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世界上ZUI悠久、规模ZUI宏伟的综合性博物馆,大英博物馆从一座胡乱堆放着藏品的小仓库,历经几百年,逐渐发展成了拥有800多万件跨越人类文明发展全过程的各类藏品并享誉世界的公众博物馆。它创造过许许多多的第YI,收藏着来自世界各地的宝藏,但它是如何出现的?作为一座面向公众的博物馆,它又是如何去吸引那些 好学求知之人 的? 本书作者詹姆斯 汉密尔顿从收藏家汉斯 斯隆爵士讲起,带领读者回顾了这座命运坎坷的博物馆成立之初的社会、文化背景,其后逐渐扩张的过程,以及在博物馆的发展历史上扮演过重要角色的那些人,和博物馆本身对英国乃至世界的深远影响。
本书主编段勇现为上海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长期从事中外文化遗产和博物馆研究。本选题聚焦国内博物馆从数字化建设到智慧化实践的转变,重在探索博物馆的智慧化实践之路,从理论上提出了什么是智慧博物馆及其架构、智慧博物馆的技术伦理规范等,从实践上探索智慧博物馆与公共领域的融合、与文化遗产的保护等,从制度上研究智慧博物馆的管理、服务与空间建构等。该选题以清晰的脉络阐述了智慧博物馆的发展及其前景,可作为文博专业的教材使用。
正所谓海纳百川,博物馆便是汇聚人类文明成果的海洋,肩负着对藏品按学术价值、艺术价值等标准予以分类研究的任务,承担着为公众提供知识介绍、学术教育和艺术欣赏的使命,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文化设施。 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今的博物馆已超越收藏、研究与展示等功能,开始向沟通、经营和专业人才的培养、努力与参观者建立互动关系等目标迈进。多元化的使命仿佛让博物馆从让人膜拜的知识殿堂变成了无穷奥秘的大千世界,博物馆的内涵与外延获得了极大的丰富和发展。 本书既有对博物馆源流与历史的全面梳理,也有实践经验的总结,可帮助读者走进博物馆欣赏知识之美,体会博物馆动人心弦的魅力之所在,探知博物馆背后的理念,享受“发现”的愉悦。
本书从博物馆商标确权、维权和使用的角度对博物馆商标保护进行论述,同时分析博物馆品牌授权的特殊性和品牌授权过程中的权益保护问题,提出博物馆商标保护难点和立法建议,讨论了博物馆商标保护和品牌授权管理制度建设问题。
馆校合作是国际教育和博物馆领域上世纪兴起的革新运动,其体现了现代博物馆的公共属性和教育转型,同时也体现了国际教育改革的潮流以及学校职能边界的调整。从上世纪开始,伴随着改革开放后期一批新型现代博物馆的建立,以及课程改革运动,中国也出现了一些博物馆群体和学校群体合作的尝试。基于此,本书以中国馆校合作的历史、现状、主体行为、制度构建为主要线索,通过文献研究、访谈调查、质性及量化实证分析、理论建模等多重方法,对中国馆校合作进行了一个整体研究,试图获得在中国情境下对该问题的新发现及新理解,以及可能的未来建构路径。
《儿童公民艺术》与《儿童公益现场》分别承载着15年来我们在儿童美术教育领域中的探索性成果。其中,正如“公民与公益”、“艺术与现场”这两组关键词所表达的理念,它显现出如何让儿童美术介入大社会的互动关系之中。与自20世纪80年代中以来社会资源与力量不断向儿童艺术教育中凝聚和投入相比较,我更愿意把这两《儿童公益现场》所呈现的成果看成是儿童美术烹动去介入社会的新方向。鉴于此,我们不妨把这两《儿童公益现场》所承载的内容,看成是以广州市少年宫为代表的中国少儿美术教育发展的第三个阶段的产物。
本论丛收集了2010年以来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师公开发表的学术成果,反映了本院的科研方向和水平。内容涉及国际政治理论、中国政治与外交、世界政治、国际政治经济学、台港澳研究、世界社会主义及地区和国别政治等研究领域。
邓伟志是我国第三代社会学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持续几十年对社会稳定和发展问题进行不懈而深入的研究。 《邓伟志全集:家庭史卷》不仅如实地记录了邓伟志先生从事社会学研究、文化研究、自然科学研究的风雨历程,也向读者生动展现了一位有良知的社会学家一生对国家、对社会、对人生、对教育、对世界孜孜不倦的思考和探索,凝结了其五十余年学术研究和个人思考的结晶,可谓是一部小型的百科全书。
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向何处去?四川广播电视台编写的《川魂》是一份洞见未来的影像文本,它将带你进行一次追根溯源的文化之旅。 《川魂》梳理了四川的历史文脉,揭示川人的精神特质,透视川人的文化品格,发掘川人的命运故事,立体而直观地洞察川人川魂。
《中国社会科学论坛文集:人文科学与社会发展》稿为中国社科院社科论坛文集之一。 根据论文的题目和具体内容文集大致划分了四个部分:部分“新世纪的人文科学:困境与挑战”着重论述了人文科学的总体现状和走向,尤其是人文科学所面临的挑战和危机;第二部分“哲学的地位与价值”重新审视了哲学的价值和实际效用,尤其探讨了哲学的出路所在;第三部分“历史与社会发展”将历史学置于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中进行了探讨,特别指出了历史学的不可替代的作用;第四部分“文学的社会文化意义”论述了人文科学的精髓——阅读经典,以及与文学的社会功用的关系。
本书对 主要美术馆的藏品长期陈列方式演进及其相关理论进行了介绍、分析和研究,整理归纳了当前美术馆藏品长期陈列所呈现的新的特点及其生成逻辑,总结了影响现代美术馆藏品长期陈列发展的各种现实和历史因素及相关理论,探讨了美术馆藏品长期陈列在当今的艺术系统中的形态,以及一个成功的美术馆藏品长期陈列展览应该具备哪些要素和条件。希望通过本书所做的研究,能够为我国美术馆展览相关工作的从业者和研究者提供有益的参考与借鉴。
《思想的力量:聂运伟自选集》主要内容涉及哲学、美学、伦理学、文化学、文学评论等领域。其中,关于西方美学、马克思主义美学、文化学、鲁迅《故事新编》的若干研究,集中体现出作者在全球性视野中,多学科探讨文化、美学、文艺学问题的兴趣与见解,以及从思想史层面对中西文化会通的一些思考。
《非洲研究(2011年第1卷)(总第2卷)》是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主办的专门以非洲问题为研究对象的综合性刊物,每年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两卷。每期设有“非洲研究理论思考与学科建构”、“非洲政治与国际关系研究”、“非洲历史文化与教育研究”、“非洲经济与发展研究”、“中非关系研究”、“非洲田野调查”、“书评”、“会议综述”、“大使访谈”及“资料库”等栏目。《非洲研究(2011年第1卷)(总第2卷)》秉承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非洲情怀、中国特色、世界视野”的治学理念,努力搭建学术交流平台,汇粹外学术精华,鼓励年轻后学,以求推动中国非洲研究事业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