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规范市场监督管理执法行为,维护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根据行政处罚法、行政强制法、行政许可法、市场监督管理行政处罚程序规定等法律法规规定,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公布了《市场监督管理行政处罚文书格式范本(2021年修订版)》等多个文书格式范本。 本书全面收录了《市场监督管理行政处罚文书格式范本(2021年修订版)》《市场监督管理执法监督文书格式范本》等六类文书样式共百余个,多配以适用说明与相关法律依据。此外,为与2021年修改后的行政处罚法相衔接,特别对部分文书中的法条序号与内容进行了更新,是市场监督管理执法人员开展实务工作的参考用书。
人权责任的分担与合作是人权事业发展的趋势所在。在现代社会合作规制全面展开的背景下,将人权理念嵌入所有的相互关系与共同体中,是有效实现人权保障的必由之路。本书以行政法的相关理论研究与实践基础为出发点,对人权责任的可能变革、规范模式进行探讨,对人权问题的精细化研究有所推进,深化了学界对行政法学、人权法学相关基础理论的认识。本书旨在将人权问题的研究与公共治理的研究结合起来,既整合了公共治理中多元责任分担、软法规范对人权保障的意义等理论问题,又回应了国家之外的其他主体应当如何承担人权责任等现实问题,同时有助于理解行政法学的结构转型。
本书共分为七个章节,先从宏观层面概括出了统摄检察机关为何以及如何适用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基本理论,再从中观层面对控辩、控审关系、证据制度展开研究, 从微观层面对具体制度的完善提出了构想。
《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于2021年1月经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修订通过,此次修改主要对动物防疫病防控理念,防疫管理制度、人畜共患传染病的防治、野生动物及犬只的检疫管理等多方面内容进行了修改完善。 为了配合修改后的动物防疫法学习、宣传,帮助广大读者准确理解此次修改的立法原意,法工委直接参与立法工作的同志编写了这本解读。对动物防疫法逐条进行全面而深入的解读。本书准确阐述动物防疫法法条含义,为政府工作人员、企业专业人员、理论研究人员和社会大众提供了学习读本。
本书记录了律师教育的发展路径,为探索和完善一套符合中国教育实际的律师教育体系,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此外,本书还邀请了律师学院法律导师代表和法律毕业生代表,从各自的角度为律师学院撰文,有经验总结,有成长回顾, 有点滴记录,“师”与“生”是教育教学的两方主体,其相互交流教学相长,不仅体现了律师学院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而且展示了一幅幅真实生动的学生成长、教师奉献、学院发展的历史图卷。
5000 年来,对“自由平等”和“公平正义”的热切追求是全人类 共同的梦想,而那些世界各国世代流传的所罗门、包青天、安提戈涅、苏格拉底等人为追寻正义而不屈不挠、 终令公平正义取得胜利的无数个精彩法律瞬间,已成为一座座记录着人类法治前进足迹的里程碑。 跟随着本书的足迹,可以亲临其地般地走出国门看向世界,漫步到世界各地去追寻法律的故事,探索人类古今的法治精神。法学像个大迷宫,但却能指引人类的灵魂,只要用心去看去听,便会发现:“自由平等”和“公平正义”的法学理想,曾是怎样恒久地照耀着人类历史的过去,同样,亦会怎样恒久地照亮我们的将来。 本书打破了枯燥无味的教科书式的旧框,开创了一种新型的普法通识文体,以“法学游记”式的精湛故事讲解带领我们,从地中海沿岸的法律足印、到古罗马废墟、到英格兰
民事再审制度与审级制度是各自独立又密不可分的两个重要诉讼制度。本书 以再审制度与审级制度衔接的体系化思维对所涉基础诉讼制度与规则进行研究,是我国四级法院功能定位改革背景下,以探索事实审分层与实现法律统一适用机制为指引,对民事再审制度与审级制度研究的有益尝试。
本书稿是一部讲述法律类问题的文章辑集。 本书稿以时间为序,收集作者于2018-2023年撰写的62篇有份量的文章,多篇文章发表在《新民周刊》《南方 》等报刊上。这部由作者在6年时间内所写文章的精华辑集,由六部分组成,分别为: 篇我拿什么来保护你(11篇文章);第二篇讲一个动听的故事(15篇文章);第三篇法律的悲悯(9篇文章);第四篇数字里的法治(11篇文章);第五篇再做法律人(7篇文章);第六篇高铁日记(12篇文章)。本书稿可读性很强,知识面涉及很广,笔锋犀利,风趣幽默。作者从一个法律从业者的视角对接办的案件进行深层次分析,三言两语,点穿现象背后的本质。他的导师评语:“这本书的文章没有涉及太高深的刑法理论, 多的像是一些普法性的文章,但是,其中表达的人文关怀却让我很熟悉很感动。”
齐鲁法律文化是中国先秦时期在齐鲁大地酝酿形成的一种地域法律文化形态,是齐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形成于西周时期齐国、鲁国建国之际,以齐法家和鲁儒家为主要代表,历史源头可以追溯到夏商乃至 早的历史时代。秦汉以后,齐国、鲁国不复存在,但齐鲁法律文化经由儒法合流已以一种地域法律文化形态融入中华主流法律文化体系之中。齐鲁法律文化可谓中华传统法律文化的母体形态和主干部分,蕴含着古人丰富的治国理政学术思想。在当代中国法治本土化构建过程中,齐鲁法律文化传统在德法兼治、民本思想、无讼思想、司法调解和乡村治理等诸多领域仍能产生重要的思想启迪。
本书共分为五个专题:理论园地、实务研究、学科交叉探索、学术新苗、比较法视野。作者以辽宁大学法学院教师为主,兼有司法实务工作者、博士研究生的研究成果。论文选题以问题为导向,包括实务问题和法学理论问题。内容包含 社科基金项目成果或者重大项目阶段成果,经济法和法制史内容的学科特色明显。
民事再审制度与审级制度是各自独立又密不可分的两个重要诉讼制度。本书 以再审制度与审级制度衔接的体系化思维对所涉基础诉讼制度与规则进行研究,是我国四级法院功能定位改革背景下,以探索事实审分层与实现法律统一适用机制为指引,对民事再审制度与审级制度研究的有益尝试。
“北大法学阶梯系列讲座”是北大法学院诸多教学改革活动之一。2018年秋季学期,该系列讲座正式面世。它包括三个系列:初阶(入门)讲座、进阶讲座和高阶讲座。初阶讲座是为了 学生进入法学之门,为相关课程的学习提供方法论上的入门指引。进阶讲座旨在改变以往课后个别答疑不够充分、缺乏体系、难以集体受益的局面,致力于为学生系统性地答疑解惑,清除前期学习中累积的困扰,指明下一步学习的方向和重点。高阶讲座主要面向博士生群体,由各专业教授介绍学科前沿研究动态或发布自己 的研究成果,激发法学博士生的学术志趣,培养全面的知识结构和开阔的视野。三个系列讲座都是以现有的课程为基础,以既定的课堂为平台,面对不同的授课对象,选择不同课程的不同阶段展开。通过前期宣传、后期综述以及视频播放等方式,将课堂教学与讲座模式
对环境侵权民事案件审理中遇到的争议问题、新类型或疑难复杂问题,编写团队依托大数据检索平台、辅之各类经典案例,从检索收集到的海量类案中,研究、分析、提炼类案裁判规则30条,并 终形成20条成熟的裁判规则。每条规则下均附有该规则的类案检索报告,确保项下案例与该规则具有高度契合性,保证统计数据的准确度。此外,每条规则下还提供了可供参考的例案、裁判规则提要及辅助信息,彰显了裁判规则的 性、准确性和可适用性。可供参考例案均系编写团队精心挑选,通过个案向读者展示裁判思路;裁判规则提要是类案裁判规则的核心,是对规则的法理依据、审理要点及适用情形的具体阐释;辅助信息则附注了与裁判规则相关的高频法律条文,方便读者查阅。本书20条裁判规则基本涵盖了当前环境侵权民事司法领域重点、热点问题,全面展示了该领域
5000 年来,对“自由平等”和“公平正义”的热切追求是全人类 共同的梦想,而那些世界各国世代流传的所罗门、包青天、安提戈涅、苏格拉底等人为追寻正义而不屈不挠、 终令公平正义取得胜利的无数个精彩法律瞬间,已成为一座座记录着人类法治前进足迹的里程碑。 跟随着本书的足迹,可以亲临其地般地走出国门看向世界,漫步到世界各地去追寻法律的故事,探索人类古今的法治精神。法学像个大迷宫,但却能指引人类的灵魂,只要用心去看去听,便会发现:“自由平等”和“公平正义”的法学理想,曾是怎样恒久地照耀着人类历史的过去,同样,亦会怎样恒久地照亮我们的将来。 本书打破了枯燥无味的教科书式的旧框,开创了一种新型的普法通识文体,以“法学游记”式的精湛故事讲解带领我们,从地中海沿岸的法律足印、到古罗马废墟、到英格兰
本书共分为七个章节,先从宏观层面概括出了统摄检察机关为何以及如何适用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基本理论,再从中观层面对控辩、控审关系、证据制度展开研究, 从微观层面对具体制度的完善提出了构想。
本书共分为七个章节,先从宏观层面概括出了统摄检察机关为何以及如何适用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基本理论,再从中观层面对控辩、控审关系、证据制度展开研究, 从微观层面对具体制度的完善提出了构想。
刘俊海、宋一欣主编的《中国证券民事赔偿案件司法裁判文书汇编》是从1996年刘中民诉渤海股份案至2013年5月底17年间关于证券市场虚假陈述、内幕交易、操纵股价民事赔偿案件的司法裁判文书汇编。这期间,共有101起案件涉及证券民事赔偿,《中国证券民事赔偿案件司法裁判文书汇编》收录其中57起案件的83份司法裁判文书,对具体案例只编不评,无论胜负皆予以刊出,以供学术研究、法律或司法解释修改、司法实践参考。
本书稿是一部讲述法律类问题的文章辑集。 本书稿以时间为序,收集作者于2018-2023年撰写的62篇有份量的文章,多篇文章发表在《新民周刊》《南方 》等报刊上。这部由作者在6年时间内所写文章的精华辑集,由六部分组成,分别为: 篇我拿什么来保护你(11篇文章);第二篇讲一个动听的故事(15篇文章);第三篇法律的悲悯(9篇文章);第四篇数字里的法治(11篇文章);第五篇再做法律人(7篇文章);第六篇高铁日记(12篇文章)。本书稿可读性很强,知识面涉及很广,笔锋犀利,风趣幽默。作者从一个法律从业者的视角对接办的案件进行深层次分析,三言两语,点穿现象背后的本质。他的导师评语:“这本书的文章没有涉及太高深的刑法理论, 多的像是一些普法性的文章,但是,其中表达的人文关怀却让我很熟悉很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