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教材将自古以来的中外经济史划分为古代中外经济史、近代中外经济史、现代中外经济史和世纪之交的中外经济史四个阶段,整体阐述了中外主要国家历史上的经济发展实绩、经济制度变迁、社会发展进步等。通过本教材的学习,读者可以整体地了解中外经济发展过程。本教材适合经济学和非经济学各专业学生学习经济史使用。 本书第三版做了多处修改,部分结构也做了调整,体现了作者对中外经济史的理解。修改部分主要增加了古代波斯帝国、阿拉伯帝国和奥斯曼帝国等的内容,而近代部分则增加了非洲的内容。对中国经济史部分也做了一定调整,特别是增加了有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内容。
本书将中国经济史分为封建领主经济、世族地主经济、齐民地主经济、近现代转型经济和社会主义经济五个阶段,从整体上阐述了不同阶段的生产方式和经济关系以及社会经济变革的过程。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可以较清晰地了解中国经济史的整体和全过程。
本书是冀朝鼎1934年在哥伦比亚大学的经济学博士论文,由英文写著。 本书强调水利系统对中国历史的经济区影响,以及与政治区域发展变化的关系,论证了中国统一与分裂的经济基础和地方区划的地理基础。在书中,作者假设农业社会结构凝固、水利建设服从于统治目的以及认定气候对水利工程无决定性影响等,开创性提出了“基本经济区”这一概念,同时还大致按照中国历史上经济中心从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过渡的时间顺序,分析作为国家一项职能的水利事业的发展与作者所提出的“基本经济区”的相互关系。此外,本书还分析了海河流域的开发,黄河流域的土壤侵蚀,江南围田的利用及山区土地的利用等内容。 强调从水利系统这一角度分析其在基本经济区的发展、演变中的作用,自冀朝鼎之后也成为经济史研究中的一家之言。
本书是 趣修经济学丛书 之一,结合经济学原理,用轻松活泼的语言阐述了经济史的演进逻辑与规律,以中国经济史为重心,兼顾世界经济史的比较分析,以大事件和专题形式,使学生了解历史演进的特征与趋势,能够洞察重大历史事件的经济学逻辑和微观个体行为选择的动因,并掌握分析经济史演进的理论与方法。全书共七章,包括:绪论,章 经济史:经济学原理的试验场 ,第二章 人地关系:马尔萨斯陷阱与传统经济 ,第三章 盛衰之间:李约瑟之谜与东西方大分岔 ,第四章 经济奇迹:中国之治与经济体制比较 ,第五章 经济大循环:中国与美国的演进路径 ,第六章 向湾而生:陆海互动的历史与未来 。本书知识性与可读性俱佳。
徐琳的《近代中国邮政储蓄研究(1919-1949)》本书从收集整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及上海市档案 馆未刊档案史料与民国时期经济金融类报刊资料人手,明晰梳理了中国近代邮政储蓄发展的基本脉络,并 对其发展趋势的具体表现展开考察。 《近代中国邮政储蓄研究(1919-1949)》稿从金融史的角度,把邮政储蓄作为近代中国金融结构的 组成部分,对邮政储蓄发展中的资金运作与治理结构等重要问题进行了分析,揭示了邮政储蓄的发展特性 ,并探讨了作为公共部门的邮政在金融领域渗透及扩张的原因、路径与影响,试图为当代中国金融的发展 提供历史借鉴。由于注重金融理论和西方经济学理论的运用,使该著作不仅具有相当的经济史学术价值, 同时也具有一定的现实借鉴意义。
中国商人为什么永远只寻求“捕鼠的特权”? 尽管他们深知 失去自由的资本被迫走上依附权贵之路 二者的结局往往先是疯狂,继而覆灭 大开大阖,重现一个波诡云谲的纷乱年代; 堪可圈点,历数一代气运坎坷的商界精英 20世纪20年代,老大中国刚自酣梦中惊醒,正步履蹒跚地准备走上新的发展之路。上海滩一批*秀的金融家和实业家结成了一个特殊的商人群体——江浙财团。这些人周旋于不同的政府、政党以及各种集团和阶层中间,进行着权力和资本、刺刀和金钱的交易,以商人的本能和政治智慧应付着急剧变幻的政治形势和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他们押宝蒋介石,资助南京政府,结交帮派大佬,推动中国历史向右大转弯;但他们又深受南京政府和权贵经济的挤压,财团梦不过是红楼一梦,终,在时代发生大转折之际选择了退出。几
“资本主义对未来发展的承诺,是对今天的犯罪。”2008年来,金融危机的浪潮席卷全球,面对危机与崩盘,经济学又当如何作出回应,经典理论是否还适应现实社会的发展? 本书以一个荒诞故事起笔,围绕过去300年间经济学历史上诸多表面上令人震惊的事件,力图追问:国际金融舞台瞬息万变,究竟是一场理性参与者的合作表演,还是一场毫无理智的闹剧?在金融资本高速发展的时代潮流中,我们是否可以负担其中的不确定性与风险?人类的经济生活是趋于理性,还是迈向蛮荒与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