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在对孙中山的《伦敦绑架案》原有文言和白话文两个译本的缺漏与不足的批评基础上,通过讨论推出历史文献翻译的基本原则,认为理应重译这部著作,以便再现孙中山笔下伦敦遭绑架的历史真相及其当时的思想动向。
《汉日语言比较史》特点: (1)以公开出版、发表的现有成果所涉及的主要内容为根据,以对现有成果进行客观、公正的介绍为基础。 (2)根据现有成果分为: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其他等几大部分。 (3)由于中日两国的汉日语言比较研究的起始、发展、特点等不尽相同,所以《汉日语言比较史》稿分为“中国汉日语言比较史”和“日本汉日语言比较史”两大部分。 (4)国内、国外等的界定以该地区的相关活动,即以在中国或日本发生的汉日语言比较研究为依据,与相关人的所属国无涉。
本书收入了老一辈外语专家教授的论文开创了当代文化与翻译研究的先河。论文集中也有不少青年教师和研究生的论文。他们勇于探索,生气勃勃,是我国翻译研究未来的希望。中年翻译研究工作的论文功底深厚、学风严谨,起到了中流砥柱、承上启下的作用。 文化与语言的密切关系,已成为大家的共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又深深地植根于语言。不了解语言所承载的文化,就不可能掌握所学的语言。人们研究文化与语言或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可以在单一的语言与文化中研究,也可以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与文化之间进行比较研究,找出其异同。 本书选入论文二十九篇,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研究文化与翻译的关系。
本书讲解翻译的基本知识,既有高屋建瓴的理论论述,又有具体细微的实践指导,篇幅短小,深入浅出。自20世纪70年代出版以来,在华语世界广为流传。 全书凡十八章,前半部纵论古今,介绍翻译的历史、语言学基础、规则、标准,有如知识小品,即使不通外文者,读起来也会兴致盎然;后半部教授翻译的具体步骤,俯拾引用当时欧美优秀作家文句及中国古典作品为例,由简及深,纠偏取正。附录部分列举大量误译实例进行评述改译,可供读者研习实战技巧。 读者可通由此书领略翻译的魅力,掌握翻译的基本知识,增进翻译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