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选取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小报上的相关专栏,包括尉迟梦文,陈青如图的《上海新俗语图说》,与汪仲贤先生《上海俗语图说》均一脉相承,为之 续篇 不为过;以及姜太公撰述的《上海闲话新篇》、浅草撰述的《新语林》,仍然保持 俗语图说 特色,这些俗语和漫画展现了当时上海的风土人情和上海民众的人生百态,可谓是一幅上海 浮世绘 ,一定意义上也是早期海派文化的缩影。本次重新整理出版,无疑对于语言、民俗、文化、社会等各界的研究都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也有助于真实了解当时的社会文化与语言文字的变迁,对海派文化传承与研究具有较大意义。
谚语是概括地表达人民大众生产生活知识和经验的一种简短、通俗的语言形式。本书的研究对象是维吾尔语谚语。在前人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本书注重数据统计,对维吾尔语谚语语词选用进行数量、占比情况统计,对维吾尔语谚语的句型结构、句法特征等在量化的基础上展开考察和分析;采用描写与解释相结合的方法,结合文化语义学等理论考察分析维吾尔语谚语文化喻义的理据和修辞特点,深化认识维吾尔语谚语的文化个性;尝试利用语法化理论分析维吾尔语谚语“句法化”和“词汇化”倾向;注意汲取翻译理论的思想,在结合维吾尔语谚语汉译(场合)目的性的基础上,关注维吾尔语谚语汉译中传播(交际)性和文化性的不同侧重点,探讨维吾尔语谚语汉译的翻译标准和策略。
甘于恩主编的《南方语言学(2015)》由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暨南大学汉语方言研究中心组织编写,是语言研究的著作,主要从南方汉语方言研究、地理语言学、海外汉语方言研究、语音学研究、语法学与方言语法、词汇学与词典学等多个角度论述南方语言的历史与现状、发展前景和方向,以及研究动态,提出了不少有新意的见解,具有较高的出版价值。
《方言》中的“奇字。既是客觀存在,也是午古懸疑;所謂“奇字”,實際上包括。不見之奇。和“不用之奇。兩種性質。本書在全面梳理《方言》版本和歷代校訂成果的基礎上,參考《揚雄方言校釋匯證,對《方言》中記錄被釋詞語和解釋詞語的全部用字進行計量分析,並逐字考察,清晰區分了傳承字典新出字,細緻分析了表義字、記音字的表詞情況和詞彙特點,深入探討了《方言》的用字規律、“奇字。的實際內涵,並對不見於《說文》的《方言》用?作了專題研究,總結其特點與規律,從而試圖全面、科學地解釋《方言》“奇字”。
《突厥语族文献学》分十章,系统地论述了突厥语族古文字起源和类型、文献的载体形态、分期与分类、撰写翻译和注释、主要文献及其研究、文献的开发利用与现代化等问题,是我国第一部全面论述突厥语族文献学的著作。
......
本研究致力于探索我国云南少数民族将英语作为第三语言学习的热点问题。这些热点问题包括少数民族双语教育背景、英语学习环境和机遇、少数民族外语教师的培训和教学水平以及少数民族学生的英语学习成效。 在我国,少数民族学生小学阶段就接受双语教育,但到了中学阶段所有课程都使用单一的汉语作为语言媒介来进行教学。即使英语课也不例外。本研究提出假设:这种采用汉语作为语言媒介的英语教学或许是少数民族学生英语学习成绩差的重要原因之一,特别是那些汉语基础不够牢靠的少数民族学生更是如此。根据这一假设,少数民族学生的英语学习效率就会受到其民族母语的阻碍。由于这种三语现象的存在,使学生难以获得高考入学所需要的英语成绩。
本书从历史的角度对宿迁方言的词语进行研究,此前从共时层面的研究较多。本书追溯宿迁方言词语的*初来源和得名之由,并根据语言的自身规律及当地发展,进行了探讨词语的发展规律.
整理出版少数民族语言会话读本,是对我国少数民族语言尤其是濒危语言的保护和传承,是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对我国少数民族文化乃至人类文化意义非凡。本书从少数民族语言角度向世界展示了我国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字以及风俗习惯,每天一句,每本366句。这是每个少数民族对外宣传的“名片”,有利于我国文化及我国少数民族文化“走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