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两千多年的时间里,中国经历了十数次重大的经济变革,每一次变法,都顺应社会发展而发生,也都对历史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今,新的社会发展又提出了继续变革的要求。 本书是作者近年来研究中国经济变革史的集大成之作,对中国历史上十数次重大经济变法的种种措施和实践作了系统的概述和比照,指明因革演变,坦陈利害得失,既高屋建瓴地总括了中国式改革的历史脉络,又剖析了隐藏在历代经济变革中的内在逻辑与规律。辩驳得失,以史为鉴,实不失为一部简明的 中国经济史 。
《有形之手 : 透视中国金融史》以时间为脉络,主要讲述了自古以来政府如何干预金融,系统梳理了古代中国政府金融治理的基本逻辑、形式及其衰落过程,深入探析了金融治理的近代化探索与变革,详细剖析了当代中国金融治理实践,有助于广大读者深刻理解政府干预金融的思路、逻辑和方法。同时本书从国际视角出发,横向比较苏联及美英等国政府干预金融的经验、教训,以及干预过程中存在的普遍问题,致力于厘清政府干预金融的边界,为中国的金融治理提供参考。
本书初版《日本经济史:16002000》刊行于2009年。因其用比较史的视点所撰写,并在各章的前面设有 总论 ,从近代经济的各项数据中选出重要的东西加以解说。通俗且易懂曾多次增印。作者对内容进行了增补,不仅在各章中增加 从历史中读取现代 的小节,还在在*后一章增加了20002015年的内容,现以《日本经济史 16002015年》的书名重新出版。
淘金热是美国西进运动史上的重要一环,当年的加州尚无政府管辖,似应是一片在利益竞逐下暴力频发之地,但真正发生在金矿区的暴力很少。这是什么缘故呢?其中的产权又是如何从无到有地建立的? 本书是 华盛顿经济学派 代表作之一,构建了 暴力分配产权 理论,以之推测和解释各种产权制度的产生与发展。作者基于实地考察和多份真实合约资料,探究了1848 1866年加州授予个人矿地产权的演变过程,由此对理论进行验证,并颠覆人们对淘金热充满暴力的传统认知。
从公元前3000年到21世纪,从一块泥板上的债务记录到制霸全球的金融巨兽,资本影响和左右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本书中,作者站在 资本边际收益递减 和 耗散结构 两大理论基础上,阐述了资本是如何积累、如何形成的,又投向了什么地方、塑造过哪些文明和霸权:古希腊时期的虚拟金融概念、十字军东征催生了近代银行系统、殖民贸易让欧洲商队遍布全球、战争资本主义护卫英国重组全球产业分工、金融资本如何打造一个个巨型企业、外币结算体系促成全球资本合作、以硅谷为代表的创新资本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科技奇迹 但是,资本无限增殖的内在需求及其周期规律又导致人类不断陷入危机:古罗马资本文明的陨落、南宋复杂社会的崩溃、老牌资本主义国家间的霸权更迭、全球金融危机频发、穷国和富国间壁垒高筑 在日益成熟的全球化体系中,资本既是
党家村现存的大量精美传统民居建筑,是党家村自元、明,尤其是清初直至民国时期商业极度繁荣发展的硕果。本书透过党家村大量传统民居建筑的表象,从经济学的角度入手,并结合文化、地理等因素,独辟蹊径地研究、展示党家村波澜壮阔的商业发展历史背景,并为缔结这一成就的历史过程提供解释。
本书是中央财经大学中国财政史研究所主编的财政史研究文献,囊括了财政史领域部分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是研究学习财政史的重要参考。本书为第十辑,共汇编文章近20篇,既有中国古代财政溯源,也有国外财政发展历史借鉴。
当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和尼罗河三角洲地带的文明繁荣发展时,来自各地的商队开始向着巴比伦和埃及进发。沙漠中的阿拉伯人、伊朗山地的居民、一队队的骆驼,从伊朗带来货物;而满载商品的驴群,从叙利亚北部和小亚细亚,顺着河谷而下。与此同时,从埃及、波斯湾沿岸、阿拉伯半岛南部和印度海沿岸出发的 批商船也开始穿越这些区域。 在人类历 ,近东是发展易货贸易的理想地区。罗斯托夫采夫由此创造了“商队城市”一词,用来指位于商队路线之上而繁荣起来的城市。这些城市处于不同文明的交界处,借助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推动了物质与文化交流。本书基于罗斯托夫采夫在叙利亚、阿拉伯和巴勒斯坦的鲜活感受和遗址考察,追溯商队贸易的历史,并结合考古挖掘的发现,既细致描绘了近东主要商队城市的兴衰起伏,其中包括佩特拉、杰拉什、帕尔米
《纸与铁(精)》由尼尔·弗格森所著,《纸与铁(精)》全新视角透视1923年德国恶性通胀,剖析德国经济灾难和政治间的因果链接,**金融历史学家尼尔?弗格森《文明》、《帝国》之后又一力作。中信集团董事长常振明、经济学家何帆、中国金融博物馆理事长王巍、北京大学教授张颐武、**作家北村、知名学者吴稼祥、上海交通大学教授江晓原联合推荐。 德意志帝国为何逐渐染上了通货膨胀的顽疾?其后果又是什么?是各经济利益集团导致了德国通货膨胀吗?通货膨胀刺激了德国的经济增长吗?当时的通货膨胀政策如何导致灾难性的影响?
首先是延续了版的基本方法。包括坚持实事求是和生产力标准,以及注重党和政府在变革发展产业经济中的作用和产业经济变革发展过程中的数量关系的叙述。还延续了与这些基本方法相联系的具体方法。诸如:以基本经济制度(或经济体制)的变革作为历史分期的标准,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作为第二标准;以历史方法为主,并辅之以逻辑方法;大量采用具有实证特征的数量分析方法。但在这方面本书第二版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延续版的方法上,而是继续进行了一些新的探索。这里的突出问题是:一方面,新中国成立60年产业经济变革和发展的史实甚为浩瀚;另一方面,作为单卷本的本书规模虽不算小,但也不可能容纳这样浩瀚的史实。这个矛盾在以下四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 ,典型历史事件与非典型的历史事件以及重要历史事件与次要历史事件的选择。显然,如果
通过口述历史的形式,全景披露作为共和国长子的汽车品牌解放的前世今生,真实展现老一辈汽车人是如何坚守工匠精神,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三年建成一汽汽车厂、制造出解放汽车,结束了我国不能生产汽车的历史。 作者采访了孟少农、李刚、沈永言、徐兴尧、范恒光等17位解放汽车的创造者、参与者和见证者,由他们共同构成《解放》口述史的主体。通过他们的口述,解放车诞生、发展的脉络和细节立体丰富地展现在了读者的面前。 每个口述者都从自身的角度讲述跟一汽和解放汽车的渊源,这其中既有成绩和反思,也有经验和教训。不同的讲述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让读者了解了解放汽车的沧桑历史与一汽的燃情岁月,还原了我国老一代汽车人在建造一汽、设计解放时葆有的家国情怀和工匠精神。同时,也让读者了解了解放车当前的发展方向和现
中国商人为什么永远只寻求“捕鼠的特权”? 尽管他们深知 失去自由的资本被迫走上依附权贵之路 二者的结局往往先是疯狂,继而覆灭 大开大阖,重现一个波诡云谲的纷乱年代; 堪可圈点,历数一代气运坎坷的商界精英 20世纪20年代,老大中国刚自酣梦中惊醒,正步履蹒跚地准备走上新的发展之路。上海滩一批*秀的金融家和实业家结成了一个特殊的商人群体——江浙财团。这些人周旋于不同的政府、政党以及各种集团和阶层中间,进行着权力和资本、刺刀和金钱的交易,以商人的本能和政治智慧应付着急剧变幻的政治形势和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他们押宝蒋介石,资助南京政府,结交帮派大佬,推动中国历史向右大转弯;但他们又深受南京政府和权贵经济的挤压,财团梦不过是红楼一梦,终,在时代发生大转折之际选择了退出。几
2019年,全球经济增速放缓、中美贸易冲突升级、以5G为背景的新一轮技术革命同期到来,今天的世界,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信息链、资本链关系不断变动,齐力酝酿出新时代的全球化场景。站在第二次全球化浪潮与第三次全球化浪潮的交点,中国要如何处理自己与世界的关系,中国企业要如何深度参与全球化呢? 本书是*套由中国人写作的、从理论到实践、从过去到未来全面梳理、剖析经济全球化,指导中国企业如果抓住第三次全球化浪潮趋势的著作。作者站在资本和产业的高度,对三次全球化浪潮进行了多维度分析,揭示了三次全球化浪潮的成因、内涵、特征以及对世界经济政治的影响。本书首次创造性地提出全球化浪潮是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信息链、资本链在全球市场有规律的配置和运动;对第二次全球化浪潮和*次全球化浪潮之交所造成两次世
本书向我们阐述了情况怎样越变越好,并说明了原因。繁荣来自人人为人人效力。始于十多万年前的交换和专业分工习惯,创造出了以加速趋势改善人类生活水平的集体大脑。这本大胆的书涵盖了人类的整个历史,从石器时代说到互联网,从明王朝的积重难返讲到蒸汽机的发明,从新近的人口爆炸讲到气候变化可能带来的后果。天灾人祸固然必不可免,但多亏了人类发明创造的无穷能力,21世纪必将实现巨大的经济繁荣,同时在大自然生物多样性方面创下新高。本书观点独到、新颖,具有启发意义,能帮助你思考怎样让世界变得更美好。
学术争鸣,是一个时代、一个国家学术发展的标志,它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发展。 纵观世界和我国的历史,古希腊的哲学、政治、文化、艺术等思想及其争鸣,创立了光辉灿烂的西欧古代文明,以致引发了西欧文艺复兴学术争鸣的盛况,促进了欧美各国的产业革命及其生产力的 大发展。在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盛况,也带来了生产力的较快发展,促进了封建制代替奴隶制,形成了秦汉大帝国的统一王朝,延续了近两千年。特别是近现代科学技术的引进,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传播,新中国的诞生,使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的实践也证明,什么时候学术争鸣活跃,就标志着我国科学(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发展加快,从而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每当学术争鸣受到压抑,科学发展也就缓慢,以致造成社会
本书通过对大量史料的收集与研究,将中国银行四川分行在国家战乱频仍、经济凋敝、社会不安宁、中外银行激烈竞争的民国时期,历经艰难的创业和坎坷的发展过程中所积淀的积极向上的核心价值体系,从史学角度客观准确地概括出来,由此真正起到存史、资治、育人的作用,达到修史问道,以启未来的目的。
本书是中央财经大学中国财政史研究所主编的财政史研究文献,囊括了财政史领域部分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是研究学习财政史的重要参考。本书为第十一辑,共汇编文章20余篇,既有中国古代财政溯源,也有国外财政发展历史借鉴。
本书写的是“西方到来”之前的中国。18世纪的中国不是“不变”,而是存在着生机勃勃的“变革”,是对于潜在发展成为强大的、近代的中国有重要意义的改革时期。“耗羡归公”是财政制度这一改革主要领域的顶点,它不仅解决了前朝遗存的种种问题,而且是对当时各种财政危机的有效的合理化解决方案。各省实施改革,因地制宜,享有充分的自主权,成效显著,有益于国计吏治民生。然而“耗羡归公”并不能一劳改永逸地解决清朝财政存在的所有问题,改革从一开始就受到抵制,加上集权国家的财政要求,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传统经济结构的根本性制约,后来的“耗羡归公”政策辉煌不再。 这是一部“在中国发现历史”的作品,是利用档案细致探讨中国历史的代表作。
在两千多年的时间里,中国经历了十数次重大的经济变革,每一次变法,都顺应社会发展而发生,也都对历史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今,新的社会发展又提出了继续变革的要求。 本书是作者近年来研究中国经济变革史的集大成之作,对中国历史上十数次重大经济变法的种种措施和实践作了系统的概述和比照,指明因革演变,坦陈利害得失,既高屋建瓴地总括了中国式改革的历史脉络,又剖析了隐藏在历代经济变革中的内在逻辑与规律。辩驳得失,以史为鉴,实不失为一部简明的 中国经济史 。
本书系统梳理了西婆罗洲华人公司史料及其相关研究文献,讨论了与兰芳公司同时存在的其他华人群体。通过对这些史料的搜集、考证、辨析、注释,力求展现罗芳伯和兰芳公司的全貌,探讨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学术界的同仁以及文史爱好者可根据这些基础史料开展更多创新研究。本书为广东华侨史的拓展提供了历史事实,而且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提供了新的视角。
《近代中国经济史》根据钱亦石教授《近代中国经济史》课程讲义所编,对近代中国经济发展全局鸟瞰,论述近代中国企业发展和国民经济概况,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经济势力和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分析得深刻透彻,内容贯通,读来畅快,作为研究近代中国经济史的奠基性着作,对中国史学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