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的域外英译与传播》为加拿大籍华人学者江岚教授代表作《唐诗西传史论:以唐诗在英美的传播为中心》的修订版。该书通过搜集、爬梳英语世界公开出版发行的唐诗译介和研究文本,寻绎出了唐诗在英语世界被译介、传播与接纳的历史进程,并对其历程作了分期;同时对各阶段多位主要译介者的成果和贡献作出了比较公正、客观的评价;结合当时当地的社会文化背景,归纳出了在过去的一个多世纪里,唐诗向英语世界流播的阶段性特征。 该书出版后得到了学术界的肯定,不仅被作为唐诗研究领域近年重要的研究成果之一,在学术年会和研究年鉴上专门推介,也得到了比较文学、翻译学、比较文化学、比较诗学、海外汉学研究等其他学科领域的重视,尤其在研究生培养方面,该书已成为多所高校相关专业研究生的必 读书目。本次修订增补了江岚教授
本书分为导论、案例解析与论文写作指南三大部分。 导论 部分重点介绍学术研究中方法的定义、类别、作用以及如何根据研究对象与研究目的选择恰当的研究方法、理论与方法的联系和区别等。 案例解析 聚焦当前翻译研究中较受研究者青睐的不同研究方法,围绕 文本分析法 史料考据法 数据定量法 系统考察法 跨学科综合法 5大主题,遴选《中国翻译》《上海翻译》等人文社科类尤其是外语类核心期刊近5年翻译研究方面代表性论文若干,并在文后针对每篇论文的研究方法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解读,引导学生通过实例学习,了解目前主要的翻译研究方法,增强对于各种研究方法实际应用情况的直观认识,掌握它们的实施路径、先决条件与潜在不足等。 论文写作指南 涉及翻译研究论文的写作框架、方法运用与体例要求三方面内容,旨在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学术
在信息电子化和网络化传播的今天,译者使用软、硬件工具搜索信息资源已成为笔译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基于互联网大数据的搜索因其快速、便捷、高效的优势逐渐替代了查询纸质词典、百科辞典或其他参考资料的行为,并已融入译者的翻译全过程。搜索在翻译问题解决中扮演的协调性、策略性作用在诸多研究者的翻译能力描述探索中均有提及,本研究基于已有相关研究成果探索和描述职业译者的搜索行为和特征,比较译者执行熟悉的常规翻译任务和不熟悉的非常规翻译任务中的搜索行为,以发现译者的知识补偿机制,解构职业译者相关知识的建构行为,并对未来搜索课程或相关培训提出建议和思考。
本书从语言、认知和交际维度出发,探究了如何通过翻译隐喻传播中国新时代治国理政思想,并考察了译文的接受度。 书中分析了原文隐喻和译文隐喻在语言与认知层面能否保持一致,探讨了这种一致性是否显示了体验哲学的普遍性,以及能否有助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政治领域达成共识。书中还从语言、认知与交际等维度揭示了原文和译文隐喻之间产生差异的原因。作者利用目的语的大型语料库,研究了译文在目的语中的使用情况,为评估译文的接受度提供了实证方法。 本书不仅促进了翻译学和认知语言学的交叉发展,也为传播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提供了理论和实践指导,对于政治语言学、国际问题研究和跨文化交流等领域的研究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书较系统地描述了从1904年 部有影响力的英国戏剧译著《吟边燕语》的出版,到2020年的整个英美戏剧汉译的历史,力求以英美戏剧汉译传播的历程为主线,全面阐述英美戏剧汉译的发展历程,考察各时期英美戏剧汉译的特征和状况,揭示英美戏剧在中国的影响和地位,总结英美戏剧译介与研究的成就。本书旨在从史学角度回溯英美戏剧进入中国的轨迹,对英美戏剧在中国的汉译传播进行全景式描述,有助于审视中国文化触及和研究英美戏剧这一特异文化现象的成果。
本书是一部关于中西翻译理论与批评的专著。全球化背景下,中西翻译理论与批评的重要性日益凸显,需要更加深入地探讨中西翻译理论的发展和创新,不断完善翻译批评的方法和体系。基于此,本书站在实践的角度,关注翻译的理论与策略,对中西翻译理论及文化视角、中西翻译批评的实践进行研究。本书的实用性较强,通过对翻译理论评估和反思,对翻译作品进行分析、评价和批判,旨在加深对翻译本质的认识,促进中西文化交流和理解,从而更好地评估翻译作品的质量和价值,提高翻译水平,推动翻译事业的发展,对相关从业人员具有辅助与支持作用。
本书从话语的形式和话语的理解入手,从话语难度、信息权重、信息结构、信息推进等方面探讨口译中的话语分析,从话语生成、话语整合、口译脱壳、口译分脑的角度探讨口译中的话语重构。本书希望提升话语分析与话语重构在口译教学中的受重视程度,发挥其在提升口译表现和效果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并促进语言学习在提升人类认识世界、认识自我方面的重要作用。
19世纪是翻译的世纪,翻译活动的规模之大,内容之广都是前所未有的。尤其是19、20世纪之交的翻译实践,保障了20世纪以后中国对新知识的共享,并为今日的全球化做好了语言上的准备。严复是*早挑战人文科学翻译的本土翻译家之一,他所创造的大量译词,如 天演 等曾风靡一时。但时至今日,除了若干音译词以外,其余都已成为历史词汇。严复的译词究竟对现代汉语产生了何种影响?严复译词多为日制译词所取代,其原因是什么?本书聚焦严复,以严复的翻译活动为考察范围,主要讨论严复的译词,希望对上述问题做一个解答。
作为中国一种重要的地域文化,河洛文化不仅是中原文化和黄河流域文化的核心,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主根和主源。它在中国文化的早期发展阶段又代表着中央文化、国家文化、国都文化、统治文化,长期占据着主导地位,成为中国思想文化的源头和核心,具有明显的源发性、正统性和兼容性。本书以诞生于河洛地区的代表性文化经典(《易经》、《道德经》、《诗经》、《资治通鉴》、二程理学、杜甫诗歌)为研究对象,从译介学和翻译学角度出发,通过译本研读,分析河洛文化在海外的译介范式与话语建构,探索新时期河洛文化对外译介与传播的有效途径。全书既从宏观层面梳理河洛文化代表性经典在英语世界译介和传播的历史和特点,也从微观层面对译本进行细致的研读,解读经典所含中华思想文化概念的译介模式和传播效果,为构建中原文化对外传播话语
本书从多模态视角重新审视图画书翻译,探讨图画书翻译中的文字、图像与视觉艺术表征。本研究结合多模态语篇分析理论提出图画书图像的多模态分析框架,将系统的图像分析与文本分析相结合,从语际翻译、语内翻译和符际翻译的多维角度解读图画书翻译。研究语料包含两大类:一为由《木兰辞》改编的中英双语图画书,以此为案例分析探讨中国文学经典在图画书中的符际翻译和文化再现;二为包含不同视觉艺术表征的中国当代原创图画书,以此为案例分析探讨中国原创图画书如何通过不同视觉艺术形式重新包装中国传统文化。本研究提出一个多模态分析框架来考察图画书中的图像,这不但降低了传统图画书图像阐释的主观性,也有助于 好地理解和阐释图画书中的图像和图文关系,从而帮助读者理解和发掘图像背后隐含的文化意义。本书尝试填补 图画书翻译
《翻译与传播》由北京语言大学外国语学部主办,研究的主题包括:中国典籍外译、传播理论、传播新动态、翻译与传播、中外文化交流、译著评析、翻译研究等,是目前国内公开发行的将翻译与传播作为研究重点的刊物,旨在讲好中国故事,展示中国形象,为翻译与传播搭建研究与交流平台。本书是第5期,设有中国典籍外译、传播新动态、翻译研究3个栏目,共收录10篇文章。
本书聚焦中国近现代的晚清时期、五四时期和抗战时期三个代表阶段,梳理文学翻译与中国文化转型和社会发展之间的互动,探讨文学翻译与民族国家的建构、中国的文化复兴,以及抗战救国、民族救亡之间的关系。近代以降,
《文学与文化学文本分析方法》是一本关于文学与文化学分析方法的著作。本书共十六章,第一章为导言,编者提出问题"为何需要学习理论和方法",意在引导读者关注文学研究和分析的科学性。第二章至第十五章围绕具体的
《中华翻译家代表性译文库·高健卷》收录了高健的代表性译文,全书分导言、高健译作选编及高健译事年表三部分。其中导言部分系统介绍了高健先生的翻译生涯、翻译艺术特色及其译学五论思想。正文部分按照译作文类分为散文、诗歌和小说等三编。 编散文包含英国散文和美国散文名作名译共30篇;第二编选录高健英诗译作28首;第三编小说选录了《见闻札记》和《利考克幽默精华录》中的代表性短篇佳作共7篇,并选编了长篇小说《笔花钗影录》中的部分章节。文末的高健译事年表按照时间顺序梳理了高健先生的翻译生涯。
《英美文学鉴赏导读》(A Guide to Appreciating British and American Literature)是为高校英语专业开设英美文学课程而编写的专用教材,也可为英美文学爱好者自学之用。教材共分六大部分。 部分是文学鉴赏总论,宏观阐述鉴赏文学作品的关键要素。第二至第五部分依次为诗歌、戏剧、小说、散文的鉴赏分论,提纲挈领地阐释各自领域鉴赏英美文学的关键要素,力求让学生从掌握方法入手, 高效地鉴赏作品。第六部分是文学术语表,方便读者随时查阅。 第二至第五部分各分论之后是英美诗歌、戏剧、小说、散文作品选读。作品赏析的编写架构为作家介绍、原著选读、难点注释、作品点评、问题与练习等五个环节。 本教材利用了移动互联的“立方书”平台,每篇作品都配以音像资料,在纸质教材内嵌入二维码。学生通过扫码便可收听、收看。以起到“音文并茂”“
翻译不仅是沟通的桥梁,还是呈现差异性的场所。本书通过勘探晚清民国的翻译与跨文化书写中文体协商的历史,以空间的、“横截面”的方式呈现了中国现代文学的生长及其内在机制。全书各章以个案研究的方式展示了中国现代文学的诸多经典样式,譬如周作人“直致的白话文”、鲁迅中西合璧的小说文体、废名具有中国特色的“意识流”手法等,皆是以翻译或广义的翻译为途径的跨文化协商的产物。透过文体的形式协商,本书探测了现代中国这一历史转型期文化、制度与社会的深广地貌。
《翻译过程的语言学视角》从语言学角度审视了翻译过程。《翻译过程的语言学视角》由三大部分组成。分涉及翻译性质以及与翻译活动相关的基本问题。第二部探索了跨文化交际语符切换的路径,从语言学角度阐述了翻
梁实秋不仅是我国有名的文学家、文学评论家、辞典编纂家,更是一位重要的翻译家,在中国文学史及翻译目前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历时三十七年独自译完莎士比亚全集,是他最令人瞩目的成就。《梁实秋翻译研究》从诗学、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