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教材将自古以来的中外经济史划分为古代中外经济史、近代中外经济史、现代中外经济史和世纪之交的中外经济史四个阶段,整体阐述了中外主要国家历史上的经济发展实绩、经济制度变迁、社会发展进步等。通过本教材的学习,读者可以整体地了解中外经济发展过程。本教材适合经济学和非经济学各专业学生学习经济史使用。 本书第三版做了多处修改,部分结构也做了调整,体现了作者对中外经济史的理解。修改部分主要增加了古代波斯帝国、阿拉伯帝国和奥斯曼帝国等的内容,而近代部分则增加了非洲的内容。对中国经济史部分也做了一定调整,特别是增加了有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内容。
本书将中国经济史分为封建领主经济、世族地主经济、齐民地主经济、近现代转型经济和社会主义经济五个阶段,从整体上阐述了不同阶段的生产方式和经济关系以及社会经济变革的过程。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可以较清晰地了解中国经济史的整体和全过程。
本书是冀朝鼎1934年在哥伦比亚大学的经济学博士论文,由英文写著。 本书强调水利系统对中国历史的经济区影响,以及与政治区域发展变化的关系,论证了中国统一与分裂的经济基础和地方区划的地理基础。在书中,作者假设农业社会结构凝固、水利建设服从于统治目的以及认定气候对水利工程无决定性影响等,开创性提出了“基本经济区”这一概念,同时还大致按照中国历史上经济中心从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过渡的时间顺序,分析作为国家一项职能的水利事业的发展与作者所提出的“基本经济区”的相互关系。此外,本书还分析了海河流域的开发,黄河流域的土壤侵蚀,江南围田的利用及山区土地的利用等内容。 强调从水利系统这一角度分析其在基本经济区的发展、演变中的作用,自冀朝鼎之后也成为经济史研究中的一家之言。
本书是 趣修经济学丛书 之一,结合经济学原理,用轻松活泼的语言阐述了经济史的演进逻辑与规律,以中国经济史为重心,兼顾世界经济史的比较分析,以大事件和专题形式,使学生了解历史演进的特征与趋势,能够洞察重大历史事件的经济学逻辑和微观个体行为选择的动因,并掌握分析经济史演进的理论与方法。全书共七章,包括:绪论,章 经济史:经济学原理的试验场 ,第二章 人地关系:马尔萨斯陷阱与传统经济 ,第三章 盛衰之间:李约瑟之谜与东西方大分岔 ,第四章 经济奇迹:中国之治与经济体制比较 ,第五章 经济大循环:中国与美国的演进路径 ,第六章 向湾而生:陆海互动的历史与未来 。本书知识性与可读性俱佳。
改革开放拉开序幕后,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价格体制和机制改革也随之启动,价格改革思路由 调放结合,以调为主 到 放调结合,以放为主 ,再到 双轨制 政策正式实施。1988年,中国决定放开价格管制,实行 物价闯关 ,以完成价格并轨,但在实践中遭遇挫折。为此,中共中央领导开展 治理整顿 , 有步骤的、稳妥 的价格改革重启。通过这次涉及价格等多个领域的整体性改革,经济结构得到调整,过度投资得到控制,金融秩序逐步好转,物价涨幅明显回落。
本书是一本研究唐宋时期明州区域社会经济的学术专著。作者在传统史学“地方志”的基础上,综合近代西方史学理论,运用“区域史”的方法,全面而深入地剖析了唐宋以来明州地区的社会经济状况。从人口、耕地、交通、水利、商业、城市、技术以及制度等方面,论述明州(约相当于今浙江宁波)为何从越州的边缘地区发展为浙东经济发达地区。本书引证丰富,并有几十幅图表。本书对了解浙江和宁波地区社会经济的历史渊源,极具价值。本书是陆敏珍以她的博士论文修改而成的。她于2001年春季考入浙江大学历史系,在本人指导下攻读历史学博士学位。在她前后入学的几位研究生,博士论文的选题都集中在江浙区域史研究。陆敏珍在“绪论”中,交待了区域史研究作为一种新的学术取向在中国学界兴起的学术史背景与其理论依托,读来学理性颇强。
重商主义、斯密学说、边际主义革命、新古典主义、凯恩斯主义……这些经典的经济学思想及理论,你了解多少?你想知道经济学理论是如何在批判与继承中发展的吗?这本《西方经济学说史》叙述了从古希腊时期到20世纪
本书以抗战时期《新经济》半月刊作者群体为切入点,结合《独立评论》、《大公报》汉口版和重庆版、《经济建设季刊》等资料,对知识界关于中国经济发展道路的论争作了系统梳理。本书内容以抗战时期为重点,上承20世纪20年代后关于以农立国与以工立国论争,后启抗战胜利后中国经济重建的政策设计,主要包括:《新经济》半月刊创办缘起及其作者群体;知识界30年代的现代化理念以及抗战时期对现代化、国力、经济、建国诸问题的反思;知识界20年代后关于以农立国、以工立国论争以及抗战时期工业化理念的强化与深化;知识界关于统制经济、计划经济与自由经济的讨论;知识界关于国营与民营经济问题的论争;抗战中后期知识界关于战后建设的讨论。本书资料翔实,深化了近代中国现代化和工业化理论的研究,开拓了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的新界面。
田培栋先生的《陕西社会经济史》,经先生40余年埋头搜集,夜以继日求索,是呕心沥血的结晶。全书结构有序,论述充分,论证不乏见地,应该说是陕西区域史研究少见的开拓之作,对陕西史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是个有力的推动,对陕西各方面的建设具有重要的历史参考价值,意义不为不大。然而,却得不到陕西有关部门的青睐以及急功近利、目光短浅的出版者的蕙识,岂非咄咄怪事,世风之下,能不喟叹! 陕西省地处我国中部偏北,跨黄河中游和长江支流的汉江、嘉陵江上游。在这片富饶的土地上孕育着中华民族灿烂的历史文化,从半坡人历经周、秦、汉、唐等13个王朝在这里建都,标志着古代中华民族的起源、发展到鼎盛的历程。自北宋开始,虽然经济重心转移,国都东迁,但此地仍为西北政治、经济、文化重地。本书具体探讨了此地两千多年的社会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