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法国著名思想家、实验主义电影艺术大师、诗人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字母主义国际与情境主义国际的创始人之一居伊 德波的代表作。除序言外,全书共九章221条。围绕 景观 这一概念,德波指出当代社会正处于从马克思所面对的资本主义物化时代向社会景观之王国的过渡之中,在这种新的历史断代里,整个社会生活显示为一种巨大的景观的积累,景观关系中纯客观性的拜物教式表象,掩盖了人与人、阶级与阶级之间的关系。 当代学术棱镜译丛 现代思想史系列 《当代学术棱镜译丛》自2000年以来,已译介百余部域外学术佳作。复合光通过 棱镜 便分解成光谱,丛书以 棱镜 为名,意在通过所选篇什,折射出国外知识界的历史面貌和当代进展。丛书下设25个子系列,涉及哲学、社会学、文学理论、艺术理论、媒介研究等诸领域,囊括了众多域外著名学者的
《新社会学大纲》作者李达系统阐释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主要包括:当代科学看的历史唯物论、社会的经济构造、社会的政治建筑、社会的意识形态四部分内容。全书思想深刻、说理透彻、结构严谨而明晰,对当今读者依然具有现实意义。
《C.S.路易斯作品系列:切今之事》收录了C.S.路易斯散见于报刊上的时评文字,其中论及文学、教育、人性以及现代思想中的诸多痼疾。路易斯终生警惕报刊,认为知识分子容易上报刊之当。故而此书之意义至少有二:其一,有助于更全面理解C.S.路易斯;其二,所谈问题虽现于上世纪中叶,然而这些问题依然存在,于当下仍有意义。作者C.S.路易斯一生著述横跨神学、哲学、文学(包括研究与创作)三个领域。其著作在国内的翻译尚存很大空白,《C.S.路易斯作品系列:切今之事》的出版,有助于读者更全面了解这位 伟大的牛津人 ,且填补这一空白。
本书是 诗歌中国 之一。作者从乐人、歌唱、舞蹈、乐器等音乐主题切入,分析了以音乐为诗歌主题的相关诗篇,并从音乐的创作、演绎场合、演绎形式、演绎工具方面分析了唐诗与音乐的美妙关系。本书内容丰富,体例清晰,例证丰富,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与趣味性,是读者了解唐诗与音乐文化的优秀读本。
本书是 诗歌中国 之一。唐代科举,进士为重。诗赋水平,决定着考生的去取存留。唐初力倡文德政治,诗歌兴盛,水准渐高。为顺应潮流,诗入科举,二者就此结缘。诗中有梦,梦在科场;诗中有泪,泪湿襟衫。文人们以诗干谒权要,希求声名;进入科场,比拼诗艺,却大多平平。成名了,以诗告慰致谢,意气风发;落第了,以诗抒怨酬赠,怨声难平。歌尽了,酒醒了,得意者续写辉煌,失意者再接再厉。一曲诗与科举的歌谣,唱尽书生百年酸辛
《这个世界是有趣的》 精选名家名作,每一篇文章以深邃的思想和优美的文字或温文尔雅、或风趣幽默、或犀利独到,旨在告诉我们:无论发生好的、不好的事情我们都可以用一种超然的态度去审视这个世界。 作者用真诚的心、质朴的语言、简单的笔法记录下对这个世界的看法,愿这些真挚的小文能够带给您美好的阅读感受。
大卫 加勒是一家繁忙医院的重症监护主任,多年处理急重症的工作经历让他见证了一场场生死离别,父母的相继离世也让他脱离了旁观者的视角,更深入地思考医疗的局限与不凡,生命的脆弱与顽强,以及死亡的突然与平静。*终,他将这些关于生死对抗的回忆集合成了这本书。 在本书中,大卫围绕着心脏、大脑、肾脏等关键器官,展开了对人体物理组成和情感关怀的讨论。他将专业医学知识融入自己的急救工作见闻,反思关乎生死的各种问题,细细讲述各种病床前的真实案例:小病如何酿成大痛,医生与家属的所思所想,公共卫生如何控制流行疾病,器官移植的利弊,什么时候全力挽救,什么时候*好放手 关于生死,为了走向更好的结局,我们需要了解得更多、更深。
本书选择民国时期重要的人文学者在大学或其他场所的演讲,侧重于谈论公共问题,以切合“演说中国”之主题。每篇文章后附有演讲者和演讲学校的简单介绍,以期展现近代高等教育的公共面相,并探触民国的文化思想脉络。
现代文明需要科学和人文共同推动,大学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今天的科普也不再仅仅是知识的普及,而是强调将科学技术与历史、吉学、艺术、经济等人文社会科学有机融合,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大学科普由此成为推动现代文明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
城市的视角 意味着把城市当作一种有生命力的实体,它是由一系列互相纠缠的网络、数不清的行为体建立起来的。本书的观点是:我们不需要把城市看作一种更大范式的表达,或是由人类独立努力和组织的场所。我们可以在城市的密度、规模和蔓延的状态中发现大量的符号、主体、建筑技术及基础设施。这是一种类似机器的组合,这些不同元素的相互作用和对抗形成了城市。 这是一个关涉当下与未来的课题,它更新了我们对待城市的态度。
本书为萨义德总结上世纪90年代中期文学、文化、政治批评的经验,对“知识分子”这一重要议题所做的系列反思。他尖锐地指出,在当今媒体发达、政治与学术利益交融的时代,所谓知识分子已经是一种特殊专业,集编辑、记者、政客及学术中间人于一身。他(她)们身不由己,往往成为各种权力结构中的一员,反而在去国离乡的移民群落中,在甘居异端的“业余者”、“圈外人”中,我们方能得见知识分子不屈不移卓然特立的风骨典型。
......
“作文一定要起承转合吗?”“如何立意?“什么才是恰当的比喻?”“怎样发现和运用材料?”……本书发掘十九个问题,以问答的形式,丰富的举例,解答学习作文的困惑。其中有方法和技巧, 有人生的经验和识见。
1933年2月20日,距离国会选举还有两周,德国工商业巨头——欧宝、克虏伯、安联、西门子、巴斯夫、拜耳、爱克发、德律风根、法本等至今依然如雷贯耳的公司的领导人——秘密齐聚纳粹党的晚宴。迎接这24位巨鳄的是戈林、戈培尔和希特勒。此后很快,国会将不复存在,再过几年,甚至国家议会也将不复存在,只剩颓垣败壁,青烟袅袅。在这场秘密晚宴里,这24个人和纳粹领导人谈了些什么?目的何在?奥地利政治家许士尼格为何要出卖自己的国家?德国外长里宾特洛甫和英国首相张伯伦的会晤预示着什么?龚古尔文学奖得主埃里克·维亚尔以精湛的笔触描述了“二战”前夕的欧洲,用一个个眼花缭乱的事件描绘了纳粹德国的崛起。维亚尔凭借导演的眼睛、历史学家的审视和小说家的笔法,展现了灾难、荒谬和恐惧如何缓慢而无情地展开。《议程》取材于一个个真
本书旨在从个体角度探讨身处转型期的人们如何超越逆境,盘活自由,拓展生存,积极生活。自由与自救,是本书的方向与重点。出版四年来,累计加印三十余次。本次增订,加入新作六万余字,特别增加“历史与心灵”一辑,并对自由与责任、中国人的自由传统等内容作了必要增补。
未知的他者之间初次相见,彼此交谈,实际上是一场关系到双方语言系统整体规范的激烈争夺战。在阅读的过程中,读者的自我意识开始介入文本的那一刻,便是表述者与读者相遇、同时在场的开始。表述者曾经写出的语句,进入了读者的意识空间,由此生成意义;同时曾经存在于读者意识中的语句,被投企到了表述者所组织的文本场域当中,这个原本完整的时空连续体场域,由此出现了瞬间的扭曲与突起 这里发生的就是事件。 所谓 阅读 ,往往就是表述者与读者各自的语言系统及规则之间一连串充满矛盾的格斗 事件 。 但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跟各种文本接触时,却往往意识不到阅读的这种生动的事件性。 读报的时候,面对那些新闻报道,要是仔细考虑处于他者立场的表述者,思考他们与被报道事件现场之间的复杂关系,那么仅此便已疲惫不堪,根本无暇顾
本书将现代模态逻辑与现代哲学的意向性理论相结合,对当代语言哲学的指称理论进行了新颖的探讨。全书深入分析了经典指称理论的问题与困境,系统批判了蒯因的谓词首位思想。
本书是一本在前人研究烛照下集中讨论反英雄内涵与外延的小书。 反英雄作为文艺复兴之后欧美叙事文学中的文学形象类别,既可泛指除 恶棍 之外一切缺乏传统英雄特质的主人公,也可特指20世纪50年代后文学作品中对荒诞世界进行绝望反抗的人物形象。随着世俗文学与文化的兴起,反英雄拆解了普遍理想和崇高道德,演绎了人类自我的碎片化历程。他们平庸,他们迷惘,他们怯懦,他们嚎叫,但他们并非邪恶的化身,而只代表了人类失去信仰标杆之后精神之舟的流散奔逃。世界的不可理喻倘不终结,反英雄的内涵便始终延展。在此认识的基础上,本书梳理了反英 雄形象的源起和流变,以及具体的文学表现,并对易与之发生混淆的范畴进行了概念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