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宗教思想史是一个十分广阔的研究领域,又是一个亟待开拓的学科。中国宗教发展形态的特殊和复杂,给这一领域的研究提出了数不尽的难题。由于我国宗教学术研究基础比较薄弱,更突显出这一学术领域研究的难度。不过这一工作的迫切性是十分显然的。正基于这样的认识,南开大学“中国思想与社会研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把“中国宗教思想史”确立为一个研究重点,组织力量撰写《中国宗教思想史》。这是难度很大的任务。课题组从事的先期工作有两个方面。一是搜集资料,包括涉及课题内容的资料和已有的研究成果;再是对于编撰的指导思想与原则进行讨论,包括有关具体个案的探讨。在这一过程中,每位成员就个人研究心得写成文章,已经或将要陆续刊布(已完成结集发表的有《中国宗教思想文化》专辑,《东方丛刊》2007年第3辑;《中国宗教
《埃利希:无主权的制序》以埃利希法社会学思想为主旨进行展开,将埃利希的法社会学置于上个世纪之交迭宕起伏的世界格局之中予以理解。顺循埃利希为学、传教、辗转流落之生平,切入埃利希对欧洲当时居于主导地位的法学流派思想的反思。借莱布尼茨、普赫塔、萨维尼、马克思、耶林、祁克等思想之启迪,埃利希由制序(ordering)为基本特征定义法,从而展开了一整套法社会理论的基本架构。在勾勒这位社会学鼻祖之生平及影响之同时,《埃利希:无主权的制序》还鲜活地再现出了埃利希对法概念的定义逻辑,对法与国家关系的理解,对法律命题形式与内容的分析,对法律发展逻辑的历史把握,对法学研究趋势与法学功能的辩解,对国家法运作逻辑的辨析,以及对法社会学基本方法的论断等方面的精要法哲学思想。
《汉魏六朝道家美学思想研究》由万志全著:汉魏六朝人士并未撰写过专门的美学著作,但若以现代美学之眼光来考察,可以发现他们的著作、文章和作品之中透露出一些颇具道家气息的审美思潮、审美风尚、审美情趣和审美理想,倘或把这些因素连缀起来,便可勾勒出一条汉魏六朝道家审美思潮。而流露了道家审美思潮的汉魏六朝人士,有的是道士,有的是退隐的名士,有的是在朝的隐士,有的是儒道佛通融之士,但他们都表露了道家的美学意趣,所以把他们串联起来,便可发现其中有道家美学思想之传承。《汉魏六朝道家美学思想研究》分五个部分研究汉魏六朝道家美学思想。
孟德斯鸠曾说:“在大多数作品中,我看到了写书的人;而在(蒙田的)这一《智者的自我修养:蒙田的生活哲学》中,我却看到了一个思想者。” 《智者的自我修养:蒙田的生活哲学》内容丰富、旁征博引,既有古代先贤的哲思,更有蒙田自己的人生思考和生活经验,字里行间无不投射出积极和智慧的人生态度,堪称是“生活的哲学之书”。 蒙田以一个智者的眼光,观察和思考大干世界的芸芸众生,对人类许多共有的思想感情,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给人以深思和反省。 《智者的自我修养:蒙田的生活哲学》内容包罗万象,融书本知识和生活经验为一体,帮助你提高对人生的理解,带给你一种乐观、积极和充满智慧的人生态度,教给你生活的艺术。
本书是作者张玉良先生十几年潜心研究的结果,作者收集老子古今注译本百余种,经过十多次修改补充,力求作到深入探索老子原义,文字表述简洁明白。本书按老子八十一章顺序,逐章译解,全书包括原文、注释、意译、解说和参考注解五部分。本书的原文以魏晋时期王弼注本为主,参考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老子甲乙本,1993年郭店楚墓出土竹简的老子摘抄本,以及从战国以来至20世纪研究老子的各类书籍,全方位的解读老子五千言。经本书作者的详释,并在参考注解中摘录了众多研究者的精辟解说,本书堪称集老学研究之大成之作。
佛门是一个博大精深的世界,浩瀚的佛教经典,隐秘的丛林殿宇,总让身处红尘俗世的人们保持敬畏或者只是心生好奇。难得有人心怀虔敬,深入佛门,领略另外一种人生的同时也体悟自己原本的生命轨迹,从而渴望澄明。本书的作者便是其中之一。他历时九载,深入灵隐寺、天台山等佛教寺院,与方丈同吃住,与法师共修禅,更与众多佛门弟子朝夕相处。佛门的清苦他难以忘怀,而佛门的高尚则让他感动而景仰。作为一位摄影家,作者用镜头记录下这段时光里让他记忆犹新的时刻,小到饮食就寝,大到剃度受戒。他同时用真切的文字记叙了这段令他也另异国他乡的友人改变了自己人生的岁月。他希望这是一座桥,让人们通过它看到一个真实的佛门;他也希望这是一面镜,让人们照亮自己的内心。
《论语》是儒家的主要经典,在中国思想史和文化史上的地位无可替代,对于中国人的思想和道德观念的形成与稳定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本书文字部分采用南宋理学家朱熹的《论语集注》,配图选用了两套描绘孔子生平事迹的“圣迹图”和部分孔门弟子画像共计二百一十余幅,全书图文并茂,读来赏心悦目,是文学、美术工作者及广大文学爱好者值得珍藏的艺术经典。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散文,是孔子死后,弟子们把他平日的言行记录收集起来,整理编成的。其中有孔子的言论,也有弟子们的自相问答。它是儒家思想所依据的经典,也是我国一份十分重要的文化遗产。本书是“国学经典图文系列”中的一本,文字部分采用南宋理学家朱熹的《论语集注》,配图选用了两套描绘孔子生平事迹的“圣迹图”(直式图幅采自清光绪年间上海同文书局的木刻本,
《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阈中的“中国问题”》的主要内容包括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中国的发展应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确立历程也是逐步凸显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相结合的进程。发展应以人为本,这是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是社会发展规律的要求,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思想之一,是世界各国根据自己发展历程中成败得失的经验而形成的共同认识。以人为本是促进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因素,是解放生产力、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最根本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