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的主人公是在江北新区工作、学习的一家四口。在他们身上发生过很多开心的事、头疼的事、难过的事,但是,无论遇到什么样的事情,你会发现,江小北和龙小山他们一家人只要正确地运用法律武器,就能够保护自己、帮助他人、维护公平正义。他们在法律的学习之旅中不断进阶,法律知识也日益融入他们的日常生活。 相信随着阅读的深入,你会喜欢上这一家人,会为他们的收获而开心,为他们的困难而担心,为他们的烦忧而难过。更重要的是,在这样一段有意义、有益处、有意思的法律旅程中,你也一定能成长为法律知识小达人。
肖蔚云教授作为我国现行的1982年宪法的主要起草人之一,在《我国现行宪法的诞生》中对八二宪法起草的背景、主要经验、重大问题和各条文的具体讨论,做了最为精准而又精炼的记录,并进行了学理概括。《我国现行宪法的诞生》是理解和解释八二宪法制宪原意的最重要的文献依据,是理解我国宪法的重要著作。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宪法全面实施,特别是推进宪法解释和合宪性审查。宪法实施,必须以对宪法的准确理解为前提,而《我国现行宪法的诞生》是对宪法做历史解释的基本参考资料。同时,《我国现行宪法的诞生》具有极强的学科开创意义,对建构中国宪法学的自主话语体系也具有基础作用。 《我国现行宪法的诞生》曾于1986年由我社出版(统一书号:6209 73),因年代久远,年轻学者多未睹真容,而以复印本和扫描本传播,如能重排出版,必为学
《美国宪制政府》是美国前总统伍德罗 威尔逊的经典名篇,源于1907年威尔逊在哥伦比亚大学开设的一系列讲座,被认为是现代美国政治科学具有代表性的典范作品之一。威尔逊写作《美国宪制政府》的初衷,是开启民智,向广大民众讲述关于宪法和国家基本架构的知识,包括各州与联邦的关系,总统、国会与最高法院的分工、制衡与协作,行政权力在宪法框架内的运作方式,司法部门维护民众权利的职能等。威尔逊对造成建国者理论与现代实践断裂的原因提供了哲学式的解读,并对建国者的缺陷提供了一种 威尔逊式的解决途径 。 《美国宪制政府》面世距今逾百年,已牢牢奠立法科经典之名。
自19世纪以来,英国宪法学渐趋成熟,既呈现出体系化发展面相,又出现了明显的规范宪法学与政治宪法学两大学派分立现象。规范宪法学的方法论是以戴雪为代表的规范主义;政治宪法学的方法论是以白芝浩为代表的功能主义。19世纪以来的英国宪法学谱系于中国读者而言基本是清晰的。基于此,《正名之路:英国宪法学方法论的三重学术根脉》主要追溯了19世纪以前英国宪法学方法论的漫漫学术根脉问题。明确提出,英国宪法学及其方法论存在三重学术根脉,即古希腊科学哲学根脉、古典罗马法学根脉、英国一般法学根脉。
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进一步加强宪法文献资料的宣传出版工作,解决在立法实践和理论研究中缺少我国制宪修宪工作系统翔实文件资料的现状,特邀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宪法室相关专家在前两册的基础上继续系统整理汇编制宪修宪工作重要文献资料。 本书所刊意见汇编共十四辑,是宪法起草委员会办公室在1954年8月至9月期间汇编整理的全国人民讨论宪草意见。1954年6月14日,毛泽东主席主持召开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一致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和《关于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的决议》。会议结束当天,宪法草案即正式公布郑重交付全国人民讨论并征求意见。在近三个月的全民大讨论中,全国一亿五千多万人参加了宪法草案的讨论,收集整理了包括宪法草案和各组织法草案共一百一十八万多条修改或补充意见。宪
一部扎根在中国大地上的宪法研究著作,探讨中国宪法制度如何展开。书中讨论的 宪法 ,不是一个简单的文本或某种西方的普世理论,而是站在中国宪法(尤其是 八二宪法 )的自身实践基础上,展现中国宪法和制度的自身逻辑与发展道路。 全书辑集了作者2010年以来的9篇作品,记录下一位青年学者10年来的学术探索。作者有着深刻的 问题意识 ,在梳理改革开放40年以来的历史基础之上,不仅探讨了中国宪法研究中的概念、范畴、方法和理论,还通过批判性分析对比美国宪法,试图打破西方理论的普世神话和话语霸权,进一步提出立足于中国实际的研究方法。同时,围绕中国宪法的实际框架,具体分析和研究了中国国家治理体系的合理性及其积极意义。
若泽 若阿金 高美士 卡诺迪略(Jos Joaquim Gomes Canotilho)教授是葡萄牙宪法及宪法学领域之执牛耳者,在各葡语国家及地区的法律界均享有盛誉。教授著作等身,其中《宪法与宪法理论》(葡文版)一书被不断重版并多次印刷,广受推崇。该书既详尽介绍了立宪主义及实定宪法,又深入阐述了用以提供解释和适用法律的宪法方法论;既有对葡萄牙宪法相关议题由表及里的梳理与思考,又从比较法角度兼顾讨论了欧美宪法及其影响。本书为法学院学生及各类法律工作者提供了系统化学习宪法与宪法理论的工具。
本书分7章论述了关于大数据的基本认知、宪法援引案件的大数据统计与分析、宪法援引实践的多维度检视、释法说理与援引、宪法援引及其规范化、宪法援引与宪法解释制度、宪法援引与宪法实施。其中第一章是对于本书研究所使用的技术 大数据 的介绍,第二至四章则是对于检索、整理后的数据,从不同维度、类别加以分析,从而引出最后三章的内容,即规范化的宪法援引对于宪法解释、宪法实施的实际价值,更进一步讲,有助于巩固共同认识、现代化国家建构。
为助力各界 加便利地研究宪法对维护和平、遏制战争的作用、机制,发挥宪法在 交往中的作用,本书按照各国宪法 文本摘编摘译,其他则从《世界各国宪法》中摘编和再核校,并在每个 宪法文本中注明制定时间、修改时间、文本来源。编译中,我们坚持尽可能地为读者呈现各国宪法 版本中关于战争与和平的规定。 为保证摘编内容始终聚焦于各国宪法关于战争与和平的规定,摘编主要包括:武装力量的领导机制;战争权的分配;公民效忠 与保卫 的义务;禁止军备与否认交战权,放弃以战争、武力作为解决 间争端的手段;保持中立宣言,不干涉他 政;对侵略战争的 否定;禁止扰乱和平的行为;“人类共同体”的观念等。
法律尽职调查工作贯穿于法律调查、法律分析、法律风险控制、交易架构设计等法律实务领域,需要综合运用企业法、合同法、物权法、知识产权法、税法、劳动法、诉讼程序法以及各项行业法律法规等诸多法律领域的专业知识,涉及法律文件审阅、管理层及政府访谈、法律文件起草等各项专业技能,是一项高度综合的基础性法律实务工作。 本书在系统介绍了尽职调查这一概念之后,按照审阅文件、审核重点、案例梳理的顺序,聚焦公司运营、财务、劳动人事、争议解决等方面问题,综合运用各行业法律法规及法律专业知识,列举了律师在实施尽职调查工作时可能遇到的难题,并为解决这些难题、协助客户控制风险提供了可行的操作方法和处理技巧。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国家豁免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于2023年9月1日通过,现予公布,自2024年1月1日起施行。为了健全外国国家豁免制度,明确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院对涉及外国国家及其财产民事案件的管辖,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维护国家主权平等,促进对外友好交往,根据宪法,制定本法。本法所称的外国国家包括:外国主权国家;外国主权国家的国家机关或者组成部分;外国主权国家授权行使主权权力且基于该项授权从事活动的组织或者个人。外国国家及其财产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院享有管辖豁免,本法另有规定的除外。外国国家通过下列方式之一明示就特定事项或者案件接受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院管辖的,对于就该事项或者案件提起的诉讼,该外国国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院不享有管辖豁免:国际条
《宪法社会学》在宪法学与社会学的交叉地带,推进关于宪法的社会学研究,同时彰显法律社会学的一个分支,那就是宪法社会学。为了实现这个学术目标,本书聚焦于活生生的宪法,立足于政治运行的真实规则,在梳理宪法社会学学术传统的基础上,挖掘政治过程中的宪法问题,分辨政治体系中各个组成部分的制度角色,叙述宪法变迁的中国经验与中国规律,归纳宪法社会学的研究方法。
《城市化国家建设与当代中国农民公民权问题研究》讲述了:建设现代国家是中国现代政治的主要走向,现代国家的形成和成长需要经历现代化和国家建设两个环节;城市化则是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核心特征,而现代国家的形成和成长过程又是不断赋予和发展公民权的过程。由此城市化与公民权,尤其是农民的公民权成为中国走向现代国家过程中相互联系的两大主题。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城市化本身经历了从总体受限到迅速推进,再到持续发展的深刻转交:与此相应,农民的公民权问题也经历了从受到遮蔽到逐渐显现,再到日益凸显的转变.二在上述过程中,中国城市化的实质是什么?中国农民的公民权问题为何会从遮蔽向凸显转变?其背后的影响机制和深层逻辑如何?《城市化国家建设与当代中国农民公民权问题研究》力图从城市化、国家建设和公民权变
现行宪法制定30年来,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作为法治建设的重要标志——宪法实施工作虽然有了一定的起色,但总体来说,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都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宪法研究(第13卷)》侧重从深化宪法学理论研究的主题、强化宪法学理论对宪法实施工作的指导作用出发,选编了能够准确反映学界当下*关注热点的代表性作品,以期为学界提供一份值得关注的宪法学研究文献,为实践部门奉献一些真正具有启发作用的对策与建议。
本书内文由前言(面向宪法的思)、1-8章正文以及作者后记构成。第1章论述“现代革命与现代宪法”,第2章交代“现代宪法 德国问题的缘起”,第3章讨论“1848年革命失败对德国宪法史的根本影响”,第4章聚焦“帝制德国的宪制问题与韦伯的政治社会学诊断”,第5章梳理“1918年德国革命与魏玛制宪”,第6章探讨“魏玛德国的政治文化与宪法学术”,第7章研究“现代民主宪制理论的三种思想形态”,第8章从比较研究的视角论及“德国宪法史的思想启示”。
本书作者王利明教授是中国当代法治进程的亲历者、见证者和实践者,也是一名躬耕于法学领域的学者、参与新 部《民法典》的制定者。在本书中,作者将近年来思考和记录关于中国当下特别是《民法典》颁布实施以来的法治问题及社会问题的点滴想法,以随感录的方式集结成册。本书内容主要围绕作者参与《民法典》的制定而展开,并借此宣传并阐释《民法典》重要制度及相关立法精神。 作者先后在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人民的福祉是 的法律》《法治:良法与善治》《法治具有目的性》《法为民而治》四本随感录,本书是这一系列的第五本。
《行政法治在路上--政府公职律师手记》作者林庆坚从政府内部法制工作人员的独特视角,以自己亲身承办的众多真实案例为线索,用通俗的语言生动地记录了个人在政府法制工作中、公职律师岗位上的十年探索。书稿在 深层次上反映着我国政府在依法行政之路上的发展与进步。 行政工作繁杂,加之信息不对称、程序不透明,对百姓而言尤显神秘。作者作为公职律师的先行者,以亲身经历的案例娓娓道来,让普通读者对政府法制工作有了 直观的了解,让法律专业人士对公职律师这份职业有了 多的期待。同时预示着我们要不断推进法治政府建设,才能全面实现法治 。
《中国宪法(第四版)》是针对法学专业本科教学需要编写的宪法学基础教材。其以"宪法总论-公民基本权利与基本义务-国家机构"为框架,以我国现行宪法规范与调整宪法关系的相关法律规范为依据,以中国宪法原理与宪法制度为主要内容,彰显宪法学的本源精神和基本语义。《中国宪法(第四版)》各章在阐释宪法学知识内容的同时,精选宪法事例,并指引思考方向,有效辅助教学的同时,亦对培养学生法律思维大有裨益。 《中国宪法(第四版)》根据2018年宪法修正案、《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等法律规定,以及近年来司法改革之成果,精编内容,更新事例,使本书融思想性与时代性于一体,更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