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旨在培养译者通过宏观思维、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和调查研究,发现和解决翻译中的理 解、表达和变通问题的能力。本书的练习材料选自12份联合国文件,由青年译者翻译后,笔者按照联 合国的标准精心修改,并详加解释。译文修改过程显示,即使译者没有任何专业背景,只要学会思 考、学会查证,仍然可以接近甚至达到专业的翻译水平。本书传授的理念和方法,同样适用于其他体 裁文件的翻译。 本书供打算从事或已经从事联合国文件翻译的读者学习参考,也可用作翻译专业的教材。
......
2017年福建省社科规划基础研究后期资助重大项目结项著作。 本书着重讲述翻译项目管理的实操,以案例加深理解,以研究总结经验。内容表现两个理念:1.以政策定位内容。2010年以来, 与 紧锣密鼓地在全国高校引导校企合作和产学研的教学改革,先后发布了《 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等五份重要文件,落实到翻译教育与外语教育的实处,就是教学内容与市场,即翻译职场的对接问题,其中核心问题就是大多数学校翻译与外语的本科与硕士课程因为师资、教材与观念等原因而缺席的翻译项目管理内容。本书就是应对这种情况而开展的研究,以此适应企业 化、交流本地化的形势及 国策的需要。2.以市场改变观念,以速度为核心内容。在当今社会,译者想要生存下来,速度是一大保障。但是现在译员面对的经常是一个晚上翻译五万字的任务。时代在变化,
本书的正文部分共有六章。 章是整个书稿的起点,主要探讨“中学西传”的缘起、意义及研究现状。第二章主要探讨中国古典小说西传的“首译之功”:《今古奇观》译本。本章通过翻译策略、路径及动因等维度,探究译者的一些偏好和价值取向及其与所处时代背景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第三章以《好逑传》译本为例,探讨了西方浪漫主义时期的历史回眸和译本背景、译本探析、德庇时译者主体身份等内容。第四章以《玉娇梨》为例,介绍了译者及其背景、传译本举隅、对宗教用语的改编及处理、对女性的形塑及教化等内容。第五章介绍了西传中国古典小说译本的背景因素、《玉娇梨》等译本对西方浪漫主义精神的彰显等内容。第六章主要探讨明清时期中国古典小说西传的启示。书末的附录是笔者对美国研究中国明清时期文学、文化、宗教的专家艾利克教授的访谈
口译在人类社会的文化传递和经济交往中始终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在当今优选化的时代里更是起到越来越重要的沟通作用。由于口译过程涉及复杂的信息加工机制,包括源语的理解、记忆和语言转换在内的全部认知过程,其
本书系统地梳理了网络翻译批评的现状,对网络翻译批评的形式、类型、特点进行分析和论证;对网络翻译批评进行深入的描写,从批评的各要素、价值观、批评标准等方面进行 审视;阐述网络翻译批评和传统纸质媒介翻译批评在各自的公共话语空间中,两者侧重点不同,风格迥异,但是它们却存在千丝万缕的关系,并提出两种批评话语应该共生互补,并行不悖的观点。这些研究都是开创性的,为翻译批评和翻译研究拓展了新的研究空间。本书在学理上 对于网络翻译批评进行了全面的审视,建构了多层的翻译批评空间、翻译批评标准体系以及网络翻译批评标准,探讨了网络翻译批评与学院翻译批评的融合,对于网络翻译批评的价值和不足之处进行了思考,将网络翻译批评纳为翻译批评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了翻译批评理论和翻译学理论。
......
20年来,国内的韩汉翻译在教学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现在亟须在理论研究层面进一步拓展,从而指导翻译实践。本书立足于译者伦理,对于韩汉翻译进行了理论上的建构,对东西方翻译发展脉络、翻译和译者伦理、韩国文
翻译课是普通高等院校英语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 本教材根据《普通高等院校本科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南》,并结合普通高校英语专业的实际情况编写。 本教材适用于英语专业、商贸专业、涉外文秘专业、旅游专业以及驻外机构人员培训等使用。 本书根据目前普通高等院校英语专业翻译课的现状和学生的实际水平,本书以字词、词语、句子、段落和篇章为编写教材的主线,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教师易讲解,学生易接受,能使教学效果 化。 本书立足于基础知识,重点讲解翻译的基本理论以及翻译方法、技巧、艺术等。课文中的实例、译文赏析、讲解题和练习题也是从简单句到复杂句,便于学生理解、接受,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强调词语的选用、词语的搭配,并讲解多义词、成语、专有名词等的用法。 讲解句子的主语
《翻译界第十八辑》收录翻译理论、翻译教学、口译研究、翻译史、书评、访谈等反映翻译研究前沿动态的学术成果。近年来\"翻译学\"学科已经成为与\"英语语言文学\"并列的二级学科,获得了 教育体制的认可,确立了独立的学科地位。为鼓励原创研究,兼顾理论与实践,服务学术与社会,本书特色如下:?1)原创性论文具有较新的理论观点或采用新的研究角度、研究方法;2)写作规范;3)书评主要针对近3年出版的外文翻译研究类书籍,以评论为主;4)访谈对象为 外知名翻译理论家;5)所有文章均提供中英文题目、摘要、关键词、参考文献。
本书精选作者先后在报刊上发表涉及翻译出版的文章。其中包括如何判断选择翻译选题,如何约请高水平译者,如何争取名家的支持,如何恰当处理译稿,以及采取哪些指施, 限度地扩大译作的传播效果,等等。对于当前翻译领域出现的种种现象,作者也以翻译编辑的视野作出客观评论。如认为必须从学术和传播不同的层面,来判断翻译争议中的是非。对翻译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的新事物,主张采取包容、引导和坚守的态度,倡导译者要做升级版的翻译家。此外,书中还收有作者与名家交往的故事,以及多位 学者对作者观点和作为的评说。关心翻译和出版的朋友。将会从阅读本书中获得一些有益知识和乐趣。
杨晓荣著的这本《翻译批评导论》主要解决两个问题,是为两编: 编:总论( 、二、三、四章),相当于本体论基础,力求廓清与翻译批评有关的各种基本概念; 第二编:翻译标准研究(第五、六、七章),即标准论,从认识和观念入手,梳理翻译标准问题的方方面面。 部分章节后配有相应的参考阅读书目和少量开放性、启发性思考题。正文中提及和引用的文献,以及各章节后提供的书目,全部收入书后的参考文献总目,以利查阅。
本书从符号学和多模态视角考察新兴多模态翻译实践,在多模态翻译案例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多模态翻译理论,实现多模态翻译理论和实践的对话,回应数字化时代多模态翻译实践对多模态翻译理论的呼吁。本书主要结合网站本地化翻译、绘本翻译、字幕翻译等案例,从多模态翻译研究的学术史考察、视觉多模态翻译案例分析、视听多模态翻译案例分析、中国文化对外传播中的多模态翻译与符际书写、多模态翻译研究焦点与前瞻等几个方面展开探讨,并回应新时代中国文化“走出去”过程中遇到的跨文化传播问题,提出基于多模态翻译理论和实践的符际书写和多模态书写路径,从而有助于提升中外文化的双向和多向交流的效果。
翻译课是普通高等院校英语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本教材根据《普通高等院校本科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南》,并结合普通高校英语专业的实际情况编写。本教材适用于英语专业、商贸专业、涉外文秘专业、旅游专业以及驻外机构人员培训等使用。 本书根据目前普通高等院校英语专业翻译课的现状和学生的实际水平,本书以字词、词语、句子、段落和篇章为编写教材的主线,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教师易讲解,学生易接受,能使教学效果 化。 本书立足于基础知识,重点讲解翻译的基本理论以及翻译方法、技巧、艺术等。课文中的实例、译文赏析、讲解题和练习题也是从简单句到复杂句,便于学生理解、接受,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强调词语的选用、词语的搭配,并讲解多义词、成语、专有名词等的用法。 讲解句子的主语和谓语以及其他成分,
本书收录了作者发表的多篇短文,涉及时事、经济、文化、艺术、教育、医学等方面。作者将其译为英文,并加注释或解析。注释部分就原文的某些理解和翻译技巧做了解释,解析部分则讲解相关的翻译理论和历史背景等。
本书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术著作,涵盖外事、新闻、旅游、商务、文学等多个领域。选取这些领域是因为文学翻译为翻译学习之本,而外事、新闻、旅游、商务是常见的行业。关于外事翻译,本书根据外事口译的工作特点与语言特点制定策略,并专门探讨了外交辞令的模糊性。在新闻翻译方面,本书提出了影响新闻翻译的方方面面,其中包括对电视媒体同声传译策略的探讨,这是一个新的研究点。对于旅游与商务翻译的研究,本书基于调查对既有的翻译实践进行了分析和评判。文学翻译方面,除了提出易被忽略的相关重点与难点,本书还提出了特殊语体的翻译策略。对翻译效果的讨论是所有行业的翻译策略会关注的 问题。 ,本书基于大量调查结果建立了案例库,可供后续讨论与研究。
本书结合机器翻译实现的技术原理与翻译特点提出评测体系,从词汇、短语、句子和篇章等不同语言粒度以及时间发展的维度上诊断性地揭示机器翻译的质量,以期对机器翻译的研究、机助翻译的研究、人机协同工作机制的研究等有所启迪。此外,本书的 一章还讨论了人机协同翻译的三种工作模式:译前准备、译后编辑和译前编辑,并通过具体实验,研究了机器翻译用于同传译前准备的有效性、成语和习语的译后编辑方法、网络文学作品译前编辑的效度等翻译模式的运用。
本书的正文部分共有六章。 章是整个书稿的起点,主要探讨“中学西传”的缘起、意义及研究现状。第二章主要探讨中国古典小说西传的“首译之功”:《今古奇观》译本。本章通过翻译策略、路径及动因等维度,探究译者的一些偏好和价值取向及其与所处时代背景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第三章以《好逑传》译本为例,探讨了西方浪漫主义时期的历史回眸和译本背景、译本探析、德庇时译者主体身份等内容。第四章以《玉娇梨》为例,介绍了译者及其背景、传译本举隅、对宗教用语的改编及处理、对女性的形塑及教化等内容。第五章介绍了西传中国古典小说译本的背景因素、《玉娇梨》等译本对西方浪漫主义精神的彰显等内容。第六章主要探讨明清时期中国古典小说西传的启示。书末的附录是笔者对美国研究中国明清时期文学、文化、宗教的专家艾利克教授的
中国文化“走出去”和“ ”倡议的实施对语言服务提出了高远的要求,语言服务说到底就是翻译服务,高效的跨语言文化交流是对语言服务的 直接定义。培养出胜任中国对外文化传播和服务好“ ”倡议的语言人才是硬道理。“翻译与语言认知研究从书”旨在推进语言人才培养,提升培养语言服务人才的师资水平并增强语言服务人才的自身能力。基于此,“翻译与语言认知研究丛书”设计了四个分册:《语言认知技术研究》、《口译过程认知研究》、《口译认知理论研究》和《口译焦虑认知研究》。 《口译认知理论研究》详细介绍了西方口译认知理论,把经典的口译认知理论与模型做了全面的介绍和梳理,为翻译专业教师和学生提供了参考书和教科书。
中国文化“走出去”和“ ”倡议的实施对语言服务提出了高远的要求,语言服务说到底就是翻译服务,高效的跨语言文化交流是对语言服务的 直接定义。培养出胜任中国对外文化传播和服务好“ ”倡议的语言人才是硬道理。“翻译与语言认知研究从书”旨在推进语言人才培养,提升培养语言服务人才的师资水平并增强语言服务人才的自身能力。基于此,“翻译与语言认知研究丛书”设计了四个分册:《语言认知技术研究》、《口译过程认知研究》、《口译认知理论研究》和《口译焦虑认知研究》。 《语言认知技术研究》详细介绍了当前 的语言研究技术,包括功能性磁共振成像、脑电、眼动等技术应用和数据处理方法,为翻译和语言认知研究授以“渔”和“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