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讲述了,做一个高贵且有气质的“超人”! 成天忙忙碌碌为生活而奔波,有时会产生质疑“我为什么要这样活着?”“这样活着,对吗?”如果你问19世纪的哲学家尼采,人生的苦恼是什么,那他会怎样回答你呢?尼采会回答你说“活得危险一些!”“不要指望你的命运会平坦无忧,要希望更加残酷的生活。”并且还会加上一句,“爱上自己的命运吧。” “超人讲座”就是由那些我们在人生旅途中不得不提出的10种质疑,以及尼采对此给出的答案构成的。当你抱怨道“我的人生为什么就这么艰难坎坷”时,尼采会答道“轻藐那些安然无恙的生活”,当你为寻找人生的意义而苦恼时,尼采会告诉你“人生的意义只有在无法产生那种质疑的状态下才能得到答案”。 这就说明,尼采要求的绝非希望得到慰劳及同情的软弱的精神,而是要求我们为高扬自身
《道德经》分为上下两篇,上篇起首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所以人称《道经》;下篇起首为“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所以人称《德经》。《道经》讲述了宇宙的根本,道出了天地万物变化的玄机以及明暗变幻的微妙;《德经》说的是处世方略,道出了人事的进退之术,包含了长生久视之道。 《道德经》不仅是一部哲学经典,而且文字简洁、富有韵律感,可以看作是一种特殊形式的诗。因此,有人说《道德经》是哲学的诗化表述。 这本《道德经全鉴》,解读行文通俗易懂,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道德经》中的智慧真谛,让“道”真正地融人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让我们从身边事物的细枝末节就能体会老子的思想。
培根的随笔,以其简洁的语言、优美的文笔、透彻的说理、迭出的警句,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读之犹如聆听高人赐教,令人受益匪浅。 《生命有何意义:培根的人生哲学》中处处体现了培根对人生世态的通透理解,彰显了作者的信念和价值观,展示了一种反省和思辨的力量。
中华炎黄文化博大精深,渊源流长,璀璨多彩,四域生辉。在此辉煌璨烂的文化宝藏中,有一瑰宝,有一奇葩,它就是《易经》。 本书是以实用的《易经》风貌来展现它的魅力。它的白话哲理,隽永的生活小故事,即使没有易理基础的人也能读来趣味盎然。至于研读过《易经》的人,对易理与禅理、《道德经》、《南华经》、《金刚经》、《六祖坛经》、《心经》、《法华经》、《华严经》、《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甚至人生价值、生命意义,旁通的阐述,更是爱不能舍。 本书分成四篇: 一、由“心法篇”的“垂象七步转七天”到“一指禅”描述“易道心法”的生活易,展现《周易》咸卦“万法唯心”的契应。 二、经“智慧篇”的“内心迷暗的宝珠”到“辨上下定民志”,阐述“周易智慧化”的妙谛,借由解卦的智慧,运用于人
《一本书读懂儒家文化》讲述了从传说中的上古三代到近代新儒家数千年间儒学发展、演化的历程,分为11个篇章。下面有若干小节。设置以下栏目:篇章概述:提纲挈领地介绍各个历史时期的儒学发展概貌; 历史故事:用故事的形式阐释儒学史上的重要人物及其主要思想.注重可读性和趣味性;大事年表:以编年的方式,简要展示思想家的活动、重大哲学事件等; 知识链接:以名词的形式进一步阐释相关重要思想及学说;常识介绍:介绍必要的背景知识,如典章制度、人物史实等; 图片传真:选取相关图片,直观展示讲述内容。《一本书读懂儒家文化》由张焕君、谢耀亭所著。
教是怎样传入中国的?最初沿着陆地进入中国的地段在哪里?文明进入中国的路径、传播方向及影响有哪些?中国各地的在千百年间的生活变化有哪些?行走记者唐荣尧秉着学术的理性和诗人的情怀,沿着丝绸之路、茶马古道、草原之路、唐蕃古道、滨海环线、大河之路,徒步10万里考察文明的中国之旅,力图探寻千年间文明东渐的步履,展现千万中国的生活故事,深度探寻中国的精神世界。 本书设计特点——书 杂志 封面:采用墨绿色,突显出沉静,如秋日湖水般让人平静又不乏灵性。封面上采用具有特色的清真寺图案,并将中心部分镂空,如同一扇打开的窗户。 内文:采纳”书中有杂志“的设计,即其中的内文彩色部分比黑白部分的版心要小,视觉上略微缩进一截,这样独特的设计将更加突显图片的精美,具有光彩夺目的视觉效果。
佛门是一个博大精深的世界,浩瀚的佛教经典,隐秘的丛林殿宇,总让身处红尘俗世的人们保持敬畏或者只是心生好奇。难得有人心怀虔敬,深入佛门,领略另外一种人生的同时也体悟自己原本的生命轨迹,从而渴望澄明。本书的作者便是其中之一。他历时九载,深入灵隐寺、天台山等佛教寺院,与方丈同吃住,与法师共修禅,更与众多佛门弟子朝夕相处。佛门的清苦他难以忘怀,而佛门的高尚则让他感动而景仰。作为一位摄影家,作者用镜头记录下这段时光里让他记忆犹新的时刻,小到饮食就寝,大到剃度受戒。他同时用真切的文字记叙了这段令他也另异国他乡的友人改变了自己人生的岁月。他希望这是一座桥,让人们通过它看到一个真实的佛门;他也希望这是一面镜,让人们照亮自己的内心。
本书是《柏拉图全集》增订本第三册,本册包括美涅克塞努篇、小希庇亚篇、伊安篇、高尔吉亚篇四篇对话。译者除了对原译文进行逐字逐句的修改外,还做了较大改动有:(1)原版中各篇对话的提要译自伊迪丝?汉密尔顿所撰写的各篇对话短序。本次修订,所有提要均由译者根据本人的研究心得亲自撰写;(2)对柏拉图的疑伪之作16篇做了补译并收录;(3)专有名词(人名、地名、族名、神名)有少量改动和增添;哲学概念和术语的译名结合近年来的研究动态有改动,并以注释的方式说明旧译和新译的基本情况。(4)参照已有各种版本的柏拉图著作,重新修改了书中所有注释;(5)参考英文版柏拉图全集索引,重编修订版索引,增加希腊文对照;(6)将原来四卷本拆改为十本小册子,以解决全集篇幅过大问题,便于青年学生购买。
智顗是中国佛教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推动了佛教中国化的进程。本书系统地梳理了他对于佛经的独特解释,展示了他对于佛教中国化所做的具体工作;作者参照了西方的解释学思想,从解释学角度出发,系统而深入地阐述了智顗的佛教解释学思想;本书还从心灵哲学的角度,探讨了智顗的解释学思想对于人的心灵修养的意义和价值,既涉及到心灵哲学最基本的理论问题,也涉及心灵哲学对于心性修养和人生解脱的作用,从而展示出了佛教心灵哲学不同于西方心灵哲学的特点。 ?
英国古典学家约翰·马歇尔的《希腊哲学简史》,是针对具有一般知识水平的读者撰写的哲学普及读物,大的特点是行文流畅,取材精当,容易为一般读者所理解。这本《希腊哲学简史》还注重哲学家的生平及所处时代特点,尤其善于用少量笔墨引导读者思考哲学与历史、政治的关系,把哲学放在更宏大的背景当中,体现了古典学家所具有的整全视野。 全书行文流畅、取材精当,不仅论述简洁,还注重文本引述,并能很好地引导读者思考哲学与历史、政治的关系,反映出当时学者所具有的整全视野。这本书不益于古典素养的提升,作为古典哲学的经典入门读物,全书呈现出20世纪初英国人文中学注重古典传统的基本状况,这对处在当今时代的我们仍不失借鉴意义。
改革三十年来,中国的社会价值观呈现出高度的多元化,这是社会活力的体现。但与此同时,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不应迷失在价值观的多元化之中。本书即为探讨和重建当代中国社会的核心价值观而进行的一场大讨论。参与讨论的四十佘位学者分布于人文、社科各个领域,分别对三十年来我国价值观变迁的现状、原因、存在的问题、重建的方向等问题进行了充分的探讨,见解纷呈,语言生动,充满现场感,从中让你看到巨变中国的一个重要侧面。
《中韩禅学》从祖师法脉为线索,以禅师为中心,详细考察了中国禅宗在韩国各个时期的传播情况,重点阐述了禅门九山时期的形式繁荣,以及佛日普照创立曹溪宗、太古普愚与懒翁慧琴开创高丽末期的韩国禅宗、清虚休静与浮休善修开创李朝中期的韩国禅宗等本质辉煌。
本书较为完整地揭示了佛教在中古时期(晋唐时期)敦煌的社会化与佛教化的双向互动进程,据此指出佛教传入中国并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兼容并蓄,博大精深。该书观点明确,资料详实,是敦煌学研究的入门书和工具书。
绪论 一、灵根自植 二、大美学观 体系篇 章 人文之美——现代新儒家美学的焦点 节 人文与文艺 一、人文内蕴 二、文艺形塑 第二节 人格与文艺 一、文如其人 二、人格魅力 第三节 人生艺术化 一、人生之乐 二、人生之境 三、人生美化 第二章 心性之美——现代新儒家美学的旨归 节以心为本 一、心者神之主 二、心之特性 第二节 文艺与心灵 一、修心 二、写心 三、传心 第三节 审美与心境 一、虚静论 二、心游论 第三章 生生之美——现代新儒家美学的祈向 节 生生之道 一、生生之德 二、生化之理 第二节 生香活意 一、生之意趣 二、感应自然 第三节 生之礼赞 一、生命的本性 二、生命与诗艺 三、生态
《教育何为?》原名《论我们教育机构的未来》,是尼采的一部早期著作,写于1872年,生前未出版。这是尼采唯的一部谈教育的专著。哲学家、诗人尼采以故事手法,讲述了两个年轻的另类大学生,一个年老的哲学家和他的弟子——一位年轻教师,于一个美丽的黄昏,在莱茵河畔一处林中空地相遇的故事。双方由误会、冲突而至于相互理解和畅谈,谈话的内容围绕着教育,分别从学生、教师和哲学家的立场对德国教育现状进行了批判。尼采对当时初露端倪的现代文化和现代教育的批判,今天读来依然振聋发聩,启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