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扎根在中国大地上的宪法研究著作,探讨中国宪法制度如何展开。书中讨论的 宪法 ,不是一个简单的文本或某种西方的普世理论,而是站在中国宪法(尤其是 八二宪法 )的自身实践基础上,展现中国宪法和制度的自身逻辑与发展道路。 全书辑集了作者2010年以来的9篇作品,记录下一位青年学者10年来的学术探索。作者有着深刻的 问题意识 ,在梳理改革开放40年以来的历史基础之上,不仅探讨了中国宪法研究中的概念、范畴、方法和理论,还通过批判性分析对比美国宪法,试图打破西方理论的普世神话和话语霸权,进一步提出立足于中国实际的研究方法。同时,围绕中国宪法的实际框架,具体分析和研究了中国国家治理体系的合理性及其积极意义。
为帮助读者准确理解和适用 发布的司法解释、指导性案例及司法文件,以指导司法实践, 法律政策研究室编著的《 人民检察院司法解释指导性案例理解与适用(2017)》全面收录了2017年 及 与 等部门联合制定发布的司法解释(含重要司法文件)及指导性案例,并补充收录2016年部分司法解释及司法文件。部分文件附有司法解释起草者或指导性案例选编者撰写的理解与适用文章。
财产犯虽然是一个刑法分则类罪问题,但因为财产犯所具有的常见性、疑难性和复杂性,成为长盛不衰的研究课题。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德日刑法教义学的引进,刑法分则理论的教义学化程度也逐渐提升,这主要就表现在财产犯的研究成果上。第十届“海峡 暨内地中青年刑法学者 论坛”以财产犯作为研讨的主题,是我和我国 高雄大学陈子平教授经过充分协商以后确定的题目。该次研讨会分如下四个议题,对财产犯进行了深入的研讨: 个议题是“财产犯的保护法益”,第二个议题是“财产犯的‘占有(持有)’概念”,第三个议题是“财产犯的‘不法所有意图’”,第四个议题是“不法原因给付与侵占罪、诈骗罪”。这四个主题基本上囊括了财产犯中较为复杂的问题。各位报告人事先都对各个议题进行了精心的论文准备,评论人也在阅读论文的基础上事先撰写
本书作者王利明教授是中国当代法治进程的亲历者、见证者和实践者,也是一名躬耕于法学领域的学者、参与新 部《民法典》的制定者。在本书中,作者将近年来思考和记录关于中国当下特别是《民法典》颁布实施以来的法治问题及社会问题的点滴想法,以随感录的方式集结成册。本书内容主要围绕作者参与《民法典》的制定而展开,并借此宣传并阐释《民法典》重要制度及相关立法精神。作者先后在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人民的福祉是 的法律》《法治:良法与善治》《法治具有目的性》《法为民而治》四本随感录,本书是这一系列的第五本。
李昌盛主编的《刑事司法论丛(第5卷)》分别围绕认罪认罚制度、电子数据、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收录文章二十三篇,对上述制度在我国的理论与司法实践作了讨论;证据法实证研究栏目收录文章八篇,立足检察及审判实践,对于刑事诉讼中证据的审查运用进行了探讨;域外法制栏目收录译文三篇,分别涉及德国。
公共财政的宪法制度规范是财政领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是现代国家建构中的一个核心命题。本书要论证的核心问题是:如何通过宪法在文本规范与制度实践层面的配置构造,建立与中国国情相适应的公共财
近年来,我国航运市场正常良好的竞争秩序目前正遭受严重破坏。外国大型航运公司、 航运组织联合在我国沿海在同一时间、以同一价格征收附加费侵害货主利益,近海航线一些航运经营者以掠夺性 策略采用“零运价”、“负运价”排挤竞争者,外资航运公司占据了我国 航运业务的大部分市场份额而凸显了外资垄断,世界海运三巨头组成运营联盟压缩我国航运企业运营空间。这些问题使我国航运竞争规制面临 的挑战。因此,亟需探索如何完善我国海运竞争法律制度来遏制航运垄断、规制海运市场、防止外国公司称霸市场、切实维护我国海洋权益。
为帮助读者准确理解和适用 发布的司法解释、指导性案例及司法文件,以指导司法实践, 法律政策研究室编著的《 人民检察院司法解释指导性案例理解与适用(2017)》全面收录了2017年 及 与 等部门联合制定发布的司法解释(含重要司法文件)及指导性案例,并补充收录2016年部分司法解释及司法文件。部分文件附有司法解释起草者或指导性案例选编者撰写的理解与适用文章。
齐延平主编的《人权研究( 9卷)》介绍了,人权不但张扬个人的自尊、自主、自强,也代表着一种不同于两千年中国法制传统的“现代”政治制度,它所依托的话语体系,既需要融合我们自己对理想社会的追求,也对我们既有的生活方式构成了严峻挑战。当意识到必须以一种近乎全新的政治法律制度迎接人权时代的来临时,我们必须审慎思考自己脱胎换骨、破旧立新的方式。
立法的过程中,立法技术与规范是制定良法的重要手段和保障,也是立法实践活动的基本遵循,还是体现立法活动成熟度和高水平立法的重要标志。因此,立法活动中学习和掌握立法技术与规范是立法者的基本功。全书共五章,分别从立法过程和立法成果两个方面总结立法技术与规范。对于立法过程而言,分别从依法立法、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公开立法等四个方面,提出立法技术规范要求。对立法成果而言,则提出了有关法律起草的技术与规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注释法典”丛书是我社集数年法规编撰经验,创新出版的大型实用法律工具书。本套工具书不仅全面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成果,而且秉承 、实用的理念,相信能够成为广大读者理解、掌握、适用法律的 工具书。本套工具书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为主线,结合日常司法实践领域确定分册。 法制办公室编著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典(新4版)》为安全生产分册,收录安全生产法及相关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及司法解释。
中华人民共和国注释法典”丛书是我社集数年法规编撰经验,创新出版的大型实用法律工具书。本套工具书不仅全面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成果,而且秉承 、实用的理念,相信能够成为广大读者理解、掌握、适用法律的 工具书。本套工具书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为主线,结合日常司法实践领域确定分册。 法制办公室编著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典(新4版)》为安全生产分册,收录安全生产法及相关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及司法解释。
中华人民共和国注释法典”丛书是我社集数年法规编撰经验,创新出版的大型实用法律工具书。本套工具书不仅全面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成果,而且秉承 、实用的理念,相信能够成为广大读者理解、掌握、适用法律的 工具书。本套工具书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为主线,结合日常司法实践领域确定分册。 法制办公室编著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典(新4版)》为安全生产分册,收录安全生产法及相关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及司法解释。
中华人民共和国注释法典”丛书是我社集数年法规编撰经验,创新出版的大型实用法律工具书。本套工具书不仅全面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成果,而且秉承 、实用的理念,相信能够成为广大读者理解、掌握、适用法律的 工具书。本套工具书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为主线,结合日常司法实践领域确定分册。 法制办公室编著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典(新4版)》为安全生产分册,收录安全生产法及相关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及司法解释。
中华人民共和国注释法典”丛书是我社集数年法规编撰经验,创新出版的大型实用法律工具书。本套工具书不仅全面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成果,而且秉承 、实用的理念,相信能够成为广大读者理解、掌握、适用法律的 工具书。本套工具书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为主线,结合日常司法实践领域确定分册。 法制办公室编著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典(新4版)》为安全生产分册,收录安全生产法及相关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及司法解释。
本书作者王利明教授是中国当代法治进程的亲历者、见证者和实践者,也是一名躬耕于法学领域的学者、参与新 部《民法典》的制定者。在本书中,作者将近年来思考和记录关于中国当下特别是《民法典》颁布实施以来的法治问题及社会问题的点滴想法,以随感录的方式集结成册。本书内容主要围绕作者参与《民法典》的制定而展开,并借此宣传并阐释《民法典》重要制度及相关立法精神。作者先后在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人民的福祉是 的法律》《法治:良法与善治》《法治具有目的性》《法为民而治》四本随感录,本书是这一系列的第五本。
......
本书由日本经世书局于1909年出版,系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宪法的学术作品。作者在清末起草了一部《大清宪法》,共10章,76条。按照宪法草案的结构顺序,北鬼三郎给每一条都注明所参考的对象,并加上或长或短的法理说明,连缀成篇。《大清宪法案》出版后,在日本反响平平,但在中国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不仅成为清季制宪官员的囊中书,而且还成为民初修宪者设计 体制时的理论依据,对中国的君主立宪和共和立宪都产生过影响。今 翻译成中文出版,可作为清末民初政治史、法律史等方面研究的重要参考,也可见当日中日学术交流的情况。
本书总题量为800道题左右,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是编写了8个章节的强化训练题。其中每个章节习题前归纳总结了本章的知识点及对应的题目,每道题前用☆或来区分非重点和重点题目,使考生在复习做题时 有针对性。 对于每个章节的强化习题,均根据真题难度、题型设置、分值变动合理设置了习题题量和难易程度,每道习题精准匹配考点。 二是提供了三套考前模拟卷帮助考生进行考前自我评测。这三套考前模拟卷贴合实战需求,题量和难度均与考试要求同步,可以有效满足考生考前自测,提高考生实战意识。同时这三套模拟卷也是对2021年中级会计考试的预测押题,希望能帮助考生顺利通过考试。
王敏远著的《刑事诉讼法修改后的司法解释研究》中提到我国 等部门颁布关于刑事诉讼法的具有法律普遍适用效力的解释,由来已久,在当今世界独树一帜。这些解释性规定,相当于刑事诉讼中的职权机关各自(或联合)颁布的刑事诉讼法之下的“二级”法律,对于认识、理解以及落实刑事诉讼法具有基础性的意义。因此,对其进行研究的重要性应不亚于对刑事诉讼法的研究。然而,以往学界对此的系统研究严重匮乏。本项研究是一次尝试。
古今宪法学源于二者对人的本性的认识——从灵魂到身体,因此,古今宪法学分别称为灵魂宪法学和身体宪法学。古典灵魂宪法学和身体宪法学除人性论之外,在认识论、方法论、道德论(道德基础)、本体论(宪法的本性)和目的论方面都存在差异:前者的认识基础是灵魂的理性,方法是辩证法,道德基础是灵魂的正义,城邦宪法根源于灵魂宪法,灵魂宪法的本性是灵魂各要素(理性、 和欲望)之间的秩序, 终目的是对灵魂的德性进行教育;后者的认识基础是身体的感觉,方法是分析-综合法,道德基础是身体的自我保存权,原初的宪法是契约,而契约的本性是身体的意志, 终目的是保护身体自由或财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