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语言、认知和交际维度出发,探究了如何通过翻译隐喻传播中国新时代治国理政思想,并考察了译文的接受度。 书中分析了原文隐喻和译文隐喻在语言与认知层面能否保持一致,探讨了这种一致性是否显示了体验哲学的普遍性,以及能否有助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政治领域达成共识。书中还从语言、认知与交际等维度揭示了原文和译文隐喻之间产生差异的原因。作者利用目的语的大型语料库,研究了译文在目的语中的使用情况,为评估译文的接受度提供了实证方法。 本书不仅促进了翻译学和认知语言学的交叉发展,也为传播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提供了理论和实践指导,对于政治语言学、国际问题研究和跨文化交流等领域的研究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书是一部关于中西翻译理论与批评的专著。全球化背景下,中西翻译理论与批评的重要性日益凸显,需要更加深入地探讨中西翻译理论的发展和创新,不断完善翻译批评的方法和体系。基于此,本书站在实践的角度,关注翻译的理论与策略,对中西翻译理论及文化视角、中西翻译批评的实践进行研究。本书的实用性较强,通过对翻译理论评估和反思,对翻译作品进行分析、评价和批判,旨在加深对翻译本质的认识,促进中西文化交流和理解,从而更好地评估翻译作品的质量和价值,提高翻译水平,推动翻译事业的发展,对相关从业人员具有辅助与支持作用。
本教程共20课,涉及30个实用话题,由导译、课前练笔、课前批评、全译知识、全译窍门、话题词汇、课后练习、比读体悟八大板块构成。全书共155篇全译实践,200道思考题,5014条专题术语,96篇比读体悟。全书以专题为单元,以翻译实践学得为主,以翻译基本知识和方法习得为辅,通过72学时的汉俄互译实践,实训至少20000字翻译量;通过全译七大方法的学习与训练,培养学生的汉俄互译技能与翻译意识,奠定行业翻译基础。
本书分为导论、案例解析与论文写作指南三大部分。 导论 部分重点介绍学术研究中方法的定义、类别、作用以及如何根据研究对象与研究目的选择恰当的研究方法、理论与方法的联系和区别等。 案例解析 聚焦当前翻译研究中较受研究者青睐的不同研究方法,围绕 文本分析法 史料考据法 数据定量法 系统考察法 跨学科综合法 5大主题,遴选《中国翻译》《上海翻译》等人文社科类尤其是外语类核心期刊近5年翻译研究方面代表性论文若干,并在文后针对每篇论文的研究方法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解读,引导学生通过实例学习,了解目前主要的翻译研究方法,增强对于各种研究方法实际应用情况的直观认识,掌握它们的实施路径、先决条件与潜在不足等。 论文写作指南 涉及翻译研究论文的写作框架、方法运用与体例要求三方面内容,旨在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学术
本书以“移花接木,催生异彩”为脉络,以翻译文化为着眼点,系统探究新月派译诗文化史?勾勒了新月译者的身份、诗学、文化素养与译诗成就,考了其“选种”“播种”的译诗策略和艺术,观察了新月译诗作为“种子”在中国文学园地里的新生与新变,对比阐述了新月派与同时期社团的译诗文化。 本书史料翔实,在新史料发掘的基础上揭示了新月派译诗与文学创作以及与社会文化之间的内在关联,透视了新月文化的异域源头和历史变迁,探索了文学社团翻译史的书写模式,丰富了中国现代翻译文学(文化)史的书写,而且,还能为当下的翻译文学、诗歌翻译和其他相关人文学科的研究提供本土与域外的资源以及理论思考。
藏文本的《大唐西域记》由清代西番学总理工布查布翻译,大致完成于清代乾隆年间。通过对比研究发现:在藏译文中工布查布除忠实地翻译了《大唐西域记》138国的情况外,还对许多地名、寺名、塔名和山水名,进行了注释的增译。这些注释的增译,经过文献查找与核对,基本都能找到相应的梵音和巴利语音,这应该是翻译家的创造劳。工布查布将《大唐西域记》的十二卷,压缩减译成了十卷,划分章节与《大唐西域记》汉不同。尽管如此,他删减的多是神话和传说,玄奘大师在《大唐西域记》中提到的,他一个也没有少译。
本书是很有分量的一部专著,全面和系统地对西方翻译理论做了翔实的梳理和归纳。修订版后内容具体涉及:1.改革开放40年来中西方翻译理论的引进和输出;2.译介的哪些具有代表性的外国译论;3。当代西方翻译理论呈现的研究范式;4.西方翻译理论给中国翻译界带来的学术贡献;5.如果历史而逻辑地看待外国译论与中国传统译论的融合创新。
蒯因(又译“奎因”)是20世纪下半叶美国 的分析哲学家和逻辑学家,他在本体论、认识论、语言哲学、逻辑哲学、科学哲学等众多领域都提出过 影响力的观点。本书以蒯因的翻译不确定性论题为主线,具体论述了行为与意义、理论与证据、意义与指称、翻译与哲学等相关问题。通过阐述翻译不确定性论题的来龙去脉、论证理由,以及三种不确定性之间的关系等问题,进一步澄清该论题招致的种种误解;通过分析翻译不确定性论题背后的哲学问题,初步探讨翻译与哲学的关系,以及翻译不确定性对翻译学研究的价值等翻译哲学的问题。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素有“中华文化百科全书”之称,自1793年流传到海外至今已有30多种语言、100多个译文版本,仅英语就有4个全译本、近10个节译本。本书共5章,除绪论外,包括10余个具体案例,文本对象从全译本到王际真、麦克休、林语堂等节译本和孙温绘本画册,以及美籍华人陈佩玲的改创小说《红楼》(TheRedChamber)。研究主题涵盖重译和多译本量化考察模型框架的设计,语料库方法应用于词典编纂的探讨,多个变异本的考察,以及回目、诗词、叙事、人物话语方式及其英译对比分析等。
【新华书店旗舰店】 迷失于翻译的意义 古诗英译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作者 石灿 著 原价 ¥85.00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0-01-01
《唐诗的域外英译与传播》为加拿大籍华人学者江岚教授代表作《唐诗西传史论:以唐诗在英美的传播为中心》的修订版。《唐诗西传史论》中文简体字版于2009年由学苑出版社作为“列国汉学史书系”之一出版发行。该书
本书针对直译、意译、音译、形译等“现有译法”在术语翻译实践中的不足,提出了新的翻译理论,即“找译译法”。“找译译法”是一种适用于有译语对应词的原语术语的翻译方法。采用“找译译法”在译语专业文献中找出与其相对应的译语术语,能够实现译语术语与原语术语在概念内涵和语用效果上的**等值转换,较大程度地减少术语误译现象。全书共6章,提出了“术语命名特征选项”“术语终命名特征选项”等系列概念;分析了“现有译法”在解决翻译问题时的不足,提出了一种新的可以弥补这种不足的方法—“找译译法”,用于翻译有译语对应词的原语术语;通过大量实际案例指导读者如何通过“找译译法”开展术语翻译实践工作。
《翻译过程的语言学视角》从语言学角度审视了翻译过程。《翻译过程的语言学视角》由三大部分组成。分涉及翻译性质以及与翻译活动相关的基本问题。第二部探索了跨文化交际语符切换的路径,从语言学角度阐述了翻
本教程共20课,涉及30个实用话题,由导译、课前练笔、课前批评、全译知识、全译窍门、话题词汇、课后练习、比读体悟八大板块构成。全书共155篇全译实践,200道思考题,5014条专题术语,96篇比读体悟。全书以专题为单元,以翻译实践学得为主,以翻译基本知识和方法习得为辅,通过72学时的汉俄互译实践,实训至少20000字翻译量;通过全译七大方法的学习与训练,培养学生的汉俄互译技能与翻译意识,奠定行业翻译基础。
本书采用描述翻译学研究方法,比较系统地研究了1842-1948年《聊斋志异》在英语世界的译介情况。研究语料主要包括郭实腊、卫三畏、梅辉立、阿连壁、翟理斯、乔治·苏利耶·德·莫朗、弗里德里克·赫尔曼·马汀斯、禧在明、卡彭特、邝如丝和林语堂等人的《聊斋志异》译介,其中相当一部分以前未被挖掘。研究表明,虽然这一时期的《聊斋志异》英语译介各具特色,但也具有鲜明的共性:归化是主流译介策略,且译介过程中存在较多的操纵现象。 本书可供从事翻译研究、海外汉学研究、比较文学研究的人员阅读。
本书是很有分量的一部专著,全面和系统地对西方翻译理论做了翔实的梳理和归纳。修订版后内容具体涉及:1.改革开放40年来中西方翻译理论的引进和输出;2.译介的哪些具有代表性的外国译论;3。当代西方翻译理论呈现的研究范式;4.西方翻译理论给中国翻译界带来的学术贡献;5.如果历史而逻辑地看待外国译论与中国传统译论的融合创新。
本教材的编写立足实用性,内容贴近社会生产实践,力求做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在帮助读者学习科技英语翻译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普及生产技术基础知识。本教材选择的例句和练习内容涉及的技术领域范围较广,如机械制造、汽车制造、模具、铸造技术、锻造技术、计算机、电力、电子、自动化控制、化工、材料科学、纺织服装、5G通信技术、智能制造、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等,努力将知识性和应用性相结合。读者在学习科技英语翻译技巧与进行翻译实践的同时,可以了解许多其他学科知识,扩大科技英语词汇量,提高科学文化素养。 本教材共有14章,分别介绍了科技英语翻译的基本要求,科技英语的语言特征,科技英语翻译的重要环节,科技英语的翻译标准,科技英语翻译的原则,科技英语翻译的策略,科技英语翻译技巧与方法,科技英语翻译中的词
【新华书店旗舰店】 词汇学新发展研究:NEW?PERSPECTIVES?AND?DEVELOPMENT,清华大学出版社 作者 佚名 原价 ¥118.00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0-01-01
在信息电子化和网络化传播的今天,译者使用软、硬件工具搜索信息资源已成为笔译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基于互联网大数据的搜索因其快速、便捷、高效的优势逐渐替代了查询纸质词典、百科辞典或其他参考资料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