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法国著名思想家、实验主义电影艺术大师、诗人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字母主义国际与情境主义国际的创始人之一居伊 德波的代表作。除序言外,全书共九章221条。围绕 景观 这一概念,德波指出当代社会正处于从马克思所面对的资本主义物化时代向社会景观之王国的过渡之中,在这种新的历史断代里,整个社会生活显示为一种巨大的景观的积累,景观关系中纯客观性的拜物教式表象,掩盖了人与人、阶级与阶级之间的关系。 当代学术棱镜译丛 现代思想史系列 《当代学术棱镜译丛》自2000年以来,已译介百余部域外学术佳作。复合光通过 棱镜 便分解成光谱,丛书以 棱镜 为名,意在通过所选篇什,折射出国外知识界的历史面貌和当代进展。丛书下设25个子系列,涉及哲学、社会学、文学理论、艺术理论、媒介研究等诸领域,囊括了众多域外著名学者的
当汉字遭遇避讳,避讳因借重了汉字而变得纷繁复杂,汉字也因避讳而产生诸多变化。二者相依相生,共同滋养了中华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避讳文化。本书立足汉字,以语言文化为视角,从汉字和避讳的广泛联系中阐释丰富多彩的避讳文化,并力求其学术性、知识性、趣味性兼具,雅俗共赏。本书在*版的基础上修订而成,既可作为大学人文素质教育的教材,也可作为中外读者了解中华传统特色文化的读物。
《新社会学大纲》作者李达系统阐释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主要包括:当代科学看的历史唯物论、社会的经济构造、社会的政治建筑、社会的意识形态四部分内容。全书思想深刻、说理透彻、结构严谨而明晰,对当今读者依然具有现实意义。
《C.S.路易斯作品系列:切今之事》收录了C.S.路易斯散见于报刊上的时评文字,其中论及文学、教育、人性以及现代思想中的诸多痼疾。路易斯终生警惕报刊,认为知识分子容易上报刊之当。故而此书之意义至少有二:其一,有助于更全面理解C.S.路易斯;其二,所谈问题虽现于上世纪中叶,然而这些问题依然存在,于当下仍有意义。作者C.S.路易斯一生著述横跨神学、哲学、文学(包括研究与创作)三个领域。其著作在国内的翻译尚存很大空白,《C.S.路易斯作品系列:切今之事》的出版,有助于读者更全面了解这位 伟大的牛津人 ,且填补这一空白。
本书是 诗歌中国 之一。作者从乐人、歌唱、舞蹈、乐器等音乐主题切入,分析了以音乐为诗歌主题的相关诗篇,并从音乐的创作、演绎场合、演绎形式、演绎工具方面分析了唐诗与音乐的美妙关系。本书内容丰富,体例清晰,例证丰富,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与趣味性,是读者了解唐诗与音乐文化的优秀读本。
本书是 诗歌中国 之一。唐代科举,进士为重。诗赋水平,决定着考生的去取存留。唐初力倡文德政治,诗歌兴盛,水准渐高。为顺应潮流,诗入科举,二者就此结缘。诗中有梦,梦在科场;诗中有泪,泪湿襟衫。文人们以诗干谒权要,希求声名;进入科场,比拼诗艺,却大多平平。成名了,以诗告慰致谢,意气风发;落第了,以诗抒怨酬赠,怨声难平。歌尽了,酒醒了,得意者续写辉煌,失意者再接再厉。一曲诗与科举的歌谣,唱尽书生百年酸辛
《这个世界是有趣的》 精选名家名作,每一篇文章以深邃的思想和优美的文字或温文尔雅、或风趣幽默、或犀利独到,旨在告诉我们:无论发生好的、不好的事情我们都可以用一种超然的态度去审视这个世界。 作者用真诚的心、质朴的语言、简单的笔法记录下对这个世界的看法,愿这些真挚的小文能够带给您美好的阅读感受。
大卫 加勒是一家繁忙医院的重症监护主任,多年处理急重症的工作经历让他见证了一场场生死离别,父母的相继离世也让他脱离了旁观者的视角,更深入地思考医疗的局限与不凡,生命的脆弱与顽强,以及死亡的突然与平静。*终,他将这些关于生死对抗的回忆集合成了这本书。 在本书中,大卫围绕着心脏、大脑、肾脏等关键器官,展开了对人体物理组成和情感关怀的讨论。他将专业医学知识融入自己的急救工作见闻,反思关乎生死的各种问题,细细讲述各种病床前的真实案例:小病如何酿成大痛,医生与家属的所思所想,公共卫生如何控制流行疾病,器官移植的利弊,什么时候全力挽救,什么时候*好放手 关于生死,为了走向更好的结局,我们需要了解得更多、更深。
本书选择民国时期重要的人文学者在大学或其他场所的演讲,侧重于谈论公共问题,以切合“演说中国”之主题。每篇文章后附有演讲者和演讲学校的简单介绍,以期展现近代高等教育的公共面相,并探触民国的文化思想脉络。
......
《老底子杭州话(武林旧事)》由曹晓波所*,至少在明代之前,以市井口语人书的,都能见到杭州话的影子,《金瓶梅》尤甚。这都是当时的[国语]使然。不过,语言在发展,现在的杭州话,毕竟不等同于中古汉语。所以,我们了解杭州话,着重还是对地方文化的打捞。
未知的他者之间初次相见,彼此交谈,实际上是一场关系到双方语言系统整体规范的激烈争夺战。在阅读的过程中,读者的自我意识开始介入文本的那一刻,便是表述者与读者相遇、同时在场的开始。表述者曾经写出的语句,进入了读者的意识空间,由此生成意义;同时曾经存在于读者意识中的语句,被投企到了表述者所组织的文本场域当中,这个原本完整的时空连续体场域,由此出现了瞬间的扭曲与突起 这里发生的就是事件。 所谓 阅读 ,往往就是表述者与读者各自的语言系统及规则之间一连串充满矛盾的格斗 事件 。 但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跟各种文本接触时,却往往意识不到阅读的这种生动的事件性。 读报的时候,面对那些新闻报道,要是仔细考虑处于他者立场的表述者,思考他们与被报道事件现场之间的复杂关系,那么仅此便已疲惫不堪,根本无暇顾
本书以上古时期中国和希腊为中心,讨论了两大族群在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5世纪所经历的认同变迁问题。作者认为华夏国家和希腊人的族群认同变迁是在与外部族群的互动中完成的,发生在这一时期的族际大互动——华夷之间的冲突与融合、希腊与波斯之间的战争与对峙——促成了族群认同的文化转向。族际大互动之前,华夏国家和希腊人的族群认同主要以血缘为标准,而族际大互动之后,“礼”、“义”、“民主”、“自由”等文化标准成为族群边界的新的界标,形成了文化认同的传统,同时也产生了对他者的文化偏见意识。虽然华夏国家和希腊人的族群认同存在中心主义的偏见,但是认同的方式或文化又不相同,他们各自拥一套共享的制度、观念和思维方式。华夏国家已经完全摒弃了认同的血缘标准,以文化标准为本位;希腊人采用的是文化、血缘兼具的复
本书是一本在前人研究烛照下集中讨论反英雄内涵与外延的小书。 反英雄作为文艺复兴之后欧美叙事文学中的文学形象类别,既可泛指除 恶棍 之外一切缺乏传统英雄特质的主人公,也可特指20世纪50年代后文学作品中对荒诞世界进行绝望反抗的人物形象。随着世俗文学与文化的兴起,反英雄拆解了普遍理想和崇高道德,演绎了人类自我的碎片化历程。他们平庸,他们迷惘,他们怯懦,他们嚎叫,但他们并非邪恶的化身,而只代表了人类失去信仰标杆之后精神之舟的流散奔逃。世界的不可理喻倘不终结,反英雄的内涵便始终延展。在此认识的基础上,本书梳理了反英 雄形象的源起和流变,以及具体的文学表现,并对易与之发生混淆的范畴进行了概念辨析。
访谈录的主要内容有以下五个部分:家庭与求学历程部分,从出生谈起,涵盖从早期家庭状况直到博士学习研究的整个历程;工作与访学经历部分,从大学阶段担任《鹅湖》编辑谈起,涉及历任的正式职务、兼任教职和访学交流经历;学术思想部分,是林教授学术研究的成果与理论建树, 涉及传统中国哲学研究与中国哲学建成问题、后新儒学、意义治疗与宗教思想、诠释学等方面内容;学术评论部分,是林教授对近现代学术思潮与师辈、同辈学者的认识及评论,其中重点讲述了与导师牟宗三、蔡仁厚两位先生的关系及学术渊源;社会关怀部分,涉及民间读经、宗教状况、生死学教育、台湾的历史与文化等现实问题。
作者是享有跨国界影响的著名学者,当代新生代作家的代表性人物,文学博士。历任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研究员、英国剑桥大学高级访问学者等。
《农民社会与文化(人类学对文明的一种诠释)》不仅是美国人类学家罗伯特·芮德菲尔德的代表作,亦是世界人类学目前极负盛名的经典之作。 作者罗伯特·芮德菲尔德在《农民社会与文化(人类学对文明的一种诠释)》中提出的“大传统”和“小传统”的概念,嘉惠学界至今,且早已跨越人类学研究的领域,被广为运用。时至今日,此书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仍然有着其不可替代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