一定调整,特别是增加了有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内容。
本书将中国经济史分为封建领主经济、世族地主经济、齐民地主经济、近现代转型经济和社会主义经济五个阶段,从整体上阐述了不同阶段的生产方式和经济关系以及社会经济变革的过程。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可以较清晰地了解中国经济史的整体和全过程。
本书是冀朝鼎1934年在哥伦比亚大学的经济学博士论文,由英文写著。 本书强调水利系统对中国历史的经济区影响,以及与政治区域发展变化的关系,论证了中国统一与分裂的经济基础和地方区划的地理基础。在书中,作者假设农业社会结构凝固、水利建设服从于统治目的以及认定气候对水利工程无决定性影响等,开创性提出了“基本经济区”这一概念,同时还大致按照中国历史上经济中心从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过渡的时间顺序,分析作为国家一项职能的水利事业的发展与作者所提出的“基本经济区”的相互关系。此外,本书还分析了海河流域的开发,黄河流域的土壤侵蚀,江南围田的利用及山区土地的利用等内容。 强调从水利系统这一角度分析其在基本经济区的发展、演变中的作用,自冀朝鼎之后也成为经济史研究中的一家之言。
本书是 趣修经济学丛书 之一,结合经济学原理,用轻松活泼的语言阐述了经济史的演进逻辑与规律,以中国经济史为重心,兼顾世界经济史的比较分析,以大事件和专题形式,使学生了解历史演进的特征与趋势,能够洞察重大历史事件的经济学逻辑和微观个体行为选择的动因,并掌握分析经济史演进的理论与方法。全书共七章,包括:绪论,章 经济史:经济学原理的试验场 ,第二章 人地关系:马尔萨斯陷阱与传统经济 ,第三章 盛衰之间:李约瑟之谜与东西方大分岔 ,第四章 经济奇迹:中国之治与经济体制比较 ,第五章 经济大循环:中国与美国的演进路径 ,第六章 向湾而生:陆海互动的历史与未来 。本书知识性与可读性俱佳。
改革开放拉开序幕后,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价格体制和机制改革也随之启动,价格改革思路由 调放结合,以调为主 到 放调结合,以放为主 ,再到 双轨制 政策正式实施。1988年,中国决定放开价格管制,实行 物价闯关 ,以完成价格并轨,但在实践中遭遇挫折。为此,中共中央领导开展 治理整顿 , 有步骤的、稳妥 的价格改革重启。通过这次涉及价格等多个领域的整体性改革,经济结构得到调整,过度投资得到控制,金融秩序逐步好转,物价涨幅明显回落。
本书是一本研究唐宋时期明州区域社会经济的学术专著。作者在传统史学“地方志”的基础上,综合近代西方史学理论,运用“区域史”的方法,全面而深入地剖析了唐宋以来明州地区的社会经济状况。从人口、耕地、交通、水利、商业、城市、技术以及制度等方面,论述明州(约相当于今浙江宁波)为何从越州的边缘地区发展为浙东经济发达地区。本书引证丰富,并有几十幅图表。本书对了解浙江和宁波地区社会经济的历史渊源,极具价值。本书是陆敏珍以她的博士论文修改而成的。她于2001年春季考入浙江大学历史系,在本人指导下攻读历史学博士学位。在她前后入学的几位研究生,博士论文的选题都集中在江浙区域史研究。陆敏珍在“绪论”中,交待了区域史研究作为一种新的学术取向在中国学界兴起的学术史背景与其理论依托,读来学理性颇强。
《中国传统社会的救灾——供给阻滞与演进》:中国自古而来气候多变、灾害多发,对以农为本的传统国度形成巨大的冲击。传统社会的政府为了应对频发的灾害,基于“灾异天谴论”与“重农”理论的思想体系,创建了丰富多样的救灾制度体系,这一制度体系是保证我国古代社会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之一,即使与西方同时期 相比,它也具有相当的 性。传统社会的救灾制度体系有着清晰的层级划分,即政治救灾制度与经济救灾制度两大类别。前者是以禳弭灾害为目的的救灾形式,主要包括祈祷、虑囚、自谴、厌胜等类型,以往的研究对此关注较少,且将其视为迷信、荒诞不经的,但实际它的产生有着合理的内涵,是一种基于“天人感应”基础上的危机反应模式,并通过这种反应来强化帝王执政的合法性和 性。后者在救荒中发挥着实际的作用。同时,无论是何种
湖商和甬商是近代以来浙江商帮中影响力和代表性的两大商帮群体,共同成为近现代浙商之滥觞。作为同时期辉映于中国近代经济舞台上的两大商帮,湖商的盛极而衰和甬商的百年辉煌恰恰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近代以来湖商与甬商发展路径的比较研究》通过对近代以来湖商和甬商在发展契机、文化源流、投资领域、经营思想和政治角色等方面异同点的比较研究,探究造成湖商和甬商不同发展路径的多种复杂原因,由此探讨两大商帮的兴衰命运对于全球化视野中的新浙商发展的深层启示。
《中国传统社会的救灾——供给阻滞与演进》:中国自古而来气候多变、灾害多发,对以农为本的传统国度形成巨大的冲击。传统社会的政府为了应对频发的灾害,基于“灾异天谴论”与“重农”理论的思想体系,创建了丰富多样的救灾制度体系,这一制度体系是保证我国古代社会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之一,即使与西方同时期 相比,它也具有相当的 性。传统社会的救灾制度体系有着清晰的层级划分,即政治救灾制度与经济救灾制度两大类别。前者是以禳弭灾害为目的的救灾形式,主要包括祈祷、虑囚、自谴、厌胜等类型,以往的研究对此关注较少,且将其视为迷信、荒诞不经的,但实际它的产生有着合理的内涵,是一种基于“天人感应”基础上的危机反应模式,并通过这种反应来强化帝王执政的合法性和 性。后者在救荒中发挥着实际的作用。同时,无论是何种
该书旨在揭示,在荷兰确立东南亚商业霸权之前的两个世纪里,整体的历史能够凸现许多重要问题。 该书致力于探讨贸易时代东南亚地理、物质和社会的结构性概况,探讨上述背景下所发生的、年鉴学派所说的中时段运动与
本书围绕中国证券博物馆作为面向全国的证券期货藏品展示中心、证券期货文化 交流中心、证券期货知识教育研究中心的定位,记录中国资本市场发展历程及重大事件,推广交流证券期货历史文化研究课题成果,留存亲历者 手回忆性文字,整理证券期货相关动态和数据,主要内容包括专题研究、理论研究、风云笔谈、藏品撷英、资料数据等。 本书内容追求尊重历史、层次清晰、行文规范,是一本研究证券期货历史、探究证券期货市场发展规律的有价值的参考读物。
《中国传统社会的救灾——供给阻滞与演进》:中国自古而来气候多变、灾害多发,对以农为本的传统国度形成巨大的冲击。传统社会的政府为了应对频发的灾害,基于“灾异天谴论”与“重农”理论的思想体系,创建了丰富多样的救灾制度体系,这一制度体系是保证我国古代社会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之一,即使与西方同时期 相比,它也具有相当的 性。传统社会的救灾制度体系有着清晰的层级划分,即政治救灾制度与经济救灾制度两大类别。前者是以禳弭灾害为目的的救灾形式,主要包括祈祷、虑囚、自谴、厌胜等类型,以往的研究对此关注较少,且将其视为迷信、荒诞不经的,但实际它的产生有着合理的内涵,是一种基于“天人感应”基础上的危机反应模式,并通过这种反应来强化帝王执政的合法性和 性。后者在救荒中发挥着实际的作用。同时,无论是何种
1954至1955年期间,钱穆先生曾于香港新亚书院先后讲授 中国经济史 及 中国社会经济史 两门课程,扼要地讲述了由上古春秋战国至明清时代的经济情况及财政政策,并道出经济与政治、文化、社会、军事、法律、宗教之间的相互影响和联系,评价政策和朝代兴亡之关系。 叶龙曾师从钱穆多年,详尽笔录及整理了先师两门课程的内容,对一些内容做出了补释,形成流畅易读的文章,在香港《信报》经评版陆续刊出后,受到了读者的热烈欢迎,*后集结出版形成本书。本书不仅填补了钱穆先生缺乏经济专门史著作的遗憾,更令读者能够通过阅读中国经济史加深对钱穆先生其他著作的理解,以体悟钱穆先生强调要在文化传统一体性中做研究的教诲。 贯穿全书的主要经济问题包括农业经济及土地分配、基建及水利工程、工商业发展、货币制度改革、社会阶层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