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学盲言(套装上下册)(第二版)》是作者在八十六岁时患眼疾以致 目盲不能视人、罔论读写 的情况下,自己口述,夫人笔记,然后口诵耳听一字一句修改订定。终迄时已九十二岁高龄,故题曰 晚学盲言 。 全书共三部分,分别为 宇宙天地自然之部 、 政治社会人文之部 、 德性行为修养之部 。九十篇专题虽篇各一义,却相贯相承。每篇都是两个命题的对举,如整体与部分、抽象与具体、常与变、道与器、权与能、礼与法、雅与俗等等,均博而返约,致广大而尽精微,可谓是作者晚年对中国文化核心要义与中西文化异同的一次总结性的盖棺论定。
胡适是二十世纪中国有国际声誉的学者、思想家和教育家,在20世纪的中国有很大影响力。他在文、史、哲等学科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是 五四 以来影响中国文化学术很深的历史人物。他活跃于社会政治领域,是中国自由主义具有诠释力的思想家。 胡适反复告诫青年人,要独立思考,不受人惑。他对 健全的个人主义 、自由主义等的思考,至今振聋发聩。 胡适作品珍藏版 精装十二册: (一)内容全面,收录了胡适的自传、演讲、他的政治、哲学、文学主张等,可以全面了解胡适的思想。 (二)版本优良,核对胡适本人原始和修订版文字,力求呈现接近胡适本人原意的文字面貌。对相关文字未做删节处理。 (三)装帧典雅,著名设计师陆智昌设计制作。(四)赠送精装《胡适手账》,收录有胡适珍贵影像和精彩语录。
《民主与教育》被誉为二十世纪重要的教育思想著作。作者详述了实用主义的教育理论,结合民主的理念剖析教育事业所面临的问题。书中不仅探讨了教育的性质、作用及目的等抽象的内容,同时也涵盖教育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例如不同学科价值的定位、教材的性质以及劳动、休闲与教育的关系等。
当代女性在职场上似乎达成一种了共识 在工作中一定要展示自己理性、强大、可控的一面,隐藏所有的脆弱、不安或者情绪。所以,当一个现代女性做了母亲,因为承受严苛的育儿挑战而产生了强烈的负面的情绪时,就会感受到强烈的失控感和挫败感。 所以很多人认为生养子女会影响女性表现得更强大,阻碍女性成为更好的自己,这也让很多女性在做母亲后很难认同自己的新身份。而社会普遍会将母亲角色理想化,回避母亲会面临的脆弱和困境,写给母亲的书都在指导养育,很少触及母亲在养育挑战中面临的心理危机。这让现代女性缺少必要的精神支持和减压渠道,更加感到孤立无援。 本书深度解读了女性在做母亲后心灵在黑暗中摸索的漫长历程,女性在为母困境中将经历坠落 逗留 回归三个阶段,作者通过神话、童话和寓言,帮助现代女性看到负面情绪的价
◎《阅读经典:美国大学的人文教育》是一本介绍美国大学的人文教育的书,以作者对人文教育理念的认识、日常授课的教学经历与体会、个人学术兴趣和问题意识为出发点,可谓经验之谈。全书分为三部分:部分是一些教学实例,通过基于教师和学生自由精神与独立思考的经典阅读 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亚里士多德、修昔底德、欧几里得、蒙田、洛克等大师的著作 培养学生思考、提问、讨论、表述的能力;第二部分是作者对人文教育重要的提倡者和实践者列奥 施特劳斯的一些思考,集中在他对人文教育的理解。可谓方法论的指导;第三部分是西方古典的当代启示,经典阅读是学术和理论性的,但思考的背景和问题意识却是现实的。 ◎《经典之外的阅读》:每个阅读者都有在他自己经验中积累起来的一些重要著作,也就是他能够从中找到对他来说是 重要
本书是肯尼思 J.格根撰写的一本社会建构论*为经典的核心著作。1999年出版*版,2009年出版第二版,2015年出版到第三版,出版后每年都加印,成为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畅销书。 《社会建构的邀请(第三版)》比前两版更容易理解,是对当代社会科学*重要的运动之一 社会建构论的*导读。 第三版修订的范围包括: 对于理论、研究和实践的*发展作了补充和更新; 写作风格更具亲和力,便于读者阅读; 新增三章内容,分别介绍教育、心理治疗和组织领域的实践; 对社会建构如何帮助和支持你从事研究工作提供了深刻的洞察力。 对于社会科学领域希望了解社会建构论的学生、研究者和实践者而言,《社会建构的邀请(第三版)》既是的著作,也是迈入领域的捷径。
1899年,杜威对 杜威学校 的 家长及其他有兴趣的人士 做了三场讲座。讲座的主题是,需要从社会范围内更大的变化的视角看 新教育 ,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转向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这一讲座空前成功,讲稿《学校与社会》在一年内再版数次,成为教育领域畅销不衰的经典著作。
1920年代,海明威、菲茨杰拉德、多斯 帕索斯 这些后来创造了美国文学黄金时代的年轻作家倍感疏离与压抑,纷纷逃离美国,来到巴黎寻找自由的生活和归属感。 他们便是 迷惘的一代 。他们之所以迷惘,是因为他们与过去脱离了关系,无法接受过去的那套行为规范,是因为他们想生活在流放中。他们向着一个新的人生目标探索,在疑惑、不安与反抗中写作、喝酒、观看斗牛、和情人做爱,同时又依然思念着早已失落的故乡。 《流放者归来》描述了这一代年轻人自我流放与重新归来的冒险历程。它对他们甩掉前人的包袱、开创自己的时代的赞美,激励了此后一代代年轻人。 在中国,《流放者归来》曾多次再版,影响深远,曾入选 20年来对中国影响至深的100本书(1978-1998) 。此次新版增补了文学评论家唐纳德 福克纳的精彩导读、1934年版的尾声、围绕《流
《明天的学校》是对当时正在实验中的一些有代表性的新型学校进行的革新所作的详细记录,主要包括约翰逊夫人的 有机学校 ,梅里亚姆教授领导下的密歇根大学初等学校等。这样一部著作,仅仅作为记录20世纪初美国进步教育运动的资料已经很有意义,杜威在书中还运用卢梭、裴斯泰洛齐、赫尔巴特、福禄培尔、蒙台梭利以及他自己的教育理论来论证了这场发生在美国的进步教育运动,使本书更具研究价值。
钱穆先生全集,在台湾经由钱宾四先生全集编辑委员会整理编辑而成,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8年以《钱宾四先生全集》为题出版。作为海峡两岸出版交流中心筹划引进的重要项目,这次出版,对原版本进行了重排新校,审慎订正文中体例、格式、标号、文字等方面存在的疏误。至于钱穆先生全集的内容以及钱宾四先生全集编辑委员会的注解说明等,新校本保留原貌。 余八十生辰,即撰述八十忆双亲一文,嗣又续撰师友杂忆一书,毕生往事常在心头者,几若无遗。八十三、四岁,双目忽病,不能见字,不能读书,不能阅报,惟赖早晚听电视新闻,略知世局。又以不能辨认人之面貌,稠人广坐,酬应为难,遂谢绝人事,长日杜门。幸肖能握笔写字,偶有思索,随兴抒写。一则不能引据古典书文;二则写下一字即不识上一字,遇有误笔,不能改正。每撰一文,
《范仲淹作品编年系地谱》是王兆鹏、陈冠明主编《唐宋文学编年系地谱丛刊》中的一种。范仲淹(989 1052),北宋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曾主持 庆历新政 ,留有各体作品八百余篇。本书全面梳理范仲淹一生行实事迹,并以此为基础,对其作品的写作时地逐篇考察,为之编年系地;亦对其作品的内容、意旨作提示与说明。范仲淹一生崇尚士人风骨,倡导和践行 先忧后乐 精神。此种风骨与精神,可借本书全面而立体地得到展现。
本书是梁漱溟晚年寓居时期与小友陈维志的部分谈话集录,由陈维志根据个人笔记和回忆整理而成。全书以八个章节记录了1970-1976年间梁漱溟对陈维志的部分谈话内容。这些谈话多简短而零散,但涉及广泛,包括自我认识、治学与著作情况、哲学与宗教、人物评价与回忆、东西文化与历史的比较、对社会与政治的认识、对人生的认识、健康与养生等。以上内容因系对梁漱溟日常聊天的记录,不同于梁漱溟其他系统的学术专著,故读之轻松活泼、通俗易懂;同时也是梁漱溟晚年思想的独特呈现,对于了解、研究梁漱溟晚年生活和思想情况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此外,为方便读者了解谈话的背景等具体情况,本书在每段谈话内容下附梁漱溟当天日记,以资参考。
本书为宋南渡诗人群体的相关情况考订,收录宋代五位历史人物刘焘、刘一止、李光、汪藻、王之望的行年系地谱,他们平生主要仕宦经历、交游活动、文学艺术创作、著述均发生在宋南渡时期。本书在已有诸作基础上,广泛查阅和整理谱主刘焘、刘一止、李光、汪藻、王之望相关资料,对其行事逐一编年系地,增补谱主事迹和作品,补充原考订不详之处,纠正原考订不确之处,以期更翔实地还原宋南渡时期历史背景与时代场景,恢复谱主及时代群体的行实脉络。
钱穆先生全集,在台湾经由钱宾四先生全集编辑委员会整理编辑而成,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8年以《钱宾四先生全集》为题出版。作为海峡两岸出版交流中心筹划引进的重要项目,这次出版,对原版本进行了重排新校,审慎订正文中体例、格式、标号、文字等方面存在的疏误。至于钱穆先生全集的内容以及钱宾四先生全集编辑委员会的注解说明等,新校本保留原貌。 本书为溅宾四先生全集正文之*后一册,主要以不易归类之零篇或前此成书失收及新得之短文,汇编而成。全书共分序跋、杂文、书札、诗联辑存、晚学拾零五部分。 *部分哼敝类。共四十三篇。*前两文为先生早年任教小学时之作,特具纪念性。盖先生笃于友于,长兄声一先生于民阁十八年辞世后,为表追思,曾编钱声一先生纪念文集,当年曾寄送各图书馆收藏。先生辞世后,编者为整理全集文
本书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著名学者袁行霈的文章精选集。书中文章大致分为四类:其一,文学史随笔、中国文学史的理论思考;其二,中华文化、文明与世界文化、文明的关系;其三,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意象、音乐美,以及诗歌的鉴赏等问题;其四,袁行霈答记者问,包括作者对文学、文化、文明的综合性思考,作者的治学理念和治学精神等。本书有助于开拓专业研究者的视野,提升学术水平;有助于大众读者了解中国文学的特点、中国文化的精神,提升文学文化素养,是一本既有专业性、学术性,又有较强实用性的图书。
《作为经验的艺术》是杜威美学理论的代表著作之一,被现代诸多学者视为20世纪的美学经典著作。书中主要阐述了作为艺术的经验与普通经验的来源 日常生活 之间的连续性。杜威采用了一条与分析美学相反的思路,不苛求理论的精确性,而更关注艺术对生活及社会起的作用。此美学思想较前人有新的创建,在今日也有深刻的影响。
本书是语言学家吕叔湘教授自己选定的文集,共49篇,内容涉及汉语语法研究、汉语词汇研究、古籍校勘、语文教学、社会语文生活等,均为吕叔湘先生学术研究的名篇,反映了吕叔湘各个时代的学术思想。
由北京大学牵头,联合全国十多所重点大学和科研机构的专家,邀请真正有学术建树,又有良好的教学经验的重量级学者撰写,由“大家”讲“通识”。适应素质教育需求,丛书设计为大型多学科普及读物,涵盖文、史、哲、艺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各个主要学科领域,范围广、层次多、规模大。
本书内容主要介绍了中国科学院100位院士成长历程,从院士们的成长历程中闪发出来的爱党爱国热情,刻苦学习奋力拼搏,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不仅提高了自己的素质和修养,还在各自的领域中取得了骄人的业绩,为我国科技技术勇攀世界高峰贡献自己的青春和热血,他们的事迹对鼓励当代青少年努力学习、立德树人,具有深厚的教育意义和社会价值。本选题以中国科学院院士为主要编写群体,通过他们对自已在成长过程中精彩时光的回忆,让读者感悟成长成才的不易,从而使他们产生认真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素质和修养,学好文化科学知识,学好本领,长大后为国争光,为人民服务。
在人类历史上,曾有过无数的歌曲,但从来没有一首歌曲像《国际歌》这样影响广泛而悠远。130 多年来,在《国际歌》的创作和传唱中,有欧仁·鲍狄埃皮埃尔·狄盖特的故事,前者作词、后者谱曲,而词、曲正是《国际歌》飞翔的一双翅膀;有马克思、恩格斯的故事,巴黎公社失败后的第二天欧仁·鲍狄埃的《国际歌》写就,第三天卡尔·马克思的《法兰西内战》定稿;有列宁、高尔基的故事,列宁的《欧仁·鲍狄埃》是为了不能忘却的纪念,高尔基的《母亲》里激荡着《国际歌》的旋律;有毛泽东、瞿秋白、聂耳的故事,毛泽东慨叹“国际悲歌歌一曲,狂飙为我从天落”,瞿秋白因有了《国际歌》而形影不孤独,聂耳描摹了从《国际歌》到《义勇军进行曲》的红线。“为人类求解放”,前路漫漫,道阻且长,但行则必至,“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