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形之手 : 透视中国金融史》以时间为脉络,主要讲述了自古以来政府如何干预金融,系统梳理了古代中国政府金融治理的基本逻辑、形式及其衰落过程,深入探析了金融治理的近代化探索与变革,详细剖析了当代中国金融治理实践,有助于广大读者深刻理解政府干预金融的思路、逻辑和方法。同时本书从国际视角出发,横向比较苏联及美英等国政府干预金融的经验、教训,以及干预过程中存在的普遍问题,致力于厘清政府干预金融的边界,为中国的金融治理提供参考。
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已经历30余年,本书由见证并助力这一历史进程的《国际金融报》组织编写。全书围绕金融市场完备、多样化金融机构体系、金融产品与机制创新、服务实体经济、金融开放枢纽、金融营商环境等全方位讲述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史、奋斗史,作者团队均为财经领域专业记者,且长期跟踪报道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发展历程。图书较好兼顾科学性与可读性,有助于广大读者更好了解历史、认识当下、展望未来。
本书初版《日本经济史:16002000》刊行于2009年。因其用比较史的视点所撰写,并在各章的前面设有 总论 ,从近代经济的各项数据中选出重要的东西加以解说。通俗且易懂曾多次增印。作者对内容进行了增补,不仅在各章中增加 从历史中读取现代 的小节,还在在*后一章增加了20002015年的内容,现以《日本经济史 16002015年》的书名重新出版。
本书通过描述商人及市场类型、商业政策、货币与度量衡、商业经营方式与策略、商人信仰等近百个类项,系统地展示了中国传统商业文化的主要内容和成就。
人们对于经济指标非常熟悉,因为关于它的报道充斥着电视、报纸、网站等媒体;人们对于经济指标又非常陌生,因为其计算过程异常复杂和艰涩。这种落差使得经济指标成为舆论战场,政党的相互攻讦、利益团体之间的纷争等,让经济指标笼罩在浓浓的阴谋论的气氛中。扎卡里 卡拉贝尔通过对历史的细致耙梳,探究了GDP、CPI、失业率等关键性经济指标的来龙去脉以及计算过程,使其本质清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随着精确化需求的增加,经济指标从帮助人们衡量经济现状的工具,逐渐演化成塑造人们对经济认知的框架。这种转变隐含着一种陷阱,任何对于指标的错误运用都会给人们带来巨大的麻烦,从格林斯潘悖论的产生,到奥巴马7000亿美元救助计划的失策都是如此。不过,正如作者在书中所指出的,这种局面其实隐含着巨大的机会。在认清其本质的基础
为深入学习 八八战略 ,溯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浙江的萌发、发展和升华,本书在浙江日报 学习之路 八八战略 与新思想溯源 专栏的基础上,结集20个专题,围绕 发挥八个方面优势,推进八个方面举措 ,以 理论文章 调研式通讯 专家点评 的形式,结合 数说 论理 锐评 观事 版块,配以3分钟视频,多角度多层次多形态立体呈现 八八战略 蕴含的思想伟力和实践价值,既有实践性理论思考和生动的一线故事,也有理论高度和学术深度。
本书系统梳理了自 20 世纪 80 年代开始的中国创投产业发展历程,回顾了各个时代的代表人物、 投资机构,以及他们创下的一个个投资奇迹。从熊晓鸽、沈南鹏等一众风险投资人的成长经历中,从互联网到硬科技等一代代科技企业巨头的诞生与演变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风险投资的力量、创业者的企业家精神,以及科技创造伟大财富的神奇过程。 对于风险投资和私募股权行业的从业者以及有融资需求的创业者来说,本书都是一本有价值的行业指南。
李新宽所著的《国家与市场--英国重商主义时代的历史解读》直面重商主义研究中*根本,但也是争议*的课题。即国家与市场的关系课题。作者在充分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史实的具体分析指出,在重商主义时代,英国国家和市场经济的关系并非一成不变,事实上,它经历了一个递次演进的过程。作者将该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并通过比较分析揭示出:国家的职能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不断调整,由对市场经济的全面控制逐步过渡到取消管制,*终实现了国家与市场经济的共生共荣。全书观点鲜明,言之成理,富有创新性。
本书整理并注释日本大正十一年(1922)刊行的《南支汕头商埠》一书,对当时汕头的社会状况进行了详细的记录,具体包括汕头的社会人文、历史地理、交通商贸及工农牧副渔等。本书的出版有利于深入研究汕头及华南清末民初的历史,同时对历史地理学、国际关系史等学科的研究也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本书是美国南加州大学哲学、历史学和会计学教授雅各布·索尔撰写的一部经济思想史。 早期理论家认为, 在建立和维护自由市场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到了18世纪,思想家们坚持维护摒除 干预的自由市场观念。这一理念在随后的几个世纪里逐渐被固化。然而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美国政府对美国经济施以两次救助。由此,自由市场思想理应重新被认真评估。 作者援引西塞罗、柯尔贝尔、亚当·斯密、边沁、马尔萨斯、李嘉图等人的观点,记述了从古罗马的自由商业交换体系到罗马帝国的神 济模式,从早期资本主义到自由市场理论,从中世纪市场经济到英荷等 干预下的自由贸易,在爬梳史料的基础上,详细追溯了从古罗马到20世纪自由市场思想的悠久历史,用历史的眼光深入解读了自由市场思想的含义、源起与演变至今的发展脉络,阐释自由市场观念
......
本书是一本以培养学生经济分析能力为核心,用通俗的语言讲解经济学 基本原理,用经济学的方法解读经济、历史和社会现象的经济学普及著作。作者重在告诉读者什么是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即如何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而不是大而全地讲解经济学知识体系。在书中,作者用经济学的方法解读了大量的社会、经济和历史现象,共分经济分析、历史分析、社会分析三篇,并配以大量案例,通俗易懂,生动形象,将读者面从专业读者扩大到非专业读者,是一部难得的通俗经济学读物。
\"【内容简介】:本书堪称20世纪政治经济领域内 的经典之一。托尼凭借广博的经济知识和翔实的历史资料,以恢弘的气势和华丽的文字,回溯了 改革前夕直至17世纪末叶经济生活逐步摆脱神学理论控制的过程,并以此为背景,考察分析了神学理论本身发生的变化,尤其是英国清教的产生、发展和转变,如何影响和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托尼有关 思想、道德观念与社会经济活动之间的密切联系和互相作用的论述,可以看作对马克斯?韦伯关于新教伦理促进资本主义发展的 命题的回应、批评和补充。而在当今世界经济利益和道德思考不再互相隔离,经济伦理越来越成为各界共同瞩目的紧迫问题的情况下,本书甚至比它初次面世时 为引人注目,也 具有启迪意义。 \"
这是一本有趣的经济史读物,生动再现了“金钱”推动人类发展至今的历程。全书共十一章,序章再现货币的诞生过程;靠前、二章讲述游牧民和商人的陆上经济和大西洋海洋经济的勃发;第三、四章对比阐述荷兰和英国是如何构建资本主义经济基础的;第五、六章讲述美国独立战争、拿破仑战争和金融的关系,以及工业革命带来生活方式的转变;第七章讲述英国是如何成为世界上很大的海洋帝国;第八章讲述美国的崛起历程;第九、十章介绍两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格局,以及新的经济形态。本书内容丰富、话题有趣,可以按顺序阅读,可以参考51个转折点跳读,还可以直接读图。历史的立体呈现将为读者开启一段奇妙的时光旅行。
由张志前著的《癫狂与理智(你不得不知的世界金融史)》涵括世界金融 所有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 全书由36个金融历史故事组成,每个故事3000字左右,阅读时间不到3分钟。 36个故事归类为四篇,分别是:起源篇、事件篇、人物篇和机构篇。 起源篇分别介绍了中央银行、保险、典当等金融行业的起源;事件篇介绍了影响世界的金融事件,包括:欧洲历 的三次金融危机、美国银行危机等;人物篇介绍了影响世界的金融人物,包括:罗斯柴尔德、 、弗里德曼等;机构篇介绍了世界 金融机构发家史,包括:纽约证券交易所、高盛、瑞银、穆迪等。 书中的故事各自独立,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挑选任意文章阅读。
本书以13-15世纪为时代背景,从生产与消费、交通运输条件、英格兰政治经济格局、工商业发展状况、行会制度等角度深入剖析中世纪英格兰对外贸易发展状况,资料丰厚,内容充实。
......
《古代河南经济史(上)》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史研究空前活跃的当今,全面系统地研究河南经济史,深入探究河南经济发展的轨迹,探索河南经济演变的规律,总结河南人民建设河南的成败得失,展望河南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景,客观评价河南经济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历史地位与重要作用,是解读中国经济发展史的一把钥匙,是完善中国经济通史乃至中国史的必要环节,对深化中国经济史研究和河南历史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也是深入剖析中国政治史、思想史、文化史等上层建筑层面诸问题所急需的。同时,可以为当代河南经济的发展、实现中原崛起、建设中原经济区提供历史坐标和经验教训,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书稿内容共分为12个部分:主要内容是经济史研究,封建经济发展过度问题,汉宋时期云南的冶金业等从诸多方面,多角度展示精品,其内容丰富,资料翔实,自成系统,独具特色,数年来被云南大学中文系试讲,博得好评。作者研究数十年,充分的田野调查与扎实的理论研究相结合,使书稿体现出科学性、客观性与可读性相统一的特点,为中国西南历史民族学留下了丰厚而可资借鉴的材料及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